回覆列表
  • 1 # 無住觀

    歐洲老齡化、高福利、移民宗Jiao等問題短期、中期和長期裡貌似都很難解決。

    歐洲已經成一個吃大戶用大戶最終消滅大戶的惡性迴圈。在過去,歐洲透過自己在世界經濟體系格局中的核心地位(即先進的技術和核心產業)來擼第三世界羊毛,再補貼本地高福利。但先是日本崛起,現在中國崛起,越來越多的產業歐洲感受到了來自中國的挑戰,而這種趨勢不會改變。沒有了產業優勢的補貼,歐洲高福利社會必然持續不下去。

    東南亞年齡結構比較年輕,隨著中國經濟體量佔世界比重越來越高,臨近的東南亞地區在未來產業轉移過程中也會極大地收益,並且以中國作為出口的目的地帶動當地的發展。

    中國的崛起改變世界,此言不虛。

  • 2 # 錦繡中源

    歐洲是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洲之一,是世界工業革命的搖籃,經濟實力雄厚。歐洲有45個國家或地區,陸地面積約1016萬平方公里,人口約7.4億。2017年歐洲GDP為21.094萬億美元,約佔全球的26.18%。歐洲有世界上最多的發達國家,其中像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荷蘭等都是老牌的資本主義強國。

    東南亞只是亞洲的一部分,位於亞洲東南部,包括11個國家,陸地面積約457萬平方公里,人口約6.4億。2017年東南亞GDP只有2.72萬億美元,略高於歐洲第二大經濟體英國。東南亞人口雖然低於歐洲一億左右,但是東南亞的人口增長率高,未來50年說不準它的人口就會超過歐洲。

    人均GDP是衡量一個經濟體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2017年歐洲的人均GDP約為2.85萬美元,而東南亞人均GDP只有4200多美元。雖然東南亞發展速度比較快,但如果未來50年東南亞經濟發展水平(即人均GDP)要超過歐洲的話,這也將意味著它的GDP也會超過歐洲(因為屆時東南亞人口很有可能會在歐洲之上),那麼大家覺得這個可能性有多大?本著一切皆有可能的原則,即使認為它有這個可能性,畢竟50年時間還很長,但這個可能性是非常之低的。

  • 3 # 七師弟

    東南亞50年超歐?這基本上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東南亞有些不嚴謹,那麼我們給東盟設定一個小目標吧,奮發圖強爭取50年後超過英國。

    經濟發展水平不是經濟增速

    經濟發展水平指的是經濟結構,經濟規模、經濟增速與經濟前景。雖然可能現在某些資料顯示,東盟十國的經濟增速平均都高於歐盟國家的經濟增速,但是增速不等於經濟規模與經濟實力,一個貧農說自己家庭資產每年增長50%,不等於他超過了一個家庭資產每年只擴張百分之10的土豪地主。基數是根本。

    經濟結構方面,東南亞國家除了印馬態越四國之外,基本上沒有工業與重工業可言,鋼鐵是社會建設與經濟發展各方面的必須品,這個資料沒有改觀的話,憑藉農業基礎與農業出口,是很難出現代差式追趕的。當前東盟國家的飛速發展,搭乘的是中國以及日韓產業轉移的虛擬資本紅利,也就是說,諸多中日韓的加工廠選擇搬到印尼泰國和越南,享受勞動力成本的低廉。

    社會發展水平,也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社會發展水平跟不上,根本無從談經濟發展。舉幾個例項,越南作為東盟中游國家,除了首都河內以及胡志明市以外,其他所謂的城市之中,居民的主要交通工具,仍然是摩托車。

    2018年整個東盟的總髮電量,差不多是整個歐盟發電量的三分之一。算一筆理想狀態的數字賬,目前東盟十國的經濟總量,是中國的五分之一,3萬億美元左右,而當前歐洲經濟總量略低與中國,12萬億左右。那麼,就算每年歐洲只增長2%,那麼東盟要50年超過歐洲,每年的必須以120%以上的經濟增速發展。這還僅只是理想狀態簡單演算法。起碼這個地球上,不可能有這樣的國家。

    最後是經濟前景,當前在美英法等國的右翼浪潮帶領下,世界貿易與變革,呈現以能源礦產為基礎,但製造業回巢的狀態。也就是說,後全球化時代,各國更願意將產業轉移出去的製造業召回,一方面能夠解決內需和就業,另一方面打造品牌核心,透過品牌效應和品牌能力拉到市場份額。

    比方說,未來的世界市場上,華為就是中國製造中國出口,蘋果就是美國製造美國出口,索尼就是日本製造日本出口。透過產品自己的價格優勢,技術優勢,質量優勢,品牌文化等等,拉到市場份額。這種趨勢現在已經可見一斑了,比如特朗普就威脅自己的盟友不準買俄羅斯軍火而自己瘋狂兜售;比如特朗普上臺就在鋼鋁關稅和進口車方面下手,比如法國近期高調改革和振興自己的軍工產業等等,目的就是讓世界從資訊科技與金融時代,重返製造業爭雄競爭時代。

    在未來50年製造業稱雄的時代,沒有自主技術自主品牌自主研發的東南亞國家,要想超過歐洲,是不可能的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想進BAT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