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陳有有有才

    二十四節氣確實是根據擺動而制定的。

    而擺動的原因至今仍不是很確定,下面是科學界較為認可的說法。

    地球不但自轉和公轉,而且還擺動,一年時間赤道面圍繞黃道面上下襬動兩次,最大夾角23.45度,是什麼原因引起地球產生如此大的擺動?

    做一個試驗,把一個標準的球體(各處的密度一樣,圓周面的尺寸精度很高),在球面任一點用一根線把球體吊起,轉動球體,此時球體不會擺動,無論速度多快球體都不會擺動,因為與球體轉動軸垂直的任一切面都是一個標準的圓面,圓的每一條半徑相等,圓面轉動時,圓周的任意一點所產生的離心力都相等,這樣整個圓面就能平衡的轉動,而不擺動,一個球體垂直轉動軸可以切出無數的圓面,每片圓面都能平衡的轉動,疊加起來整個球體就能平衡的轉動,而不擺動。

    如果在球體的某一點增加一定的質量,這樣球體轉動時該點所在的圓面產生的離心力便失去了平衡,此時球體就會擺動起來,該點的質量越大,球體擺動就越大,球體轉動的速度越快,球體擺動就越大。

    地球由於自轉,使得赤道附近隆起,地球只是一個近似圓,赤道的直徑大於南北極的直徑,平行於赤道面往上在喜馬拉雅山這裡切,得到的切面差異巨大,喜馬拉雅山的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海拔高度8844.43m,而且周圍全是高山高原,而對應的西半球美國是海邊,海拔高度+-0.00,喜馬拉雅山一帶和美國海邊一帶相比產生了巨大的質量差異,由於地球的自轉速度很慢,產生的離心力很小,東半球和西半球之間離心力的差異不是很大,這樣地球的擺動也就很小,真正引起地球大幅度擺動的原因是地球公轉運動時,地球不斷產生重力平衡過程,地球受到太陽的引力會產生重力,重力的作用點在地球的重心,由於地球的質量分佈不平衡,產生的重力也不平衡,於是在地球表面存在一個重力平衡點,這個重力平衡點就在喜馬拉雅山,重力平衡點在太陽引力的作用下會向地球重心和太陽重心的連線運動,由於太陽的引力是變化的(大小和方向),於是地球向外擺動、向前擺動、向內擺動、向後擺動,以求重力平衡,這就是重力平衡過程,相當於乘坐旋轉木馬,速度越快就脫離中心越遠(向外擺動),一旦速度放慢動量減少,就會向內傾倒(向內擺動)。

    地球要產生重力平衡過程,實現地軸在黃道面來回擺動,需要具備兩個條件:

    地球質量分佈存在巨大差異,而且重力平衡點不能在赤道,

    地球公轉軌道必須是橢圓。

  • 2 # 安永子

    謝邀,有人說地球在公轉中出現了擺動才有了24節氣不是,地球是個橢圓球體,在自轉和公轉時,不會發生擺動的,地球的公轉是由於遠離太陽直射光線距離不同,由於地球地理位置所致,每年饒太陽一週,夾角不同,形吩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與地球公轉擺動無關。

  • 3 # 柚子愛畫畫

    24節氣是由於地球公轉做造成的。眾所周知,地球要圍繞太陽旋轉,這個運動稱為地球的公轉,地球從某一點出發,環繞太陽旋轉一週,又回到原來的位置,所用的時間稱為一個“迴歸年”,歷時365日5時48分46秒,合365.2422日。地球公轉的軌道是一個接近於圓的橢圓,太陽處於橢圓的一個焦點,公轉的軌道平面稱為“黃道面”,公轉軌道上的位置用“黃經”表示,黃經一圈360°。當然,人們不會感覺到地球圍繞太陽旋轉,反而覺得太陽圍繞地球轉,每天早晨太陽從東方升起,傍晚從西方落下。這個體驗古今如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已經能用土圭(在平面上豎一根杆子)來測量正午太陽影子的長短,並且透過影子的長短來確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個節氣。春秋時期的著作《尚書》中就對節氣有所記述。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西漢劉安著的《淮南子》一書裡就有完整的二十四節氣記載了。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定入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

  • 4 # 百病不可侵入

    二十四節氣是這樣產生的,古人把日最長亱最短的那天叫夏至,日最短亱最長的那天叫冬至,日夜時間等長的叫春分和秋分,有了這四個“點”,然後再在兩點之間再等分,成為二十四個點稱為二十四節氣。開始粗糙以天計,後以時辰計,至今當然以分秒計節令的到來。順帶說一下,地球繞太陽軌跡是橢圓太陽在一個焦點上。但是不要以為近太陽的是夏天遠離太陽的冬天。我們說的夏至恰恰是遠離太陽處。因為我們在北半球。由於地軸傾斜的緣故才有春夏秋冬,南半球正相反我們的冬天南半球現在是夏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張玉寧本賽季有望成為中超最佳射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