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新網蟲8077

    我們這啥說法都沒,因為一家①個孩或倆孩,過春節互有約,一年去一家<指三十團圓飯)輪溜轉,或雙方父母到子女家或兒父母要請女放父母在一起吃團圓飯,或女兒回自已父母家過年,總體隨社會發展,人們的思維也在發生變化

  • 2 # 農二代望遠

    春節,說到底還是農耕文明留給我們最好的文化遺產之一,是流淌在每個中華兒女血液裡的尋根的路標。所以,無論身處何處,到了年關,每一個華人,甚至身居海外的遊子,到了年根兒就自然流暢地將計時切換成農曆。於是,從臘月二十三“送灶”起,各種極具儀式感的民俗活動就在中國大地以各種姿勢呈現出來,大部分地區會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

    據說有句出自《史記》的諺語:“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我偷懶,沒做細緻考證哈)。特別是山多的地方,甚至都不用隔出十里,三里就已經不同音了。

    說說我們家鄉的過年習俗吧。每次跟人說起的時候,大家都會被“震驚”!

    先就說初一這一天。

    除夕的鞭炮聲會一直延續到初一,據說,初一那天,誰家開門早,一年的收成就好,就跟城裡人跑到某個寺廟爭頭柱香差不多意思。所以,各家都想是村裡最早開門的。春節那天用什麼開門?放鞭炮。大家想想一下,那一晚,想睡踏實是幾乎不可能的!你不想守歲,那此起彼伏的鞭炮聲也會一驚一乍的讓人“興奮的難以入眠”的。更要命的是,生活條件好了以後,大家買的全是花炮,比著賽著看誰家放的時間長!那一晚,喜歡安靜的人是最痛苦的。最可憐的還是小貓小狗,一隻只都嚇的無處躲無處藏。幸好,現在大家的環保意識強了,還有就是,有了手機,現在的孩子、年輕人不怎麼愛放鞭炮了。這個困擾慢慢就小了。

    年過耄耋的父親是家裡輩分最大的老人,所以,每年的初一早上,我們早飯沒吃完,來拜年的族人就上門了。八九個堂哥堂弟,每家最起碼一個侄子,侄子們一家又基本有兩個孩子,所以,七點多,院子裡已經像個大操場,人聲鼎沸起來。穿著新衣服的孩子們放肆的追逐嬉鬧,一點不擔心大人們會斥責他們的頑皮。因為,按習俗,大年初一,大人不能罵孩子,孩子不能說粗話髒話,不能罵人。

    早飯是家裡的男性做的,按習俗,初一那天,女人不下灶臺,因為操持了一年了,要讓她們歇歇。其實,都是頭天裡,女人們準備差不多的,反正溫度不高,壞不了。男人們只要下個“長壽麵”或者炒個“年糕”、下個“餃子”就行了。

    孩子們已經從院子裡跑進堂屋了,一口酒一口面的趕緊吃完了,長輩們就開始發紅包,所有還不能掙錢養活自己的孩子都能領到紅包。我印象中,在浙西這個小鎮,好像並不像北方一些地方那樣磕頭。長輩們手拿紅包逗孩子:“看誰叫爺爺(奶奶)叫的響就給誰紅包!”,小孩們的叫喊聲就此起彼伏的響起來,叫完就領著紅包跑一邊拆開看到底有多少。不會走不會叫的孩子,一般由媽媽抱到長輩面前,媽媽會學者孩子的語氣教孩子叫這個爺爺,那個奶奶,這個是大伯,那個是叔叔。叫完一圈,也就領一圈紅包。

    長輩在給孩子們發紅包的時候,本家的女主人迅速撤了桌上的菜,擺上各色糕點、乾鮮果等招待大家,本家的孩子要給客人們泡茶,雙手端給客人。年長的會坐下來聊聊天,年輕人早就嬉笑打鬧成一團了。

    也就一支菸的功夫,族裡的長輩就會吩咐說:“大家準備一下,到祖宗大人那兒拜年”。他說的祖宗大人其實就是祖墳。於是,各家當家的都各自回去準備香、黃表紙、錫箔紙、鞭炮,十來分鐘後還到長輩家集合,然後浩浩蕩蕩的上祖墳給祖宗拜年。上祖墳,孩子們是一定要去的,特別是男孩。在農耕社會,男孩是重要勞動力,所以,男孩在家裡的地位自然就高,現在自然是不存在這種情況了。

    祖墳一般都在離家不遠的山上,一個村裡的墳地基本上都會在一起,風水好的地方自然受歡迎。所以,一路上,會遇到各個規模大小不一的以家族為單位形成的祭拜隊伍。大的隊伍有四五十人,最小的也有五六個人。男人們碰到了自然會遞支菸,一些常年在外,難得在春節回來的,大家見了就問候、聊聊。

    上墳也好玩兒著呢,可如果這麼寫,我怕大家嫌我有點兒碎叨,所以,此處省略兩千字……。

    祖墳拜完年,路上大家會邀請長輩到家裡坐坐,然後先回各自家裡準備。長輩會按族裡的輩分大小一家一家的拜年。男孩們是要帶著的,一來要分個大小,二來也要領紅包啊!到一家的坐下的時間也就五六分鐘,走完一家,那家的長輩也跟著到下一個晚輩家拜年,一家一家接龍一樣,所以,這個隊伍也會越來越大。

    到這兒,初一才過了一個上午,但大部分習俗基本走完了。

    可是,對於我們那個小鎮的人來說,過年才剛剛開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計算機應用研究計算機模擬哪個雜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