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騰飛說史
-
2 # 華哥雜談
先來看看明朝太監權力是怎麼來的。
朱元璋廢丞相制度後,六部及各衙門直接向皇帝負責,也就是大事小事都得向朱元璋彙報,需要辦事也得老朱同意了才能辦。朱元璋雖然勤快,可也受不了這樣的工作量,而且會耽誤工作。所以後來朱元璋就引進了內閣,有幾名閣員,基本上是秘書班子。
再後來,接班的後世皇帝沒有老朱勤快,就把一些不太重要的政務決策權放給了內閣自行處理。這種事越來越多,最後發現內閣也不聽話了,首輔就是新的宰相,又把皇帝權力架空了。
內閣既然不能相信了,那就只有自已身邊熟知的人可以信任,所以就出現了司禮監。雖然皇帝一個人鬥不過內閣,但還有新的秘書--太監,太監可以管公章,內閣可以定事情,但最後拍板的還是皇帝,太監不給你蓋章,內閣啥事也弄不成。
這下看明白了吧,明朝的司禮監實際上和現代領導的秘書差不多,靠著領導太監也能吃香喝辣,離開了他的領導,你就是小兵一個,啥也不是。所以政壇有一個規則,如果一個秘書,在他的領導離任後還未能提拔的,仕途都不太好。
唐朝後期的太監就不一樣了,那可是威風八面,隨意架空皇帝,廢立皇帝。太監李輔國曾對唐代宗說“大家但內裡坐,外事聽老奴處置。”“安史之亂”後,太監李輔國擁立唐玄宗的兒子李亨為皇帝,史稱唐肅宗。李亨為了報答李輔國的擁立之功,把軍功大權交給了他,但此時的太監還是依附於皇權。
唐肅宗病危前,以皇后張氏為首的一派和李輔國一派圍繞皇權繼承展開了激烈爭奪,最後掌握禁軍的李輔國獲得勝利,擁立唐代宗上臺。代宗念其擁立之功,任命李輔國為司空兼中書令,李輔國成了名符其實的宰相。
隨後,唐代宗對李輔國也越來越不滿,就利用另一宦官程元振與李輔國的尖銳矛盾,打倒了李輔國,但程元振比李輔國更加專權。從此以後,唐朝中央就陷入了宦官專權---一派宦官打倒另一派宦官---另一派宦官專權的惡性迴圈。
唐德宗時,宦官竇文場、霍仙鳴分別擔任左、右神策軍中尉,從此宦官正式把持了中央禁軍的統帥權,從朝政到軍事完全掌控了中樞,宦官專權開始愈演愈烈,皇帝再也沒有可能奪回權力。
明朝的太監可謂是中國歷史上不可忽視的存在,再經過現在影視劇的渲染,說得太監可謂比皇帝厲害多了,可是像劉瑾、魏忠賢等權勢滔天的大太監為何一旦沒有了皇帝信任就完蛋呢?不像漢朝、唐朝時期的宦官甚至可以廢立皇帝。
回覆列表
宦官專權有兩個概念,一個是凌駕於以宰相為首的文官集團之上,另外一個就是凌駕於皇權之上,前者需要掌握中樞機構的行政大權,後者需要掌握禁衛軍的統帥權。
嚴格說來,明朝的宦官專權不叫宦官專權,應該叫宦官弄權,漢唐時期的宦官專權才是真正的宦官專權,尤其以唐朝為最甚。
東漢皇帝在漢明帝之後,壽命都不長,常常年幼即位,長大後沒過多長時間又去世了,皇帝在年幼的時候,需要太后輔政,太后只能依靠她孃家的人掌握權力,於是就形成了外戚專權,當皇帝長大以後,需要從外戚的手中重新奪回屬於自己的權力,最可信賴的人就是貼身的宦官,宦官集團在與外戚集團的鬥爭中逐漸掌握了部分行政大權和軍權,凌駕於以宰相為首的文官集團之上,甚至可以發動政變,擁立皇帝,比如東漢第七位皇帝北鄉侯劉懿駕崩以後,宦官孫程、王康等人便擁立劉保繼位,是為漢順帝,劉保是第六任皇帝漢安帝劉祜的兒子,從此以後,東漢的宦官就有了對皇帝行廢立的大權。
唐朝有宦官專權是因為宦官掌握了神策軍的軍權,神策軍原來是唐朝的一支邊防部隊,用來防禦吐蕃的,安史之亂的時候,駐紮在陝州,作為防禦叛軍的二線部隊,但是呢,唐朝政府為防止邊將擁兵自重,開始派遣宦官擔任神策軍的監軍,這支軍隊遂由宦官掌握。
(安史之亂以後,開啟了唐朝的藩鎮割據,也開啟了宦官專權,圖為唐玄宗在安史之亂時逃往蜀地的情形。)
公元763年,吐蕃攻入長安,唐朝的禁衛軍潰不成軍,神策軍護送唐代宗回到長安,於是由宦官控制的神策軍迅速擴編為唐朝的禁衛軍,因為宦官掌握了神策軍的軍權,所以,唐朝的宦官不僅凌駕於文官集團之上,甚至可以廢立皇帝,唐文宗認為自己還不如周赧王、漢獻帝呢,周赧王、漢獻帝受制於諸侯,“今朕受制於家奴”。
明朝的宦官則是完全依附於皇權的,不僅沒有真正控制行政大權,也沒有真正掌握軍權,宦官對錦衣衛、東廠、西廠僅僅只有指揮權,並沒有真正掌控錦衣衛、東廠和西廠,皇帝隨時可以收回指揮權,而且錦衣衛、東廠和西廠這樣的機構並不是真正的軍事機構。
明代宦官也從未掌握中樞機構的行政權,司禮監秉筆太監掌握的只是代皇帝批紅的權力,並沒有什麼能耐指揮文官集團,皇帝一旦勤政了,可以隨時收回對奏摺的批紅權。
明代的皇帝更多的是利用宦官來制衡外朝的文官集團,因而宦官從未真正掌握實權,所以,明朝的宦官無論權勢有多大,一旦皇帝不再利用宦官,這些宦官立刻就失去勢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