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裘承信與道德經

    41,

    真與善風聞有道,便一拍即合立即行動。自然規律風聞有道,便一分為二生出萬物,萬物此消彼長,好像來過又好像沒有來過。文明知識風聞有道,不僅藐視,而且大笑,不笑不足以為道。

    因此就有人說了,道的自我啟示好像是在黑暗裡點燈,亮光向前照亮一點點,黑暗就向後退一點點,道是平坦的但是走起來卻是崎嶇不平。

    道把自己放在最低的位置上為了那一刻美麗的榮耀忍受著暗無天日的寂靜。所以道德仁義的建設可以不擇手段,甚至像小偷一樣出其不意,只要是動機單純又何必在乎什麼樣的方式方法呢,道的本質是真,可是表現出來不也是腐朽潰爛面目全非嗎?

    道光明磊落沒有哪一個角落不是在道的光明照耀之下,更何況大器晚成又何必在乎一朝一夕的榮辱一城一池的得失呢?

    宇宙中最大聲音是善的聲音,善的聲音就是自然,而自然的聲音是聽不到的,道最大的形象是公義的榮耀,而榮耀是沒有形象的,就是道的也是隱藏在空虛之中並且沒有名字。也只有道把施恩當成是成功。

  • 2 #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道德經》的這一核心大智慧“大方無隅”的真意:偉大方法無有用法紀規矩約束的死角

    一一如用偉大的民主票決天網全覆蓋(大方),沒有(無)用法紀治腐敗犯罪常有的看不到的漏網罪犯死角(隅)

    腐敗犯罪是世界性難題,有的人說要重懲腐敗犯罪分子,就能治住腐敗犯罪,這隻能收效一時,不能徹底根治。例如:明朝朱元璋是歷史上懲治贓罪最重的時代,他設“皮廟場",把腐敗犯罪分子"剝皮實(內臟填充)草”,公開陳列震懾犯罪,後來嚴厲到犯贓罪者“不論輕重皆誅(殺)之",但他也沒有根治封建專治社會"官貪吏汙"的腐敗犯罪,發出“我欲除髒罪,奈何朝殺而暮犯"的感嘆!”只有民主法制社會的"大方"才能徹底根治腐敗犯罪。

    為什麼說,《道德經》的這一核心大智慧“大方無隅”的真意是:偉大方法無有用法紀規矩約束的死角,如用偉大的民主票決天網全覆蓋(大方),沒有(無)用法紀治腐敗犯罪常有的看不到的漏網罪犯死角(隅),即能徹底根治腐敗犯罪呢?

    古人說“天圓地方”,今人疑問:地球是橢圓體,怎麼能說成是方的呢!是歷史的侷限性。錯!是今人的侷限性即"隅"性。地球是“大方無隅”,無死角。以附圖為證:橢圓形體內裡是由無數方:半邊是三角形,整體是矩形,以兩個定點轉動形成的,但橢圓無角。偉大方法就是這樣無用矩形方尺畫圖形成的死角,如用偉大的民主票決天網全覆蓋(大方),沒有(無)用法紀治腐敗犯罪留下看不到的漏網罪犯死角(隅)。 這就是《道德經》說的“天網恢恢(票決‘忄’消除‘灰’人、壞人贓髒物的汙染),疏而不失(漏網)"的意思。

    “大方無隅”出自《道德經.四十章》,其代數意思是:以法紀規矩(四丁)約束工作(十酉),治不住犯罪,必須用民主法制才能根治犯罪。

    例如:人身體心臟這一動力機關是健康的“大方”,無有用腿步量、大夫看病的死角一"隅"。

    《紅樓夢》與之對應的四十回就是以故事說明這一道理的:"史太君兩宴大觀園,金鴛鴦三宣牙令牌”。劉姥姥在沒有民主法制的社會被人在宴席上耍笑,“違法犯規",靠“牙令牌"懲罰不解決根本問題。

    “大音希聲”同樣出自《道德經.四十章》,其意思是:如上偉“大”的交換、票決,一錘定“音",是人們“希"望的有希望的發"聲"。

    附圖:

  • 3 # 劉怯之

    老子所言"大方無隅"和"大音希聲"兩句,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一章。本章老子在剖析世人對道(宇宙時空)的理解層次。老子認為,瞭解宇宙真相的人,普通人則心存懷疑,不信者則冷潮熱諷。至於大方無隅和大音希聲,字面意思很直白,置入全文中較好理解。以下是我在《時空之外·道法自然》中對老子四十一章的解讀,謹供參考。

    老子四十一章原文為: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大意譯解:

    最頂級的專業工作者(比如大科學家)瞭解到道(宇宙時空)的真相後,仍不斷堅持探索研究。普通專業工作者瞭解到道的知識後,既相信又迷惑。

    最下等的專業工作者聽聞道的概念後,以大笑的方式來嘲諷道的存在。當今世界真到了不笑,不足以為道的時代。

    為此建立道學思想理論的先驅指出:明道若昧(道易明難述),進道若退(要明白道需置身於道之外),夷道若纇(道即時空結構,無法理清且纏結交織),上徳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可見道隱無名,要想弄清楚道,需要藉助一些方法才行。

  • 4 # 水靈173515282

    《道德經》中“大方無隅。大音希聲。”釋其意結合此十二句:“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貞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惟道、善貸且成。”

    此十二句,皆古之立言者之辭,老子引之以明相反之意。謂小人用智,恃知以為能。聖人光而不耀,以有智而不用。故明道若昧。小人矜誇競躁。聖人以謙自守,以卑自牧。故進道若退。世人崖嶷自高。聖人心與道合,同塵混俗,和而不同。故夷道若類。世人局量扁淺,一毫不容。聖人心包天地,德無不容,如海納百川。故上德若谷。小人內藏瑕疵,而外矯飾以為潔。聖人純素貞白,一塵不染,而能納汙含垢,示同庸人。故大白若辱。小人一德不忘,必恃自多而責報於人。聖人德被群生,而不以為功。故廣德若不足。小人一善之長,必炫弄自售,欲求知於人。聖人潛行密用,凡有所施於人者,惟恐人之知己也。如泰伯三讓,民無德而稱。故建德若偷。小人隨時上下,見利而趨,望勢而變。聖人之心,貞介如玉,而不可奪。而能與世浮沉,變化無窮,無可不可。故質貞如渝。渝,變也。世人圭角自立,一定而不化。聖人心如太虛,無適不可。故大方無隅。隅,猶定向也。世人小智自用,以圖速效。聖人深畜厚養,藏器於身,待時而動。迫不得已而後應,乘運而出,必為天下之利具。故大器晚成。所以然者,譬夫大音之希聲,大象之無形,殊非常情之所易見易聞。宜乎下士聞而大笑之也。以其世之所尚者,名也。然道隱於無名,又豈常情所易知耶。所以聖人之廣大難測者,以其有大道也。夫惟道也,萬物皆往資焉而不匱,曲成萬物而不遺。故曰善貸且成。聖人如此,所以世人皆以大似不肖。而輕笑之。然不笑,不足以為道也。

    老子一書、向來解者例以虛無為宗。及至求其入道工夫、茫然不知下手處。故予於首篇、將觀無觀有一觀字、為入道之要、使學者易入。然觀照之功最大、三教聖人皆以此示人。即破我執。是則無我之體同矣。

    從前,須菩提尊者在山洞裡靜坐。諸天雨花供養,讚歎須菩提善說般若。須菩提說:‘我於般若未嘗說一字,云何讚歎?’天帝說:‘如是。尊者無說,我乃無聞。無說無聞,是真說般若。’可見真正說法是‘大音希聲’的,頂大的聲音是無聲之聲,是一般人聽不到的。

  • 5 # 一觀一道

    “大方無隅,大音希聲”

    竊以為,“大”乃天地之母即“宇宙無限”。於是乎,“大方無隅”即“大方無界無邊,大方無障無礙,大方無天無地,大方宇宙無限”。

    “大音希聲”便是“Teana之音奇妙無比,潤物無聲,稀少罕得;電波靈感,磁場效應,心領神會,自覺悟感,寂靜無聲。”

    故而合併聯意:“大方無礙,大音自覺”!

  • 6 # 海浪30636993

    大方無隅,大音希聲,這兩句話的大概意思是真正的方是看不到稜角的,真正的聲音好像聽不到一樣,老子講的這類話都是宇宙哲學,是一種比喻,這裡的方可以理解為正直,原則,無不是沒有,是看不到或者是感覺不到,隅指的是稜角。大音希聲的希,正是道的特點之一,老子講道的三個特點就是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學習《道德經》的感悟就是千萬不能拘泥於文字,就像佛法說的言語道斷,《道德經》中第一句話就說清楚了,道可道,非常道!道可悟,不可說!

  • 7 # 公議

    ”大方無隅,大音希聲。”想必然難住了不少以自己的思想去套”大方無隅,大音希聲。”是什麼的人的!道德經開篇就說明”道”只是一個人取的名稱非自然界中真實存在而是人為作用下的文字表達而已,”道”的人為名稱只是一個文字導引而導引出來的意思和意味著什麼的符闔自然法則的東西才是真正的可用的東西絕不是文字本身!但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又離不開語言表達出來有什麼意思或者一段話語和文章表達出來是有什麼意思,等等。故人離不開語言表達工具和文字表達工具能及遠與傳承下去的工具而工具只能是在善於使用工具的人手裡才能正真地去創造更多的東西出來而創造出來東西才是最重要的獲得!工具與創造出來的東西的獲得兩者絕不能顛倒甚至將工具當成獲得的東西!

    ”大方無隅”與”大音希聲”就是使用了語言表達的文字化表達導引出來的組闔體。”大方”是蜀山核心區一個小範圍內使用的地方性語言表達其意是與吝嗇和自我封閉的不交往相反的意思,故大方具有捨得與”拿得起,放得下”不拘疑於形式與來源及方式的交往才是”大方”而”隅”呢?北方話叫”角落”而川語叫”kakagege”(很抱歉我的手機上找不到這種方言只能用拼音了)故”無隅”就是沒有死角之意再加上不在乎來源與方式方法及是什麼人的”大方”之意闔成”大方無隅”就成為”不排斥來自任何方面的任何人的資訊來進行比較分析與分辨真假偽劣的思維處理事情”!當然包括能聽得與經得住不同意見的考驗都能心平氣和地處理面對的事情!這是我的見解。作為對稱的”大音希聲”卻是人自己的感覺。大意是:當自己感覺聲音很大之時並不一定是聲音大很有可能是隻有一種單調的聲音不斷地在重複而導致自己以為那種聲音大。這是被單調重複的聲音誤導之後的感覺而已!”大音希聲”是襯托前句”大方無隅”的廣泛聽取不同意見而避免被一個反覆重複的意見誤導而說的。我的見解如此。

  • 8 # 沖天一鵠2017

      按照我著的《正解老子》一書,《老子》四十一章“大方無隅,大音希聲”,包括該章上面的“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大白若辱,質真若渝”,以及《老子》四十五章的“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等等(對不起大家,在這裡我就不對它們一一加以翻譯和逐句解釋了),講的都是大自然界高階事物具有的辯證法規律,這個辯證法規律就是高階事物具有的實際本質和它的表面現象截然相反的辯證法規律。

      說到事物的本質和表象的辯證法關係和規律,我們說,在一般的情況下,事物的本質和表象是相符合和統一的。在一般的情況下,事物有什麼樣的本質,就有什麼樣的對應的表象;事物有什麼樣的表象,就有什麼樣的對應的本質。

      但是事物的本質和表象相符合只是針對一般普通事物而言的,它是一般普通事物所具有的規律,當事物一旦發展到高階,這時就會出現事物的實際本質和它的表面現象截然相反的情況,這就是高階事物具有的實際本質和它的表面現象截然相反的辯證法規律了。

      因為高階事物善於否定,喜歡走向反面,從而出現它的實際本質和它的表面現象截然相反的情況,所以高階事物的實際本質和它的表面現象截然相反是高階事物的本質的必然表現,也是世界上所有高階事物都具有的普遍規律和必然現象。

      在《老子》四十一章中,老子通過舉大自然界大量的事例向我們表明,高階事物具有的實際本質和它的表面現象截然相反是世界上所有的高階事物都具有的普遍規律和正常現象,而道就是最善於做到這樣的代表。 請問道是怎樣最善於做到這樣的呢?那就是道有形卻表現為無形,有卻表現為無(“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 9 # 業餘道醫票友

    老子在道德經中自稱他老人家的話易懂、易行。

    所以,個人認為,把排比句單拿出來分析,就失了本意。

    大方無隅用現代話說就是宇宙沒邊。

    大音希聲用現代話說就是超聲聽不見。

    這一章的一系列排比句,其實是告訴人們要虛心的不斷努力學習,不要總想學成了能怎麼怎麼樣。

  • 10 # 漢之光華

    大方無隅的意思是:巨集大的地域不存在犄角旮旯。就像從地球人的視角看,地球上有很多高山和溝壑,但是從巨集大的宇宙視角來看,地球不過是一個球形,早已消弭了高山溝壑。

    大音希(稀)聲的意思是,非常好聽的音樂不在於演奏了很多音符。引申為非常道理的話不在於說了多少字,也可以更形象地理解為“有理不在聲高”。

    關於對《道德經》的解釋,確實存在很多不求甚解的曲解誤解,甚至有些曲解誤解還被奉為經典,我們觀之持批判態度是應該的。但是,對《道德經》的解讀也絕不應陷入另一個極端,使之成為一門晦澀難懂的玄幻之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毛主席紀念章值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