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追求生活永不止步
-
2 # 青山煙雨客
終明世,共有八十七親王(含靖江王)。其中明太祖封二十五王(一王后為帝系,七王被廢或自盡、兩王絕嗣),明興宗封四王(一王為追封,三王被廢),明惠宗封一王(南明追封),明成祖封二王(廢一王),明仁宗封九王(追封一王,絕嗣四王,廢一王),明宣宗封一王(後即位為明代宗),明英宗封七王(廢一王、絕嗣三王),明憲宗封九王(絕嗣六王),明孝宗封一王(追封),明睿宗封一王(追封),明世宗封六王(一王即位為明穆宗,追封四王),明穆宗封二王(追封一王),明神宗封七王(追封三王),明光宗封六王(一王即位為明思宗,追封五王),明思宗封六王(追封四王)。
明朝共計實封親王六十五位,追封親王二十二位(指始封王而言,不包括世孫、世曾孫繼位、或旁支入繼後追贈父祖的親王)。實封親王中,十六位親王因事被廢、除封(晉王、周王、代王、岷王重新復封,齊王、谷王復而再廢。岷、荊、唐府有親王因事被廢,由世子或旁支繼位,因未除封而未計入),十五位親王因絕嗣而除封。至崇禎朝明亡,共計有親王三十四位。南明三帝及監國魯王實封三王、追封七王、贈封(郡王死後加封親王)一王。
朱元璋的第二十一個兒子名叫朱模,生母是趙貴妃。洪武二十四年,朱模被封為沈王,藩地最早是在遼東的瀋陽。
到了永樂年間,朱模被改封到了潞州,也就是今天山西的長治一帶,位置還算不錯。直到永樂六年,朱模才正式前往潞州。到了宣德六年,朱模死在那裡。第一代沈王朱模是朱元璋的小庶子,雖然一直平平淡淡,卻能平安傳到了明末,最後隨著明朝的滅亡而王爵自然消失,比起寧王、遼王、谷王這些中途被奪去王爵的哥哥們,很不容易了。
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二十四子,名叫朱棟,生母是劉惠妃,洪武二十四年封為郢王,封地在安陸,也就是今天湖北的鐘祥一帶。朱元璋又下令在安陸建造王府,並屯墾田地,為這個小兒子準備條件。
永樂三年,明成祖朱棣為朱棟娶了王妃,對方是武定侯郭英的女兒。郭英這個人可不簡單,兄弟三人都得到朱元璋的寵信,妹妹嫁給朱元璋,被封為寧妃。
到了永樂六年,朱棟正式前往安陸,和大部分親王一樣,歲祿一萬石。朱棟和郭氏二人一共生下四個女兒,其中一個夭折,沒有兒子,王爵就自動消除。
這讓郭妃非常痛苦,感覺人生毫無希望,哀傷地說:“賢王舍我去,我寡婦也,無子,尚誰恃?”。
在朱棟死後一個多月,郭妃也自殺而死。當時她的三個女兒年紀還小,按照規矩,朱棟的三個女兒分別被封為光化郡主、穀城郡主和南漳郡主,每人每年可以得到八百石歲祿,可以保證衣食無憂。
郡主們出嫁以後,郢王府也被閒置起來,只有一些軍校和宮人守護。到了明仁宗時代,明仁宗把自己的九兒子朱瞻垍封為樑王,封地就在安陸,為了省事,還把一直空置的郢王府當成樑王的王府,而原來的郢王府的宮人都搬到南京去居住。
明宣宗宣德四年,樑王朱瞻垍來到安陸,比較詭異的是,沒過幾年朱瞻垍也死了,而且也沒有兒子,所以死後樑王的王爵也和郢王一樣自動廢掉了。
到了明憲宗時代,明憲宗把自己的四兒子朱祐杬封為興王,最初藩地在德安,到了明孝宗時代改到了安陸,這是安陸迎來的第三位親王。
結果明武宗死後,沒有兒子,此時朱祐杬已死,他的兒子朱厚熜成為皇帝,就是明世宗。在經歷兩位親王絕嗣之後,安陸這裡突然冒出來一個皇帝。
-
3 # 樓哥看歷史
謝邀,又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回答之前先定義一下怎麼樣才算冷門。我的想法是第一無後絕嗣,第二沒有突出功績和八卦衝突。同時明朝自孝宗之後皇子的存活率有明顯下降,因此筆者把本文分為兩部分。上半部分以明孝宗到崇禎帝,下半部分以明太祖到明憲宗。
第一部分:孝宗弘治朝到末帝崇禎朝1、明孝宗朱祐樘:孝宗總共只有兩個兒子,活到成年的只有長子明武宗朱厚照,次子朱厚煒追封蔚悼王早夭。
2、明武宗朱厚照:武宗是明朝唯一一個真正絕嗣的皇帝。
3、明世宗朱厚熜:世宗一共八子,但活到成年的只有第三子明穆宗朱載坖和第四子景恭王朱載圳。朱載圳和穆宗之間有奪嫡之爭,不能算是冷門親王。
4、明穆宗朱載坖:穆宗一共四子,活到成年的是第三子明神宗朱翊鈞和第四子潞簡王朱翊鏐。以這位潞簡王的名氣,不能算是冷門親王。
明神宗朱翊鈞
5、明神宗朱翊鈞:神宗一共八子,其中三子早夭。長子為明光宗朱常洛,第三子為福忠王朱常洵,第五子為瑞王朱常浩,第六子為惠王朱常潤,第七子為桂端王朱常瀛。這裡面福忠王和桂端王在歷史商也是有名的,但是瑞王和惠王確實比較冷門。
瑞王朱常浩:生於萬曆十九年(公元1591年),母周端妃。在神宗猶豫太子人選的時候,曾考慮過讓光宗、福王和瑞王一起三王並封。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之國漢中。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為躲避李自成義軍兵鋒,南逃四川避難,在漢中總兵趙光遠(趙率教之子)護衛下到了重慶。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張獻忠攻破重慶,瑞王朱常浩及隨行人員被俘,隨即遇害。惠王朱常潤:生於萬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生母李敬妃,桂端王朱常瀛同母兄長。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之國荊州。張獻忠義軍攻入湖廣之後,惠王先奔衡州,又奔紹興,居無定所。清軍攻佔江南後,居紹興的朱常潤降清。順治三年(1646年)惠王在北京被清廷殺害。6、明光宗朱常洛:光宗一共七子,其中活到成年的只有長子明熹宗朱由校和第五子崇禎帝朱由檢。
7、明熹宗朱由校:熹宗一共三子,可惜全都早夭。
8、崇禎帝朱由檢:崇禎帝一共八子,其中只有長子皇太子朱慈烺、第三子定王朱慈炯、第四子永王朱慈炤。但這三人都太有名了,不能算冷門親王。
第二部分:太祖洪武朝到憲宗成化朝1、明太祖朱元璋:太祖一共二十六子,其中第九子趙王朱杞和第二十六子朱楠。符合絕嗣無後的有第八子潭王朱梓、第十二子湘獻王朱柏、第二十二子安惠王朱楹、第二十四子郢靖王朱棟,其中符合冷門親王的是朱楹和朱棟。
安惠王朱楹:生於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生母不詳,洪武二十四年封安王。靖難兵圍南京時,因安王妃徐氏為朱棣王妃妹妹的關係,出城求和。朱棣登基後受命祭告懿文太子,遷其主於陵園。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之國平涼,永樂十五年去世,諡曰惠。郢靖王朱棟:生於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生母劉惠妃,洪武二十四年封郢王。永樂六年就籓安陸,永樂十二年去世,諡曰靖。郢王妃郭氏武定侯郭英的女兒,朱棟去世後,王妃殉情。朱棟三女,宣宗朝受封光化郡主、谷城郡主、南漳郡主。明太祖朱元璋
2、建文帝朱允炆:建文帝一共二子,長子皇太子朱文奎南京城破時失蹤,次子建庶人朱文圭囚禁五十多年之後在天順朝獲釋。
3、明成祖朱棣:成祖一共四子,其中第四子早夭。其他三子明仁宗朱高熾、漢庶人朱高煦、趙簡王朱高燧都太有名了,此處不再贅述。
4、明仁宗朱高熾:仁宗一共十子,第四子朱瞻垠早夭。符合絕嗣無後的有第三子越靖王朱瞻墉、第八子滕懷王朱瞻塏、第九子樑莊王朱瞻垍、第十子衛恭王朱瞻埏。樑莊王因其墓葬的發掘而名聲大噪,符合冷門親王的就只有朱瞻墉、朱瞻塏、朱瞻埏。
明仁宗朱高熾
5、明宣宗朱瞻基:宣宗一共二子,長子明英宗朱祁鎮,次子明代宗朱祁鈺。
6、明英宗朱祁鎮:英宗一共九子,其中第三子朱見湜、第四子朱見淳早夭。符合冷門親王標準的是第五子秀懷王朱見澍、第八子忻穆王朱見治。
秀懷王朱見澍:生於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生母莊靜安榮淑妃高氏。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受封秀王,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就藩汝寧府。王妃黃氏,明仁宗寵妃黃充妃的侄孫女。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去世,年僅二十歲,諡曰懷。秀王留下兩個女兒,自幼養於宮中。忻穆王朱見治:生於天順二年(公元1458年),生母宸妃萬氏。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被封為忻王。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未就藩去世,年僅15歲,諡曰穆,葬於金山。7、明代宗朱祁鈺:代總只有一子,即懷獻太子朱見濟。
8、明憲宗朱見深:憲宗一共十四子,其中長子、次子悼恭太子朱祐極、第十子早夭,符合冷門親王標準的是第五子岐惠王朱祐棆、第八子雍靖王朱祐枟、第九子壽定王朱祐榰、第十一子汝安王朱祐梈、第十二子涇簡王朱祐橓、第十四子申懿王朱祐楷。
岐惠王朱祐棆:生於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生母邵貴妃,明世宗的親叔叔。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3年)受封岐王,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就藩德安。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去世,年僅24歲,諡曰惠。由於岐王無子,孝宗特地下旨將其葬回京城。留下兒女則育於宮中。雍靖王朱祐枟:生於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岐惠王同母弟。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3年)受封雍王,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就藩衡州(今衡陽)。雍王就藩衡州後,看中了金鰲山的風水。在此闢山移土建造雍王府,形成了一條繁華街巷。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去世,享年27歲,諡曰靖。壽定王朱祐榰:生於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生母安妃姚氏。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受封壽王。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就藩保寧,正德元年(公元1505年)改就藩德安。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去世,享年65歲,諡曰定。汝安王朱祐梈:生於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生母德妃張氏。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受封汝王,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就藩衛輝。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去世,享年58歲,諡曰安。涇簡王朱祐橓:生於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生母恭妃楊氏。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受封涇王,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就藩沂州。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去世,享年53歲,諡曰簡。申懿王朱祐楷:生於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生母恭妃楊氏。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受封申王,封國敘州。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未就藩去世,享年17歲,諡曰懿。申王去世後朝廷還重新議定了他的喪葬禮儀,葬於京西蘭山。
回覆列表
要說最冷門的親王,個人覺得應該是靖江王
大明為鞏固江山,朱元璋採取"眾建宗親以藩王室"的政策,於洪武二年(1369年)定封建諸王之制。洪武三年(1370)封諸王子為各地藩王。其侄孫朱守謙被封為靖江王。洪武九年(1376年)就藩桂林,"淫虐於市"激起"粵人怨諮"而被削爵,洪武二十五年(1392)去世。朱守謙被廢后由其嫡子朱贊儀繼位,永樂元年(1403)就藩桂林。此後靖江王代代相傳,直到順治七年(1650)終結,靖江王是中國歷史上傳襲時間最久的藩王。
明朝規制,皇子封親王,授以金寶、金冊,親王子封郡王,授以鍍金銀印、銀冊。靖江王雖以侄孫封王,但其始祖是朱元璋的長兄,故地位獨特,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守謙首封靖江王時得授金冊、金寶;在洪武三十五年(公元1402年)八月成祖登極後亦授予朱贊儀金冊、金寶,但制如郡王之冊寶;及永樂九年(公元1411)朱佐敬襲位時初給銀印,低於郡王,宣德中改用金塗,與郡王等,但冊一直是金冊。
靖江王不得不提朱文正,他是朱元璋唯一的侄子。朱文正(1336-1365年),朱元璋集團的核心人物,曾任全軍最高衙門“大都督府”的大都督。他的父親是朱元璋大哥朱興隆(南昌王)。朱文正在洪都保衛戰中坐鎮孤城抵禦住了陳友諒六十萬大軍的進攻,堪稱軍事史上的一個奇蹟,戰功卓越。因戰後對朱元璋的封賞不滿,後投靠張士誠,朱元璋得知,被軟禁,最後鬱鬱而終。
朱元璋本來想處死朱文正,但由於馬皇后的勸阻,他沒有這樣做,而是將他關了起來。客觀的講,朱元璋對朱文正還是不錯的,他在之後的洪武三年(1370)封朱文正年僅八歲的兒子為王,並就藩桂林。
由於靖江王屬於南昌王一系,對繼承皇位沒有什麼影響,所以一直留傳到南明時期,直到順治七年(1650),清兵孔有德部奪取桂林,殺末代靖江王,將王府改為司令部。順治九年(1652)大西軍攻克桂林,王府的新主人孔有德兵敗自焚,王府化為灰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