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孟南937承傳民族文化

    受評書、戲劇、電影及電視劇等影響,楊家將的聲威在普通人眼裡那是神威無比的——七郎八虎闖幽州、血戰金沙灘、穆桂英掛帥、楊門女將、十二寡婦徵西、佘太君百歲掛帥、楊排風……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愛國者形象,在世間廣為流傳,家喻戶曉,盡人皆知,以至分不清哪些是史實,哪些是演義和傳說。其實,楊家將並不僅僅是傳說,歷史上真有楊家一門忠烈禦敵。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稱讚楊業、楊延昭“父子皆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裡兒野豎,皆能道之。”

    那麼,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到底有著怎麼樣的戰鬥力,北宋滅亡時,這樣一支生力軍又去哪了呢?

    楊家將的威名實際上只維持了三代而已,在北宋滅亡前,就已實力不在。楊業,楊延昭,楊文廣,這三個人是歷史中楊家將的主要人物。楊家將三代血戰報國的事蹟,為後人所傳揚。尤其是楊業和楊延昭,在北宋時期,已經天下聞名。

    歷史上的楊家將裡並沒有佘太君,沒有楊宗保,也沒有穆桂英。害死楊業的,應該是王冼,而非潘美。王冼是個小人,以誣陷主帥而起家。可能是由於王冼官職太小,不足以突出楊家,所以在楊家將的傳說中潘美很倒黴地攤上了這件事。第一代,就是大名鼎鼎的楊業(演義小說的楊令公)。

    楊業是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將。楊業的父親楊信,曾任後漢的麟州刺史(今陝西神木)。後漢被後周所滅,後漢河東節度使劉崇建立北漢。楊業弱冠即跟隨劉崇,年少英武的楊崇貴很受劉崇的看重,他以楊重貴為養孫,改名為劉繼業。劉繼業先擔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著稱,以功升遷到建雄軍節度使。

    北漢滅亡以後,劉繼業歸降北宋,宋太宗素知劉繼業威名,授予他左領軍大將軍,鄭州防禦使。劉繼業歸宋以後,複本姓楊,單名業。宋太宗以楊業"老於邊事",拜其為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

    楊業因功升雲州觀察使。以後遼國望見楊業的旌旗,就不戰而走。守邊的主將忌楊業威名,屢次向宋太宗上書,誹謗楊業。宋太宗封其奏交給楊業,以表示對楊業的信任。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決定北伐遼國。潘美、楊業為西路軍主將。途中由於曹彬於歧溝關戰敗,田重進、潘美蔚州戰敗,導致遼軍的優勢兵力正面與其決戰。耶律斜軫大軍來追,楊業主張避其鋒芒,但遭到監軍王冼的譏諷,並詆譭他懷有二心。楊業身為前朝歸降的武將,最忌諱他人猜測。於是不顧前途凶險,毅然要求帶兵出征。結果在狼牙村中伏大敗,並且沒有得到支援,最後被包圍於陳家谷(今山西寧武),楊業見無人支援,拊膺大慟,全軍覆沒。其子楊延玉也在這次戰役中戰死,楊業無限悲憤,為表白忠心,絕食三日而死。

    楊業在楊家將中功名最盛,犧牲得也最壯烈。楊家將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楊業的兒子楊延昭。楊延昭本名楊延郎,為了避諱,而改名楊延昭。

    雍熙三年北伐,楊延昭與父兄一起出徵,攻擊朔州的時候,楊延昭作為前鋒進攻,被流矢射穿了手臂,他卻更為勇猛的作戰。楊業陣亡以後,楊延昭由供奉官升遷為崇儀副使。後來有擔任保州緣邊都巡檢使,在河北的邊防前線任職。

    楊延昭因為守邊的功勞,屢次升遷,景德二年,楊延昭被授予高陽關副都部署。楊延昭在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卒於任上,終年五十七歲。

    楊家將的第三代表人物是楊文廣。

    楊文廣是楊延昭的第三個兒子。楊文廣以班行討賊張海有功,授予殿直。後來與安撫陝西的范仲淹相遇,范仲淹在談話中發現楊文廣很有才能,就把他帶在身邊。狄青南征廣西,楊文廣隨軍從徵,但此時的楊文廣還是個無名之輩。治平中,選拔宿衛將領,宋英宗以為楊文廣是名將之後,而且還有功勞,提拔楊文廣為成州團練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遷興州防禦使,秦鳳路副總管。他由此參加了對西夏的防禦作戰。

    熙寧七年(1074年)三月,沉寂了大約三十年遼宋邊境又其爭端——遼朝遣使到宋朝,爭河東地界。定州路副都總管楊文廣獻陣圖及奪取幽燕地區的策略,朝廷還沒有來得及審批和回覆,當年的十一月,楊文廣病逝。享年75歲。

    楊文廣死後,此後大約有三代人沒有什麼大出息。這時大多數人已搬出天波楊府。作為一個貴族府第他們已沒有資格居住,因為他們只是充當一般的下級軍官。據說到了宋徽宗初年,楊家將已完全衰落下去了。

    53年後,北宋滅亡。北宋王朝因其來路不正,屬於兵變而產生,所以,從太祖起就一直致力於重文抑武的經營,“杯酒釋兵權”的思想是歷代皇帝腦子裡的鬼影。那麼,北宋末年的軍隊是什麼狀況呢?據說,全國的兵力有160萬,首都有20多萬。而前來入侵的金人不過是6萬人。然而,竟一敗塗地。

    即使是在亡國之危危在旦夕的情況下,面對有著楊家將一樣忠勇的李鋼,宗澤,种師道,徽宗卻讓他們靠邊站。他寧願相信一叫郭京的騙子帶領所謂神兵用法術去戰金兵,結果,城破,國亡。

    即使楊家將在北宋末年仍然是國家軍隊裡的骨幹力量,那也仍然無濟於事。

  • 2 # 文史墨客

    一、一門忠烈——楊家將

    楊家將––楊繼業一家,世代英武,屢立戰功,不但家中男丁各個身懷武藝,如狼似虎,就是家中女眷,也都是女中豪傑,巾幗英雄,他們一門忠烈,為了大宋江山,幾乎全都壯烈於沙場。遼國侵宋,皇帝御駕親征,不料中了遼國的誘敵之計,陷入圍困之中,糧草幾欲斷絕,人困馬乏,十萬火急之時,不得已派呼王爺詔令被貶斥的楊令公,楊門一族馳兵救援。遼國再設奸計,以和談為幌子誘騙宋朝君臣出得城外,太宗皇帝再陷絕境,楊令公聞情再度救急,慘烈的金沙灘一戰就此拉開帷幕。

    一仗下來,只剩六郎、七郎和八郞(八郞後來被遼國公主所救,不過八郞本身也不是楊家親子)可沒過多久,奸臣潘仁美公報私仇,開始陷害倖存的楊家父子,先是支走六郎七郎,讓他們鎮守盧溝橋。巧立罪名,杖責楊令公,然後令其迎戰遼軍,兄弟二人不放心令公,離開盧溝橋來搭救楊令公,父子三人中了遼將韓昌誘敵之計,被困於兩狼山數日,令公碰死於李陵碑前,去搬救兵的楊七郎死於奸臣潘仁美箭下,沉屍黑水河。

    戰鬥結束,楊家男人,只剩得五郎、六郎,五郎遁入空門,還研習除了五郎八卦棍法。金沙灘一戰之後,楊家只剩女眷在成著,但這些女子都是巾幗不讓鬚眉,佘太君掛帥,帶著一眾女將一戰成名,成為了宋朝的中流砥柱。想必楊排風、穆桂英、王蘭英一定是耳熟能詳的角色。不過,故事真是這樣嗎?

    二、歷史不是小說

    以上,都是小說中的橋段。試想,就算是宋朝再孱弱不堪,不至於讓一眾女將出徵吧?當年婦好善謀能戰,也只是執鉞領軍,並沒有率領一隊女將出徵。在冷兵器時代,不排除有驍勇善戰的女將出現,但要是成群出現就概率太低了。實際上,歷史中確實有楊家將,但並非小說中如此編排。有據可考的只有楊業功、楊延昭、楊文廣三代人,當然還有佘太君。其餘人物不敢說完全杜撰,但也是撲朔迷離的存在。

    楊令公,楊業。原是劉氏北漢將領,善騎馬射箭,屢立戰功,人稱“楊無敵”,後投降北宋太宗,鎮守邊關。在隨太宗北伐遼國時任副主將,在一場戰鬥中被遼軍生擒,絕食三日而死,以保氣節。楊延昭,契丹人稱其為楊六郎,是因為其威震遼國,遼中國人認為他是北斗七星中的六郎星宿(將星)下凡,主鎮幽燕北方。實際上,楊延昭是楊業的長子,小說中把他設定為楊家第六子,實為無稽。不過楊令公確實有七個兒子,其餘六個是楊延玉、楊延浦、楊延訓、楊延瑰、楊延貴、楊延彬。

    楊文廣,楊延昭之子,曾在范仲淹麾下做事,宋神宗時因抗擊西夏建功,封定州路副都總管、步軍都虞侯。1074年,遼朝遣使到宋朝,爭河東地界。楊文廣獻陣圖及奪取幽燕地區的策略,但是朝廷還沒有來得及審批迴復,同年十一月,楊文廣便去世了,享年75歲,死後,朝廷追贈他為同州觀察使。

    三、北宋滅亡時,楊家將在做什麼?

    1125年,金軍分東、西兩路南下攻打宋朝。東路金兵破燕京,渡過黃河,南下汴京(今河南開封)。宋徽宗見情勢危急,於是禪位於太子趙桓,是為宋欽宗。1126年正月,完顏宗翰率金兵東路軍進至汴京城下,逼北宋議和後撤軍,金人要求五百萬兩黃金及五千萬兩銀幣,並割讓中山、河間、太原三鎮。同年八月,金軍再次分兩路攻宋,閏十一月,金兩路軍會師,攻克汴京。宋欽宗親自至金人軍營議和,被金人扣押。徽欽二帝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共三千餘人被擄至金國,史稱靖康之變,北宋滅亡。

    那麼此時楊家將在哪裡呢?其實,到了楊文廣那一代,楊家已經逐步衰落,小說雖然是虛構,但也有其一定的歷史依據,就像小說中將楊家將演繹的壯烈悲慘,是因為事實上,楊家將在抗遼過程中,確實有所建樹。

  • 3 # 江水趣談

    北宋是歷史上繼五代十國以後的國家,在發生靖康之難的第二年被金所滅。

    北宋滅亡的時候,不是楊家將不來救國,而是世上早就已經沒有楊家將了。

    當年輝煌的楊門,早已經沒落,三代過後,他們已經成為芸芸眾生中再平凡不過的人了,戰亂年間,生活都難以自保,哪還有出來濟世救民的本領呢?

    年農曆十一月楊文廣病逝後,楊家上下大多已撤出天波府。因為他們已經無臉以貴族相稱了,撐死也只是一個下級軍官。

    造成這個光景的原因,一方面是楊門再無虎子,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宋朝沒有做到居安思危,警鐘長鳴,過度的重視文學發展,而放棄了軍事訓練。

    事實上楊家將並沒有我們平時看的影視劇中的那麼厲害,也沒有穆桂英等英勇善戰的楊

    門女將,真實的楊家將只是有三代人而已,第一代就是我們所熟知的佘老太君的丈夫楊

    業。

    第二代就是楊業的兒子楊延昭了,在這一時期的穆桂英並不存在,他只是編篡出來的一

    個人物,歷史上並沒有這個人。

    第三代就是楊文廣,楊家將到後面的幾代就沒落了,就算有參軍的這只是個普通軍人而

    已,沒有以前的威風了。

    後來宋真宗時期的楊延昭,雖然也是一個保衛邊疆的將領,可奈何當時宋朝已經少有戰

    亂,他無法發揮自己的實力,楊家將的名聲開始也漸漸的銷聲匿跡。

    此後數年間,宋朝的統治一派清明,人們早已經忘記了戰爭之苦,安居樂業,朝廷也開

    始重視文學,壓抑武學之士,在楊文廣這一代,已經沒有當時的名氣了,楊文廣去世之

    後,楊家更是走向了分崩離析。

    世人不會想到,自己看到的和平不是真的和平,任何時候一個國家都不應該放棄軍事,宋朝忘了這一點,當戰亂四起的時候,再去養兵,還來得及嗎?為何會有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的說法,不就是為了防患於未然嗎?

    如果還有楊家將,北宋末年一定不會是這樣的光景。

  • 4 # 機哥聊野史

    對於楊家將和楊門女將這個在民間口口相傳的故事,我想多數人都對此感到並不陌生。

    在我熟知的楊家將故事裡,楊家家主叫做楊繼業,號稱楊無敵,人稱楊老令公,是楊家將裡的靈魂人物之一。這在真正的歷史上也確實如此,並沒有什麼紕漏。

    而故事裡的楊繼業的原型就是北宋名將楊業,在史書裡楊業本是北漢大將,最後歸向於北宋。被授於右領軍衛大將軍職位,任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因為曾打敗遼軍所以被人們稱為“楊無敵”。

    公元986年北宋為了收復燕雲十六州,展開了第二次北伐遼國的戰爭,在這場戰爭中,因監軍王侁所害(潘美:我冤枉啊)楊業戰敗狼牙村,最後以身殉國,絕食三日而死。

    在楊業死後,楊業的長子楊延昭(本名:楊延朗)扛起了楊家軍的大旗。楊延昭在伐遼戰場上因為驍勇善戰得到了宋真宗的稱讚,說他“治兵護塞有父風”。而遼中國人也因此認為他是北斗第六星下凡(主鎮北方),所以就給他起了外號“楊六郎”。

    公元1014年,戎馬一生的楊延昭於保州邊關去世,享年五十七歲。

    根據《宋史》記載:楊業一共只有七個兒子,而不是楊家將裡面的八個兒子。

    在楊業死後,楊延昭子承父業繼續浴血沙場,為國效忠;楊延玉早已和楊業一同戰死沙場;而楊延浦、楊延訓、楊延瑰、楊延貴、楊延彬這五個人卻並沒有如同演義中那樣繼續在邊疆抗遼,而是選擇接受楊業戰死帶來的遺澤。在宮中任職,成為了保衛皇宮安全的小武官,一生也並沒有做出什麼出彩事蹟。

    在楊延昭時候,楊家大旗就交到了兒子楊文廣手中。雖然楊文廣也頗具才能,但是由於當時宋遼之間已經停戰,所以他並沒有取得和祖輩父輩相提並論的功績,最後只是官至定州路副都總管,遷步軍都虞候。

    到了北宋滅亡的時候,楊家早已衰落,後代大都淪為平民,哪裡還有當初的威風。即使是那個小說中的那個楊家將後人——楊志,也不過只是一個區區提轄而已,儘管關於楊家將的故事深受老百姓的喜愛,但他終究只是人們不斷補充,構思出來的文化產物!所以說並不是楊家將不救北宋,而是北宋國未亡,楊家卻早已不在了。

  • 5 # 知色味

    就像《三國演義》三分實七分虛的敘事一樣,楊家將也是一部傳奇演義的故事。講的是楊繼業和其子孫五代對抗遼國和西夏的故事,和《三國演義》一樣,是基於歷史事實,但其中大部分的人和事都是虛構的。一些事有史可查,一些事則是真假混合,如楊宗保,穆桂英,遼國公主等等。楊家將的故事流傳很廣,元雜劇中就有《楊六郎調兵破天陣》,《八大王開詔救忠臣》,《楊六郎私下三關》和《焦贊活拿蕭天佑》等楊家將戲。一直到今天,楊家將的故事也流傳廣泛,影視公司也熱衷於改編楊家將的故事,比如《楊家將》、《楊門女將》、《穆桂英掛帥》等等。我們現在知道和看到的,都是文學影視作品中的楊家將,是基於歷史背景的虛構故事。

    那麼真實歷史中的楊家將是怎麼樣的呢?

    歷史上楊業的確有七個兒子。其中楊延玉隨父戰死。還有其他的兒子:楊延浦、楊延訓、楊延瑰、楊延貴、楊延彬等人,歷史中並未清楚記載這幾人,只知道由於自己父親的緣故,在地方做著小官,並不是很顯赫的職位。

    楊業兒子中最出名的就是楊延昭。楊延昭也是一名優秀的將領。經常帶兵和遼國死磕。楊延昭作戰勇敢,威震四方,宋真宗稱讚他"治兵護塞有父風"。可惜的是楊延昭五十七歲就去世了。

    無論是小說演義或戲曲作品《穆桂英掛帥》中,都講了楊宗保和妻子穆桂英抗擊遼國的故事。其實歷史上根本沒有楊宗保這個人,更沒有穆桂英了。楊延昭有三個兒子,並沒有楊宗保。楊延昭的第三個兒子楊文廣子承父業,也是一名非常優秀的將領,常年領兵在外,保衛大宋邊疆。

    從楊業,楊延昭到楊文廣,楊家的輝煌經歷了三代。自此以後,楊家開始默默無聞,再也沒出現過彪炳史冊的英勇將領。中國的古代史都是為名人立傳,也許楊家的後代依然在大宋朝廷為官為將,但對史家來說,已經變得不足重要了。北宋滅亡時,楊家將的後人更是跟隨著大眾一起湮沒在歷史的洪流裡了。

  • 6 # 鹹魚閒聊

    一句話可以概括:“早已消失在芸芸眾生之中,不復當年之輝煌”。

    楊家第三代楊文廣

    楊文廣也是因為父輩的庇廕而出任禁軍裡的低階軍官,後來楊文廣隨軍參與對西夏的作戰,在那期間他受到了了范仲淹的賞識,范仲淹對他的軍事才能感到驚奇,將他置於麾下。然而不久之後宋夏罷兵議和,楊文廣的軍事才能邊無法得到展示,只能在軍中平淡度日。後來北宋名將狄青領兵平定廣西儂智高叛亂,楊文廣得以加入平叛大軍。後來宋神宗先後擢升其為成州團練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興州(今防禦使、秦鳳路副都總管。再後來宋英宗時期,楊文廣多次獻策平定西夏以及收復燕雲地區的策略,但最終都沒有被重視,後楊文廣病逝。

    那麼自楊文廣死後,楊家將便逐漸走向沒落,即便後來楊家還有能人出現也註定不會得到重用,在我看來楊家將沒落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北宋自宋仁宗之後,邊境幾乎不再有大的戰事,包括楊家將在內的北宋武將得不到上陣殺敵建功立業的機會。二是北宋重文輕武的政策,北宋建立初期朝廷尚需要武將來平定天下,然而隨著國內政權的穩定,武將逐漸被排斥在權力中心之外,所以到了北宋中後期楊家沒落也是無可避免的事實。

    楊文廣死後半年靖康之恥發生,不得不說,北宋統治階級自己做的孽只能自己去扛。

  • 7 # 眸子8552

    真實之揚家將:

    第一代、揚業。

    原名揚祟貴,父、揚信為麟州富豪。五代混亂時,戰據麟州,自封為刺史。後歸漢,結交河東節度使劉崇,後又投於後周,揚崇貴留於太原。楊信死後,楊崇貴斷父職,以城池歸順劉崇,得重用,認做養孫,改名劉繼業。當時主要對手為遼國,而劉繼業敗仗多於勝仗。後被宋太宗招降,複姓揚業。做了潘美的節度史,由於戰功,升雲州觀察使。

    第二代、楊延昭,本各楊延郎,為了避諱改名,(958一1O14)。曾隨父楊業爭戰,時為先鋒。29歲,此朔州,流矢穿臂戰猶勇。父死,擔河北抗遼重任。雍熙北代後,於景州(河北景縣),保州(河北安新縣)等地抗遼。死後倍葬於永安縣(今河南鞏義、宋英宗永厚陵)。

    第三代、楊文廣:楊延昭三子。以討賊張海有功,授予:殿直。狄青南征廣西,楊文廣隨軍。此時楊文廣還是個無名小輩。治平中,選拔宿I將領,宋英宗以揚文廣是名將之後,提為成州團練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遷興州防禦使、秦鳳路副總管。參加對西夏的防禦戰。

    熙寧七年(1074)三月,遼宋再起爭端。爭河東之地,楊文廣獻"陣圖",未待批覆,便病逝。年75歲。自此,楊家一度衰沒,再無名人。

  • 8 # 劉大媽說三農

    古時候戰爭比較多,所以有很多的大將都是出名的,尤其是以楊家將為主。我們都知道楊家將的威名,不管是從書上還是從戲曲上都能夠有一定的瞭解,那麼你們知道嗎?楊家將在北宋末期的時候就已經不存在了,據說北宋滅亡之後,就完全找不到楊家將的身影。那麼,威震八方的楊家將,究竟是發生了怎樣的事情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

    從一些戲曲還有影視劇中,我們能夠知道,楊家將傳了三代左右的樣子。第一代楊家將是由楊業所創始的,而第二代則是楊六郎,據說在那個時候出現了穆桂英,但歷史上對這個人物沒有任何的記載,也就是說穆桂英是歷史當中不存在的,她只不過是出現在小說裡面罷了,第三代楊家的傳人是楊文廣。

    但其實到楊六郎後期的時候,楊家的趨勢就已經開始下滑,所以到了楊文廣之後,結束了這一代,就再也沒有人提到楊家將了。最早楊家將服務的並不是我們知道的北宋,而是北漢。一直到趙匡胤成為北宋皇帝之後,他們才站到了宋朝這邊。楊業率兵打仗,幫助宋朝扳倒了很多的敵人,他們的敵人主要是契丹族。

    每一次打仗的時候,楊業都是率領大家努力前往,可一直到後來的一次戰爭當中,楊業犧牲了,可以說是戰死的。那個時候他本來可以逃跑,但是主將潘美竟然沒有按照他曾經說過的話去做,也算得上是放鴿子了,就是因為發生了這種事,所以楊業沒來得及離開,就死在了戰場上。在楊業死了之後,楊六郎就成為了第二位繼承人。

    他和楊業一樣特別的英勇善戰,並且一直和契丹作戰。但其實這個階段宋朝和契丹是比較平和的,沒有發生過太大規模的戰爭,就這樣到了宋真宗時候,楊六郎去世了。到了楊家第三代繼承人繼位的時候,那麼便是楊文廣的時代。其實,楊文廣在接過來之前,楊家的勢力就已經有所下降,地位也沒有從前那麼穩固了,而他們面對的敵人也有所變化,主要是西夏。

    畢竟,宋朝和契丹已經達成了協議,所以,楊文廣和西夏之間也是有很多次的戰爭。然後到了宋仁宗時期,楊文廣也去世了,所以沒能夠熬過宋朝末年,整個楊家將就再也找不到能夠繼承的人了。自此,楊家將消失,也沒有其他的人再去提起或者尋找了。

  • 9 # 幾葦渡當年

    曾經赫赫有名,在宋朝滅亡時,已經淪為凡人。

    楊繼業,楊老令公,他是楊家的靈魂人物,而歷史上也確有此人。

    他的原型是北宋名將楊業,話說這楊業先是北漢大將,後來從了宋朝,曾因打敗遼軍被稱為“楊無敵”。

    可在986年,北宋第二次北伐遼國的時候,楊業戰敗狼牙村,以身殉國。

    楊業死後,他的兒子楊延昭(本名楊延朗)挑起大旗,被宋真宗誇讚為“治兵護塞有父風”。而他楊六郎的稱呼絕不是因為他排行老六,而是因為遼中國人認為他是北斗第六星下凡,才有這麼個稱呼。

    後來,楊六朗在邊關去世,一輩子五十多年都在戎馬一生。

    楊延昭之後。大旗交給了兒子楊文廣手中,不過楊文廣生的不是時候,當時宋遼中場休息,沒有楊文廣發揮的環境。

    等到楊文廣死後,楊家將到此也就走向沒落,三代以後,再無大將。

    至於楊門女將都只是杜撰而已,所以等到宋國滅亡的時候,楊家已經不再輝煌。

    其實,從明朝初年就已經有描寫楊家將的小說出現,《北宋志傳》、《楊家將演義》、《東遊記》等等接連出現。

    後來還根據《楊家將演義》改編出《兩狼山》、《天門陣》、《北宋金槍全傳》等小說。

    所以經過年代更迭,楊家將的故事更加豐滿,才會出現很多虛構的人物情節。

  • 10 # 不想動彈的美食家

    想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將正史和野史評書區分開來,我們所看到的影視類作品都是歷代評書添油加醋改寫的,並不是歷史上真正的楊家將,那麼歷史上真正的楊家將是什麼樣的呢?

    談到楊家將,就不得不說它的起源。唐末天下大亂,楊業的父親楊信,曾任後漢麟州刺史,趁五代混亂之際,割據麟州,由於時局動盪,其先後歸附過後漢、後周。在後漢時,為了交好後漢河東節度使劉崇,楊信將楊業派到劉崇身邊效力,後來,楊信投靠後周,楊業留在了太原。楊信死後,楊業的弟弟楊重勳繼麟州刺史,後又投靠北漢劉崇。雖然楊家反覆無常,但是在那個混亂年代,為了保全家業大都如此,楊業在北漢劉崇帳下也受到器重,以軍功勝任建雄軍節度使,號稱楊無敵。

    北宋建立後,趙光義出兵北漢,因楊業在北漢對遼邊防經驗豐富,便將其招降,從此楊家將正式登入北宋歷史舞臺。

    北宋初年,宋太宗企圖用武力收復幽雲十六州,便派遣三路大軍攻遼,但是由於戰事不利,宋太宗下令退兵,楊業與潘美負責轉移四州漢民百姓,結果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主帥潘美、護軍王冼和劉文裕爭功,導致大敗,楊業長子楊延玉,以及部將王貴、賀懷浦全都力戰而死,楊業被擒不屈,絕食三日而死。

    楊業死後,楊家第二代代表人物是楊延昭,其鎮守邊疆數十年,因為愛戴百姓,寬恤士卒,得到大家擁護,延續了楊家將的威名。

    楊家第三代人物便是楊文廣,楊文廣並沒有建立能與他祖輩父輩相提並論的功績,因為此時北宋已經與遼國議和,而對西夏的政策也在和戰間搖擺,只是防禦。但是楊文廣繼承了楊家將世代忠心報國的傳統,沒有忘記收復幽燕,平定北方的理想,還在為這個奮鬥了三代的目標努力。但是此時的宋朝積弊已深,而且修文偃武的風氣已成,諱言用兵,楊文廣的理想,是很難實現的。

    楊文廣後,天下承平日久,修文偃武的風氣已成,諱言用兵,將門得不到重用,再加上文臣的打壓,以楊家將為代表的大批將門衰落,許多將門後代不是棄武修文,便是歸於草莽,以至於金兵南下之際,出現了舉國無勇將的窘境。至於後來的南宋中興四將,只有劉光世算是將門之後,其餘的岳飛、韓世忠、張俊都是大頭兵出身,但也就是這樣,宋朝仍然沒有意識到自身的缺陷,隨著岳飛冤死、韓世忠歸隱,南宋又再度出現了無將可用的窘境。

    北宋滅亡之時,名震天下的楊家將早已經在北宋修文偃武的風氣下凋零了,舉國文弱書生除了哭泣悲傷和飲酒作詩,沒有半點救國之策,這是導致兩宋滅亡的自身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僅憑藉俯臥撐,胸肌緯度會變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