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劉無咎

    總結一下對這本書和作者的誤解。

    1.作者破產了?

    作者本人Robert Kiyosaki沒破產,而是其中一家公司破產了,而他名下還有10家公司和7000個房產(房產在他妻子名下),這是Robert最新的資產狀況,淨資產8000萬美元。Robert也不是靠《富爸爸窮爸爸》這本書致富的,在他出版這本書之前就已經財富自由和退休了。

    2.富爸爸有很多系列,看哪一本?

    最經典的就是《富爸爸窮爸爸》,其他基本差不多,個人認為看這一本就夠了,有時間當然也可以看看其他當作複習。

    3.買房就一定是負債嗎?

    Robert自己就是透過買房和創立企業財富自由的,所以他非常提倡買房,但前提是房價合理,按照目前中國的情況來看,估值太高了,以至於承受過高的負債和現金流出,不一定值得。

    另外,Robert更多的是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如果你模仿Robert直接去買房或不買房,那都是一件很蠢的事情,最重要的是搞清自己擅長和喜歡的投資方向,例如股票、商品。

    Robert還買了遊艇,一般人來看就是負債,但他的遊艇也是資產,因為他把閒置的遊艇租了出去,每個月帶來現金流入。

    我之前住民宿,發現民宿主人也是租的房子,他租了一間大房子,有3個房間,自己住一間,把另外兩件裝飾一下租給別人,剛好抵掉自己的房租,這不就把負債變成了資產了嗎?

    「資產」和「負債」在一定的時間維度上可能會互換,比如早些年買的房子,當時是「負債」,但是漲了很多,加上槓杆作用,其實現在已經是「資產」。

    總之,方法很多,活學活用,不一定只有買房才是唯一的道路。

    4.有人會說:在中國肯定要買房啊!國情不同

    作者指的買房是以投資為目標,大多數人買房是自住的,那可以考慮買房,不要把自住的剛需和投資混淆,但必須要弄清的是,就算是自住的房子並不是資產,而是負債,他並不能給你帶來源源不斷的現金流入,而是現金流出,也就是“從你口袋裡拿錢”。你必須要想辦法增加自己的資產,讓“讓錢到你口袋裡”,例如房子出租。

    我曾經認識一個人教科書般地應用了富爸爸的技巧,一般人都無法理解的事情,他自己一開始買了一套房子,後來又有了錢勉強夠付首付,再買了一套更小更便宜的房子,但他竟然決定把大一點的房子租掉,帶著一家人搬進了一個新買的小房子,短期內降低生活品質,忍受小房子,但他大一點的房子租金更多,所以長期為他帶來更多的現金流入,活生生把負債變成了資產。如今已經熬出頭,好幾套房,財富自由了。

    一般人做法是什麼?先買一套小房子,有錢了,再換一套大房子,永遠都需要還房貸,房子永遠都是負債。

    5.看這本書可以財富自由嗎?

    看一本書就想財富自由?想想也不可能吧。

    財富自由本身就是困難的,因為起碼需要掌握投資或創業其中一項才有可能成功,掌握這兩項的前提還是要會計、投資、市場和法律,我個人覺得這本書有用也是因為我專業本身就是會計和投資,另外業餘時間會掌握市場營銷的技巧,所以最後在投資方面給我帶來了很大的收益。

    書總歸是有侷限性的,你只能在書裡找到適合你自己的部分,如果一本書沒有提供完美的致富方法就算垃圾,那世界上任何一部書都是沒用的,因為都沒有一個能夠喂到你嘴裡的致富技巧,大多數都只能提供你一個思路引進門,然後自己再去探索。

    或者一本書中的侷限中,再去閱讀其他的書進行彌補,例如他富爸爸沒有提供如何要投資,你就可以看看《聰明的投資者》,如果銷售很重要,你就要再拓展看看《影響力》,如果要開一家公司,你就再拓展看看《精益創業》。

    你可以在一本書不斷地延展,看更多的書,你的片面的知識才會成為一個系統。

    6.Robert非常強調創業和投資,賺更多是一個原因,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繳納更少的稅和沒有上限,例如你有一天打拼到管理層了,年薪百萬,但是稅後到手可能才70多萬,足足少了30萬,而投資和創業創造出100萬,到手可能有90萬,所以中產階級是最可憐的,因為他們繳納的稅更多,反而富人資本創造出來的價值,並不需要交太多的稅。

    7.自己將來也會變成負債

    為什麼要累積資產?資產能夠在你沒有工作的時候還能給你帶來收入。

    我們每個人都會老去、生病、意外,自己總有一天也會成為「負債」,因為看病就需要源源不斷地現金流出,這個時候我們總不能勉強再去工作,我們必須要用資產帶來的現金流入維持我們生存,如果僅僅用存款,萬一花完了該怎麼辦呢?

    年輕人看似是個體,但總有一天你會有家庭,有伴侶、孩子和父母,萬一有一天是他們生病了,你微弱的收入不一定能夠承擔,提早累積能夠帶來現金流的資產,你的人生才會有保障。

    8.要麼大量讀書,要麼就別讀書

    讀書最忌就是一知半解,所謂的書呆子也不是書讀多了,而是書讀太少了或沒讀懂。

    例如,看到富爸爸說房子是負債就決定不買了,卻沒看到一個前提就是,房子是不是資產取決於他“從你口袋裡拿錢還是存錢”,重要的不是資產本身,而是這個資產能夠給你帶來現金流入還是流出,越高財商的人,越懂得控制現金流。

    這本書不是理財的終點,而是起點而已。

  • 2 # 南越楚王聊經濟

    準確的說是羅伯特清崎名下的一家公司破產了,他底下一共有10多家公司,所以他還是非常有錢的,除此之外他光富爸爸系列的書籍就賺非常多!

    不僅如此,在此後十多年,《富爸爸窮爸爸》中文版不斷再版加印,羅伯特 • 清崎創作的 " 富爸爸 " 書系也不斷被引進,據不完全統計,僅僅在中國就有超過一千萬書迷。富爸爸系列一共有32冊,每一冊銷售情況都非常好。

    窮爸爸指的是他的親身父親,一個受過良好教育,擁有博士頭銜,前後在斯坦福大學,芝加哥大學和西北大學深造並都拿到了全額獎學金的政府教育官員。富爸爸指的是他好朋友邁克的父親,一個高中沒畢業卻善於投資理財的企業家。

    清崎9歲的時候進入了一所富人孩子為主的公立學校,作者同學的父母常常開著新車去海濱別墅度週末,並邀請其他同學卻不邀請清崎,因為他是窮孩子。他就很想變得富有並過上他所向往的生活。清崎就問父親也就是窮爸爸:如何才能變得富有,父親沒有給出答案而是向他推薦了富爸爸也就是邁克的父親。

    而本書剩下的內容就是富爸爸所教的主要課程。其實這整本書都是富爸爸和清崎的思想,書中很多觀點都不錯,最著名的就是:你要分清楚資產和負債的區別。

    清崎在把這本書賣暢銷之後就陸陸續續寫了十幾本,光這些書籍相關費用就賺了一大堆!所以他這個書籍到底有沒有幫助,這終究還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書更多的是給你開闊眼界,瞭解知識,但這些知識到底能不能幫你致富就不一定了!

  • 3 # 文史軼事

    拿破崙兵敗滑鐵盧,但是誰也不敢說拿破崙的軍事著作是紙上談兵。我們中國也有句古話:不因人廢言,也不因言廢人。這個人不成功,未必證明他的話沒有道理。

    因此,用作者破產來否定作者的書本身,邏輯上也並不正確。

    這種書現在有很多,比如面向少兒的《小狗錢錢》,對於從來沒有過金錢管理概念的人來說,確實有很大幫助。

    中國的傳統觀念是對兒童不談錢,但是如果兒童時代讀到這些書,很多人的觀念也會被改變,起碼並非像大人灌輸的——讀書就是為了找份好工作。

    這些書說的概念其實有很多共通之處,比如對資產和負債的理解,對現金流的控制,給自己養一隻會下單的金鵝,等等。

    如果你想獲得一本類似絕世武功祕籍的書,照著一模一樣做就能致富,那最好別買這本書,還浪費了書錢。

    很多人讀書喜歡囫圇吞棗,直接照搬。書歸根到底也是人的話、人的觀點,馬雲說的每句話你都聽嗎?

    提醒一句,《窮爸爸富爸爸》是一套書,有很多本。如果時間和金錢不夠,可以先買最經典的那本先看看。

    最後,闢一個謠,這本書的作者有很多公司,我們所說的破產,其實只是他旗下的一個公司破產而已。

  • 4 # 曲奇483

    人這一輩子會看很多書,但是真正書裡能記住的東西很少,如果一本書裡邊只有一句話能夠被讀者記住,而且受益.那這本書就是有意義的。

    這本書闡述了一個觀念:有錢人是因為正確面對自己對金錢的慾望。對金錢有正確的認識。

    而我們從小受的教育,基本上都是對金錢有負性的評價。例如為富不仁。地主老財都是罪惡貪婪愚蠢的,窮人都是聰明智慧的。

    傳統教育不鼓勵人們談論慾望,認為慾望是具有羞恥感的。但是富人可以對慾望擺正觀念。富足就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對幸福的期待。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一個在潛意識當中認為金錢和慾望是罪惡,貪婪的人不可能跟金錢建立良好的關係,那麼自然也很難掙到錢。

    而少數富人會覺得。掙錢是一種能力的體現。貧窮是懶惰愚昧的象徵。

    富人可以光明磊落的談錢,就如同古話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而窮人羞於談錢,總覺得傷感情。這些觀念的積累就會導致財富的分化。

    所以這本兒書是作者下的一個蛋。我們吃這個雞蛋就行了,沒有必要非要去計較下單的雞怎麼樣。

  • 5 # 慧算賬

    兩位爸爸做事都很認真,天命之年,已在各自的領域走向巔峰。

    受過高等教育的爸爸,官至夏威夷州教育部長。

    愛創業的富爸爸,成了當地有名的富豪。

    但隨著職位升高,窮爸爸變得越來越忙,需要到處演講和走訪,分身乏術,完全沒時間陪伴家人。

    而富爸爸越來越自由,公司上了軌道,成了可以自動運轉的賺錢機器,加上投資產生的睡後收入,他有足夠時間教育孩子,做想做的事。

    所以清崎的理念主要來自富爸爸,相信:

    喜歡錢,是因為熱愛錢能帶來的自由生活。明白錢很重要,但不想花費一生為錢工作。

    這種教育,從他9歲那年就開始了。

    他和好朋友邁克,在高階私立學校裡讀書,家境在水準之下,兩個熊孩子每天在一起商量怎麼賺錢。

    那時候富爸爸也剛剛起步,商業王國只有雛形,兩個孩子去他的超市裡打工,換得富爸爸的提點。

    你買的房子,到底是資產還是負債?

    “資產是能把錢放進口袋的東西,不管你工作與否;

    負債是把錢從口袋裡取走的東西。

    你想要致富,只需要不斷買入資產就行了;

    如果你只想當窮人或是資產階級,那就不斷買入負債吧。“

    富爸爸對資產和負債的定義,就這麼簡單,他整套致富邏輯的起點,就是這麼直白。

    按照這個理論,清崎說了,你貸款買的房子,當然是負債咯。

    你一生最大的一筆支出——房子,買了之後還要交房地產稅,不斷還貸,每年還得花不少錢維護,不就是讓錢不斷流出口袋麼。

    看起來,他就是傳說中的“空軍”了。但事實相反,他年輕時的核心資產,就是很多小房子和幾家小公司的股權。

    用一刀切的辦法,來衡量房子這種複雜的存在,實在太任性了。

  • 6 # 志青

    雖然作者的公司破產了,但《窮爸爸富爸爸》至今仍是非常靠譜的一書,而且書中大部分的觀點,我認為還可以延續好多年。

    我曾供職一家專門做房地產管理軟體的公司,記得當年全公司(總部、代理、分支機構全算上),年營業額也就是千萬級別;可當年,我們的合作客戶就是地產開發商,只要能叫得上名字的,普遍營業額都在是十億百億的量級。於是我問了老闆一個很白痴的問題,我們給地產公司講管理講套路用工具這麼厲害,為什麼我們自己不開地產公司,利用我們已有的能力,豈不是賺錢更多?老闆回答我的結果,也就是我下邊要解答的。

    說說人(或組織)的思維和行為

    鄧稼先、錢三強、趙九章、錢學森、孫家棟等人,主持並設計了中國的“兩彈”,雖然他們並沒有親自去製作“兩彈”的物理體,但他們輸出的思路、學識、經驗,根本性決定了“兩彈”的成功。

    褚時健都坐過牢了,但不能否認通過他的管理思維和創新性,讓“褚橙”賣遍全中國。

    羅永浩把自己的錘子公司都做倒閉轉賣了,但不能否認他的營銷能力和個人魅力,讓他通過視訊,3小時賣貨賣了1.7億。

    某些官場蛀蟲,表面是堅定這個思想、貫徹那個路線……可行為呢,茅臺論斤錢論捆。

    說說《富爸爸窮爸爸》的作者羅伯特·清崎

    清崎本人並沒有破產,而是他名下的公司破產,這在法律上以及執行、影響層面是兩個概念,需要分清。

    清崎名下的公司破產,究竟是策略為之,還是沒錢經營無奈為之?網上雖有很多討論,但實際究竟什麼樣,不知道。若是因為策略性的因素,主動讓公司破產,換取其他方面的利益(迴避債務),那說明清崎很神,我們也就不能拿“破產”的表面意義來揣度人家。

    說說《富爸爸窮爸爸》這本書

    此書我購入全套(包括一些延展本),通讀過不下5遍,結論:投資理財領域,最好的啟發性讀本,沒有之一。對高階人士或從事金融領域的人來說,價值不一定大,但對普通大眾而言,是最好的投資理財教程,也沒有之一。

    拋開作者,單論書本身,書中絕大部分的觀點理論,放在當下,就是真理,也是正在這麼做的。比如書中“將人按照收入構成分為了四個型別,工薪、自由職業、企業家和投資者”,我們的社會構成就是這樣的沒錯吧;比如書中“高收入也伴隨著高風險”,這和我們所說的“權力大責任也就越大”是不是一個意思;還比如書中提倡“要有穩定的現金流”,是不是我們企業或家庭最重視的一個環節。

    還是一本相對有乾貨的“好雞湯”,因為它激勵我們敢於去追求財富自由和更好的生活。雖然談錢有點俗,但現實很打臉:不談錢是不可能的,也是萬萬不能的。

    這本書的面向物件很聚焦,就是針對理財小白,比如初入社會的人、對自己經濟條件不滿想有點改善的人等等,所以其中案例也相對直白淺顯,不像是那種專業類書籍,幾個專有名詞就把人嚇住了。

    總結一下:《富爸爸窮爸爸》絕對靠譜,我們只需接收書中的觀點即可,因為這些內容絕大部分是正確的,而且現實是能佐證的,所以大可不必考慮作者是誰。正如人飢餓之時,有個麵包充飢即可,何必在乎誰做的這個麵包。

  • 7 # 吳公子燎

    宋朝的時候,有一個人以織漁網為業,他織的漁網採用最好的材料,精工製作,很結實,就算網到最大的魚,也不會撞破他織的網。

    但是,他不會打魚。買漁網的人也從來沒問他會不會打魚,才決定買他織的網。

    更古一點,唐朝的時候,有一個以打鐵為業,他的手藝更是出神入化,他打造的屠龍刀,碧血劍都是神兵利器。隨便一個都是俠客心愛之物。

    但是,他不會武功。買兵器的人也從來沒有問他會不會武功,然後再決定買他的兵器。

    《窮爸爸富爸爸》是一本理財書,其實就好像是漁網或者刀劍,都是工具而已。

    有人擅長製造工具,有人擅長使用工具。

    書靠不靠譜,和作者破產不破產沒啥關係。一本書就是看它的內容,內容好,有用,到你手裡就可能是神兵利器。

    相反的例子就是馬雲寫本書,他沒破產,到目前為止一直很成功,但是你讀了他的書,你也不一定就成了馬雲。

    結論就是:破產的人寫的書,也是可以讀的,也可能是有價值的,關鍵看書的內容。

  • 8 # 彤嘭嘭

    我想題主想說的是《富爸爸,窮爸爸》這本書,而不是《窮爸爸富爸爸》,有一本書叫《窮爸爸富兒子》,我在網上沒有找到《窮爸爸富爸爸》這本書。

    作者公司破產和個人投資理財觀念沒有很大的關係。

    一個公司的破產受管理、經濟形勢、公司發展理念、合夥人之間的溝通等多種影響,並不是單純的以作者的理財觀念為主導的。

    而《富爸爸,窮爸爸》這本書是在國內出版的投資理財類書籍比較早提出“財務自由”觀點的,所以就以這一點來說這本書是比較可取的。

    因為個人理財和公司管理有所不同,我們判斷一本書的好壞要根據書籍的內容進行判定,作者的背景只不過是一方面的參考,很多理財類書籍的作者也並不一定有強大的財經背景或管理公司的經驗。暢銷理財書《小狗錢錢》的作者博多·舍費爾也有過破產經歷,後來又東山再起了。

    破產只能說明《富爸爸,窮爸爸》的作者不適合做老闆,但未見得他的理財觀念是錯的,這兩者之間不是相互決定的關係。

    不能靠一本書實現從理財小白變成理財達人

    富人和窮人的差距不單是財富上的差距,還有對金錢的看法上的差距。如果多看幾本理財類書籍,就會發現有錢人和窮人在對待金錢的觀念差異,而《富爸爸,窮爸爸》這本書就是改變人理財觀念的書籍。

  • 9 # 財經作家邱恆明

    兩個觀點,其一作者真的破產了?沒錢花了?還是他所參與的其中一家公司破產了,還是隻說明他沒有變成超級富豪而已。

    我認為他哪是破產呀,又是我們觀點極端化而已。

    其二,我們都知道盡信書不如無書。回到老問題上,當老師的都比我們懂得多嗎?老師只是某一方面的老師,某個階段的老師,不管是天文地理,還是風土人情,老師是教管理的,還是扯傳統文化的,別把老師想得太神奇,就是啟蒙,就是開門而已。

    書的東西,難道不是90%的書都會過時嗎,只要有人從中得到啟發就可以了,更何況過去了20年了,即便書中的精髓有用,也需要更新版了。更何況,如《窮爸爸富爸爸》作者,他不是一直站在時代潮流之巔,不是那種原創思想泉湧型的人才,就別要求更高,也別回頭否認當年這本書的影響力。

    不能因為現在自己長大了,就笑話年少時的一些言行吧,笑話一些老師的教育吧。

    再說,現在追求知識的年輕階層,根本就沒有多少人聽說過這本書,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大多數所謂的名人,轟動一時的觀點和書籍,都會被遺忘的。《窮爸爸富爸爸》屬於可以被遺忘的那類書罷了。

  • 10 # 每日關心

    我也是一MISTRA書作者,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關於《窮爸爸富爸爸》這本書我就不用多說了,他的價值在哪裡,我們也說不清楚,但是存在的一定有他的道理,我們不能因為作者的公司破產了,這本書就不靠譜。

    我分幾個層面跟大家分享我在這個行業的心得。

    1、這是藝術與生活的不對稱性決定的

    我們說,藝術來源於生活,這點沒有錯,但是藝術往往高於生活。所有的圖書,即便是工具書,都有其藝術的成分在,它的藝術效果類源於生活的積累,但是在創作的過程中,作者會有意識的把它所積累的藝術認知再提高,做到最大限度地去表現,企圖最大力度的地觸動讀者。

    所以,一個作者,他書中所展示的,未必能在他的生活中完全或者一模一樣的展示。

    舉個例子,巴菲特很有錢,但他未必懂得去組織一本書稿來展現給讀者。有些作者有能力去展示他看到的一切經濟規律(包括巴菲特),但他絕對沒有巴菲特有錢。因為思考和執行是兩回事,看到的機遇和未來可能出現的機遇也是另一回事。

    所以《窮爸爸富爸爸》這本書的作者公司破產了,根本不能否認這本書的藝術價值或者閱讀價值。

    2、一本書靠不靠譜,要因人而異

    所有的文學作品或者其他藝術作品,對應的讀者都會有不一樣的效果,你閱讀《山海經》跟我閱讀《山海經》的理解都是不一樣的,你看到的可能是山裡的妖怪,我看到的可能是一個個高手。

    總而言之,一個書是不是靠譜的,每人能說的清楚,只有讀者自己知道。《窮爸爸富爸爸》這本書也是一樣,它總會給一些讀者受益的。

    我特別相信村上春樹在《且聽風吟》裡面說的一句話,沒有十全十美的文章,正如沒有徹頭徹尾的絕望。

    圖書作品說白了就是這樣,我們找不到百分百,只要作者夠真誠,我們就有可能在裡面找到我們想要看的文字。

    當然,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還是那句話,因人而異,不能一概而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人不壞但性格古怪,和誰都不來往,沒有朋友且跟誰都處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