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快刀慢剁

    這個問題要放到當時的時代背景裡看,就此稍微談點兒我的看法。從諸葛亮本人的角度說,他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來輔佐劉備二十多年而始終未能實現隆中對的藍圖,這是孔明內心的不甘和對劉備的承諾未兌現,這些主觀上的原因決定了孔明必須要北伐。

    再從兩國力量對比看,當時蜀漢地處西南且多山地,這樣的地理結構最適合防守而非進攻,孔明當初取西川和漢中就是設想以以西川為根據地積蓄力量一旦有機會兵出漢中直驅八百里秦川到長安。另一路兵出荊州襄陽一線沿長江東進直達許昌。這是孔明當初的設想。但由於關羽丟失了荊州襄陽所以只剩下關中一路了。孔明深知蜀國力量不如曹魏卻非要北伐這就是這就是孔明的主觀決定的,他是身懷劉備的知遇之恩又受劉備託孤之重,所以他必須要北伐。他所寄予的是憑自己的軍事指揮能力加上寄予曹魏政府出錯來想達到自己的北伐勝利的,可孔明也犯了點兒錯誤那就是當時的情況發生了變化,所以不能再用原來的規劃行事了。再套用古人所說的那句話,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具體來說孔明勝在戰術敗在戰略。一己之見見笑了[作揖]

  • 2 # 當代曹植

    首先,除了遼東外,曹魏已經整合了北方所有的資源,如果雙方閉門發展的話,無疑,魏國發展的速度是蜀漢的數倍,越拖延時間,兩國國力差距越大。所以,諸葛亮是被迫北伐。

    其次,蜀漢的立國宗旨是: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如何才能實現呢?北伐曹魏,統一中原,不如此則名不正、言不順。

    再次,劉備死後,諸葛亮借北伐之名,掌握兵權,途經漢中時,對魏延明升暗降,奪了魏延的漢中軍權,又以李嚴組織後勤保障不力,迫害李嚴,然後自領益州牧(前任益州牧是劉備),已然篡國。劉禪只管祭祀,軍政大權皆歸諸葛亮。因此,北伐是為了奪權。至於,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王業不偏安,漢賊不兩立。那只是口號而已,連諸葛亮自己都不相信。

    最後,蜀漢有山川之險,易守難攻。而曹魏北有公孫度與匈奴,南有蜀國與吳國,處處需要防守,兵力雖眾,卻分散在四方,始終不能集中兵力對付蜀漢,因此,諸葛亮面對的只是曹魏的一個軍區,雙方旗鼓相當,互有勝負。

  • 3 # 觀復一鑑

    北伐是政治需要,不管如何困難,必須北伐。因為一旦成功了,匡扶漢室的夢想就會實現。

    就像現在一樣,很多農村出來的孩子,很多條件沒有辦法跟城裡土著相比,但是這樣就不出來奮鬥了嗎?

    絕對不是,而是更加奮鬥才對。

    劉備作為漢室後裔,不忍看到奸臣誤國,所以勵志要匡扶漢室,這也成了日後劉備最大的招牌。

    因為這個夢想,劉備吸引了一群人跟著他一起幹。其中就有臥龍諸葛亮。

    劉備三顧茅廬以後,諸葛亮終於被明主感召,絕定出山為劉備效力。

    在兩人的聊天過程中,諸葛亮未出茅廬,卻以三分天下。定下了劉備奮鬥的基本路線,而且,劉備日後也正是按照諸葛亮預想的路線走的。

    這個期間,難免也會有些意外情況的出現,比如關羽丟了荊州,劉備夷陵之敗等等。

    但是不管有多少插曲,大路徑是不能變的。包括兵出秦嶺。

    原本,想要收復中原,對於蜀漢集團來說,相對比較簡單,只需要一路出秦嶺,一路由荊州北上。這樣兩路人馬同時出擊,魏國勢力再大,也難以招架。

    只可惜,關羽太過急功近利了,壞了諸葛亮的大事。

    最後,諸葛亮只能從最難的一條路線北伐,以求攻下長安。

    這個時候,跟蜀國有多少兵馬,魏國有多少兵馬沒有關係。只要諸葛亮拿下長安,克復中原指日可待。

    原則上來說,諸葛亮的路線是正確的,因為兵出秦嶺,已經有了成功的經驗。韓信正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成功拿下了關中地區。

    只是因為諸葛亮行動過於保守,又受糧草之困,所以遲遲沒有成功。

    要想匡扶漢室,偏於一隅絕對是不行,益州疲弊,難以養百萬大軍,必須以圖中原才可以。

    就算知道打不過你,也要打,因為沒有想著一次性吞併你,先佔你幾個重要城池,慢慢再圖。

    諸葛亮遵循的是劉備的遺志,收復中原,還於舊都,匡扶漢室,成就大業!

    所以,無論如何,只要蜀中有了糧草兵馬就必須北伐。

    諸葛亮非常厲害的,卻不是幸運的。因為運氣始終沒有站在他這一邊,才導致北伐失敗,或許天意如此。

  • 4 # 說古明今

    如果不能快刀斬亂麻,到最後肯定會被曹魏拖死

    諸葛亮四次北伐,但是都沒有成功,而且還做了出師表以表明忠心,也對北伐的意義做了進一步的闡釋,但是是人們總是不清楚諸葛亮為何要次次北伐?最關鍵的一點是蜀國沒有如此大的能力,它的實力遠沒有曹魏強大,這僅僅是完成先帝的遺願?

    曹魏如猛虎,休養後更加可怕

    除此之外曹魏的土地非常的肥沃,曹丕還說出了一段計劃,要養兵休整十年,在這十年之內不發動戰爭,利用人口和耕地優勢發展國力,從而消滅對手。曹丕的計劃非常的完美,這也是諸葛亮所擔心之處,曹魏的發展要遠勝過蜀漢,所以諸葛亮次次北伐也是為了打斷曹魏休整的計劃,並且通過不斷地北伐,來限制曹魏的發展,這是相當正確的計劃。

    西北之地非常重要,可以牽制敵人

    諸葛亮北伐的第二點用意是為了奪取西北地區,西北地區屬於蜀漢的北部邊界,對蜀漢來說西北地區軍事意義尤為重要,諸葛亮每次北伐都要穩紮穩打,而且站穩腳跟最重要的地點就是西北地區,城池眾多,只有擁有了西北地區的城池,軍隊才能夠穩紮穩打,才能夠牽制曹魏西部力量,曹魏的發展便受到了限制。

    如此一來這種小規模的戰爭就不曾停歇,不曾停歇的另一個原因就在於蜀漢北部地形曲折,打下來困難,能守住也非常的困難,最重要的一點原因就是後勤供給不上,諸葛亮為此還專門研製出很多供應糧草的工具,但是依然沒能夠奪回有利的形勢,沒有糧草諸葛亮就必須撤退,而諸葛亮又必須前進,所以就有了次次北伐,次次北伐都能夠讓人心酸。

  • 5 # 魁哥說歷史

    公元228年、229年、230年、231年、232年,蜀漢丞相諸葛亮一共進行了五次伐魏,卻沒取得什麼實質性戰果。這其中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蜀漢和曹魏相比,國力相差太大了,無論是人力,還是物力、兵力,都不是一個級別的。如曹魏動輒數十萬大軍,而諸葛亮能夠動用的軍隊,最多十萬,再多了,蜀漢就拿不出來了。那麼,諸葛亮為何還一直孜孜不倦地北伐呢?

    個人認為,諸葛亮不斷伐魏,有三個原因,分析如下。

    其一,諸葛亮為了報效劉備的知遇之恩。

    諸葛亮本來隱居隆中,以種田為生。後來,劉備通過水鏡先生司馬徽和謀士徐庶的引薦,三次來到隆中,見到“臥龍”諸葛亮。劉備是漢室宗親,也是一方諸侯,卻三次屈身來到隆中,只是為了請出諸葛亮,來輔佐自己。這對於一個平頭百姓諸葛亮來說,是莫大的殊榮。因此,諸葛亮為了報效劉備的三顧茅廬之恩,出山後,盡心盡力輔佐劉備,開創了蜀漢基業。

    《三國志·諸葛亮傳》: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尤其是在劉備白帝城託孤後,諸葛亮深感責任重大。他經過了數年的休養生息,積蓄了糧草和軍隊,開始伐魏,想要消滅曹魏,復興漢室宗親。復興漢室江山是劉備終生的遺願,而曹魏是篡奪漢室江山的罪魁禍首,雙方勢不兩立,諸葛亮多次伐魏,就是為了再現漢室江山。

    其二,諸葛亮為了整合蜀漢各派系,一致對外。

    蜀漢的建立過程後,大概分四派,元老派、荊州派、東州派、益州本土派。這四派各有各的勢力,都想為自己人爭奪最大利益,這就有了矛盾。而諸葛亮為了化解內部矛盾,一致對外,才頻繁發動伐魏之戰。在這四個派系中,諸葛亮是屬於荊州一方的,代表著荊州一方的利益。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敵人,就是曹魏,只有擰成一股繩,才能夠和曹魏決一雌雄。蜀漢地方狹小,國力弱小,是魏蜀吳三方中最小的一個了,只有發動戰爭,開疆闢土,才能給予四大派系足夠的利益,將其整合。

    其三,諸葛亮為了搶奪人口,發展壯大蜀漢。

    古代屬於農耕時代,社會生產力低下,人口是重要戰略資源。益州本來人口稀少,再加上多年的戰亂及饑荒,人口銳減,靠當地的人力,很難發展壯大。因此,蜀漢想要增強國力,不得不引進外來人口,充實益州勞動力。如張郃在公元215年,將巴西郡數萬老百姓遷入中原,曹操將漢中十幾萬居民遷走,這相當於留給蜀漢一個荒無人煙的土地。

    這就是為啥蜀漢後期人才極度匱乏的原因之一,大量老百姓都被遷走了,蜀漢得到的只是一個空殼子,實際意義大大減少。“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像廖化那麼大的歲數了,還得征戰沙場,新生代力量斷層了。諸葛亮早看到了這個問題,所以他伐魏的目的很明確,就是搶地盤,搶人。他在第一伐魏,丟失街亭後,緊急撤退時,將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的數千百姓遷到了漢中。

    《三國志》記載: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

    這些老百姓是真心遷走的嗎?恐怕不是吧,所以諸葛亮可能使用強行遷移的辦法,才達到目的的。諸葛亮為了增強蜀漢的實力,削弱曹魏,才一次又一次地伐魏,是積極防禦。如果諸葛亮不趁著和曹魏實力相差不大時,討伐曹魏,以後差距是會越來越大的,更沒機會逐鹿中原了。所以說,諸葛亮“以攻代守”策略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坐以待斃,很快就會被曹魏吞併。

    總結:諸葛亮為了報效劉備三顧茅廬之恩,為了整合蜀漢四大派系,為了搶奪人力,這才發動了多次伐魏之戰。諸葛亮明知道很難戰勝曹魏,克復中原,可是為了以上三個目的,也只能盡人事,聽天命了。

  • 6 # 傳奇歷史觀

    首先看看諸葛亮本人怎麼說的,我們初中都學過《出師表》第一句說的很明確: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出師表》是諸葛亮為北伐寫的,所謂師出有名。起頭就說了,先帝劉備創業沒有過半就死了。那麼劉備創的是什麼業?用冠冕堂皇的話來說,劉備的創業目標是“興復漢室”。實際上大家都知道劉備的目標是統一天下,完成王道大業,這也是曹操跟孫權的目標。劉備有這樣的志向是眾所周知的,所以雖然劉備一直力量不足,但是曹操以及曹操的手下都非常忌憚他。如果說領兵北伐的是劉備,那恐怕完全沒有人問為什麼要這樣做。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終定“大事”,這裡說的是什麼大事?難道就是在益州做個土皇帝?當然不是,在益州做土皇帝的目標已經達成了。這裡說的當然是統一天下的大事。後面一句說:“若其不才,君可自取。”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劉備是知道諸葛亮有平定天下,做一番大事的想法的。這也是為什麼劉備要託孤給諸葛亮,因為只有這樣一個人才能讓蜀漢政權延續下去。為什麼這麼說呢?當曹操來攻打江東時,孫權問群臣怎麼辦,所有人幾乎都說投降,就連張昭也這麼說,只有魯肅說我們不投降,跟曹操幹一仗。這個時候孫權的心裡對張昭失望透頂,所以在孫權稱帝以後,他對張昭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如果聽從了足下的計議,現在已經在要飯了!”

    魏蜀吳三國中,沒有一國想要跟其他兩者同時存在,他們都認為這種同時存在的情況是不合理的,只是暫時的,天下必須統一。這就是中中國人的思想,天無二日,國無二君。那麼沒有任何一國想要偏安,那就必須發展軍事才可以。蜀國在三國中最弱,如果不重視軍事的話,蜀國統一天下的機率幾乎為零。

    當年曹丕詢問魏國的群臣,問他們劉備會不會為關羽報仇。群臣都說蜀國地域狹小,人力物力都不足以支援伐吳,劉備肯定不會伐吳。只有謀士劉曄(ye,四聲)說劉備肯定會伐吳,正因為蜀國在三國中最弱,別人都認為蜀國力量不足,劉備才會通過伐吳來證明蜀國力量有餘。諸葛亮北伐也是一樣的道理,如果不北伐的話蜀國內部沒有信心,外部不把蜀國當成一回事。

  • 7 # 廣州知音服飾

    大家都知道,蜀國和魏國不管是經濟還是軍力魏國都是佔絕對優勢的。北方土地肥沃,糧草充足,馬匹健壯,反觀蜀國則不然。諸葛亮一項做事小心,不會輕易冒險,然而為什麼還要在天時的、地利、人和都不佔優勢的情況下五次北伐,最終病逝於五丈原呢?

    分析歷史我們就會知道,當初隆中對的目標和計劃是要一統天下,恢復漢室。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劉備和諸葛亮一直不忘初心,始終朝著目標而努力。劉備敗於東吳,病逝於白帝城的時候託孤與諸葛亮的時候,希望諸葛亮能輔佐阿斗完成自己未完成的重任。諸葛亮謹記劉備遺願,始終想在有限的生命裡完成統一大業,然而欲速則不達,五次北伐均未成功。

    深挖歷史,你會發現,諸葛亮的鞠躬盡瘁,不忘使命的革命精神讓後人可歌可泣。他的智慧,他的忠誠,他的胸懷是如此讓人敬佩不已。可是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蜀國想要統一天下確實是很難實現的,然而諸葛亮在看清形式的情況下,任然從來沒有放棄統一大業。三國是一個複雜的時代,諸葛亮為國奮鬥終身卻沒有半點遺憾。反觀司馬懿,卻既然不同。通過上面的介紹,大家就不難看出諸葛亮在劣勢的情況下多次北伐了。最後我真心地為英雄點贊。

  • 8 # 遊學行者

    首先,三國鼎立之所以能夠形成,蜀漢之所以能夠割據益州,和當時中原戰亂之後,人口流失有很大關係。當時的大臣上奏時說,我們魏國的人口加起來,才相當於漢朝一個郡的人口。這雖然是誇張,但說明中原的經濟、社會被破壞的很厲害。同時,益州、荊州、揚州,因為劉璋、劉表、孫策的緣故,相對來說,免於動亂。甚至,從北方來的流民,使得當地可以有進一步發展的機會。孫策這邊,張昭自己就是北方來的的。劉璋那裡,他之所以可以坐穩益州,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荊州流民組成的東州兵。一旦北方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和平,經濟逐步恢復,整個南方聯合起來,也沒有辦法抗衡北方。這種狀況,隋代還是這樣,唐以後才逐漸改變。簡單說,對於孫劉來說,南方能夠割據,只是暫時的。

    諸葛亮是有遠見的政治家,他知道,益州這個小小地方,再怎麼發展也到頭了。但中原一旦恢復起來,統一南方只是時間問題。就像打星際,你只有一個基地,但有好幾個農民在採礦,別人有十個分基地了,但每個基地只有一個農民在採礦。那你怎麼辦?趕快暴兵出去打,爭取拿下別人一個分基地先。不然別人出多農民採了礦,開始暴兵了,你就完了。這是蜀漢“王業不偏安”的大背景。重複一下,中原的喪亂決定了南方割據的可能,中原一旦恢復完成,南方絕無割據的可能。

    除此之外,歷代都有人說,諸葛亮北伐的另一個考量,就是爭取引起中原新的動亂,阻撓或者拖延北方經濟恢復的過程。應該說,這是對的,這是諸葛亮北伐的主要原因——隆中對中他自己說,“天下有變”,再出去打,天下沒有發生大的變化,就只能想辦法創造變化。但更加重要的一點是,為什麼諸葛亮帶著四川小小一個地方的人出去打,就有可能造成中原動亂呢?諸葛亮的寶到底壓在什麼上面?大致,這和曹魏的兵制有關。曹魏的時候,因為人口大量流失,士兵很容易逃走,就想出了一個很髮指的制度,當兵的人世世代代當兵,做二等公民。大體平時要種地,打仗的時候發配邊疆,老婆孩子做人質,萬一自己死了,老婆要馬上改嫁,快點跟其他士兵生小孩。比如劉備進攻漢中的時候,那時候曹操就要從很遠的地方發兵,那裡當兵的就不高興了,就會起事端。簡單說,曹魏的兵制,使得曹魏在特殊時期有了可靠的兵源,但也決定了發兵的成本遠遠高於蜀漢。雖然蜀道很艱難,但是曹魏從全國集中兵家到關中去打仗,更加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事情。

    最後,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劉備大致是以北方的武人群體和以諸葛亮為代表的荊州系統進入益州,和當地人乃至先到益州的流民,互相依存。一開始,關羽丟了荊州,劉備想奪回荊州,那時候劉備的可能是,以諸葛亮為代表的荊州系統治益州,以黃權、李嚴為代表的益州系統治荊州。這樣呢,以荊州的政治經濟利益,滿足益州系,也以益州之重,交給荊州系。這樣,長江上游和中游互相依託和牽制。所以劉備一定要取荊州,益州系黃權等,也積極出戰了。但劉備沒能奪回荊州。這樣產生的問題很大。對於益州系而言,與其供一個土皇帝,還不如做大魏的一個州划算。事實上,很多益州本地的士人,已經接受了曹魏代漢的合法性。所以諸葛亮的政策,必須堅持漢朝的正統,堅持北伐,也通過北伐,打壓反對北伐的地方集團,給支援北伐的本土士人以機會(比如重要李嚴的兒子李豐),選拔新的人才。同時,整個蜀漢由於對益州系的打壓,就開始面對人才匱乏的巨大問題。鍛鍊、培養、爭取人才,也逐漸成為北伐的另一個目的。

    綜上,諸葛亮北伐,主要是為了迫使魏國在離開邊境很遠的徵發兵戶,消耗國力的同時,引起潛在的社會動亂,從而減緩北方經濟恢復的速度。一旦出現機會的話,進入關中,逐鹿中原。如果沒有機會的話,以儲存國力、兵力,鞏固對蜀漢的控制。所以諸葛亮北伐,大體以穩妥為主,能夠賺魏國一支軍,一員將,那就很好了——這點諸葛亮做得很好。

  • 9 # 混沌聊史

    其一,抗曹是先主劉備的遺願,同時也是蜀漢的戰略方針

    劉備一直以漢室自居,他逐鹿群雄的口號便是“誅滅曹賊,匡復漢室”。當然,劉備也是一直按照自己的口號去辦事的,蜀漢建立不久,劉備便過世。而抗曹的任務自然就落到蜀漢第二任實際掌權者——丞相諸葛亮的身上了,所以為秉承先帝遺志,諸葛亮也得抗曹。

    其二,聯吳抗曹,是蜀漢的立國方針

    三國之中,曹魏雄踞北方,實力最為強大,吳蜀兩國相對弱小,為求自保兩國結為盟友聯合抗曹,相約共同滅曹後平分天下。雖然蜀漢建國之初曾發動夷陵之戰攻打吳國,但不久兩國便不計前嫌,重修舊好。大多數人只知道蜀漢多次北伐,其實東吳也曾發動過多次北伐攻打曹魏。公元227年至公元239年,吳軍在大都督陸遜的帶領下曾四次北伐,並且成績斐然。

    蜀漢勢弱,要想擴大自己的地盤,就只能攻打曹魏,只有攻打曹魏才有可能免於兩面夾擊的風險。而諸葛亮本意就想一統天下,不想偏安於蜀地一隅,因而只得北伐。

    其三,轉移蜀漢內部矛盾

    綜上所述,諸葛亮北伐自有諸葛亮北伐的道理,即使蜀漢與曹魏實力相差懸殊,諸葛亮作為蜀漢的實際掌權者,他要想北伐還需要理由麼。

  • 10 # 老威觀史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三國是一個英雄輩出的年代,也是中國歷史上最為精彩的一段。

    諸葛亮北伐是在三國後期發生的事情,要了解諸葛亮北伐的原因,我們還要看一下當時的形勢:

    諸葛亮北伐時期的形勢

    三國到了後期,基本上天下大局已定,曹魏佔據了當時大多數的地盤和資源,人口大約500萬人,能夠動員的兵力實際上可以達到50萬人左右;其次是東吳,有200多萬的人口,軍隊也在20萬左右;最弱的就是蜀國,人口不足百萬,能夠動員的最大限度大約在10萬人左右。

    從當時的局勢上來說,曹魏的國力明顯強於蜀國,除非蜀國有超級軍事人才(如項羽、韓信這樣級別的),否則要翻盤是不可能的。

    蜀國討伐魏國的困難

    而且蜀國進攻魏國,實際上非常地困難,除了雙方兵力懸殊外,還體現在進攻路線上。

    蜀國進攻魏國只能從漢中出發,從漢中出發一共有五條道路,從西往東分別是:祁山道、陳倉道、褒斜道、駱穀道和子午穀道。

    第一條祁山道,這是諸葛亮的最愛,地勢平坦,方便運輸、排兵佈陣,缺點就是繞遠路。

    第二條陳倉道,也是大路,易於用兵,但兩側都是樹林,容易遭埋伏。劉邦當年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就是這條道。

    第三條是褒斜道,道路崎嶇,這一點李白已經證明了“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第四條駱穀道,是所有路線當中通往長安最近的路線,但也是險峻的路線。曹爽曾經從此道伐蜀,遭到埋伏大敗。

    第五條子午穀道,是最為險峻,也是最冷門的路線,楊貴妃愛吃的荔枝就是從這裡送到長安的。

    所以除了祁山道好走之外,其他道路都不好走。諸葛亮有兩次北伐都是走的祁山道,雖然地勢平坦適合大兵團作戰,也有利於糧食運輸,都是是一條最遠的路,而且如果選擇走祁山道,那麼目標就不是拿下長安,而是先拿下隴右,在拿下隴右之後再進攻長安。

    實際上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目標就是先拿下隴右,在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因為丟失街亭而導致了滿盤皆輸,不得不全軍撤退。

    其他的道路諸葛亮在後來也都嘗試過,但基本因為道路狹窄不利於軍糧的輸送,導致軍糧供應不上而不得不撤兵。

    所以蜀國進攻魏國,地形上對於蜀國來說也是極為不利的。

    為什麼諸葛亮要進攻魏國?

    那麼既然力量懸殊巨大,既然進攻魏國如此困難,那諸葛亮為什麼還要進攻魏國呢?

    那麼我們首先就要看,蜀國和魏國可能保持永久性和平麼?顯然是不可能的,要麼蜀國吃掉魏國,要麼魏國吃掉蜀國,對於蜀漢政權來說,與魏國作戰不是選擇題,而是必修課。

    其次,正是因為蜀國弱,所以如果只是防守,根本是防不住的,只能乘著對方出狀況,或者是利用自身在軍事上僅存的一點優勢去搶佔對方的地盤,獲得更多的資源,從而能夠徵用更多的兵員,說白了就是把自己做大一些,才能保證自己的安全。

    因此,諸葛亮出於對蜀漢政權的安全考慮,也必須要北伐。

    再次就是蜀漢的信念,正所謂的“漢賊不兩立,王室不偏安”,蜀漢存在的合法性就在於其“繼承“了漢朝的正統,作為竊取了漢朝的曹魏就是漢朝最大的“亂臣賊子”,作為正統的一方,在道義上也必須要討伐曹魏。

    所以,儘管力量懸殊,儘管困難重重,諸葛亮還是要北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小的時候吃過哪些“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