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紫陌閣
-
2 # 明杭
樓主恐怕並沒有理解永動機是什麼。
並不是說一直動的就是永動機,因為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宇宙中所有物體都是處於運動中的,難道因此就能得出永動機無處不在的結論嗎?
你要談永動器,最起碼要理解什麼才能被叫做永動機。
永動機的關鍵在於“機”,要持續對外做功的。
一般來說永動機可以歸類為兩種。第一種是指沒有吸熱的同時對外放熱或者做功的,叫做第一類永動機,這很明顯違背能量守恆定律。第二種是從單一熱源吸熱並完全轉化為有用功而不產生其他影響的,叫做第二類永動機,這很明顯違背熱力學第二定律,或者說違背了宇宙中的熵增定律。
所以如果真能發明什麼永動機,那可真是造福人類了,第一類永動機相當於無中生有的點金術,第二類永動機相當於有用不完的能源。
當然,這並沒有什麼好擔心的,因為等不到那一天太陽系就已經毀滅了。
因此,地球自轉並不是永動機。
-
3 # 想法捕手
地球確實在自轉,還很快,平均角速度為 7.292×10^(-5)弧度/秒。
這個角速度兌換成我們平時熟悉的線速度,有多快?地表上的線速度根據緯度不同而不同,如果想計算地球由於自轉產生的線速度,記住下面這個公式就好。
V=COSθ*(R+h)*2π/T
(V是線速度,T是自轉週期,R是赤道半徑,h是海拔高度,θ為地理緯度。)
在不考慮海拔高度的情況下,在地球赤道上的自轉線速度最大,為 466 米/秒,時速大約為1677千米。而一般人類生活的北緯30°的線速度大約是時速1447千米。
如果把這個速度放到我們日常生活中,可是相當快了。比如,高鐵時速也才200千米左右,噴氣式客機的時速也僅810千米左右。在標準大氣壓下,音速也才約340米/秒,即時速1224千米。所以從宇宙中看地球,地面是在瘋狂的旋轉著,而我們如同生活在一個名為“地球號”的超音速列車內。搭乘這班列車的不僅只有我們,還有飛禽、走獸、高山、大海和蒼穹。
這會給我們一個錯覺,地球就像一個永動機一樣自轉了46億年,然而事實上地球也只是在慣性的趨勢下自轉而已。
一個慣性的宇宙所謂慣性,就是物體一旦開始運動以後,就會一直以相同的速度保持運動狀態。
牛頓對此總結了一條“慣性定律”。大概意思就是當物體沒有受到外力,或者施加在其上的合力為零時,靜止之物永遠靜止,運動之物永遠保持勻速直線運動。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之所以看不見一個一直旋轉下去的陀螺,是因為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充滿了摩擦力。即便在空中也有看不見的大氣,阻礙著我們的一切運動。
而在真空的宇宙中,地球幾乎能一直旋轉下去,因為沒有任何阻力。因此宇宙中的任何天體幾乎都會一直運動下去,而不費什麼勁。而讓它們運動的最初能量大多可以追溯到它們形成之初。
在大約50億年以前,整個太陽系還是一團塵埃和氣體組成的星雲團,當這團星雲開始坍縮時,就會像一個花樣滑冰運動員一樣在收攏手臂的時候,遵循角動量守恆而越轉越快。而地球也就是在這樣過程中由分離出太陽的點點物質聚攏而成為星體。
誕生之初的地球可比現在自轉快得多了,所以如果你拉上時間線來看,地球自轉其實已經在減速了,只是太微弱了,大概每100年自轉時間增加2毫秒,甚至更低。這樣算自轉減慢一分鐘至少需要300萬年時間。
什麼造成地球自轉減速?造成地球自轉減速的主要原因還是月球。
在太陽系中,圍繞行星旋轉的衛星一般相對來說都個頭不大,顯得十分“小鳥依人”。不過月亮對於地球卻是個例外,月球直徑是地球直徑的28%,是太陽系中行衛系統中佔比最大的,而第二名海王星的海衛一直徑僅佔海王星直徑的5%。
地月這對CP相互之間由於潮汐引力而拉拉扯扯。地月CP剛形成時,地球的自轉週期大概是5小時,而如今已經減速到了24小時,這幾乎都是月地之間的潮汐作用導致的。
最初因為地球自轉速度比月球公轉速度快,所以地球上的高潮位置(指向月球的位置)總是在地球表面自東向西移動,這與地球自轉方向相反。因此就會造成潮汐摩擦,即大海與大地摩擦消耗地球自轉的動能和動量,進而導致地球的自轉速度減慢。
總結地月之間的潮汐力不僅使得地球自轉速度減慢,還使得地球自轉的動能少部分轉化為了熱能,使得地球表面和內部溫度升高,而地球損失的大部分自轉動能都轉移到月球上去了,對月球的潮汐牽引使月球公轉越來越。增加的動能導致月球逐漸遠離地球。
但不管怎麼說,正是有了月球的潮汐力對地球自轉的減速,才會有如今適合生命出現的地球環境。
所謂的永動機不僅要在不需要額外的能量下,一直永動,還要對外做功,而地球的自轉不僅不需要外界持續提供能量,也不會對外界做功。
當然事實上地球也在對月球做功,不過那太微乎其微了。總之直到太陽把地球吞噬為止,地球都會一直轉下去。
-
4 # 楊善坤科研文學
地球實體是在《太陽系》的自轉向心力和自轉執行力的作用下,使《地球系》圍繞它中心前行和自轉執行,《.地球實體》在《地球系》中心也只好隨之執行,若《太陽系》無作用,它只好毀滅!
第三章:解開地球實體之奧祕
上章本君簡要《剖析了地球系,地球實體,內中遠空》,但要研發《地異預警衛星》,還需解開地球實體,內中遠空之奧祕。
下面就讓我們大家一起來先解開地球實體奧祕?
a,地球實體誕生
地球系在自轉向心力作用執行過程中,大氣空間中的固體,液體等物質,被作用到中心,依其固液態物質離地球系中心遠近和體積面積質量大小,被先後以旋轉層層疊加的方式向中心執行,組成了旋轉疊加式的地球空間物質實體。
由此,地球實體就誕生了
b:地球實體執行
地球實體在地球系自轉向心力作用和推動下,地球實體再旁大再質重也是地球系中心的一點,必然隨整體自轉,
但它外面有比它大數倍的大氣空間,因單位面積體積質量不同,由此,在地球系正常自轉中,大氣空間隨地球系自轉速度自轉,而它只有慢慢的自轉,由此在地球實體和大氣空間接觸面形成大約300米/秒多的自轉速差。
地球實體的體積半徑大約才6000多公里,而大氣空間的體積半徑卻大約是2萬公里左右,因此,它被大氣空間浮起和推行在中心自轉執行,並隨地球系在小系向心力和向心推力控制作用,隨地球系在小系軌道中,圍繞小系中心向前執行。
c,地球實體內外結構
因地球實體是在地球系向心力不斷作用而形成,這就造成被作用到此的物質有時差,並且物質大小及物質本質又不同,即內部將形成以旋轉疊加式的間隙組合和不同的空間物質組成
d:地球實體內外變化
地球實體誕生執行後,在自轉向心力作用下,從內到中再到外都會不斷變化。
1:內部變化
內部也就是地球實體中心部位,它不但承受著地球實體自轉向心力的自轉收縮作用,還承受中部和外部及外表大氣空間的質重壓縮和推力作用,在兩大力作用下,力就產能了,在空間歷史環境條件作用下,地球實體中心內部將產生超級高量,使中心內部的空間物質溶化,形成高溫氣液態空間物質,並向中部和外部及地表和大氣空間傳輸,也承接《地力地磁地能》的互傳
2,中部變化
中間空間物質不但要承受自轉向心力和外部空間物質及地表和大氣空間的質重力向內執行,還要承受內部空間物質的反抗力和反傳高溫,反傳高溫氣流,反傳高能量,反傳磁場,形成《地力地磁地能》內外互傳中心部位,在空間歷史環境條件作用下,中部空間物質由此形成液態,氣態,固態的混合體,並不斷作用更新,
3,外部變化
外部不但要承受自轉向心力向中心執行,還要承受大氣空間執行的壓力和推動力及溫度和能量的傳輸,也要吸收中部從內反傳溫度力度能量和互傳《地力地磁地能》,在空間歷史環境條件作用下,外部地質空間物質隨之作用而不斷變化,
4,地表變化
地表面在執行過程中,既要承受大氣空間壓力及推力作用自轉執行,還要承受自轉向心力使空間物質向內執行作用,在兩大因素作用下,外部物質在向內執行中,就自然壓縮和填充內部空間,不但給地表外造成山脈,矽谷,平原等自然景象,還給地表造成地震,地沉,火山爆發,颱風等自然災難,在歷史環境條件作用下,地表有了人類和萬物,可人類對自然災害是難已承受的,過去科學技術文化和經濟落後下,已經歷了數年的不可抗拒的自然災難。但當今人類完全有能力來研發高科技的《地異預警衛星》,來預防來提前告之人類,避免人類再逼受這不可抗拒的自然災難。
附:地球實體內溫和空間物質測算,可依據地下深度h,向心力大小y,自轉移力大小y‘,深度層質重W,大氣空間壓力S以公式來計算,來測算地下某深度溫度,來預測地下空間物物狀態,不必學蘇美愚蠢的挖地洞去考查地下空間物質狀態。
-
5 # 寅翁
再說一說永動機
公元1200年前後,在印度起源啟源了永動機概念,這一概念逐步傳播到了中東地區,隨後從這裡傳到了西方。在歐洲,早期最著名的一個永動機設計方案是十三世紀時一個叫亨內考的法中國人提出來的。文藝復興時期以義大利的達·芬奇為代表的一大批學者,加入了製造永動機的行列,永動機研究進入了第一次高潮。這時期的永動機研究大多是以轉矩不對稱、慣性等原理,依靠機械內迴圈,對啟動能量進行增益,而設計不斷對外做功的動力機械。通過一系列嘗試後,均已失敗而告終。
雖然這類研究均失敗了,然而其積極意義是通過研究,人們對如何減少機械傳動摩擦、傳動機構的協調運動以及對機械能的認知等都取得了長足進步,並且由此提出了能量守恆定律。這種不需要外界輸入能量或者只需要一個初始能量就可以永遠運動下去的機器,違背能量守恆定律,這類機器稱為第一類永動機。
但是,能量守恆與永動機卻一直處於自互證的怪圈中,即:
因為能量守恆,所以永動機無法實現;
因為永動機無法實現,所以能量守恆。
第一類永動機研究的失敗,催生了永動機研究第二次高潮的來臨。這類永動機的研究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利用勢能型、磁/電型、熱迴圈型、倒虹吸型等,還有利用壓縮氣體型,氣體或液體密度不均勻型和特斯拉線圈型等等原理製作的永動機。歸納起來就是利用一段時間記憶體在的能量形式,通過一次轉換,達到機器永續運動並對外做功的機器。這類永動機不違背能量守恆定律,而永動機與最早所提出的永動機概念已發生了改變,承認能量不可無中生有,能量是可以相互轉換,但其能量相互轉化的效率大於或等於1。後來人們稱這類永動機為第二類永動機。然而,到目前為止仍然是沒有成功的案例。
這類永動機的研究,使人們對能量轉換規律的認識得到了極大飛躍。發現了自然界各種形式能量的相互轉換是有方向性的,從而總結出熱力學第二定律,即熵增定律。使能量守恆定律上升到能量守恆與能量轉換守恆的高度。
隨著能量守恆與轉換定律的完善,在科學界和理論界給永動機的研究徹底宣判了死刑,提出一切關於永動機的研究都是徒勞和無用的,並把進行永動機研究的人定義為偏執狂、妄想狂和欺騙者、釣譽者。
20世紀初德國女數學家埃米·諾特,通過連續對稱性和守恆定律的一一對應法則,提出了諾特定理,它是奇異積分方程的基本定理,這一定理不僅把對稱性跟守恆量聯絡起來了,而且認為宇宙間所有物理規律,不會因為時間的改變,物理事件發生的順序改變,對稱(映象)與正反的改變而發生改變,也就是說所有的物理規律和定理是對稱和連續的。根據諾特定理對於所有基於作用量原理的物理定律是成立,成為理論物理的中心結果之一,從而以數學手段解開了能量守恆與永動機一直處於自互證的怪圈,給力圖打破能量守恆定律製造永動機釘上了最後一枚封棺釘。
看起來對於永動機的遐想就應該徹底結束了。然而,永動機的故事卻並沒有結束,新的篇章也許將重新拉開序幕。
就在人們回頭欣賞所建立起來的物理大廈既是連續的由是對稱的美好景色時,卻從其懸窗中又飛出了兩個小精靈,一個是θ介子,另一個是τ介子。在微觀世界這兩個介子的多數物理性質都相同,有人認為它們應該是同一種粒子,但θ介子衰變時產生兩個π介子,而τ子衰變時卻產生了3個π介子,這又說明它們應該是不同種粒子。李政道和楊振寧在深入細緻地研究了各種因素之後,於1956年,大膽地斷言:τ和θ是在映象狀態下運動狀態不相同的同一種粒子,這兩種介子後來被並稱為K介子,但θ-τ粒子在弱相互作用下是宇稱不守恆的,由吳健雄用鈷60試驗對其結論進行了真實性驗證。隨後,又發現了多種不守恆現象,超導現象其本質也是物理規律出現對稱性破卻現象而導致。從更深層次說,這一規律的發現,揭示了物理規律存在著對稱性破卻現象。對其概念進一步拓展,宇宙中應該存在著不對稱的物理規律,同一種事物可以在兩種或兩種以上運動狀態下執行。
在統一場理論研究中,試圖將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電磁力和引力進行統一表達,研究發現,如果能夠統一進行表達,那勢必將出現連續性破卻。如果這種破卻現象成立,那就會進一步預示著宇宙中不但應該存在著不對稱的物理規律,而且還應該存在著不連續的物理規律。也就是說,同一種事物可以在兩種或兩種以上時段或尺度下,按照不同物理規律執行。
對稱性和連續性破卻,似乎給已經封棺的永動機研究開啟了一道裂縫,這道裂縫也許會引導第三次永動機研究高潮的來臨。那就是如果存在按照不同規律運動的不對稱系統(機構),或者存在著在不同運動時段或運動狀態下,按照不同規律運動的系統(機構)。將這些孤立的系統(機構)聯絡起來,將有可能出現效率大於1的機械,而這種機械將會成為永動機。也許按照這一思路進行的永動機研究會重蹈第一種永動機和第二種永動機的覆轍,但通過研究過程,相信同樣會揭示出人們以前未發現的新物理規律。因此,通過此文,算是對有志之士的鼓勵。
-
6 # 開著皮卡打坦克
首先地球不是永動的,我們先確立觀點。
地球從形成開始到現在是越轉越慢的,在地球形成的時候地球的一天只有8個小時,但地球平均每過一天會變慢0.0015秒,所以到了今天這個數字逐漸的變成了一天接近24個小時,但隨著未來地球越轉越慢,這個數字會更加接近24個小時並最終超過它,這是自轉。其實公轉也差不多,地球的公轉也在變的越來慢,如果其他因素都不變的話地球最終一定會墜入太陽。
好的說完了這些,我們再來說說地球為啥會變慢,雖然宇宙之中沒有空氣地球不會因為摩擦力做工為損耗能力,但地球上潮起潮落以及宇宙中的各種影響都在不停的消耗這地球的轉動的動能。這也就說回到了能量守恆定理,在理論上來說其實是存在永動機的,那就是重來不向外做工的東西,如果不向外做工而且這個東西還處於運動狀態那他將永遠運動下去,但在現實宇宙之中這種環境並不存在,各種干擾都會讓你向外做工,比如摩擦力無論是空氣摩擦還是其他接觸物的摩擦都將會對外做工,只要對外做工那就回消耗動能,讓這個東西最終停下來。
好的最後說回永動機,即使造出了絕對沒有任何干擾的空間,那又有什麼用呢,這個“永動機”只能看不能用,有什麼意義呢。
-
7 # 王曉強30
第一,根據能量守恆定律,只輸出能量而不吸收能量的系統,是不存在的。但是反過來卻可以。比較奇怪吧?那麼就有認真的思考一下能量是什麼?也許質能方程能告訴我們一些潛在的認知,能量等於質量與光速平方之積。那麼我們也可以把公式轉換一下,能量與質量之比就是空間與時間之比的平方。或者說能量與時間平方之積就是質量與空間平方之積。也就是說,能量是與時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空間與質量有些關係。也就是說,當改變物體的空間位置時,就要能量了。另一方面,當時間改變了,能量也就改變了。質量和空間都都要改變。也就是說,能量被輸出了,那麼其內部系統的質量和時空都需要改變。這也就是說,只要有能力改變空間和質量的關係,就可以做出永動機。
第二,地球相對於太陽系是一個穩定的時空質量體系。太陽通過太陽輻射將能量源源不斷的輸入到地球之上。因此地球的時空質量都在變化。那麼相對於地球來說,太陽就是一個我們所能看到的唯一的永動機。為什麼我們自己感覺不到呢?因為地球的公轉軌道對於太陽系時空是等時效的。也就是說在地球公轉軌道上,其時空變形率是相同的。也可以說是地球在自己的軌道上是靜止的。不存在運動,因此我們看到的是太陽在圍著我們轉,而不是我們圍著太陽轉。只有走出地球的時空變形效應之外,我們才可以看到地球相對於太陽的運動。日心說不是被看的,而是被計算出來的。
-
8 # 晞瓦的守護
看了幾個高票答案,來懟一下
1.地球自轉在減慢,所以不是永動機。地球自轉在逐漸減慢是事實,但是是由於受月球潮汐力的影響,在逐漸的與月球進行潮汐鎖定,很多年以後地球也就永遠一面朝著月球。所以這無法反駁題主觀點。
2.有答主反駁因為所以質疑能量守恆都錯了,所以凡是質疑能量守恆的都是錯的。
能量守恆其實被修正了很多次,比如原子聚變裂變總質量減少產生能量,黑洞融合質量減少產生引力波帶著能量,說明能量自身守恆可能不全面,至少說是能量質量守恆
再比如狄拉克提出反物質,上世紀九十年代歐核中心造出了一個反物質組成的反氫原子,與正物質氫原子在一起發生湮滅,電荷質量都消失產生能量,所以至少說是電荷質量能量聯合守恆。
那麼如何反駁地球自轉違背能量守恆這個概念呢。就是如果帶走地球的能量,能讓地球自轉減慢的話,就能證明了。我們順著地球自轉方向發射火箭,就能證明,火箭帶走了地球的一部分動能,地球自轉會減慢,當然這個帶走的量非常小,很難被測出。
其實最好證明的還是月球潮汐力引起地球自轉減慢的潮汐鎖定,月球潮汐力給地球做負功,轉速減慢,能量是守恆的。
-
9 # 艾伯史密斯
答:能量守恆定律和熱力學第二定律指出永動機是不存在的,地球自從誕生之日起,已有45億年的歷史,但是地球的自轉速度在減慢,這正是能量守恆的體現。
在物理學中,永動機是指在外界不輸入能量,或者只有單一熱源的提前下,就能源源不斷地對外做功的機械。永動機的概念早在1000多年前就有了,並且出現過很多永動機模型,但是沒有一個是成功的。
人類對永動機的研究,主要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尋找設計不要輸入能量,就能源源不斷獲得動力的叫做第一類永動機,這是違背能量守恆定律的;第一類永動機被否定之後,人們開始尋找和設計第二類永動機,但這違背了熱力學第二定律。
比如達芬奇就設計了一種一類永動機,他認為左邊的重球比右邊遠,所以可以推動輪子持續旋轉,但是等做出來後發現並不可行;因為左邊單個球的力矩雖然比右邊大,但是右邊的小球更多,從而使兩邊力矩相互抵消。
後來人們利用磁力、水利、重力等等,設計了很多型別的永動機,但是無一例外地都失敗了,能量守恆定律和熱力學第二定律就是物理學中的鐵律,沒有人能夠跨越這兩道坎。
地球自轉了45億年都沒有停止,那麼地球自轉和永動機矛盾嗎?當然不矛盾!地球質量高達60萬億億噸,地球懸浮於宇宙真空當中,對於整個地球來說,並沒有外界力量讓地球自轉停止,根據能量守恆地球就會一直自轉下去。
實際上,由於月球對地球的潮汐作用,使得地球海水內部存在內摩擦,從而消耗了地球的自轉動能,同時月球逐漸遠離地球讓整個地月系統角動量守恆。
也就是說地球的自轉速度在減慢,目前大約每10萬年地球自轉週期增加1秒,在十億年前地球上一天是17小時,在40億年前地球自轉一週大約是7小時,目前地球的自轉週期(恆星日)為23小時56分鐘。所以地球自轉也不是永動機,而是會損失能量的,然後自轉速度越來越慢。
-
10 # 雨軒居士62
地球為什麼一直自轉?眾說紛紜,但都難以服眾。
不管是牛頓的上帝一踹,星雲聚集時的初時角動量,還是恆星風暴的抽打,都存在著巨大的漏洞。
比如上帝的一踹,以及初始角動量等都只說明瞭地球初始自旋慣性的獲得,沒有解決地球為什麼能夠一直自轉的問題,因為保持自轉也需要大量的能量的支撐。有人要問為什麼自轉要消耗大量能量而不是僅靠慣性就可以呢?因為我們可以證明地球自轉做了大量的功。比如地球板塊運動(地殼運動),喜馬拉雅山(青藏高原)的隆起,地球保持扁圓的狀態,地球保持對月球的引力等都說明地球在持續做功,如果僅僅是初始角動量慣性的話,早就消耗殆盡停止自轉了。
還有什麼太陽風的抽打,更是笑話,離太陽近還能說,離太陽遠的怎麼抽打呢?真是太陽風抽打的話,近的小的就會瘋轉,遠的大的就不自轉了?
所以,地球自轉不是僅靠初始慣性,也不是靠太陽風的推動,而是靠地球的自生動力推動的,地球就是個內燃機[笑哭][笑哭][笑哭]。
地球受空間擠壓(太陽造成的空間變形)和自身質量空間聚集壓力,形成了地球的地核.地幔.地殼的結構。炙熱的地核其能量就像內燃機一樣,向外釋放著巨大的能量,這從地幔的熔漿造成火山噴發就能證明。如果沒有空間之力的約束,地球在內部巨大能量的釋放下早就解體了。這個地球內部能量的釋放和空間的約束力在地球自旋狀態下獲得了平衡。這就是地球始終自轉的原因。
地球為什麼要自轉啊?因為旋轉才能保證地球是個球體,才更適應空間之力的三維擠壓。因為旋轉才能保證陀螺效應,形成執行軌道。地球自轉就是宇宙執行力量平衡的結果。
地球結構為什麼是地核.地幔.地殼啊?因為這是地球內部熱能釋放和太空空間冷卻效應(也是能量作用)在空間執行狀態下平衡的結果。
回覆列表
引言:
在現今我們不斷地探索和發展過程中,人類從沒有停止過尋找永動機,那麼永動機到底是什麼呢?其實它是一種不需要外力幫助,單純只靠自己的能量,能夠保持運動的機器,但由於物質不變的原理,人類直到現在也沒有找到永動機。
永動機的定義永動機是不需外界輸入能源、能量或在僅有一個熱源的條件下便能夠不斷運動並且對外做功的機械。
還需要憑空產生能量,在不消耗能量而能永遠對外做功的機器。就是說,永動機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無外界能量輸入,二是能持續對外做功。
儘管地球上有某些物質,似乎不需要外界能源輸入的幫助就能夠運動,但如果深思一下,就能夠知道,這種運動的能量並不是來自於外界。
剛開始,人類以為風車是永動機,但慢慢地才發現,風車是由於外界吸取的能量之後才會不停地轉動,後來,科學家們發現地球自轉是一種永動機,實際上,地球自轉和永動機根本就沒有一點關係。
難道地球自轉不是嗎?牽引力越多,最終也將會出現塌陷的現象,這就產生了核聚變,太陽它其實一直在進行核聚變反應,慢慢的周圍的氣體和塵埃,就變成了衛星行星和彗星。
它們繞著太陽旋轉,太陽能夠給他們一些角動力,這就是地球自轉,另外地球自轉也是因為星球的引力,其實地球無論是公轉還是自轉,都需要外界提供能量,這和永動機的定義完全不同。
就算地球自轉假設是沒有外界的能源輸入,讓地球自轉具備永動機的第一個條件。
那麼永動機的第二點,地球自轉還是無法滿足了。地球自轉只能對內做功滿足旋轉。而地球自轉所具有的能量如果對外輸出(做功)的話,其動能就會減少,自轉速度就會下降。
就是地球對外輸出的能量不是可持續的,不能持續對外做功。而地球自轉速率在地球形成以來正在持續降低就是明證。地球在轉動的時候,一直是在消耗著外界能量的。
如果要讓地球對外輸出自轉能量,總有一天,地球自轉能會消耗殆盡,地球自轉會停止的。所以,地球自轉不能看做是永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