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左手投籃右腳射門
-
2 # 麻瓜學英語
這其實有兩個根本原因,一個是話語權,作為爭天下的失敗者,必然要被抹黑;一個是起義軍大部分都是破壞者,而不是建設者。
一 話語權
中國歷史歷來講究成王敗寇,李自成不幸作為失敗者就沒有機會來粉飾自己,當朝一定會極力抹黑他以證明自己合法性。
大部分農民起義軍其實都是走投無路,被逼無奈無奈才走上這個道路的。但凡有口飯吃,誰會瘋了把腦袋拴在褲腰帶上幹這種事情。從動機上來說,絕大部分農民軍都是值得同情的,他們都是封建體制下走投無路的受害者。
最終奮起反抗也依然失敗了,是很可悲可泣的。
第二 破壞太大
儘管從動機上來說他們值得同情,但是一旦起義從,很多起義軍迅速腐化墮落,變得比原來的壓迫者還要可惡,這是他們受到批評的最根本的原因。
李自成起義軍席捲中國,在大部分地方都造成了大量的傷亡,他們到處只是搶燒殺搶掠,各地人民造成沉重的災難。
-
3 # 重慶史者
看待歷史事件,需要站在歷史發展規律的高度上進行。
就農民起義參與者來說,他們參加起義的目的也許不如我們想象的那麼純潔高尚。有的是因為生存危機,無飯可吃,無衣可穿,為謀求一線生路而鋌而走險。這就是為什麼饑荒災害年份,農民起義高發的原因;有的是一時激憤,殺了人,放了火,回不去了,只好走上反抗的道路,一部《水滸》,裡面大部分是這樣的人;還有的根本就是打家劫舍之徒,他們的初心僅僅就是為了巧取豪奪,當達到一定規模後,向個人的攫取已不能滿足其需要,便只能向最大的“財東”——官府索要,從而與官府為敵……不管哪種原因,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的“拍案而起”,僅僅是出於對現實的不滿,尤其是對現實物質利益的不滿,而不是因為“信仰”,更不是為了改變社會。
沒有信仰,就沒有目標,必然就沒有規則,沒有約束。所以,很多的農民起義軍,其軍紀,其行為方式,在很多方面和他們所要打倒的目標並無二致。為了勝利,不惜燒殺擄虐,橫徵暴斂,一旦取得勝利,馬上聲色犬馬,驕奢淫逸……如果說,在沒有建立政權之前,為了“大局”,領導集團還能夠加以約束,普通士兵也能做到一定程度自律,那麼,一旦取得政權,“老子把腦袋別在褲袋上鬧革命,不就是圖的這一天嗎?”之類居功自傲,報復性享受、放縱的情緒就會蔓延開來。這是農民起義的侷限性。李自成起義,太平天國的表現最為明顯。
但是,就社會發展的總體而言,為什麼出現這麼多的“不穩定因素”?出現這麼多流離失所,敢於不顧一切的“亡命之徒”?根本的原因,還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因為封建土地所有制,造成了兩極分化,導致了社會的不公平,而且是大部分人無法生存條件下的兩極分化和不公平。
不得不承認,農民起義,尤其是產生了改朝換代,或者導致了改朝換代的農民起義,,都實現了一次財富再分配,一定程度上“均”了貧富,緩解了社會矛盾,從而帶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也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回顧歷史,每一個新王朝,最初總能國泰民安一段時間,就是這個原因。具體到李自成農民起義,同樣是這樣。總之,從根本上上說,農民起義動搖了舊的生產關係,雖然有時候因為自身的原因沒有及時地建立起新的生產關係,但至少為新的生產關係積累了量變,也是進步了。
這符合人類進化史的規律。正如恩格斯說,每一次社會災難,都會用大發展得到補償(記不清原文了)。
-
4 # 夜瞳君有話說
字面意思就可以理解了,流。
就是說起義軍沒有固定根據地,走到哪吃到哪,或者說哪有吃的就走到哪。這種模式其實完全沒有任何建設性,只是生生地將其他社會經濟沒有遭受破壞的地區也拖進泥潭,加速王朝的崩潰和國家死亡。
為什麼沒人說朱元璋是流寇?他是有自己地盤的,持續在經營,而且經營的不錯,這是他問鼎天下的本錢。
勝敗兵家常事,也許地盤不一定能完全說明問題。但區分真正的起義軍和流寇還有個簡單的辦法:這支軍隊是否擁有民政系統。
有民政系統的軍隊至少能保證後勤的穩定性,補給不完全是靠劫掠。在發勢力發展的同時也在做恢復社會秩序的工作,積累了大量的民政經驗和工作人員,在推翻舊王朝後可以直接展開行政工作。
流寇是不行的,今日不知明日事,考慮到就是吃食。李自成攻破北京之後有什麼值得稱道的舉動嗎?蕭何進咸陽又是怎麼做的?更不用說原本就有自己天策府班底的李世民了。
-
5 # 德全不畏
我曾寫過關於明末的小說,對這一塊應該是有些發言權的。我認為網路小說的描述沒有錯,李自成和義軍其實也沒有錯。
先說網路小說對李自成的描述。
1,出於“代入感”的需要,不能把李自成和義軍放在正面主角的位置。因為李自成和義軍,都得長年與飢餓相伴。
現代人能讀網文的,絕大部分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人群。這類讀者生活不算富裕,但是也不至於吃不上飯。一方面有進入上層社會的渴望,另一方面對飢餓、吃不上飯的那種感覺,是沒有體驗的。沒有體驗,也就不會有感覺。作者描述飢餓的情形,是不能讓讀者產生共鳴的。
所以,讀者的代入感設定,必須不能是在“飢餓”這一塊。這就決定了網文的正面主角,是不在李自成和義軍這一塊的。
其次,現在大部分作者,也沒有對飢餓的體驗,對李自成的思想是把握不好的,也寫不好。
能寫好“飢餓感”的作家和作品,現在幾乎是沒有了。關於李自成的小說,也只有在上世紀80年代,出版的姚雪垠先生寫的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是比較接近於歷史現實的。
時代變了,文學作品也得跟著改變,否則作者是賺不到錢的。另外,網文畢竟不是嚴謹的歷史書籍,是不會過於強調尊重事實的。
李自成和他的義軍,不能放在正面主角的位置。而小說為了劇情的緊湊,人物角色的設定往往不是正派就必然是反派,李自成和義軍也就逐漸黑化了。
2,明朝的知識分子屬於富人階層,不會站在李自成和義軍這一派。
明朝優待讀書人,只要考中最低階的秀才,就算是特權階層了。秀才就能享受國家的許多政策扶持,吃喝不愁。優越的生活條件,決定了讀書人是不會加入到李自成的窮鬼隊伍中的。明朝的讀書人,其實是農民起義的受害者,所以他們都站在李自成的對立面。
網文的穿越者,總是擔負改變“改變歷史”的重任的。既然要改變歷史,就得搞各種金手指,利用現代科技知識“作弊”。穿越者搞工業,搞先進的火器,航海等,都需要大量的讀書人來參與。所以網文作者,必須牢牢站在讀書人的隊伍裡,免不了要和起義的底層農民過不去。
真實的歷史上,李自成和他的義軍,與我們的印象是很不一樣的。
1,陝西農民首先爆發起義的原因。
(1),寒潮先在歐洲爆發,讓明朝陷入財政危機。然後寒潮又襲擊了明朝,讓北方農業嚴重欠收。
17世紀,北半球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寒潮。由於歐洲的地形以平原為主,所以西方的寒潮影響來得更早。
寒潮讓農業欠收,沒有飯吃的農民爆發了起義。1618年歐洲北部的德國率先爆發農民起義,由此引發歐洲三十年的大混戰。
為了應對這場歐洲的大混戰,當時的歐洲霸主西班牙帝國下令,把美洲殖民地的所有白銀運回歐洲做為經費。於是,運往中國的白銀迅速減少了一大半。歐洲的戰爭,就這樣影響到了東方的中國。等到這一影響傳導到中國時,崇禎皇帝剛坐上皇帝寶座。
中國的北方,由於寒潮的影響連遭自然災害,凍災、旱災頻發。位於西北的陝北地區,離東方的大海最遠,旱災尤為嚴重,農業欠收也最嚴重。
(2),張居正改革的副作用。
發生在萬曆年間的張居正財政改革,鑑於海外白銀的大量輸入。張居正的“一條鞭法”規定,農業稅以白銀的方式徵收。
“一條鞭法”在實行之前,就有官員提出東西部的差異問題。張居正卻堅持己見,搞了一刀切。
中西部的白銀存量本就很少,土裡刨食的農民銅錢都賺不到幾個,更是弄不來白銀。不交白銀又不行,官府逼著非交不可。於是大量農民為了湊足白銀,被迫賣房子、賣地,甚至賣兒賣女,最終破產淪為失地流民。
“一條鞭法”給政府增加了大量的白銀稅收,卻苦了中西部的農民。
2,造反百姓的反覆無常。
地處西北的陝北受一條鞭法的危害最大,乾旱也最嚴重。這裡的農民,最先被迫造反起義。
1627年,陝北的白水縣,有幾百個農民衝進縣衙,殺了縣長,農民起義就此爆發。1628年,陝北的農民起義席捲了整個陝北。
其實,農民起義很好解決,也很司空見慣。農民沒有政治訴求,起義就是農民們餓極了,去大戶人家或者官府搶糧食吃飯。中國一直有這樣的傳統,俗稱吃大戶,即農民餓極了去搶糧。在開國元帥朱德司令的《回憶我的母親》一文中,還記載有農民“吃大戶”的情形。
新登基的崇禎皇帝,採取了正確的處理措施,讓朝中大員楊鶴帶著錢糧去安撫陝北的農民。但是楊鶴帶的錢糧只有15萬兩白銀,2萬石糧食,根本就是杯水車薪。楊鶴想了個辦法,先發給災民一部分,承諾農民等後續的錢糧來了再補上。
楊鶴到任後,把發放錢糧的訊息宣佈出去。官府賑災的訊息傳到的地方,已經起義的農民立馬歸順,領了錢糧回家安生的過日子。讓楊鶴無語的是,朝庭的後續錢糧遲遲不見蹤影。百姓們把楊鶴髮的糧食吃完,為了不被餓死,只好再次造反,搶糧吃。
當楊鶴費盡周折,買來新糧時 ,再次造反的百姓又歸順了。如此反覆幾次,明朝官員們大罵百姓刁鑽,不講道理。
現在的網文也經常拿百姓反覆造反的事情說事,說百姓的盜匪本性難改,併力主剿殺掉義軍。
這其實還真怪不到農民身上,換現在的我們處在當時的環境裡,也會反覆造反的,無論如何總不能等著活活的餓死吧。
說實在的,反覆造反其實是好事。這說明百姓是純樸的,對楊鶴代表的官府是信任的。
3,朝庭讓人絕望的態度。
崇禎皇帝的哥哥天啟皇帝,還依靠魏忠賢從富豪們的手裡弄了不少銀子。崇禎皇帝上臺後, 錯誤的殺掉了魏忠賢,單純的聽信並依靠滿嘴忠誠仁義的滿堂公卿。這樣一來,崇禎皇帝就走入了財政危機的牛角尖。
朝堂上冠冕堂皇的大臣們,沒有一個肯真正為國出力的。大臣們大多亦官亦商亦農,家資萬貫都少說了。崇禎皇帝的岳父周國丈,在明亡後,向李自成支付了200萬兩贖身銀子。而崇禎給楊鶴帶去陝北的賑災銀,卻僅有15萬兩。如果崇禎皇帝狠一些,把岳父家給抄了,把200萬兩銀子全用於購糧賑災,農民起義早就徹底沒有了。
但是事實上,崇禎皇帝沒有辦法弄到銀子,楊鶴也就沒有繼續賑災的錢糧可用。陝北起義就愈演愈烈,一發不可收拾。
楊鶴在陝北焦頭爛額之時,狠人洪承疇開始展露頭角。洪承疇欺騙純樸的義軍和災民,讓人們去領錢糧回家。
當人們去指定地點拿錢糧時,洪承疇伏兵四起。手無寸鐵的人們衣不蔽體,餓得腰都站不直,還男女老少混在一起,如何能擋住正規軍預謀的屠殺。洪承疇不分男女老少,一律無差別的把人屠殺乾淨。這裡沒有要吃糧的百姓,政局也就安定無事了。
洪承疇的辦法一勞永逸,還不用耗費錢糧就能平定百姓的起義,這種辦法被官府讚賞並迅速推廣。
4,李自成的十八騎,到百萬大軍進入北京城。
朝庭的屠殺,徹底撕裂了百姓對朝庭的感情紐帶,也斷絕了百姓對朝庭所有的幻想。
設身處地,如果我們是當時北方的農民。是選擇等待餓死,吃觀音土脹死,還是被官府當做不穩定因素屠殺掉。我們恐怕哪一樣都不會選,要選也只會選擇跟著李自成幹。
朝庭的屠殺,讓百姓起義的性質發生了改變。以前百姓起義是為了一口吃的,後來百姓起義就有了推翻明朝統治的性質。
洪承疇會和其它的將軍,曾經把李自成的大軍打得只剩下十八騎。李自成帶著十八騎躲到大山之中,蟄伏了起來。
1640年,李自成帶著幾千陝西籍的部下,突入河南境內,所到之處必然開倉放糧,還別出心裁的提出均田、免稅的政策,並以兒歌等通俗易懂的方式廣為宣傳。
但是李自成的義軍也暴露出重要的不足之處,訓練不足,戰鬥力不行。李自成的軍隊多是破產農民,沒有經過嚴謹的軍事訓練,戰鬥素質上不去。比如李自成在河南攻開啟封,一連三次,打了一年多都沒有打下來。
打孫傳庭時,李自成一直被壓著打,險些就敗了。就這樣,還粘了孫傳庭軍隊訓練沒有完成的光。後來,李自成靠著當地百姓的堅壁清野,又正值大雨滂沱,造成孫傳庭的軍糧供應不上,才最終打敗了孫傳庭。
5,李自成在北京學劉邦就行了,但是李自成偏學了項羽。
1644年,李自成在長安稱帝,然後帶兵東進,然後兵圍北京。北京城內的富豪、朝堂上的大臣,見李自成勢大,紛紛倒向李自成。
此時,明朝的江南、山海關的邊防軍,都還在明朝的行政系統之內。
如果李自成夠聰明,象劉邦那樣趁機吸收明朝中央的行政班子成員,全部接收明朝的中樞行政系統,對各地官員安撫一下,明帝國就是他的了。
可是,李自成仍然堅持“劫富濟貧”,無差別的對北京所有的官員、富人勒索錢財。這樣一來,一下子把明朝所有的讀書人、富人全部推到了自己的對立面。
李自成其實還算是有擔當的一條漢子,進北京後就開始考慮平定遼東的問題。為此,他多次派使者去聯絡吳三桂。吳三桂見到李自成在北京的作為,兔死狐悲之下拒絕了投降。
其實,吳三桂拒絕投降,也不是真的不願意不投降。山海關的邊防軍沒有內地財稅的支撐,是長久不了的。
吳三桂拒絕投降,也只是在向李自成討價還價,討個保證而已。只要李自成多出價錢,吳三桂最終還是要降的。說真的,如果李自成有劉邦的本事,跟吳三桂套個近乎,拍著胸脯來一句,三桂兄弟,你想做什麼官,哥給你。吳三桂聽了,肯定立馬屁顛屁顛的就跑過來了。
但是李自成顯然情商不足,還親自帶兵去討伐。這就告訴吳三桂,你只有和我死戰這一條路了。
結果李自成在山海關,被洪承疇、多爾袞的滿清軍隊和吳三桂聯手擊敗。
真的很可惜,李自成如果吸收了明朝的中央行政系統,再接手明朝的基本盤。歷史肯定就改變了,李自成也絕對不會被罵作盜匪了。
綜上所述,人是很複雜的,不能一概而論的說誰好,誰不好。李自成雖然有錯誤的地方,最後也失敗了,但是他勇敢的推翻了對百姓不仁的明朝,也勇敢的與滿清軍隊作戰,這是值得肯定的。
-
6 # 浩然正氣長存
農民起義不是高大上,是官逼民反,是地主官吏不讓農民活。反過來,農民起義後,也不讓地主官吏活。
農民起義是赤裸裸的階級報仇,是把地主階級強加於農民身上的東西反過來強加於地主階級身上。農民起義是極其殘酷無情,是肉體消滅,是姦淫擄掠,是獸性代替人性。
與農民起義相對的是官匪一家,兵匪一家。是匪過如梳,兵過如剃。如狼似虎的官吏,窮凶極惡的土匪,殺良冒功的官兵,哪一個對廣大窮苦老百姓不是予取予求呢,老百姓根本活不下去,除非造反。
這才是農民起義的背景和農民起義的現狀。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也是這個樣子,只不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美化了農民起義。
農民起義就是吃大戶,就是摧毀原來的社會秩序,就是把地主官吏滿門抄斬,佔有他們財富和女人。就是攜裹更多的農民到更廣闊的範圍內去吃大戶,去攻破城池,去殺官吏殺地主,殺死敢於反抗他們的所有人。這是農民起義的起初階段。
只有不滿足現狀的農民起義領袖,為了爭取民心,聚集人才,才會禁止這種吃大戶的行為,才會嚴明紀律,吸收讀書人進入他們群體,才會招降納叛,使地主官吏中的一部分背棄他們原來的利益。這部分人是為了爭取更大的利益。這時的農民起義就開始向統治集團轉變。
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雖然開始向統治集團轉變,開始爭取民心。但是與朱元璋領導的農民起義天壤之別。朱元璋起步階段就嚴明紀律,發展隊伍,建立自己的根據地。在與群雄的征伐中脫穎而出,進而推翻元朝統治,比李自成面臨的環境險惡一萬倍。李自成面對的始終就是腐朽的明軍,與滿清八旗一觸即潰,直至敗亡。
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是中國歷史上失敗的農民起義。在清代替明的過程中,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就是幹髒活累活的角色。
-
7 # 西域大都護
歷史,只不過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真實的歷史,只不過僅僅存在於它所發生的那一刻!
後人所有的解讀,都可以視為穿越劇!
因為青史只有幾行,資訊量根本就不足以完全反映當時的真實。
而後人,又會任性的進行刪改。
所謂的義軍,根本就是不存在的!歷史上所有的農民起義,其破壞性都遠遠的大於建設性。
明末的李自成起義,從起兵開始,就和歷史上所有的農民起義一樣,沒有什麼明確的政治目標。
目的其實只有一個:活著,吃飯!
所有的偉大,只不過是後代在某一個特定的歷史時間段內,為他們塗脂抹粉,打扮的煥然一新而已。
作為崇禎時期唯一的成功改革受害者,五大三粗的李自成丟掉了還算穩定的政府事業編制,從一名在職驛卒淪落為社會閒雜。
他餓啊!貧瘠的陝北已經無法再養活這個健壯的漢子,他得自己找出路。
於是便投奔了高迎祥,高迎祥帶著一支隊伍,或者,叫義軍。
義軍裡都是李自成這樣吃不上飯的農民,拖家帶口,呼兒喚女,戰鬥力可想而知!
從來災害不可怕,可怕的是沒人救災,沒人組織儘快恢復生產!
沒飯吃的災民聚集在一起,就會向蝗蟲一樣席捲大地,吃光目光所及的一切!
這就是農民起義!
這種席捲是悲慘的,無奈的,令人同情。
但不能贊成,誇獎,效仿以致無限拔高!
這種席捲所造成的破壞是驚人的,千里無雞鳴,白骨露於野!
而這種破壞蔓延開來,會把所到之處的所有秩序全部破壞,造成更大的災害,更多的饑民。
也就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大到他們自己都無法承受!
李自成也不行,當他率領商洛十八騎出現在河南,成為了河南災民的首領,在西安建國稱帝之後,他痛苦的發現:建設遠比破壞容易,他養不活這些人!
怎麼辦?繼續搶!向山西進發,搶糧!
於是他就東征了,勢如破竹!
因為山西,也沒糧食!
一路狂奔到北京城下,他膽怯了,他希望崇禎能給他糧食,讓他回到西安。
因為他一路狂奔,收編了百萬降軍,堵塞了他的回家之路。
他甚至願意回去後,替崇禎去抵抗後金!
只要,能有糧食,能回家!
問題是:崇禎,也沒糧食!
北京,就這樣陷落了。
在後世被大書特書的農民起義標誌性勝利,其實就是這樣戲劇性!
後面所謂“衝冠一怒為紅顏”,也不過就是沒錢沒糧的義軍為籌款籌糧,激化了與地主階級的矛盾而已,哪裡有什麼香豔!
所有的一切,既沒有救國救民的家國情懷,也不是慷慨悲歌的英雄史詩。
就是一群饑民的“乞活”征途。
悲慘,卻不值得歌頌。
現代網路小說中,一些人根據這些歷史的真實,透露出一些,因此讓從小接受主流教育長大的我們,瞬間亮瞎鈦合金雙眼。
才會讓人有評價越來越差的感覺。
其實,真實的歷史,更是一地雞毛。
現在所披露的,只是九牛一毛!
還是那句話:沒有正史,都是穿越!
既然都是穿越,那又何必深究?
-
8 # 方圓論壇
首先明確一個觀念,義軍和正義之師並不等同。從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之後,農民起義軍這個詞語也就應運而生了。但起義軍這個詞並不是特指,它只是一個統稱。通常指失去土地的農民的起義,反抗現有的的秩序或規則的軍隊。歷朝歷代都有起義軍出現,但這並不代表所有的起義軍都是正義的。也有很多起義軍不過是披著一張義軍的皮,但其本質卻滿是齷蹉勾當。比如綠眉起義和赤眉起義,原本都是農民起義軍,但最終也都淪為了統治階層的幫凶。被地主階級所利用,成為某人改朝換代的工具。
李自成在攻破北京城後,剛開始還能保持克制,禁止屬下燒殺搶掠。但沒過多久,李自成以及其軍隊就原形畢露了。他們開始拷掠明官,四處抄家,規定助餉額為“中堂十萬,部院京堂錦衣七萬或五萬三萬,道科吏部五萬三萬,翰林三萬二萬一萬,部屬而下則各以千計”,搶劫能搶出這麼個新花樣,也是沒誰了。李自成手下大將劉宗敏製作了五千具夾棍,“木皆生稜,用釘相連,以夾人無不骨碎。”城中恐怖氣氛逐漸凝重,人心惶惶,“凡拷夾百官,大抵家資萬金者,過逼二三萬,數稍不滿,再行嚴比,夾打炮烙,備極慘毒,不死不休”。頓時整個明朝舊臣死傷無數。
李自成等人如此貪婪,下面的士卒自然也有樣學樣了。不久後李自成手下士卒也開始大肆擄掠,整個京城人人自危,此時的百姓再無歡迎李自成入京時的歡愉心情。反而一個個都膽戰心驚,生怕被李自成的士卒所殺。為何滿清入山海關後,有很多人歡欣雀躍呢?就是因為受夠了李自成的殘暴無道。後來李自成在與滿清作戰失敗後,李自成知道在京城時日無多了。所以更加大肆搶掠京城的百姓,然後準備南逃。這個時候李自成已經完全是禍害一方的流寇了。所以歷史對李自成評價不高是很正常的事情。
-
9 # 味冷
因為屁股決定腦袋。
現代人的生活,無論如何也遠離了饑荒,至少相當於當年地主老財的生活。
站在吃飽了撐的立場上,提到農民起義,想到的是戰爭死了多少人,燒了多少房子,破壞多少文物古蹟。核心就是,如果這些土老冒不造反,如何如何。
然而中國距離饑荒,也不過三代人的距離。如果問家裡的長輩,應該還保留有饑荒的記憶。家族的一位老人,住在城市裡,吃穿不愁,家中卻一定要存滿滿的兩缸米麵。對飢餓的恐懼,一輩子。
因此那幾代人更加懂得什麼是“民以食為天”,什麼是“朝求升,暮求合,近來貧漢難存活”,在情感上也更加同情農民起義者。這些土老冒如果不造反,就要主動把自己餓死,來保住地主老財和皇親國戚的糧食,房子,文物,這種要求未免過高了,畢竟人類社會與螞蟻蜜蜂的社會有很大區別。
雖然風評日下,農民起義/流寇的歷史卻時時提醒我們,人類之間有相互援助的義務,不只是因為我們善良。一個在創造中毫無價值的個體,在破壞中可能價值—1房屋,—1城市,—1國家。
你不與別人分享快樂,別人將與你分享痛苦,和毀滅。
-
10 # 魏青衣
歷朝歷代,但凡是反抗腐朽統治者,建立新王朝的勇者,都會被冠以英雄之名,推翻了大明王朝的李自成也是如此,但李自成的名聲卻越來越差了,為何?李自成本身就並非義軍,只能算作流寇而已。
迎闖王,不納糧。說說就好了,闖王大軍數十萬,但凡是闖王大軍經過的城池,猶如蝗蟲過境,寸草不生,城中百姓,不是因為被搶光了糧食加入了闖王大軍,就是在闖王軍隊燒殺劫掠的時候被殺死了。
當然,闖王大軍還不算特別狠的,比闖王大軍狠的流寇多了去了,這也是為何明朝滅年民生凋凌的一個重要原因。像闖王這樣的軍隊,只會是百姓的禍害,而不會是英雄。
除了放縱屬下燒殺淫掠,李自成還沒有守住國土,這也是後世人抨擊他的一個重要原因。燒殺淫掠,李自成不想管,也管不住,畢竟數十萬大軍,在沒有後勤的情況下想要活下去,也只能靠搶,相對而言,李自成治理軍隊還算比較不錯了。
但問題是,率領數十萬大軍攻陷北京的李自成,北上抵禦後金勢力時卻被打得落花流水,曾經的李自成可以目中無人,連皇城都匍匐在李自成的腳下,但這時候面對女真人,李自成卻慫了,不能說李自成不敢跟後金軍隊對抗,而是李自成手底下的軍隊,戰鬥力實在是太差了,雖然人數眾多,但卻都是一些烏合之眾,靠著這一大批流民,李自成或許能夠順應民心,將已經腐朽的大明王朝推翻,但想要與真正精銳的八旗軍對抗,無異於螳臂當車,終究失敗。
李自成最讓人厭惡的地方無非這兩點而已,一,李自成本身就是流民。二,李自成親手覆滅了三百年基業的大明王朝,間接為後金勢力的崛起提供了條件。
回覆列表
開玩笑,你把一路上燒殺搶掠的李自成帶領的農民軍隊鬧事稱為義軍?
他們做了哪些義事?清說出來,哪怕一件也可以。
李自成,自稱闖王,他一開始就是個野心家。一心想統治天下,自個兒做皇帝。
他入住紫禁城之後,看看他們這幫農民組成的軍隊的所作所為吧。
崇禎17年4月二十七日起,農民軍開始拷掠明官,四處抄家,規定助餉額為“中堂十萬,部院京堂錦衣七萬或五萬三萬,道科吏部五萬三萬,翰林三萬二萬一萬,部屬而下則各以千計”,劉宗敏製作了五千具夾棍,“木皆生稜,用釘相連,以夾人無不骨碎。”城中恐怖氣氛逐漸凝重,人心惶惶,“凡拷夾百官,大抵家資萬金者,過逼二三萬,數稍不滿,再行嚴比,夾打炮烙,備極慘毒,不死不休”,“牽魏藻德、方岳貢、丘瑜、陳演、李遇知等,勳戚冉興讓、張國紀、徐允楨、張世澤等八百人追贓助餉。”談遷《棗林雜俎》稱死者有1600餘人。李自成手下士卒搶掠,臣將驕奢,“殺人無虛日,大抵兵丁掠搶民財者也”。
他們就是一幫四處燒殺搶掠的流寇,定義完全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