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掌灸養生劉老師
-
2 # 脊柱特工
其實,足跟痛有很多誘因,其中最常見的有:足底筋膜炎、跟腱炎、小腿肌肉緊張、還有發育期的青少年的骨骺炎症等。
足底筋膜炎
我們平時走路的時候,會拉伸足底筋膜,當拉伸的張力或壓力過大的時候,就會導致筋膜撕裂,這種腳底下方的筋膜被撕裂而產生疼痛就稱為“足底筋膜炎”。
過度使用足部(長距離走路、跑步等)、長期站立、體重過重都有可能導致足底筋膜炎,一般的症狀表現為:
足底靠近跟骨地方的筋膜有區域性或者瀰漫性的疼痛(刺痛、痠痛);走路走久了或者劇烈運動後明顯;嚴重時站立,休息時都會痛(急性發炎期)。解決方案:.足底筋膜附著在足跟底部的內側,去除導致足底筋膜緊張的因素是關鍵,比如筋膜球鬆解、矯形鞋墊支撐足弓和穩定足跟。
小腿肌肉緊張、跟腱炎
小腿三頭肌肌肉通過跟腱附著在足跟後側,小腿肌肉長期緊張,加上跟腱的過度使用 以及 扁平足 都是造成跟腱炎的主要元凶!
跟腱炎多見於長期跑跳的運動人群。在運動過程中,小腿腓腸肌和跟腱承受了反覆過度牽張力,或者突然增加鍛鍊的強度或頻率也常會引起跟腱炎。主要症狀為:
腳後跟常感到疼痛或不適在清晨或者劇烈運動後會有明顯痛感要注意的是,跟腱炎如果及時處理,恢復期是比較短的,但如果處理不當,非常容易出現跟腱斷裂的情況,運動員中像劉翔一樣因為跟腱斷裂而結束運動生涯的事例也並不少見 。
解決方案:小腿三頭肌肌肉通過跟腱附著在足跟後側,牽伸小腿後側肌肉和筋膜刀鬆解跟腱效果最優,針對扁平足患者,定製版矯正鞋墊是很好的解決方法。
▲筋膜刀鬆解
骨骺炎症
骨骺炎症好發於愛好運動的8~14歲青少年,超負荷地運動足部(如跑、跳),容易導致跟骨骨骺出現損傷。
骨骺炎症的臨床症狀主要表現為:足跟後部疼痛,侷限性壓痛點,少有腫脹,活動受限。
解決方案:兒童及青少年的足跟的骨骺還未完全成熟,如果運動量較大或者在長個子過快,會導致足跟應力過大。所以減少運動量、放鬆小腿肌肉、穿足跟緩衝較好的鞋子都是不錯的選擇。
足跟痛,問題可大可小。只有明確誘因,再進行有針對性的康復治療更為安全有效,切忌病急亂投醫。
-
3 # 菊一刀李醫生
跟痛症是由多種慢性疾患所致足跟部跖面疼痛,其與勞損和退化有密切關係,常見的病因有:(1)足跟纖維脂肪墊炎;(2) 跖筋膜炎;(3)跟骨骨刺。臨床表現主要為足跟疼痛、腫脹和壓痛,走路時加重。
本病多發生於中年以後的肥胖者,男性居多,一側或兩則同時發病。大多數為慢性起病,部分患者同時有類風溼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炎等慢性疾病。
本病有手術及保守治療兩種方法,臨床主要以非手術療法為主,療效較佳,非手術治療無效者,則需行手術治療。非手術治療多以口服非甾體抗炎藥、外用抗炎鎮痛藥物、理療、區域性封閉治療、針刀治療等為主。我科特色跟骨減壓止痛術是微創手術的一種:應用克氏針刺入跟骨骨面,鑽開外側皮質,進入跟骨髓腔,區域性減壓,改善無菌性炎症,缺氧,酸性物質堆積,再以針刀鬆解足跟應力點,跖筋膜附著點,促進區域性血液迴圈及炎症吸收,緩解疼痛,最後注射得寶鬆及利多卡因混合液抗炎鎮痛,臨床療效顯著。
本病相當一部分是由於過度勞累、體重聚增、鞋子不適等原因引起的。因此,本病是可以預防的,預防的關鍵在於避免過度疲勞與受涼、適當控制體重和選擇合適的鞋子及鞋墊等。體重增加明顯者,驟然增加足的負重,極易誘發本病。需長途行走或久站者,先要做好足部的預備活動,挑選合適的鞋子,事後用溫水浸泡足部,常能明顯減輕痛苦。
-
4 # 影像科劉醫生
足跟部疼痛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原因主要有5類。
多見於老年人,可以通過拍X片,發現跟骨下緣有一突起,即為骨刺,在活動過程中,骨刺摩擦周圍組織,引起炎症,造成疼痛。
2、足底跖腱膜炎:足底跖腱膜是足底維持正常足弓、緩衝震盪、加強彈跳力作用的腱性組織。長時間的行走、過度的負重,都會引起跖腱膜的勞損,導致區域性無菌性炎症,而出現疼痛症狀。
3、足底脂肪墊萎縮:足底脂肪墊萎縮,其緩衝震盪、防止摩擦的作用減弱,使區域性更容易受到損傷而出現疼痛。
4、跟墊痛:常發生在老年人,跟墊是跟骨下方由纖維組織為間隔,以脂肪組織及彈力纖維形成的彈性襯墊;青年時期,跟墊彈力強,可以吸收振盪。老年時,跟墊彈力下降,跟骨在無襯墊的情況下承擔體重,嚴重時可形成瘢痕及鈣質沉積,引起足跟痛。跟墊痛與跖筋膜炎不同,在整個足跟下方都有壓痛。
5、跟後滑囊炎:最易發生在跟腱與面板之間的滑囊,由不合適的高跟皮鞋摩擦損傷引起。
至於究竟是什麼原因引起的疼痛,建議你結合症狀,必要時到醫院拍個X片或MRI檢查,瞭解原因,從而對症治療。
-
5 # 儉德醫家
【足跟痛中醫辨治經驗分享】
看中醫是足跟痛患者的經常選擇,風溼骨科門診就診者不少。這些患者都具有足跟痛症狀較重,明顯影響日常生活;多次治療效果不明顯;反覆發作,日漸加重等特點。
對於具有上述臨床特點的就診患者,中醫藥治療選方擇藥的法則是補腎壯骨、活血止痛。湯藥處方用止痛健骨方(川牛膝、狗脊、鱉甲、續斷、白芥子、丹蔘、當歸、玄胡、川芎、安痛藤、伸筋草、陳皮、甘草)對症加減。如腿膝痠軟加黃芪、女貞子,疼痛明顯加乳香、沒藥,痛久不愈加蜈蚣、全蠍等。
中成藥可選藤黃健骨丸(片),疼痛明顯可短時間加服骨筋丸(片)。湯藥見效較快,成藥較緩。
湯藥或中成藥治療,疼痛緩解後須繼續用藥2周左右,鞏固療效。
【提請注意】①引起足跟痛的原因和疾病很多。急性、病程短,多由行走活動過度引起,一般注意休息就會好;有外傷史,多屬區域性軟組織損傷,用幾天外搽活血消腫中藥,7~10天腫痛一般會緩解。腫痛較重者要去醫院排除有否骨折;疼痛反覆發作,屢治不減,甚至逐漸加重,建議去醫院診治。②上述方法主要用於中老年人退行性骨關節病(俗稱骨質增生或骨刺)、骨質疏鬆引起的足跟痛,或不明原因足跟痛的對症治療。
-
6 # 糖橙康復學堂
足跟痛的原因在於腓腸肌和比目魚肌較短。腓腸肌發育比較短的人,年輕時大多數沒有症狀,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活動量增加,會出現足底筋膜的反覆牽拉、勞損,引起足跟痛。
治療方法如下1. 物理治療:例如推拿、熱敷、鍼灸、拔罐、放血
2.穿薄、軟底鞋,不穿高跟鞋、尖頭鞋,睡前泡腳
3.口服止疼藥、外用膏藥
4.封閉治療止痛
5.衝擊波治療:可消除區域性無菌性炎症
6.矯形鞋墊糾正足部異常受力。
-
7 # 矯形鞋墊
足跟痛(也叫腳跟疼)是指一側或兩側腳跟疼痛,不紅不腫,行走不便。
常見成因:骨刺、跖腱膜炎、足跟脂肪墊變薄等。
臨床表現及治療
(一)骨刺:老年患者居多,當足跟痛時,X光片可見跟骨結節處有骨刺形成。
臨床表現:主要是足根壓痛,行走時腳跟不敢用力,伴針刺樣疼痛感,活動一段時間後,症狀通常會有所緩解。
(二)跖腱膜炎:足跟痛90%是由跖腱膜炎引起的。跖腱膜炎是足底筋膜連線腳跟的部分反覆損傷導致的細微撕裂,引發無菌性炎症。往往發生在久立或行走的工作者,疼痛是因為跖腱膜纖維反覆斷裂及修復。
臨床表現:晚上起夜、早晨起床最疼,久坐起身也疼。
(三)跟墊痛:跟墊痛是因為足跟脂肪墊變薄引起的,患者多為老年人。年輕時,跟墊較厚,彈力強,可以吸收振盪。老年時,跟墊變薄,彈力下降,跟骨在幾乎無襯墊的情況下承擔體重,易引起足跟痛。
臨床表現:骨頭有觸地的感覺,沒有緩衝,整個足跟下方都有壓痛。
-
8 # 呼吸健身法
足部有眾多機體反射區,還有人體足三陰經和足三陽經都從足部通過,也是人體微迴圈部位,如何保持經絡通暢,腿部有力就很重要了。
蹲一蹲,利全身
"蹲"能減少脂肪堆積,對大腿、小腿、腰腹等肌群都有鍛鍊作用,能增強人體的靈活性和對稱性,正確的蹲姿對健康有很多促進作用。
減少久坐傷害
久坐後做下蹲動作可活動關節、放鬆肌肉、提高平衡能力,從而減少久坐對身體的傷害。
潤滑關節
蹲姿通過下肢有規律的摺疊,對關節周圍組織是一種很好的伸展鍛鍊,對膝關節和髖關節尤其適用。對足部供血作用明顯。
促進氣血執行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下肢和足部是人體的精氣之根、氣血之庫。
通過鍛鍊,我們的下肢越有勁,心臟就會越有勁。下肢血液迴圈好,才能推動肢體遠端的血液迴流到心臟,使全身氣血執行暢通,而不會瘀滯在下肢。下肢血脈通暢,筋脈得到濡養,故有"氣行則血行,血行風自滅"之說。從而微迴圈得以流通。
還有一個方法就是踮腳跟健身方法——
敦踵,踮腳跟,顛腳跟為什麼能夠補腎壯陽呢?因為腳跟與人體的腎經關係密切,而顛腳跟實際上是刺激了腎經穴位。足少陰腎經起於足小趾下,斜行於足心湧泉穴,沿足跟部上行,最終屬腎絡膀胱。男人過了30歲,腎氣變得虛弱,腎陽也不再充足,往往有怕冷畏寒、足跟冷痛、下肢浮腫等症狀,顛腳跟就可以補助腎氣,以促進腎氣的通陽氣化作用。如果你堅持敦踵三月以上,你會發現,腳真是男人的寶貝,在顛腳跟的同時,再踮一踮腳尖,踮腳尖時要稍微高一些,(方法是:雙足併攏著地,用力踮起腳跟,然後放鬆)。這樣不僅可以補助腎氣,還可以益腎壯陽,明顯改善男人的性功能。
如果能在一天內做上五六次這樣的踮腳尖運動,常年堅持便能達到很好的益腎作用。
-
9 # 張醫生科普
足跟痛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鞋子過於薄、運動量過大導致足跟負重過大等,會導致足跟出現生理性疼痛。足跟痛反覆發作或持續較長時間時,多半為病理性的,被稱為“跟痛症”。
足跟疼痛多采取綜合性的治療手法,一般包括藥物或手術治療、理療、足部復健、和生活方式干預等。
1、生活方式干預
減肥、穿柔軟舒適的鞋子(例如有足墊的運動鞋等)、儘量不穿平底薄底的硬鞋、女性少穿高跟鞋等。可以減輕足跟部的負擔。
2、藥物或手術治療
在症狀嚴重或病情的急性發作期,可服用具有抗炎鎮痛效果的非甾體抗炎藥,做藥物封閉或手術治療等。
3、理療、復健
通過鍼灸、按摩等理療方式可以起到迅速緩解症狀的作用。當症狀消失後,可以在醫生指導下復健,常見的復健方式有空蹬車,踮腳等。
先天性足夠異常如高足弓、扁平足等由於腳部受力改變,會導致患跟痛症的概率增加。另外,負重、肥胖、懷孕等也會導致腳跟痛。
-
10 # SRC體療驛站
足跟疼痛通常由足底筋膜炎引起,這種情況有時也稱為足跟骨刺綜合徵。
足跟疼痛也可能是由於其他原因引起的,例如應力性骨折,肌腱炎,關節炎,神經刺激,或很少是囊腫。
由於有幾種可能的原因,因此必須正確診斷足跟疼痛。
足底筋膜炎是從足跟延伸到腳趾的組織帶(足底筋膜)的炎症。
筋膜在收到外界的過度刺激之後,發炎而引起足跟疼痛。
在這種情況下,筋然後發炎,導致足跟疼痛。
原因足底筋膜炎的最常見原因與腳的錯誤結構有關。
例如,有弓形問題的人,無論是過度扁平的腳還是高弓形的腳,都更容易發生足底筋膜炎。
在堅硬,平坦的表面上穿著不支撐的鞋子會對足底筋膜造成異常的壓力,並且還會導致足底筋膜炎
當一個人的工作需要長時間的腳時,這一點尤為明顯。肥胖和過度使用也可能導致足底筋膜炎。
症狀足底筋膜炎的症狀是:
腳後跟疼痛足弓疼痛出現時疼痛通常更嚴重疼痛在幾個月內增加鞋跟底部腫脹患有足底筋膜炎的人經常將疼痛描述為在早晨起床或長時間坐下後疼痛。
步行幾分鐘後,疼痛減少,因為步行拉伸筋膜。
對於一些人來說,疼痛會消退,但在長時間站立後會恢復。
非手術治療
足底筋膜炎的治療始於一線策略,您可以在家開始:
伸展運動。伸展小腿肌肉的運動有助於緩解疼痛並幫助恢復。避免赤腳。當你不穿鞋時,你會在足底筋膜上施加過度的壓力和壓力。冰。每天數次將冰袋放在腳跟上20分鐘有助於減少炎症。在冰和腳跟之間放一條細毛巾; 不要將冰直接塗在面板上。限制活動。減少延長的身體活動,讓你的腳後跟休息。鞋修改。穿著具有良好足弓支撐和略微凸起的足跟的支撐鞋減少了對足底筋膜的壓力。藥物。減輕疼痛和炎症。
回覆列表
足跟痛也稱為足底筋膜炎,一般情況下常見原因是日常活動中經常長距離的行走導致足底筋膜的刺激,導致在跟骨結節處形成區域性炎症,導致足底筋膜炎。一般老年患者、經常走路的患者容易出現足跟疼痛,有先天足畸形,比如扁平足的患者,足弓尤其是內側縱弓比較淺,讓內外側縱弓之間沒有形成階梯性差異,導致足底的筋膜張力明顯增加,加上長期的活動會導致足跟的疼痛。隨著年齡增加鈣的流失導致骨質疏鬆,足底區域性的骨質結構強度下降也容易出現足跟痛。所以根據發病原因治療方式有:
1、應該適當減少活動;
2、增強踝關節和小腿三頭肌的肌肉訓練,比如提桶訓練、墊腳訓練,這樣可以增加整個踝關節的穩定性;
3、區域性使用非甾體的藥物,或者通過熱敷理療、中藥泡腳的方式,配合骨質疏鬆藥物進行治療;
4、極度嚴重的患者可以進行神經封閉,緩解足跟痛的症狀,當然必須要相對專業的醫生採取相應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