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個歷史過客
-
2 # 老百姓解史
康熙傳位給雍正已經是歷史事實,假如不傳位給雍正,雍正也不會造反。康熙晚年的九子奪嫡,也僅僅是在政治上的較量,並沒有造反的,雍正繼位後雖然其他人心懷不軌,也並沒有真的造反。這是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清朝的封爵制度很大程度上牽制了皇子、王爺的權力。
當時確定的皇族爵位共有十二等,依次為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和奉恩將軍。
除了鐵帽子王世襲罔替者,一般其爵位都只能逐代遞減,待遇逐漸降低,有效減輕了國家的財政負擔,也徹底消除了宗室諸王形成尾大不掉勢力的制度因素。而且,宗室諸王有封號但是沒有封地,更沒有屬國,不能到地方任職,不能干預地方政務,不能統帥軍隊,只能在京城王府居住,宗室王公的所有俸祿待遇、王府官員、護衛等全部納入國家統一管理。
清朝的皇子封爵制度是君主集權不斷強化的產物,它從政治上、軍事上、財政上削弱了皇子、王爺等的實力,這也是康熙不穿位給雍正,雍正也不會造反的重要原因?
-
3 # 正說清代十二朝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因“聖躬不豫”而緊急返回暢春園的康熙皇帝,下令召回了“恭代十五日南郊大祀”的皇四子胤禛。而後,康熙近臣、時任九門提督的隆科多宣佈康熙遺詔:“皇四子胤禎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自此,自康熙四十七年便公開化的“九子奪嫡”事件以皇四子胤禛的勝出而暫時落下帷幕。
皇四子胤禛所在康熙朝晚期不顯山不漏水,但其對於自身黨羽的安插,對於奪嫡決戰的完善準備,充分保證了康雍皇權的平穩更迭。但如果康熙皇帝駕崩後,繼位的並非皇四子胤禛,他會不會造反,謀奪皇權呢?
這個假設,應該分為兩種情況:1、如果康熙皇帝並未傳位於皇四子胤禛;2、如果康熙皇帝雖傳位於皇四子胤禛,但被別的皇子奪了去。
如果康熙皇帝並未傳位於皇四子胤禛在清朝官方文獻的記載中,康雍皇權更迭的過程非常簡單,皇四子胤禛就是康熙皇帝生前所言“堅固可託之人”,也只有皇四子胤禛“與爾等作主”,才能使得“爾等永享太平”。而且,在《大義覺迷錄》中,雍正皇帝還專門列舉了在場人證,就為了證明“此當日之情形,朕之諸兄弟及宮人內侍與內廷行走之大小臣工,所共知共見者”;更是為了證明自己繼位之合法、“皇考付朕鴻基”之公開、公平、公正。
可實際上,官方文獻的簡單記載,雍正皇帝的自證之詞,再結合雍正繼位當夜接連發出的京畿守備力量調整、對皇十四子胤禵的緊急召回命令;除了能證明當時的皇權更迭過程並不平穩外,還能直接證明雍正皇帝接過康熙皇權的心虛。依據於此,有清史學者認為,雍正皇帝繼位“或出世宗之意,不敢信為聖祖真面目”。
也就是說,不管是隆科多的主動選擇,還是皇四子胤禛的主動出擊,歷史上的康雍皇權更迭本就是皇四子胤禛在隆科多支援下的造反結果。所以,隆科多的站位情況對於皇四子胤禛是否敢於造反,造反能夠成功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就此來看,隆科多才是雍正皇帝登基為帝過程中的“雪中送炭”,年羹堯只是“錦上添花”而已。
但如果康熙皇帝選中了皇四子胤禛,而被其他皇子陰謀奪走了呢?
如果皇四子胤禛的皇位,被別的皇子奪走就當時的皇子勢力分佈而言,手握西北十幾萬大軍的大將軍王胤禵雖然是當時繼位呼聲最高的皇子,京中也擁有諸多站位越來越明顯的朝野勢力,但其畢竟遠在西北、鞭長莫及。相比較於而言,雖在康熙五十三年的“斃鷹事件”中賢名受損、形象不似從前的皇八子胤禩,因為有諸多皇室兄弟、皇族成員和滿洲勳貴大臣的鼎力支援,似乎更具備奪得康熙皇權的實力。
更何況,當時的九門提督隆科多,自皇長子胤褆倒臺後便投向了“八爺黨”,勢必會讓皇八子胤禩生出不臣之心,謀奪康熙皇權。也就是說,即使康熙皇帝果真選中了皇四子胤禛為皇位繼承人,皇八子胤禩完全可以趁著胤禛於南苑大祀的時間空檔,暗中謀劃、篡奪皇位。
如果皇八子胤禩果真奪走了皇四子胤禛的皇位,皇四子胤禛會不會索性造反,奪回原本屬於自己的皇位呢?
並不會!
原因有三:
1、傳統觀念的約束
自清朝入關以後,清朝就從未發生過實際意義上的篡權奪位事件,就是因為清朝皇權的穩固有著太多方面的制約。皇室宗親的支援程度;滿、蒙、漢八旗的支援態度;滿洲勳貴家族勢力的支援態度乃至前朝老臣的支援態度;都能直接影響新朝皇權的穩固。而這份支援態度,就來自於先皇駕崩、新皇繼位的那一刻。雍正皇帝“繼位合法性”的質疑聲音,鋪天蓋地,為何都沒能影響雍正皇權的穩固?不就是因為康雍皇權更迭已成既定事實,雍正皇帝代表的就是至高無上的皇權,反對聲音就是謀反、就是大逆不道嗎!所以,在皇八子胤禩祕密奪走皇權的那一刻,他和皇四子胤禛的“君臣名分”就已確定,他就會立馬變成皇室宗親、滿洲勳貴和前朝老臣的“誓死捍衛”的皇權代表。
如此情況下,皇四子胤禛如果再造反,就先在傳統觀念、封建禮制中輸了。
2、隆科多的制約
想當初,隆科多之所以選擇了皇四子胤禛,除了兩人之間“舅舅和外甥”的特殊關係外,還有著隆科多對“擁立之功”的理性考慮。選擇勢力龐大的皇八子胤禩,自己肯定成不了立下擁立頭功的那一個,能不能實現在新朝的位極人臣、聖眷優渥尚在兩可之間;可選擇實力較弱的皇四子胤禛,就能以絕對優勢穩居“擁立頭等功臣”的位置,仕途高升、家族輝煌指日可待。
也就是說,隆科多對於皇四子胤禛的選擇,是基於回報多少的考慮。但如果皇八子胤禩在朝野勢力的支援下,沒等隆科多做出選擇就篡奪了皇位,隆科多還會堅定遵從康熙遺詔,站位於皇四子胤禛一邊嗎?恐怕不會!
畢竟,當時的隆科多還屬“八爺黨”成員;畢竟,皇八子胤禩已經得到了眾多朝臣的認可;畢竟,康熙皇權的傳承已經完成,隆科多再有動作已經屬於謀反。失去了隆科多的鼎力相助,年羹堯和皇十四子胤禵就算兩相抵消,皇四子胤禛也再無實力造反,也就只能俯首稱臣。
3、最後一種原因在於對皇八子胤禩心狠程度的假設。
如果皇八子胤禩在康熙皇帝臨終密謀好了一切,篡改遺詔、佈置戍衛,對於康熙皇帝選中的皇位繼承人——皇四子胤禛,又怎會不做出充分的應對準備?康熙皇帝“疾大漸”的關鍵時刻,皇四子胤禛還在南郊準備祭祀大典,謀奪了皇位的皇八子胤禩完全有時間、有機會將其祕密控制甚至就地絞殺。
又或者,皇八子胤禩會像雍正皇帝那樣,為了安撫皇四子胤禛的情緒,掩蓋篡奪皇權的真相而對其委以重用,等到皇權穩固後,再網羅些莫須有的罪名將其削爵、圈禁。不管如何,只要皇八子胤禩對外宣佈接過了康熙皇權,皇四子胤禛便失去了造反的先機,就只能成為砧板上的魚肉,任人宰割!
好在,這一切都是假設,不管歷史真相如何,皇四子胤禛都對得起自己主動接過的大清江山。在位13年,“日夜憂勤,毫無土木、聲色之娛”;在位13年,整頓吏治、推行改革、整飭弊政;雍正皇帝切實恢復並推進了“康熙盛世”的可持續發展,為清朝鼎盛時期的到來打下了堅實基礎。正如日本學者佐伯富所言,“有清二百數十年的基礎磐石,即為雍正所奠定”,雍正的皇位是篡奪而來又如何!
參考文獻:《清實錄·聖祖實錄》、《大義覺迷錄》、《清史稿·列傳八十二》、《清史稿·世宗本紀》、《清代全史》
-
4 # 刀筆歷史
我認為愛新覺羅·胤禛(雍正帝)不會造反,原因有三:
1、手中無軍權古代如想造反或者叛亂,首先手中要有軍權,而且這個軍權不能通過親信掌握,即使關係再好也不行,叛亂成功,容易成為傀儡,失敗了就不說了,除了一死沒有其它的路。
而眾皇家兄弟之中,能和胤禛(雍正帝)真心溝通的也只有胤祥(十三阿哥),但他只是早年一直陪侍在康熙跟前,並未領軍作戰過,因此在這一點上並無助力。反倒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弟允禵(十四阿哥)在康熙死前,曾任“撫遠大將軍”,是實實在在的軍中高階將領,也手握重兵,可隨時調遣。但由於性格原因,胤禛(雍正帝)與這個親弟弟一直不和。導致允禵(十四阿哥)投靠了八爺黨。
3、名望不如兄弟胤禛(雍正帝)號稱是“冷麵王”(不是烤冷麵大王),無論做人做事都體現一個“冷”。不是高傲,而是做事不近人情,只講法典。這樣的聲名,如何與號稱“八賢王”的胤禩相提並論,他為了博一個賢名,做事時總是會給別人留一條後路,人情法典依事情而定,甚至只要對 賢名有利,可以放棄原則。
總結:
在這種一無軍權,二無人脈,三無聲望的情況下,想舉兵叛亂談何容易。別說清朝的雍正了,就說現代人,在沒錢、沒權、沒技術、沒人脈的情況下,如果想創業成功,是不是太難了?而反觀康熙一生雄才大略,晚年為了皇位也是殫精竭慮,居然能想出用這種方式考驗未來的接班人,也是劍走偏鋒了,不得不讓人佩服。
-
5 # 路之意
肯定會造反。以清君側之名進行起兵造反,以便奪取大清帝國皇帝寶座,這是一場你死我活的鬥爭,不造反就是死路一條,無路可走。
為什麼雍正會造反嗎?其一:老八集團正在摩拳擦掌。
太子被廢兩次後已經無緣皇位,老八的集團雖然被康熙警告,可是對於皇位他們還是不會放手的。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還曾經想收買隆科多,而豐臺大營的提督成文雲已經被老八集團搞定,只要康熙駕崩後老八命令一下,成文雲就開始動手,所以為什麼鄔思道要拿著關防大印讓老十三去豐臺大營奪取兵權,因為成文雲不是老四胤禛的人。
對於老八集團的周密安排,雍正肯定不會坐以待斃,但他也不是孤身一人。如果他只是孤軍奮戰的話,雍正王府裡面的細作不會被處理的那麼幹淨,因此除了鄔思道和老十三外,還有老十七也是站在雍正這邊的。
太子在第二次被廢后。老十三曾問雍正為何不爭取皇位,他是堅決不想老八繼承皇位的。這樣的對話就足夠說明老十三是雍正的鐵桿盟友,而他所謂的“爭取”是有動用武力的想法。
其二:雍正和鄔思道早就準備用武力奪嫡的預防措施
在老八和老四的集團中,他們動用的策略不一樣,老八是希望越亂越好,因為老八的盟友眾多,可以借亂起勢;而老四胤禛在老十三還被圈禁的時候,只是孤家寡人,他要“穩”,要臨危不亂,但武力解決是首選。
因此,當時鄔思道希望胤禛一定要放出老十三來幫忙,而鄔思道對於奪嫡之事也早有準備。老十三是帶兵之人,手下也都是帶兵將領,所以鄔思道拿出當年老十三留下的掌兵者的各個名單,讓雍正要跟老十三見面選擇可用的將領。
因此,雍正需要做一手準備,而老十三名單上的這些帶兵將領都並非普通將領,這是早已準備好為奪嫡而發動武力的人。
所以,當雍正拿著那份名單到老十三面前的時候,老十三不但希望胤禛做皇帝,還把名單上那些可用的人都選了出來。這一系列動作下來,很明顯的胤禛就是為了預防如果自己不是皇位繼承人而採用的激進措施了。
其計劃很簡單,老十三放出來後拿著胤禛的邊防大印,趕到豐臺大營奪兵權,然後再集合胤禛殺入暢春園,用武力幫胤禛奪得皇位。
所以答案很明瞭,康熙如果不傳位給雍正,雍正必定造反。
造反的資本在哪裡,有沒有勝利的可能性?我們試著去分析幾個關鍵性人物:
1.九門提督隆科多
這決定是否能登頂最後一步隆科多作為清康熙年間九門提督,掌控京城護衛,就相當於內衛部隊,禁軍統領。只是一直中立的隆科多為什麼最後選擇雍正呢?背叛康熙大帝,卻也不投靠八阿哥黨呢?因為康熙沒有把隆科多父親佟國維世襲一等公的爵位封給隆科多,使得隆科多懷恨在心,最終在康熙大帝臨終前,倒向雍正皇帝。最主要的是他跟八阿哥黨中九阿哥,十阿哥都有仇恨,因為自己的父親就是因為舉薦八阿哥為太子一事被康熙帝訓斥並失勢養老在家。
即使十四阿哥允禵稱帝,但九門提督隆科多投降四阿哥雍正,共同舉兵攻打皇宮,把十四阿哥允禵囚禁,奪取金牌令箭把十三阿哥允祥釋放。並且會把八阿哥黨的所有成員全部緝拿下獄甚至斬殺不留。
2.十三阿哥允祥
控制豐臺大營,保證皇位穩固康熙四十七年之後,十三阿哥允祥就被圈禁了。
在雍正需要起兵造反之時,肯定第一要解救的物件。因為在雍正與鄔思道談論十三阿哥在軍隊的影響程度,整整列出一大串名單,而且十三阿哥不管在文臣武將中都有著比八阿哥不相上下的名聲。
清朝八旗兵制分為京營八旗和駐防八旗兩種,京營八旗亦稱禁旅八旗,分為郎衛和兵衛。郎衛是從正黃、正白、鑲黃等所謂上三旗的滿、蒙族人中挑選組成的親軍營,負責侍衛皇帝和宮廷,歸領侍衛內大臣統轄。在十三阿哥封為領侍衛大臣,統領皇城郎衛三旗子弟兵。當時豐臺大營的提督成文運是八阿哥黨的心腹,那時候可能已經起兵勤王到京城以防四阿哥雍正的叛亂。危難之際,只有十三阿哥允祥拿著金牌令箭與率領京營八旗子弟兵到豐臺大營行軍途中進行冒險攔截,通過曉知大義把召喚原來自己在軍隊的心腹站到自己這邊,進一步把八阿哥黨主要成員的腦袋全部丟到豐臺大營提督成文運面前,以“起兵謀亂”極大罪行方式扣到原豐臺大營提督成文運身上,最後斬殺祭旗,最後“進京勤王”方式,進而控制住豐臺大營的2萬餘人的軍隊,徹底消除對雍正皇帝新君皇位的隱患。
3.年羹堯
控制西北軍隊的關鍵人物在西北地區還有一支軍隊是由雍正的奴才年羹堯率領,直接可以進京勤王。因為十四阿哥回京登基之時,不可能把軍隊帶回京城附近駐紮。年羹堯得到雍正的密令之後,直接率兵控制西北軍營,斬殺掉十四阿哥的手下心腹,進而控制這支西北軍,以防新君上位造反的隱患。當然從雍正皇帝造反那一刻,就是這幾個關鍵人物要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只要失去其中一環都是失敗,甚至讓整個大清帝國陷入戰火紛飛的時期。
4.雍正皇帝
才是這場賽事的主角在造反計劃謀劃及上演之時,雍正皇帝才是這場戲的主角,他是否能夠堅定邁出這一步,邁出這一步之後,他就能堅定為了皇權最頂端進行血濺四方,殺兄害弟這樣的行為,甚至大清洗的殘殺,確保皇權最終勝利。按照雍正皇帝登基之後的所作所為,尤其對自己兄弟及功臣的行為,能夠驗證出這樣的結果。他造反必然能夠成功,
總結:因為他不得不如此做,不造反就是死路一條,沒有所謂的太平王爺善終,最好的結局就是圈禁到死。當然這也僅僅是假如,個人的猜想與論證。
-
6 # 玄坤文史
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
康熙皇帝駕崩之後,如果沒有傳位給胤禛,這裡面有一個最大的變數,那就是隆科多,隆科多站在那一邊,那麼皇位就必定是哪位皇子的。不管是戰亂時期,還是和平時期,沒有掌握兵權的統治者,就如同拔了牙的老虎不足畏懼。
隆科多
而在康熙皇帝病重這段時間裡,胤禛擔任領侍衛內大臣,康熙皇帝這樣安排,是為了給胤禛一張底牌,讓他可以自己調動近千名宮中的侍衛,第一時間穩定住局面,雖然領侍衛內大臣一共六位,輪流值班,但是把胤禛安插進來,顯然也是在告訴其他人,這是給胤禛接班做鋪墊。
胤祥
從上面這些條件來看,康熙皇帝就算沒有傳位給胤禛,胤禛一樣能奪下皇位,胤禩這一黨雖然黨羽眾多,但是真能在關鍵時候發揮作用的,寥寥無幾。
年羹堯
因此康熙皇帝駕崩,就算他不傳位給胤禛,胤禛也一樣會造反的,已經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取得勝利,為何還要當階下囚呢?
-
7 # 九頭鳥漫談文史
滿人要團結,目的是為了防止漢人士紳得利
清朝的特點是少數領導多數,滿人最警惕和防備的不是八旗子弟之間的爭權奪利,而是擔心漢人在他們虛弱的時候站起來推翻他們,甚至於晚清時,慈禧太后在國家危急時都還能說出“寧與洋人,不與家奴”這樣的混賬話。
在防備漢人的這個大框架下,滿人還是很團結的,互相的爭鬥基本上控制在規則之內,比如努爾哈赤死的時候,皇太極聯合幾個兄弟逼死多爾袞的生母,當時多爾袞和弟弟多鐸掌握著八旗中實力最強的兩白旗,但也沒有想過去造反。
所有的皇子都聚在一起,有什麼風吹草動的大傢伙就都能知道,根本無法搞什麼隱蔽事,清朝的八旗制度又限定了旗主和旗丁的主、從關係,哪個大臣是哪個皇子的奴才都是公開的,誰有哪些勢力基本上公開化,前任皇帝如果要限制哪個皇子,方法不要太簡單,直接把他旗下的大臣免職或調離重要崗位就行。
所以,不要說雍正了,終清朝一朝,皇子都不可能有機會造反。特別是自康熙末期以後,八旗兵已經完全墮落,軍隊的主力已經轉移到綠營漢兵那邊,清朝皇族內部要是互相造反,綠營漢兵可不會跟著瞎參合,沒有佔據絕大多數的漢人士紳和百姓的支援,誰也沒機會造反。
-
8 # 媚之夭夭
康熙駕崩時,若不傳位給雍正,雍正會造反嗎?為什麼?
在《康熙大帝》裡,在太子兩立兩廢之後,在八阿哥被佟國維馬齊率領大臣向康熙舉薦議立太子被拒絕後,這兩個人被排出未來繼承皇位人選之列了!接下來,康熙大帝的安排,幾乎是特意為雍正登基作準備了!作為雍正的謀士鄔思道在運籌帷幄,已經把康熙的底牌猜到了也猜對了,還用費什麼周折去造反!
為什麼這樣說呢?
一,對雍正的歷練,就是一個做皇上應該處理的朝中大事!到了康熙晚年,兒子們奪嫡的地步已經到了手足相殘圖窮匕見!
這些康熙當然清清楚楚!所以為了磨合十三阿哥的性子,就找個理由把他圈禁!是保護他不被老對手八阿哥使伴子下了狠手!同時,讓老四一心一意去把工作做好!不然老十三惹出亂子,老四分身無術!這一點就明顯把未來皇位人選的天平傾斜到雍正這邊,鄔思道也判斷到了!
接下來,鎖拿重臣入獄,或者是流放。鄔思道也看得清清楚楚!就是雍正的擔憂,鄔思道也解釋得清清楚楚!
這個時候,雍正一個人負責多個部門工作——刑部,戶部,吏部,配合老十四所有徵戰的軍需,幾乎是事無鉅細!這些工作就是一個做皇上的大思維!康熙看得清清楚楚!也就相信自己的決斷——老四才是新君的最佳人選!
二,人事的安排,全部是為雍正登基鋪路!大家看到,康熙大帝身邊的侍衛張五哥,知道他是誰嗎?他就是當年十三阿哥救下來販鹽的那個!他非常的感謝十三爺的救命之恩!
當康熙自知屬於自己時日不多了,就交待自己的金牌令箭放在哪裡,僅僅是告訴了張五哥一個人!而且,康熙還囑咐張五哥,到時把這金牌令箭親自交給雍正!當然,雍正在鄔思道的提醒下,拿到了金牌令箭第一時間放出十三阿哥,就是為了去控制對皇宮至關重要的豐臺大營!
而且,鄔思道從雍正反饋康熙的身體狀況看,也判斷康熙時日不多,就叫雍正把王府上下家丁全部佈署了:弘時弘曆幹什麼,性音文覺和尚幹什麼……都安排得妥妥當當,只待一聲令下!
其實,這就是康熙和鄔思道通過了雍正形成了一種默契!康熙當然知道雍正後面的高人!只是彼此暗中配合進行了!
-
9 # 燕趙節度使
肯定不會造反。
為什麼?聽我解釋!
如果不造反,還是一個王爺,享受榮華富貴。
如果造反呢?只有兩個可能1.成功。2失敗。
如果成功了,那啥也別說,直接當皇帝。
如果失敗了,那也啥也別說,會被以謀大逆凌遲處死,家人也會受牽連。
雍正為什麼不會造反?很明顯,實力不足,也就是手裡沒兵。
因為不是歷史,所以只能是推測。
如果遺詔不是雍正,而是其他人,那麼誰最有可能呢?
最有可能是八王爺和十四王爺。
如果遺詔是八王爺和十四王爺,一宣佈,文武百官都知道了,那麼天下皆知,就要準備登基大典了。
這時候雍正怎麼造反?起兵造反嗎?
清朝的王爺可不比明朝王爺。
明朝王爺都有各自的封地和軍隊,如燕王朱棣、漢王寧王朱高煦、寧王朱宸濠都曾造反,其中只有燕王朱棣造反成功,還是建立在朱允炆一系列的騷操作基礎上和加強版擴帝李景隆的強烈配合。
而後兩個漢王寧王朱高煦、寧王朱宸濠很快就被政府軍剿滅了,倆人都被處死。
可見,造反的困難程度極大,風險極高。
到了清朝,吸取了明朝的教訓,所有的王爺都在北京,被朝廷看管,除了幾十個王府的侍衛(肯定有朝廷的眼線)哪有一點兵權?敢造反?九門提督一聲立下,就能踏平王府!
所以,清朝王爺根本不敢造反,因為手裡沒兵!
雍正又不傻,怎麼敢造反?
就算年羹堯是雍正家奴,在四川和西北擁有兵權,但讓他造反,他也不會,畢竟這是掉腦袋的事。況且就算他造反,手下也不會聽的他,誰會把自己的腦袋開玩笑呢?肯定會立即把年羹堯綁了回去請功領賞!
如果不起兵造反,怎麼造反,讓文武百官擁戴?
人家文武百官憑什麼擁戴你一個造反王爺?人家當官當的好好的,憑什麼遺詔出來了,皇位繼承人都已經選定了老八和老十四了,憑啥讓人家擁立你老四?你開什麼價碼給文武百官讓人家附逆?
能在金鑾殿混一身禽獸官服的都是人精,一個個見風使舵眼皮火的很,憑什麼把身家性命投入一個高風險低收入的行為?腦子有坑?
所以,如果當時康熙的遺詔出來,是把皇位傳給老八或老十四,老四雍正也只能乖乖認命,安心當個王爺,了此一生。
很可能會巴結新皇帝,混個實權差事,發揮一下自己的政治才能,混個賢王的歷史名聲,最好弄個鐵帽子王爵位,吃親王雙俸,也最多如此了。
-
10 # 無筆
有傳言說,老皇帝在臨終前本來是想傳位十四阿哥,聰明的老四跟死去的老爹玩字謎遊戲,把十四的“十”改成了“於”這樣皇位就不是十四的而是老四的了。
我想這應該是後世人為了讓這段歷史更有看點的猜想。不得不說,雍正確實是歷史上一位有作為的皇帝。在位期間,整飭吏治,使財政狀況有所好轉,在人權方面,廢除了明朝遺留的“賤籍”問題。
可是想要獲得高位沒有人幫忙是不可能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團體,老八這點太高調了,可能是對自己太自信了,為了太子之位,遊走於大臣之間。他老爹肯定要批評他的。低調不代表沒有,老四就是這樣的人,隱藏的太深了,不著痕跡地拉攏自己人,這也為日後的登基打下了基礎。有人就好辦事,我們中國自古以來就是這樣。
當時十四皇子的威望很高,尤其是在出徵西北打退準格爾人之後。人們都以為小十四會成為儲君人選,這也是說老四篡位的原因。
當老八提出對官吏實行仁義方針的時候,老四提出了與此相反的方針政策,他認為應該採用暴力的方式整頓吏治,獲得了眾多大臣的一致好評。種種跡象表明,我們的雍正皇帝是一個尚武的皇帝,這在他上位之後以後依然和弟弟鬥智鬥勇中可以看的出來。
可是並不管用,幾年後朱棣依然奪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並且一生都在尋找朱允炆的下落。這和雍正登基之後,流放輸了的弟弟有異曲同工之處。哪怕當上了皇帝依然不放心自己的皇位,生怕別人謀反。自古以來每個皇帝都有一種心理,那就是“總有刁民想害朕!”爭權奪位的時候,提防兄弟到了,到了坐上皇位還要提防成為“王爺”的兄弟,做皇帝真累!只要有心想要做皇帝,而沒有坐上皇帝當的兒子,到最後不管有沒有爭奪到帝位,有很大的機率都會謀反,有的可能心機深沉,藏得更久,朱棣就是等朱元璋走後反的。
而那些過早暴露目的的也就被自己的兄弟收拾了,所以以老四的野心,要是沒有坐上皇位,很有可能反。
回覆列表
首先;大阿哥胤禔如同死人一般禁錮在宗人府,原太子胤礽康熙帝已經有旨意,有論復立胤礽為太子者斬,老三胤祉只不過是窺探而已。餘下的就是老四胤禛與老八集團的對抗。那就要看“天時地利人和”了!
康熙駕崩時,若不傳位給雍正,雍正會造反嗎?為什麼?由於康熙帝的過早確立太子胤礽,即使不是胤礽,或者是其他的皇子被確立為太子,兄弟又多,只要太子出現失誤,得罪了老皇帝,必然招致橫禍而導致血流成河。
雍正是有這個實力拼死一搏的——十三爺在豐臺大營、西山銳健營中有大量舊部,朝中有張廷玉是他的心腹,還有廢太子原來的舊臣王剡等現在大力支援雍正。再加上鄔思道的神機妙算,安排好了不能說一點勝算沒有。
老十三拿下了豐臺大營,再加上康熙的京師兵力,足以應對西山銳健營,這時皇位才是穩固的。
如果康熙不傳位給雍正,可想而知康熙首先會取消雍正的領侍衛內大臣,這樣整個紫禁城不受他掌控,直接無法造反。其次也不會脅迫隆科多幫助雍正,整個京師的兵力都不歸雍正管。何談造反?
雍正這個人並非雍正王朝中表面所表現的那般孤臣。他也是一個城府極深的人,總是不著痕跡的完成自己的陰謀詭計。這種人根本不是坐以待斃之人,如果康熙不是傳位於他,雍正肯定會打著自保的名義對新君暴起傷人,借自保或者其他藉口來達到造反的目地的。
要知道後來宣讀康熙遺詔的就是隆科多,這也是後世一直懷疑雍正偽造詔書的原因之一。
十三阿哥是雍正最得力,也是最信任的助手,不過十三阿哥早期因為廢太子案被短時間圈禁,後來因為腿部生了毒瘡又遠離了朝堂。
但不管怎樣,十三阿哥都還是一位皇子,他輔助雍正帶來的政治效果,是很多大臣比不了的。
皇位近在咫尺,雍正垂涎已久,怎麼可能拱手讓人
此時太子之位空懸,四阿哥與八阿哥為爭奪皇位已經勢同水火,兩人之間無論是誰登上皇位,都不可能容得下另外一人。
其實在歷史上就一直留有雍正篡改詔書的傳聞,有資料分析當時康熙並不是傳位給四阿哥雍正,而是傳給十四阿哥。
降旨召胤禵來京,其旨為隆科多所隱,先帝賓天之日,胤禵不到。隆科多傳旨遂立當今。
這些傳聞也證明了一件事,那就是雍正在登基一事中確實用了很多手段。或許說雍正真的是篡改了詔書,但是他已經成功的登上了皇位。即使他在此期間,確實做了大逆不道的事情,一切也都已經成了過往雲煙。
總結:但從這些事件來看,雍正不是那種束手就擒之人,為了皇位他肯定會拼盡一切,即使最後造反他也在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