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大壩是著名的民生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如此優秀的大壩為什麼選擇在三峽建造呢,在其它地方建設不行嗎?
在三峽建大壩的設想,和長江洪水有關。長江洪水的歷史記載最早見於公元前185年西漢呂后執政時期,此後直到1911年,在2000多年的時間中一共發生較大洪災214次,平均約10年一次,而且在近代有加劇的趨勢。例如20世紀發生了1931年、1935年、1949年、1954年、1998年、1999年大洪水。在1949年前,常常因為洪水暴發而形發饑荒、瘟疫,動輒死亡幾萬人乃至十幾萬人。1949年後,雖然洪災造成的人員傷亡大幅降低,但隨著經濟的發展,經濟損失總量卻越來越大。
長江屬於雨洪河流,造成洪水的主要原因是暴雨成災。有的年份,上游及中下游暴雨併發,洪水重疊,全流域就會出現大洪水。過去,由於上游水庫蓄洪能力不足,中游缺少足夠容積的調洪、滯洪場所,河道洩洪能力又不強,當洪水來量超過河槽安全洩量時,勢必造成堤防潰決,洪水漫溢成災,尤其是在湖北湖南的荊江河段、洞庭湖區、武漢市等處,洪水風險最大。
新中國成立後在中國長江流域發生了大洪水災害,荊江大堤幾次差點兒被洪水沖垮,於是國家開始重視長江中下游的堤壩修建工作,這時提出了在長江中下游的關口三峽修建水壩的想法,相當於關上了大門就不用再建造好多個小門,三峽正好位於長江上游和中游的分界線處,所以大壩的選址是自然環境決定的。
長江湖北宜昌段以上流域的洪水流量佔漢口段的大半,也就是說,只要宜昌發生特大洪水,就會對中下游地區造成嚴重影響。因此,在宜昌以上河段選擇合適壩址,興建一個能夠調蓄長江洪水的特大型水庫,就可使長江中下游地區很大程度上免遭洪水災害,三峽壩址正好符合這一條件。已建成的三峽工程正常蓄水位175米,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可有效調節並控制宜昌以上洪水來量,減少下洩流量,有效保證荊江河段的行洪安全,對城陵磯、洞庭湖區、武漢等地的防洪安全也有很大作用。
中國按地勢的高低可以分為三大部分,三峽位於第二階梯和第三階梯的分界處,地勢高低落差大,水能源豐富,因此三峽具有成為水力發電站的得天獨厚的優勢,“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的古詩句用水流的湍急表明了三峽地帶大的地勢落差。
三峽大壩建成後,對長江流域的防洪和發電產生了很大的貢獻,不但使荊江河段防洪標準從“十年一遇”提高到了“百年一遇”,基本解除了上游洪水對武漢市、洞庭湖區以及江漢平原的威脅,而且三峽電站平均約1000億千瓦時的年發電量,也相當於每年節約5000萬噸煤,大大減少了空氣汙染和二氧化碳的排放。不過,我們也應該看到,對三峽大壩的建設,一直存在著正反兩方面的意見。因為它帶來的庫區泥沙淤積、壩下河道沖刷、移民、生態環境以及文物古蹟和自然景觀的影響等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因此,如何科學總結三峽大壩的得失,也將是科學界的一項重大而艱鉅的任務。
三峽大壩是著名的民生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如此優秀的大壩為什麼選擇在三峽建造呢,在其它地方建設不行嗎?
在三峽建大壩的設想,和長江洪水有關。長江洪水的歷史記載最早見於公元前185年西漢呂后執政時期,此後直到1911年,在2000多年的時間中一共發生較大洪災214次,平均約10年一次,而且在近代有加劇的趨勢。例如20世紀發生了1931年、1935年、1949年、1954年、1998年、1999年大洪水。在1949年前,常常因為洪水暴發而形發饑荒、瘟疫,動輒死亡幾萬人乃至十幾萬人。1949年後,雖然洪災造成的人員傷亡大幅降低,但隨著經濟的發展,經濟損失總量卻越來越大。
長江屬於雨洪河流,造成洪水的主要原因是暴雨成災。有的年份,上游及中下游暴雨併發,洪水重疊,全流域就會出現大洪水。過去,由於上游水庫蓄洪能力不足,中游缺少足夠容積的調洪、滯洪場所,河道洩洪能力又不強,當洪水來量超過河槽安全洩量時,勢必造成堤防潰決,洪水漫溢成災,尤其是在湖北湖南的荊江河段、洞庭湖區、武漢市等處,洪水風險最大。
新中國成立後在中國長江流域發生了大洪水災害,荊江大堤幾次差點兒被洪水沖垮,於是國家開始重視長江中下游的堤壩修建工作,這時提出了在長江中下游的關口三峽修建水壩的想法,相當於關上了大門就不用再建造好多個小門,三峽正好位於長江上游和中游的分界線處,所以大壩的選址是自然環境決定的。
長江湖北宜昌段以上流域的洪水流量佔漢口段的大半,也就是說,只要宜昌發生特大洪水,就會對中下游地區造成嚴重影響。因此,在宜昌以上河段選擇合適壩址,興建一個能夠調蓄長江洪水的特大型水庫,就可使長江中下游地區很大程度上免遭洪水災害,三峽壩址正好符合這一條件。已建成的三峽工程正常蓄水位175米,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可有效調節並控制宜昌以上洪水來量,減少下洩流量,有效保證荊江河段的行洪安全,對城陵磯、洞庭湖區、武漢等地的防洪安全也有很大作用。
中國按地勢的高低可以分為三大部分,三峽位於第二階梯和第三階梯的分界處,地勢高低落差大,水能源豐富,因此三峽具有成為水力發電站的得天獨厚的優勢,“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的古詩句用水流的湍急表明了三峽地帶大的地勢落差。
三峽大壩建成後,對長江流域的防洪和發電產生了很大的貢獻,不但使荊江河段防洪標準從“十年一遇”提高到了“百年一遇”,基本解除了上游洪水對武漢市、洞庭湖區以及江漢平原的威脅,而且三峽電站平均約1000億千瓦時的年發電量,也相當於每年節約5000萬噸煤,大大減少了空氣汙染和二氧化碳的排放。不過,我們也應該看到,對三峽大壩的建設,一直存在著正反兩方面的意見。因為它帶來的庫區泥沙淤積、壩下河道沖刷、移民、生態環境以及文物古蹟和自然景觀的影響等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因此,如何科學總結三峽大壩的得失,也將是科學界的一項重大而艱鉅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