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弟子規·入則孝》。原文入則孝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親有疾 藥先嚐 晝夜侍 不離床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譯文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緩慢答應。父母交待事情,要趕立刻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父母教導我們為人處事的道理 ,應恭敬聆聽。父母責備教訓時,應恭順地虛心接受。外出時,須告訴父母去處,回家以後,也要當面稟報父母,讓他們心安。平常起居作息,要保持規律,做事有規矩,不任意改變世代相沿的事業。公物雖小,也不可私自收起站為己有。如果這樣,品德就有缺失,父母知道了一定很傷心。要愛護自己的身體,不要使之受到傷害,讓父母憂慮。要注重自己的品格修養,不可以做出有違道德的事情,讓父母蒙羞。當父母喜愛我們時,孝順不難做到;當父母不喜歡我們時,或者管教過於嚴厲時,我們一樣孝順,而且還能反省自己,體會父母心意,努力改過並做得更好,這樣的孝順才最為難能可貴。如果父母不聽規勸,尋適當時機再繼續勸導;若父母仍不接受,我們要痛哭流涕,懇求父母改過,縱然遭到責打也不怨悔。父母去世,要守孝三年,要常常追思感懷父母教養的恩德。守孝期間自己住的地方也改為簡樸,並戒絕酒肉。辦理父母的喪事要依照禮儀,不可草率馬虎,祭拜時要誠心誠意 。對待已經去逝的父母,要如同生前一樣的恭敬。擴充套件資料:1、《弟子規》簡介《弟子規》,清代康熙時山西絳州人李毓秀所作。李毓秀,字子潛,號採三。新絳縣龍興鎮人,生於清代康熙年間,卒於乾隆年間,享年83歲。清初著名學者、教育家。從師黨冰壑遊歷近二十年.精研大學中庸,創辦敦復齋講學.來聽課的人很多,門外滿是腳印。太平縣御史王奐曾多次向他請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學,被人尊稱為李夫子。平生只考中秀才,主要活動是教書。根據傳統對童蒙的要求,也結合他自己的教書實踐,寫成了《訓蒙文》,後來經過賈有仁修訂,改名《弟子規》。他的著作還有《四書正偽》、《四書字類釋義》、《學庸發明》、《讀大學偶記》、《宋孺夫文約》、《水仙百詠》等,分別藏於山西省圖書館和北京大學圖書館。全書以《論語·學而》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開篇,以三字韻語的文字形式,對兒童言語行動提出要求,教以應該怎樣待人處世,通常的核心思想是孝弟仁愛。《弟子規》淺顯易懂,押韻順口,內容又符合封建倫理,是以極有影響,清代後期成為廣為流傳的兒童讀本和童蒙讀物,此書以淺近通俗的文字、三字韻的形式闡述了學習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禮貌常識等等,幾乎與《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響。文風樸實,說理透徹,可謂諄諄教誨,循循善誘,在中國清代教育史上有一定的影響。弟子規對後世影響頗大,對於提升文化修養的人最需要讀的是古今中外特別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書籍。領導者特別談到:“要透過研讀優秀傳統文化書籍,吸收前人在修身處事、治國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經驗,養浩然之氣,塑高尚人格,不斷提高人文素質和精神境界”。從這個角度看,認為各級人士應該讀讀《弟子規》。《弟子規》1080個字,本是童蒙養正寶典,看似一本不顯眼的小書,實際上裡面蘊含著做人做事做學問的大智慧。
出自《弟子規·入則孝》。原文入則孝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親有疾 藥先嚐 晝夜侍 不離床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譯文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緩慢答應。父母交待事情,要趕立刻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父母教導我們為人處事的道理 ,應恭敬聆聽。父母責備教訓時,應恭順地虛心接受。外出時,須告訴父母去處,回家以後,也要當面稟報父母,讓他們心安。平常起居作息,要保持規律,做事有規矩,不任意改變世代相沿的事業。公物雖小,也不可私自收起站為己有。如果這樣,品德就有缺失,父母知道了一定很傷心。要愛護自己的身體,不要使之受到傷害,讓父母憂慮。要注重自己的品格修養,不可以做出有違道德的事情,讓父母蒙羞。當父母喜愛我們時,孝順不難做到;當父母不喜歡我們時,或者管教過於嚴厲時,我們一樣孝順,而且還能反省自己,體會父母心意,努力改過並做得更好,這樣的孝順才最為難能可貴。如果父母不聽規勸,尋適當時機再繼續勸導;若父母仍不接受,我們要痛哭流涕,懇求父母改過,縱然遭到責打也不怨悔。父母去世,要守孝三年,要常常追思感懷父母教養的恩德。守孝期間自己住的地方也改為簡樸,並戒絕酒肉。辦理父母的喪事要依照禮儀,不可草率馬虎,祭拜時要誠心誠意 。對待已經去逝的父母,要如同生前一樣的恭敬。擴充套件資料:1、《弟子規》簡介《弟子規》,清代康熙時山西絳州人李毓秀所作。李毓秀,字子潛,號採三。新絳縣龍興鎮人,生於清代康熙年間,卒於乾隆年間,享年83歲。清初著名學者、教育家。從師黨冰壑遊歷近二十年.精研大學中庸,創辦敦復齋講學.來聽課的人很多,門外滿是腳印。太平縣御史王奐曾多次向他請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學,被人尊稱為李夫子。平生只考中秀才,主要活動是教書。根據傳統對童蒙的要求,也結合他自己的教書實踐,寫成了《訓蒙文》,後來經過賈有仁修訂,改名《弟子規》。他的著作還有《四書正偽》、《四書字類釋義》、《學庸發明》、《讀大學偶記》、《宋孺夫文約》、《水仙百詠》等,分別藏於山西省圖書館和北京大學圖書館。全書以《論語·學而》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開篇,以三字韻語的文字形式,對兒童言語行動提出要求,教以應該怎樣待人處世,通常的核心思想是孝弟仁愛。《弟子規》淺顯易懂,押韻順口,內容又符合封建倫理,是以極有影響,清代後期成為廣為流傳的兒童讀本和童蒙讀物,此書以淺近通俗的文字、三字韻的形式闡述了學習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禮貌常識等等,幾乎與《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響。文風樸實,說理透徹,可謂諄諄教誨,循循善誘,在中國清代教育史上有一定的影響。弟子規對後世影響頗大,對於提升文化修養的人最需要讀的是古今中外特別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書籍。領導者特別談到:“要透過研讀優秀傳統文化書籍,吸收前人在修身處事、治國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經驗,養浩然之氣,塑高尚人格,不斷提高人文素質和精神境界”。從這個角度看,認為各級人士應該讀讀《弟子規》。《弟子規》1080個字,本是童蒙養正寶典,看似一本不顯眼的小書,實際上裡面蘊含著做人做事做學問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