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子莫非陽
-
2 # 雲鋒工作室
勤勉而又剛愎的崇禎皇帝
有人說崇禎時期的後金戰鬥力已經是國際水平了 明軍在崇禎時期只有堅壁清野 據城而守的份 同時也有李自成等農民流軍,顧此失彼。朝廷內部,朝臣的門派政治鬥爭從未見到停止的跡象,大家都不幹正事,討論後金、鎮壓農民軍的時候往往根據自身利益得失判斷應對,談論政見問題時凡對立派別提出的就要反對,凡我黨派提出的就一定支援,已經沒有對錯是非黑白之分。
中中國人到現在為止,依然習慣於“高大全”的思維模式,認為一個好人必定在各個方面都是極為優秀的。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崇禎勤政在明朝後期比較“另類”,他的幾位前輩們都是他的反面教材。上位不久也的確幹掉了魏忠賢,但是這些方面不能否認他在人性方面的缺陷,比如多疑、剛愎。我看的一些史書上說崇禎每天大概睡四個小時,黃袍裡面的衣服都是補丁。但同時也莫名其妙的殺了袁承煥,他在位期間,內閣大臣更換速度堪稱一絕。從某種角度,我懷疑他非常瞭解他手下的大臣們是什麼“貨色”,同時也不得不驅使他們做事,一旦事情不如預期,便大加斥責,貶官等情況時有發生。
所以我覺得,如果在明朝中期能夠出現一位崇禎皇帝,那麼他應該是一位明君。在政局政策穩定,整體形勢沒有太多突發事件的情況下,“勤勉”是唯一能夠促進國家發展的辦法,同時上行下效,改進法律法規,可以推遲一些明朝後期社會問題發生。當然這些都是假設,在明後期,尤其是崇禎時期的明朝,勤政是無法改變農民起義、外族入侵、黨派林立這些情況的。
-
3 # 那樣的歷史挺有趣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統治的王朝,也是令後世惦念無比的盛世。可是盛世總有衰落時,雖說明朝時的中華文明已經發展到了很繁盛的程度,但最終還是迎來了消亡和毀滅。都說一代王朝的傾頹是由於皇帝的昏庸而導致的,這個說法的確不假,但是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皇帝,平時借鑑勤政,的確沒有什麼昏庸之處,但是為什麼還是成了亡國君呢?
這就要從王朝滅亡的原因說起了。其實無論哪個朝代,滅亡都不是君主一個人的問題導致的,通常會有多方面的原因或者比較深刻的源頭才導致了滅亡的結局,而明朝更是如此。如果籠統地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只能說,不是因為崇禎皇帝導致明朝滅亡,只是崇禎皇帝很不幸地背了這個鍋。
那麼明朝到底為什麼會滅亡呢?為什麼崇禎無法力挽狂瀾呢?這還得從各個方面的天災人禍說起。
首先就是天災問題。明朝時期正好經歷了歷史上罕見的小冰河時期。相信大家對於小冰河時期都有過一點了解了,小冰河時期雖然不會讓地球陷入極寒中,但是還是會讓全球年平均溫大幅度下降,從而導致旱災和澇災頻繁發生。明朝時期中國社會依舊處在以農業種植為主要經濟結構的社會形態下,而農民們因為旱災和澇災經常顆粒無收,民間動亂不堪,百姓疾苦。
比較有名的就是著名的崇禎大旱了,只不過除了這次旱災,其他比較嚴重的災害也比比皆是。這些災害搞得明末民不聊生不說了,當時的朝廷還不太管這點事,守著自己的鐵飯碗與世無爭。於是到了崇禎這一代,明朝已經成了一個爛攤子,崇禎皇帝想要力挽狂瀾也很難。
不是說崇禎就甘願當亡國君了,其實他還是很想興復大明的,只不過實在是太難了。要知道在崇禎之前有好幾代,皇帝基本都連上朝都懶得上了,愛誰上朝誰上朝,反正朕就是不想早起,朝政你們就看著辦。於是明朝還曾經出現過一連幾十年皇帝不上朝的慘狀。
而到了明末,朝廷的黨派鬥爭嚴重。其實崇禎皇帝雖然有心匡扶大明,但是說到底也是很無力的。明末時明朝的黨派鬥爭嚴重,但是崇禎很不諳這些,不僅沒心思管這些,還壓根不吃這套,把魏忠賢把閹黨一併清剿了。其實說來,閹黨也是明朝一個比較有實力的支柱,但是崇禎皇帝很看不起這些宦官,也沒有什麼比較長遠的計劃,所以無論什麼黨派爭鬥都一棍子打死,最後孤立無援失去支柱,又不願意當個亡國君,最後選擇了自縊。
-
4 # 紅舞鞋在北京
很多朝代的滅亡,都是因為皇帝不務正業,貪圖享受,縱情聲色,而大明最後一位皇帝,崇禎皇帝朱由檢,卻是少有的勤政的皇帝,然而最後還是沒能挽救大明的滅亡,悲壯的在一顆歪脖子樹上上吊自殺了,帶著不甘結束了自己的一生,自殺時才33歲。
崇禎帝16歲就當了皇帝,他是一個勤於政事,勵精圖治的皇帝,有書上記載有一次他去宮中拜見劉太妃的時候,居然坐在那裡直接睡著了,醒來後告訴劉太妃,為了處理公務他已經兩天兩夜沒有閤眼了,劉太妃聽後心疼的眼淚直流,如此勤政的皇帝著實少見。而且他還是一個非常節儉的皇帝,在位的17年間從來沒有在宮中營建,自己的吃穿也很隨便,可見他真是下了決心要把大明治理好的,想當一個好皇帝的。
但是想要做一代明君,只靠勤政節儉是不夠的,年少輕狂的崇禎帝,繼位沒多久就把魏忠賢的勢力清除了,以為這樣就可以讓衰落的大明變好,於是生性多疑的他,不願意相信別人,有點爭功近利了,在位17年居然就換了50位內閣大學士,這更換的頻率讓人不敢相信,殺害的大臣估計都有好幾十,大臣都是相當於如今的省級官員,就是因為如此的不相信別人,最終自己就算累死也拯救不了大明瞭,殺的哪個大臣敢提意見呢,在中國歷史上所有的明君都有一群靠譜的智囊,治理國家一定會用人,用對人才行。當然明代的滅亡也不能完全怪在崇禎帝疑心太重,不會用人。
當時明代天災不斷,大旱,瘟疫時有發生,民不聊生,在古時候的面對這些天災是很難解決的,農民生活不下去了,於是在各地都爆發了農民起義,在外又有後金政權的威脅,正是內憂外患的時候,面對這樣的處境,生性多疑,剛愎自用的崇禎帝,就是想破腦袋,累死在皇宮也解決不了,這些問題就算出現一個沒有能力的皇帝的都解決不了,更不要說集中爆發了,所以說大明滅亡不能全怪崇禎皇帝。只是他上位後問題集中爆發了而已了。
崇禎皇帝面對這些問題至少還沒有去逃避,他選擇直面這些問題,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這些問題挽救大明,只是最後他失敗了,他還是一個有氣節的皇帝,最後大軍壓境,寧死不降,下旨令後宮所有的人自殺,最後自己也在煤山找了顆樹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因為他有帝王的尊嚴,相比宋朝的宋欽宗你會發現崇禎帝還是很偉大的。雖然他是一個亡國之君,但是他努力了爭取了,或許換一個時間,他也許是個好皇帝!
-
5 # 鳴沙古今
崇禎在位17年,勤於政事,史載“上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從無宴樂事。”可以說崇禎為了明朝那是夙興夜寐,殫精竭慮,可是明朝還是終結在了他的手裡,不可謂是一個巨大的諷刺。
那麼是什麼導致了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呢,後世總結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
一、內憂外患,積重難返。
崇禎接手的江山已經是內憂外患,千瘡百孔了。內憂是經過前幾個皇帝的折騰, 國力衰弱,民不聊生。 儘管繼位後,崇禎懲辦了閹黨魏忠賢,但是朝廷上下以及地方的官僚腐敗嚴重, 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社會矛盾尖銳,已經到了難以修復的地步。外患就是後金崛起,在北方對明朝構成威脅。國力衰弱下,本身抵禦就有困難,等到關內農民起義爆發, 外患更加劇了王朝的崩潰。最重要的是國家體制的一些頑疾已是深入骨髓,這個國家已經爛掉了,僅憑他一人之力去處理幾十年的國家爛賬,有點螳臂擋車,自不量力。
二、生性多疑,自毀長城。
這也是他最大的一個問題,這跟他當皇帝之前的經歷有很大的聯絡,導致他不信任別人,他在位十七年換過多少首輔,而且很多有能力的將領都是因為他的多疑猜忌而死,熊延弼、盧象升、孫傳庭、袁崇煥等等,自毀長城,豈不亡國?!。
三、能力不足。
崇禎皇帝雖然是一位想要有作為的君主,但是從其本人的能力來看卻並不是一位可以做到挽救明朝於危亡之際的雄才大略的君主,由於其個人能力與其願望的不相符,使得崇禎皇帝在位期間也相當的辛苦,卻往往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總的來說,崇禎皇帝是大明王朝的亡國之君,凡是亡國之君一般都是昏君,但是史學家對崇禎皇帝的評價卻是相當的高的,一般認為崇禎皇帝是一位想要有所作為,並且積極的付諸行動的君主,在崇禎皇帝的一生中做了很多挽救政局的舉措,但是卻沒有做到力挽狂瀾,最終亡國。
-
6 # 醉愛侃足球
17世紀40年代中期,中國歷史上發生了一件翻天覆地的大事。在這一年大明朝在衰敗中走向滅亡,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許多朝代的滅亡都是因為末代統治者的昏庸無能,可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崇禎並不是一個任由他人擺佈的皇帝。他有一腔治國熱情,且處事清晰明白,可大明朝為什麼還是在他的手裡走向滅亡了呢?筆者以為以下幾個原因非常重要:
一:他接手之時大明江山已殘敗不堪大明江山傳到崇禎帝手裡時已經過了走過來二百多個年頭,在朱由校和魏忠賢等一群人的折騰之下大明江山像是一個瀕臨垂死的老人已經沒有了任何的生機。同時它還面臨著長城以北滿族政權的威脅,因此筆者以為此時的明王朝已經入不敷出。
朱由檢雖然是一個勤政的好皇帝,可他生錯了年代,如果他生活的時期是明中期而不是後期,那麼他一定能成為一個好的帝王。即使不是那種大有作為的王朝統治者,但最起碼也會成為一個被後人稱讚的守成皇帝。但偏偏他接手的江山已經是一個殘破不堪的江山,如此一來,即使他再有能力也是無力迴天罷了。
▲崇禎畫像
二:皇帝本身剛愎自用崇禎皇帝雖然擁有遠大的抱負,但他是一個平常人,也有著平常人有的缺點,而他最大的缺點就是剛愎自用。在他剛剛繼位的時候試圖拯救大明江山,於是他重用了一大批人,將拯救江山的希望寄託在了這些人身上。
可這些人並沒有完成他拯救江山的願望,於是他經常出發那些未能讓他滿意的王公大臣,就連大明的最後一道防線袁崇煥也死於他手。崇禎皇帝曾經感嘆大明朝沒有好的官員可以用,可是他怎麼沒有想想這種無官可用的局面不正是他自己造成的嗎?
▲袁崇煥畫像
三:大將袁崇煥被殺致使朝中無人禦敵
袁崇煥一直以來都是大明朝廷保護傘一樣的存在,他駐守邊疆多年,給遠在京都的統治者們打開了一張大的保護傘。可就是這樣一個有功之成卻因為崇禎皇帝的剛愎自用而被殺。他死之後清軍也更加肆無忌憚了,最後他們直奔北京拿下了大明國都。崇禎皇帝也在一聲聲的絕望裡吊死在煤山上。
四:農民起義的爆發每個朝代在走向終結的時候都會爆發一系列的農民起義,大明朝也不例外。明朝末年各地紛紛爆發了農民起義,同時朝廷也進行了一系列的鎮壓。可明朝的農民起義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實在跑不了就詐降。如此一來農民起義不僅沒有被鎮壓反而越來越多。
▲皇太極畫像
五:清兵壓境、無將用兵一直以來由滿族人民建立的後金政權都是大明王朝最大的敵人,起初他們只是一個小的團體對明朝沒有太大的影響。可到了明朝末年他們的勢力越來越強大,以至於到達了明朝統治者不能控制的地步。
而後他們就利用自己瘋長的勢力不停的騷擾邊境,皇太極更是利用反間計讓崇禎皇帝殺了袁崇煥這個大將。之後明朝無人可用,後金就如同闖空城一般毫不費力的拿下了大明。崇禎皇帝在絕望中將皇子託付給值得信任的大臣,然後又命令後宮嬪妃自裁,最後殺死了自己最寵愛的女兒又將自己吊死在煤山之上。
▲崇禎自縊圖
總結一下我們可以發現大明朝的破落不是崇禎皇帝的錯,他只是接手了這個以早已經殘敗不堪的江山,而這個殘破的江山讓他的才賦沒有用武之地。試想一下如果他生活在鼎盛時期的大明王朝,那麼他也應該是一個勤政愛民的好皇帝。
-
7 # 超越愛影視
先說一下正德皇帝:
智商高:年少時學習東西特別快。愛好的東西都很精通,如: 佛教經典和梵語。
好玩荒唐好色:在宮內建商鋪街,建妓院,讓宮女扮演老鴇妓女。出宮時看到美女就帶回宮,還曾將一整個村子的待字閨中女子即寡婦統統掠回皇宮。
剛毅果斷:他好玩不上朝,有大臣們以告老還鄉威脅,他果斷批准,時間久了,大臣們也就不管他怎麼玩了。這都是他不想被宮規束縛的表現,最終獲得勝利。
雖不上朝但所有奏摺都要批閱、多次減免賦稅、雖好玩荒唐但在大事上卻一點都不糊塗,誅劉瑾(他親自去抄家。),平安化王、寧王之叛。
軍事才能:以五萬軍力大敗蒙古王子,與英宗率五十萬大軍而被俘,有著天差地別,至此後,他在位時,蒙古再無來犯。
有自我認識:一人身中五刀而被判是自斃,此事鬧得很大,他收到奏摺後大怒,“豈有身中五刀自斃者?欲將朕比晉惠乎?”最終查明真相。
崇禎皇帝:多疑、雖勤於政務,奈何大臣都是無能之輩。而且處事猶猶豫豫、無自我認識。
聽信讒言,沒有真正的瞭解朝中局勢,就把魏忠賢一黨給滅了,直接導致東林黨獨大,然後就是貪汙腐敗橫行,賦稅只收農民的,商賈富豪(也就是東林黨自己)卻減免了。為抵抗外敵所需的錢財,給農民徵收三種賦稅,然後就是一層一層壓榨賦稅,到了崇禎這裡也就沒啥錢了,收不上來賦稅,大臣就以連年災害來推脫。(這也是為什麼,明朝末連年災害,清初卻無災害的原因,真的是明朝氣數已盡嗎?當然不是了,這只是東林黨推脫責任而寫的。)
雖然他節儉,但與賦稅比起來,也就不算什麼了。大軍來犯時,卻猶猶豫豫的不肯議和。
崇禎也就只做了除掉魏忠賢這一件事。(還是錯的)雖然釋出了六次罪己詔,也沒什麼用。
直到危機時,他想遷都南京,大臣卻沒有一個願跟他去的,他這才明白是這些大臣誤了他。
他去煤山自縊前,有一太監說:“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
總結:正德皇帝邊玩邊治理國家,還打理的挺好。崇禎皇帝一心撲在朝政上卻毫無建樹,最終亡國。 一句話,兩人智商不在一個檔次。崇禎皇帝一直都沒有找到解決問題的根源。這是最終導致滅國的原因。
-
8 # 叔說點事兒
分享一個故事更能說明崇禎為什麼亡國,把明朝比做一個重症患者,那麼在崇禎作為醫生在接手明朝的時候,明朝已經病入膏肓,進了ICU。
崇禎是一個敢幹的醫生,稱不上一個好醫生。病人有病,他沒有對症下藥,而是下猛藥,有時候下的狠了,自己後悔了,讓病人緩幾天,有時候總覺得下的不夠,拼命往死下,就這樣足足熬了17個年頭。
病人最後慘死於醫院的時候,已經千瘡百孔,整個人看著面色蒼白,而實際五臟六腑早已乾枯至極,崇禎看到病人這樣,還辯駁著說都是那些護士的錯,事他們導致這個病人死的,但尤知他才是主治人。
崇禎不是一個專業的醫生,因為他老是更改自己的治療方法,不能堅決的貫徹執行,有時候就算醫治方法還不錯,但沒兩天,別的醫生一忽悠,就徹底放棄了。
補充一點,崇禎如果是一個護工,病人說不定還有的救,看看在大明亡的時候,連年災害,百姓流離失所,但皇家並不貧窮,完全能夠接濟,大明晚期奔出來多少軍事能人,可惜個個都被懷疑,有的有力使不上,有的乾脆被殺。
因此大明亡是註定的,不論有沒有崇禎,崇禎只是延緩了幾分吧。
-
9 # 放棄的回憶
明朝為什麼會覆滅?說一說崇禎皇帝怎麼做才能不亡國?
大陸擴張時代南北擴張階段到來後,東漢王朝因為建國末期的國家財富飽和而崩潰,傳統文明中心長安和洛陽地區衰弱,新的文明中心北京和南京地區在不斷崛起。
文明中心的轉移,造成了自東漢末年諸侯爭霸開始,歷經三國兩晉南北朝以及五代十國遼宋夏金長期的分裂。
然而,大運河的運力終究是有限的,傳統文明中心與新崛起的文明中心,北京和南京兩大新崛起的文明中心,他們之間的距離過遠,造成了首都所在的文明中心無法對其它文明中心形成強有力的壓制。
由此,新舊兩大文明中心的牽制和對抗,造成了北宋、金朝不得不守內虛外,無法統一中國。
直到傳統的文明中心徹底衰弱,元朝改隋唐大運河為京杭大運河,藉著北京文明中心的力量才重新統一。
北京文明中心比南京文明中心的力量稍強,但沒有絕對的統御能力,因而導致了元明清三朝無力對外開拓疆土。
元朝是第一個因為兩大文明中心對抗而崩潰的王朝,明朝是第二個。
一旦北京文明中心衰弱,無法統御全國,南京文明中心就會反擊。明朝以及民國的建立都是在這種情況下實現的。為此,崇禎皇帝最好的選擇便是遷都南京。明朝是天災最為嚴重的一個朝代,為了應對天災,北京文明中心耗盡了力量,無法統御全國,由此導致了西北的農民起義以及東北滿人的民族起義。
崇禎皇帝能夠登基為帝,最大的原因就是得到了東林黨的支援,而東林黨便是南京文明中心勢力的代表。
不過,崇禎皇帝登基後,試圖將南京文明的力量匯聚到北京文明中心,試圖加強北京文明中心的力量,以便彈壓東北民族起義。這就站在了東林黨的對立面,特別是在崇禎皇帝搞掉了閹黨之後,崇禎皇帝再也無力控制東林黨,北京文明中心再也沒有力量去統御全國。
如果堅持把北京作為首都,明朝的崩潰就成為了必然。北京文明中心最大的優勢便是能夠匯聚華北、西北、蒙古、東北四大地區的力量。而南京文明中心的優勢是匯聚南方、華北、西南三大地區的力量。
東北、西北已經起義,再也沒有力量匯聚到北京,在北京衰弱的情況下,華北的力量也向南京匯聚,北京文明中心成為了一個空殼。如果不遷都,明朝必亡。
遷都南京是一個最好的選擇,前提是要將北京文明中心的優勢給打掉。東林黨的背後是商人階層,崇禎皇帝最好的做法便是藉助東林黨的力量,幹掉華北以及西北地主階層的力量。
可是,事實上,崇禎皇帝成為了這個地主階層的代表。當崇禎皇帝垮臺後,這個地主階層在無法應對農民起義的情況下,全部投靠了滿清。
東林黨商人階層,就是希望都城能夠遷到南京,這樣才能達成他們商人階層與國家政權結合的目的,以便推行利於商人發展的國家政策。
崇禎皇帝如果不站在東林黨的對立面,承諾將都城遷往南京,並對地主階級的代表各地藩王、舊軍隊中武勳集團給予沉重的打擊。把軍隊的指揮權收到手中,並藉助東林黨打造新軍,那麼也就不會無人可用。
事實上,在崇禎皇帝死後,這些舊軍隊基本上都投靠了滿清。而這些舊軍隊大都腐朽不堪,無力作戰,將領吃空餉非常嚴重,明朝就是被這些藩王和武勳集團給搞垮的。
東林黨支援崇禎登基後,很多東林黨的成員都擔任了軍中將領,但是隻能靠自己的家丁作為主力作戰,而原來的軍隊根本指揮不動,也沒有用處。
將搞掉藩王和武勳集團後得到的錢財,用來招募新軍,打造新的軍備,安撫流民、彈壓起義,明朝才有翻盤的可能。
搞掉藩王和武勳集團後,土地可以安撫流民,錢財可以招募軍隊,打造新的軍備。這樣華北以及西北的動亂基本上就可以搞定了。東北的民族起義,完全可以先放一放,瓦解了武勳集團,擁有了新軍,那麼即便消滅不了滿清,也不怕滿清打進來。這個時候,崇禎皇帝可以將都城遷往南京。將軍隊與南方地主階層的利益相結合,並以此作為基礎清洗東林黨和商人階層,將商稅收到手中。軍權與稅權都收到手中後,崇禎皇帝才能打造出一支皇黨集團,才能將明朝舊政權重新清洗一遍,以明朝之名建立一個全新的政權。如此,崇禎皇帝才能再次掃平東北起義,避免改朝換代。
一個王朝的覆滅,首次是軍隊先垮掉,其次是稅收上不來,最後是政權被其它各個政治勢力所瓦解,並由此導致政權崩潰。
明朝覆滅的問題和北宋的問題實際上是一樣的,北宋的滅亡首先是百萬禁軍無蹤影。如果金朝不是被北京文明中心以及傳統文明中心河南開封之間的對抗牽制了力量,早就掃平了南宋。
元朝之後,傳統的文明中心衰弱,元清兩朝都沒有牽制,所以能夠平定南方。但是在平定南方後,又被南京文明中心牽制了力量。所以,統一後的元明清三朝都無法對外開拓疆土,對外戰爭不管勝負,都不得不把拳頭收回來,無力擴大帝國版圖。
明朝要擺脫覆滅的命運,在一個文明中心衰弱的情況下,就必須遷都到另外一個文明中心,並藉助另外一個文明中心的力量,對政權內部的蛀蟲進行清洗。
要解決兩大文明中心對抗與牽制的問題,最好的方式就是縮短距離。所以說,京杭大運河是元明清三朝大一統的生命線。在這條生命線輸送運力不夠的情況下,在時代階段的限制下,最好的辦法就是發展東海的海運,建設從北京到南京之間沿海的港口城市,並加強馳道、運河的修建。
當然,兩大文明中心相互牽制的這個矛盾,現在是不存在的。因為現在的鐵路、運河、高鐵、沿海海運都十分發達。
瞭解更多內容,敬請關注青青說文明史,專注解說地理環境對文明興衰程序的影響。
-
10 # 歷史的背面
謝謝邀請!和我們印象中的亡國之君不同,崇禎皇帝非常勤政和自律,歷史上記載:他執政的17年時間裡,每一天都在兢兢業業的幹活,而且每週都工作七天,每天工作十八個小時。基本上把時間都用在勤於政事上,以致他基本沒有任何個人娛樂活動,二十多歲就眼角就長滿了魚尾紋,頭也出現白髮。他還很自律,既沒有找很多美女充實後宮,也沒有因為慾望而去聚斂財富。總之,他的全部精力都用在為避免大明朝滅亡而努力,但是他失敗了,這時為什麼呢?首先內在因素是崇禎前面的幾個皇帝天啟、萬曆、嘉靖的政務上的不做為,導致朝廷內部山頭林立黨爭嚴重,官僚都在為自己的小圈子爭權奪利,以東林黨為最。導致天下土地兼併嚴重,無人交稅國庫空虛。而崇禎皇帝即位後又正好遇上小冰河的氣候,連續多年多地的旱災,老百姓活不下去,導致烽火遍地。國庫空虛又不能有效的賑災,又沒有錢糧組織精悍的軍隊各地的叛亂,導致各地的叛亂愈演愈烈,最後形成塌天巨禍。外在因素由於遼東後金政權的崛起,和內地的叛亂隊伍,一內一外形成兩條絞索,最後把明朝這個巨人絞死。還有就崇禎本人能力的因素,崇禎在位十七年,一共換了50個丞相,14個兵部尚書。因為崇禎生性多疑,導致頻換的更換內閣成員,再好的政策也不能延續執行下去,都會半途而廢。這些內外因素最終導致明王朝的滅亡,崇禎肯定有責任,但不是全部責任都在他身上。
回覆列表
首先,我是一個明粉,但我不推崇明末崇禎帝,我甚至認為明末的滅亡跟崇禎帝自己的性格缺陷有很大的關係。
1.很多人說大明亡於內憂外患,內有因小冰河期自然災害,多地受災,糧食歉收,農民暴亂四起,尤以闖王李自成最凶,政局不穩。外有努爾哈赤鐵騎虎視眈眈,大明多線開戰,多處掣肘,時局的確艱難。
2.但我們認真來看,發現這些問題還不是致命的。
災荒每朝每代都有,以中國地大物博之力緩解一下災情,問題還是不大的,畢竟明朝南方地區還算風調雨順,並且主要糧產區也是南方,但為什麼無法賑災呢?
一是明末貪官汙吏實在太多,賑災的糧食大都被中飽私囊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是崇禎帝對貪官汙吏放縱嗎?
恰恰相反,除了朱元璋可能崇禎帝是殺官貶官最厲害的明朝皇帝了,那為什麼沒有人願意真心替崇禎帝辦事呢?
3.這就要回到崇禎帝自己的性格缺陷上去了。他無疑是想挽救明帝國的,但他實在不是一個有能力的人。
他做皇帝,帝王的平衡之術沒學到家,上來就把魏忠賢殺了,讓東林黨一家獨大。
可是對比魏忠賢在世時,正是明朝對抗努爾哈赤皇太極等打仗最順利的時期,而等東林黨上臺之後,讓一群書生去打仗(雖然袁崇煥也是書生起步,並且他的實力還是有目共睹的,但這畢竟是極少數。),崇禎帝不放心,又派太監去監軍,戰場瞎指揮,宦官與將軍們各自不服氣,怎麼打勝仗?
而且魏忠賢也絕非等閒之輩,不是任何一個普通太監都可以替代的。
崇禎帝殺了魏忠賢,卻依舊用宦官制衡士大夫集團,而新任用的宦官手段魄力都遠不及魏忠賢。
所以崇禎帝等於什麼問題都沒解決,還把以前的問題給放大了。
對東林黨來說,崇禎並沒有幫到他們什麼,只是換一個人來制衡他們,只不過這次的對手並不出色。
4.平衡之術沒玩好,賞罰分明總簡單一點好操作吧?嘿,這崇禎帝真的是給你驚喜不斷。
崇禎帝把古代帝王的刻薄寡恩真是發揮到極致,就連他老祖宗朱元璋都不敢這麼幹。
朱元璋要殺一個功臣,至少在他犯事之前也是根據他的功勞該賞的賞,等你犯事時再一擼到底,之前賞的再悉數追回。
可崇禎帝偏不,他安排人做事,手底下人做好了,那是我皇帝英明神武,你要辦砸了,不管是不是皇帝安排不合理,沒有實操性,都是你辦事不力,奸臣誤國。
作為一個最高授權者,卻不肯擔責,屬下做的好,功勞就是你的,辦不好,都是屬下的錯,跟英明神武的我一點關係都沒有。長此以往,試問還有誰願意幫你辦事?
5.崇禎皇帝最喜歡給臣子的賞賜就是加官進爵,可是從來不管被賞之人有沒有能力擔任新的官職。
什麼文人當兵部尚書,從來不懂理財的當戶部尚書,抓鬮選內閣首輔,要知道明朝的內閣首輔可是明朝實質上的宰相,而內閣首輔更是猶如走馬燈一樣經常換,崇禎帝當政17年,內閣大學士換了50多個,這在歷史上絕對是絕無僅有的。
沒有穩定的核心領導決策團隊,高層官員的能力又參差不齊,這樣的中央核心樞紐又怎能統籌安排國家大事?
正是老子所言“德不配位,必遭災殃”。而崇禎帝又是生性多疑,一點風吹草動就是大動雷霆之怒,這點跟朱元璋相比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讓那些可能本就不具備相應能力的大臣,在這風雨飄搖的明末,怎能不出錯?
可是這本都可以避免,是你崇禎帝讓雞下水做魚,讓豬上樹摘果,大臣辦不到,又是大臣的錯,跟你崇禎帝的剛愎自用沒有一點關心。
不少大臣都因此被崇禎帝搞得苦不堪言。
5.在這樣的皇帝手下辦事,大臣們都戰戰兢兢,如履薄冰,誰都不知道今天會不會又因為什麼風聲輕則受罰罷官,重則妻離子散,家破人亡。
要是有賑災、負責軍餉之類的肥差,誰還不狠狠撈一把,反正不撈,事辦好了,功勞是你皇帝的,事辦砸了,皇帝陛下又是不問青紅皁白,免不了被殺頭抄家。如此倒不如做個飽死鬼。
這樣一來明王朝在國庫本就捉襟見肘的情況下怎麼能多線開戰?
6.明末絕對不是無人無人可用,袁崇煥,毛文龍,左光斗等名將就不用說了,可最後卻沒有一個人願意保他,甚至在李自成破北京城時各士大夫竟開門跪迎。
而在崇禎帝死後,南明的抗清活動,忠君之事此起彼伏,層出不窮,反倒不像是同一個朝代的事情一樣。
在北京天子腳下士大夫不願事君,而在南京備用的官僚系統卻表現出匪夷所思的忠君愛國。
可見崇禎帝把那些京官折磨成什麼樣了,沒有一個堅定智慧的朝廷,單憑一個沒有過硬能力的皇帝的一廂情願,就想拯救千瘡百孔的明王朝,呵呵!!!
崇禎帝要是上臺不作,只是授權讓那些經世能臣去幫你收拾爛攤子,也許就沒有大清什麼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