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劉中欣

    用一道什麼菜能證明已經老了,用自己家醃製的酸菜和自己家的大蔥做的燉酸菜,就證明已經老了。因為能自己在家醃製酸菜和準備大蔥的應該是老年人吧。

    從鄰居的問候讓我想到的

    鄰居家的保姆每次看到我都主動打招呼:“燒火了嗎?”秋天時就問:“買秋菜了呀”這是我家買的秋菜。老伴說,0、25一斤。由此,不由使我想起來了我小時候經歷過的買秋菜。我和妹從小就和媽媽買秋菜,媽媽星期天加班,告訴我下午出外看看哪有賣秋菜的,等媽提前回家一起買,那時也就是七分或八分一斤,要買二百斤。在外邊擺到地上晒好,媽媽拿刀切掉根部,我們幫忙來回擺放再搬到樓上。我成家後,買秋菜也是大事呀,所以說大白菜。酸菜是伴隨我們長大的功臣,也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不淹酸菜了,可是酸菜還是我的最愛,它有小時候的回憶。它有媽媽的愛,更有媽媽的味道,媽媽淹酸菜從來不爛,味道特好。想念媽媽的味道!

  • 2 # 小寶侃美食

    光方便麵就有好幾種停產的了,例如六丁目、北京南街村麻辣方便麵、幸運方便麵,還有耳熟能詳的“華龍面,天天見”。這四塊方便麵食是小寶印象最深的,小時候吃方便麵是當做湯麵吃。一大家子人煮上三包方便麵,打入兩三個雞蛋,再多放點青菜,最後後搭配著點幹例如饅頭、烙餅一類的乾糧吃。因為光吃方便麵食吃不飽的,必須得來點烙餅一類的主食。

    不過小寶嘴饞,有時候會偷摸的拿出來一袋方便麵幹吃。上邊介紹的四塊方便麵幹吃也是合適的,並且越嚼越香,就算不放調料包,都吃著津津有味。方便麵倒上調料包就是更提味一些,尤其是最後那一小撮碎渣,兩手來回倒騰,把佐料都出去,吃下最後一口香,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

    還有印象最深的就是“雞腿麵包”,這款麵包外形是雞腿的形狀,中間是一根火腿腸。光聞味道就是非常香,一口咬下去也是脣齒留香。不過不知道為啥,這麼好吃的麵包,現在市面上也沒有賣的了。要是誰能把這款“雞腿麵包”做出原來的味道,應該是不愁賣的。還有一堆停產的小零食,例如猴王丹、“無花果”、流口水、冰袋、唐僧肉等,都是現在吃不到了。

    以上這些小零食要是都吃過的人,孩子都會打醬油了吧!

  • 3 # 閔予老子

    我能想到的美食有很多,到現在還有,是真正經久不衰,也正說明美食的魅力和它的名副其實。如果不去考證它的歷史,誰能知道它存在多久了?那麼我要說哪一個呢。要不我就說一個我們這邊過清明節會做的粿吧,那就是“樸籽粿”。

    在我們這邊這麼重視傳統節日,民風又保守的地方,很多民俗還一直被保留著,而且還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根本不用擔心會消失。就算別的要擔心消失,吃的就不用擔心了,人們從吃飽到吃好到吃得新奇花巧,沒事都會挖空心思想出新奇玩法吃法的。這其實也是人活著的一種樂趣啊,不然活得像苦行僧一樣又有什麼意義?又不是人人都想悟道,都想轟轟烈烈過一生的,是不是?食色性也,普通人的一生也就是在吃吃喝喝,玩玩樂樂中度過的。

    樸籽粿兼有保健效果,賣相也好,又是清明節必備的祭品之一,所以被妥妥的儲存下來。不過這種樸籽粿是清明節才有的,有它的季節性,不是四季皆有的東西,如果今年錯過了,就要等到下一年才能吃到,所以比較值得一提。樸籽粿用的料可不是樸籽而是朴樹嫩葉,春天朴樹葉可不是最新鮮,最多汁的?它的籽也才剛結。採頡來一大把朴樹葉,把葉子絞爛擠出汁液,和了米粉,加了適量的酵母粉,加了用白砂糖熬的糖汁,攪拌成粘稠的粉汁,用勺子把粉汁舀進一個一個陶製的各種花型的小碗裡,放蒸鍋裡蒸。有經驗的人都知道用多大的火,掐準時間,蒸好出鍋。清甜的,草綠色的,鬆軟的,帶著植物清香的樸籽粿,而且還是造型多樣的,不是統一花式的哦。真是令人食指大動啊!

  • 4 # 向林54

    謝謝邀請,我是八零中間的農村人。那年月農村窮,缺穿少吃,要是走了親戚回來村裡人老是愛問在親戚家吃了什麼,有沒有吃乾飯肉;那年頭村裡人多,幾乎沒有出去打工的,一整家一整家的在家裡務農,守著自己那一畝三分地,爭田邊地角吵架打架那是常有的事,因為很少吃肉,我們小時侯飯量都特別大,一餐要吃好幾碗(主要以紅薯稀飯和麵條為主),每年公糧繳了後所剩的糧都吃不到對年。所以在那個年代吃乾飯肉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印象最深刻的是小時侯吃的包子,我外公家那時養蠶,養母豬為副業,每次賣了蠶繭或是賣了小豬仔就會給我買一身衣服,趕場時就會給我買包子吃,那包子多少錢記不得了,只知道擺一盤包子,上面澆上紅辣椒油,那包子個頭很大,像現在的大饅頭那麼大;而當年小小的我,卻能吃六七個,那味道簡直了……

    後來我外公生病去世,我再也沒吃過那麼好吃的包子了。

    好像有點跑題了,這不是經常吃的,只是我最難忘的,緬懷我那天堂的外公。

  • 5 # 覓源良食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不再喜歡喝碳酸飲料,開始像老爸一樣,每天都喝著在老婆看來那麼苦澀的茶葉水、吃飯的時候,愛去自己喜歡的那麼幾家為數不多的餐館,好像失去探索新鮮事物的能力一般,當我帶著這些困惑,說給我的老師聽的時候;

    老師告訴我,那是你在某些方面,已完成了這個階段的探索,你清楚的知道自己最喜歡和什麼樣的朋友待在一起、知道某條小巷中的那家蒼蠅館子,是你最喜歡的口味,不是你失去探索的能力,而是你已不在年輕,你開始用你年輕時探索、失敗積累下來的經驗,讓你在某些事情上面開始享受你自己的人生,這個無關貧窮富有;

    年齡的增長,我清楚知道我應該開始懂得這個世界,好像一夜之間,以前不明白、不知道該如何處理的人情世故,我開始處理的還算合適;

    用一道什麼菜,證明你已經老了?

    就好比以前都不怎麼惦記各種時令節日、或者一些風俗習慣,現在開始牢記於心,因為我要在乎父母的感受,因為這些在他們心中是有位子的,是他們惦記的,所以我要牢記,我開始變老,今年的4月7日是農曆的三月三,按照湖北的風俗,這天要吃地菜花煮雞蛋,據說這天吃了薺菜煮的雞蛋,以後的日子就不會頭痛;

    就拿薺菜花煮雞蛋來說,我要在這一天做給年邁的父母吃,讓他們吃了薺菜花煮的雞蛋,在接下來的一年中,健健康康,我清楚的知道這是風俗,但是我仍然願意相信,因為老爸老媽他們相信了一輩子,在每年的這一天都是這麼做給我吃的,現在父母年邁,我也不再年輕,所以我要更加牢記;

    用一道什麼菜,證明你已經老了?

    這道地菜花煮雞蛋,我可以大聲的回覆題主,這道菜就能證明我老了,三月三吃地菜花煮雞蛋是湖北地區的風俗,這也是一道美味的菜品,主要的原材料就是薺菜花和土雞蛋;

    地菜花煮雞蛋的做法也非常簡單,將清洗乾淨的薺菜花放入清水鍋中,放入雞蛋,大火煮沸,將雞蛋煮熟即可,薺菜葉嫩根肥,具有獨特的清香和美味;

    一把新鮮的薺菜放入鍋中,將雞蛋煮熟,讓我們感受春天的美味,同時也將美好的祝福隨著吃下的雞蛋而藏在心中,這是父母給予我的記憶,我要牢記;

    用一道什麼菜,證明你已經老了?

    地菜花煮雞蛋,證明我已經不再年輕,您心中的哪道菜餚,讓您想起了過往,或者讓您開始思念親人,您可以在評論區給我們留言,大家一起聊聊心中的哪道菜餚,分享帶來快樂,我們在評論區等您;

  • 6 # 何茶趣

    先說一個不是菜的菜。我出生在七十年代,小時候窮,吃窩頭,冬天吃大白菜,到了春天,青黃不接,鹹菜也很稀缺。東跑西顛餓得快,拿個窩頭,兜裡揣塊鹽就出門了。當時還都是粗鹽,冰糖一樣,拿出來舔一舔,窩頭也好吃了。

    還有一個菜,主要原材料是大蒜,兩頭蒜搗成泥,加入半碗醋,拿熟油一澆,刺啦一聲就得了。拌麵條,太奢侈了。

    一般是就烙餅吃,大餅在柴鍋裡,滋滋響,翻個身,打個旋兒。兩面金黃,中間鼓泡,啪嗒一聲扔到條盤上。

    四雙小手一齊上,撕開一張呲呲冒蒸汽的大餅,兩隻手倒一倒,不然能燙起泡。撕一塊兒餅,在蒜泥碗裡一攪,滴著醋汁塞到嘴裡嚼。那個香,別提多過癮了。母親從鍋邊直起腰,慢點吃,別燙著。我們一起點頭,哼哼著,說,嗯。

    還有一道菜,印象很深。那些年,春天沒菜吃,不像現在,大棚裡什麼季節都能長出菜。

    我大舅很早就開始在溫室裡種蘑菇,據說上面收了都出口。蘑菇傘被收走,鹽漬了裝到大桶裡。根剪掉,這個人家不要。大舅隔幾天就給我們送來一大盆。吃法很簡單,直接炒有點硬,一個蘑菇根撕成四條,拿水泡,然後放辣椒炒。真是不能太美妙,饅頭又不夠吃了。

  • 7 # 郭正輝521

    貴陽烹飪一絕 ~“三把雞”

    “三把雞”出現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由傳統名菜“爆炒雞丁”衍生變化而來。

    爆炒雞丁是一道講求烹飪速度的菜餚,其烹飪出來的雞丁,肉質滑嫩,鮮香爽口,深受先民喜愛。

    “爆炒”在黔菜中是一個系列,依其選料用料不同而名稱也不盡相同。

    滿清咸豐年間,貴州出了位能臣幹吏,姓丁,名寶楨,字稚璜;他特喜歡吃“餈粑辣角爆炒雞丁”,出任四川總督時,這道菜風靡四川;出任山東巡撫時,這道菜又在魯域廣為流傳;由於官拜太子少保銜,此菜也進入宮廷御膳。這“丁宮保”政聲頗佳,在“智斬太監安德海”後,聲威大震,他喜好的“餈粑辣角爆炒雞丁”、也定名為“宮保雞”。成為華夏食譜上:為數不多的、以官銜命名的菜餚。

    這宮保雞丁便是“三把雞”的前身。

    所謂‘三把雞’,是指把一支拍翅撲騰、活蹦亂跳的公雞,經“三把”拔毛,“三刀”去骨成丁,“三火”爆炒出鍋,變成一盤熱氣騰騰的菜餚端上桌。

    在貴陽,做這道菜最有名氣的要數原貴陽飯店的陳海清、鍾文甫、蔡文斌三位廚師,他們為縮短顧客候菜時間,苦練技術本領,從殺雞到成菜的整個過程只需3分40秒。

    1958年12月,在遼寧鞍山、商業部召開的飲食服務技術革新現場會上,三人的表演技驚四座,蜚聲海內外。

    由於這絕技讓人歎為觀止,市民們便拋開了菜名上的官銜,直呼為三把雞。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在貴陽玉田壩的一家餐館,還有廚師能做出這道菜;因出品快捷且味美,就經常上這家餐館進餐。

    而今,大街小巷的餐館酒樓雖然還有“宮保雞丁”售賣,但“三把雞”已絕跡。

    只有舌尖上的記憶猶存。

    久違了!“三把雞”。

  • 8 # 木子李275016285

    記得小時候,家裡很窮 ,有時候菜貴的季節,媽媽確實是捨不得買菜的,媽媽就會做半鍋的辣椒醬。鍋裡放一點點油 ,把辣椒炸一下,放上兩三碗水 ,放好調料,然後拌上半碗麵糊,等水開了 把麵糊攪拌到鍋裡,有時候會放上幾片青菜葉,我們一人盛上半碗 手裡拿個大饅頭 吃的津津有味的。我們那裡叫辣椒醬,現在也會偶爾做一下,很回味。

  • 9 # 明玉之家

    地木耳雞蛋湯,這是兒時吃過的一道美味菜。記得小時侯雷雨天過後林間溼地就會長出很多地木耳,我就會和姐姐拿著籃子去撿很多地木耳回家,清洗過後媽媽用地木耳做菜給我們吃。

    用地木耳可以做很多菜,像地木耳炒雞蛋,絲肉地木耳,菲菜炒地木耳等,但我吃的最多的是地木耳雞蛋湯。小時侯家裡人多,媽媽總會用地木耳雞蛋,做出一大碗湯。地木耳可以清熱,益氣,明目。地木耳雞蛋湯簡單易做,味道鮮美。

    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吃地木耳的人很少了,因為地木耳比較難清洗,地木耳雞蛋湯的味道,有點像紫菜蛋湯,現在都直接到超市買紫菜來代替地木耳了。

  • 10 # 以書為家

    老來牙齒孬,

    硬食吃不消,

    晨餐喝糊塗,

    中午稀麵條。

    晩上不吃飯,

    否則睡不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樓上漏水漏到樓下了,可樓上不聞不問,樓下的住戶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