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正經的軍棍
-
2 # 戰略論
從巴巴羅薩計劃中就可以看出德國對於蘇聯的輕視,德軍準確預計了蘇軍西部地區的真實實力,卻沒能預計到蘇軍強大的動員能力。正如霍特大將戰後所總結的那樣:“我們總是高估蘇軍前線的實力,卻也總是低估他們預備力量。”以德軍的實力而言無法做到在一次大規模的會戰中就打敗蘇聯,全線推進到伏爾加河一線,事實證明德軍至少需要兩到三次的大規模行動,這意味著需要兩到三年的時間,德軍想在1941年就佔領列寧格勒、莫斯科在、高加索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德軍在1941年最後的攻勢中,三個集團軍群都沒有任何的預備隊,這就表明了德軍已經是強弩之末,遠遠超出了他們的能力範圍。
1942年的夏季攻勢德軍再次犯了1941年同樣的錯誤,低估了蘇軍潛在的預備力量,對戰局做出了過於樂觀的判斷。從對德軍第11集團軍的使用上就可以證明,在南翼的進攻還沒有達成最後的目標前,德軍竟然將第11集團軍這支強大的力量調往了北方的列寧格勒,顯然當時的德軍最高統帥部認為南翼的兵力已經足夠,所以才決定抽出第11集團軍派往北方進攻列寧格勒。結果在斯大林格勒德軍陷入苦戰時,才終於意識到兵力的不足,如果德軍第6集團軍能得到第11集團軍的增援,斯大林格勒也就早拿下了。退一步講,即使未能快速拿下斯大林格勒,有第11集團軍在也可以保證第6集團軍的兩翼安全,而不用交給聯軍集團軍,避免被合圍的風險。德軍最高統帥部為他的輕視付出了代價。
所以德軍每一次的攻勢都大大的超過了德軍的能力範圍,低估了蘇軍的實力,尤其是預備隊的實力,從德軍總是缺乏預備隊就可以看出德軍的進攻擴張的太深,最終使德軍自己陷入危險的境地。加上德軍在轉入全面防禦後又拒絕做大範圍的撤退以縮短防線,總體上缺乏預備隊的現象沒有根本的改觀,總是處在被動之中,兵力都白白浪費掉了。
輕敵?不存在,主要是自身實力不夠。
我們先明白一個道理,打仗打的是什麼,是國力,而不是作戰勇猛就能打贏的。後勤補給,工業水平、經濟實力,這些都是決定戰爭勝負的先決條件,至於戰術打法,這是後面的問題。
輕敵的問題根本就不存在
德軍戰爭初期可以說是勢如破竹,但事實上,德軍也就初期厲害點。德軍最高光的時刻,也就是戰爭初期,18天突進了600多公里。1943年開始,德軍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莫斯科保衛戰,德軍折了50萬,斯大林格勒,德軍折了100萬。斯大林格勒戰役,德軍損失了1/4的兵力,這樣,德軍在東線狀況就被動了。而蘇聯,死了100萬,沒問題,蘇聯有補充。
國力上天差地別
庫爾斯克戰役,德軍想重新奪回戰場主動,而戰場上,兵力對比實在有限。德軍投入七十多萬兵力,蘇軍有六十多萬。而坦克上面,德軍有2900輛,蘇聯有5000多輛,大炮上,德軍不到1W,而蘇軍有兩萬多。
這個對比很明顯了德國根本不如蘇聯國力強悍。如果庫爾斯克代表不了的話,那我們看1944年,蘇聯如何收拾中央集團軍群的。戰爭中,蘇軍投入了7000多架飛機,光是初期就有1000多架,而德國只有幾十架戰機。
我們看一份蘇聯武器生產表,就知道蘇聯到底有多強了。
而德國呢,整個二戰德國坦克總產量也就幾萬輛,而蘇聯光T34就生產了65000輛,飛機呢,德國戰績戰機年產量最好也就2萬架,而緩過神的蘇聯,年產量到了4萬架,怎麼打?
而且蘇德戰爭,德軍戰線突出太長,補給怎麼辦?不是說冬天幫了德國大忙,而是德軍根本就支撐不了這麼長時間的消耗戰的。而蘇聯,幅員遼闊,土地眾多,在自己老家打仗,根本就不愁補給問題。而後期蘇德戰場上,蘇軍都是以巨大的優勢面對德軍的。
不要一提二戰,就說德軍多強大,德國多強大,是英美變本加厲的渲染的,把敵人說的無比強大,然後說一句,我們贏了。這種無形裝B,最致命。事實上,德國的實力,還是很可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