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戲是中國的百戲之祖。“百戲之祖”並非崑曲,崑曲源於崑山腔,只是南戲四大聲腔之一,並不能代表弋陽腔,海鹽腔和餘姚腔。南戲的產生時間,實際上早於北曲雜劇。明代祝允明在《猥談》中說:“南戲出於宣和(1129~1125)之後,南渡(1127)之際,謂之溫州雜劇。予見舊牒,其時有趙閎夫榜禁,頗述名目,如《趙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趙閎夫是宋光宗趙惇的同宗堂兄弟,他發榜文禁止南戲演出,說明當時南戲的影響已經較大了。徐渭《南詞敘錄》則說:“南戲始於宋光宗朝(1190~1195),永嘉人所作《趙貞女》、《王魁》二種實首之。……或雲:宣和間已濫觴,其盛行則自南渡。號永嘉雜劇,又曰鶻伶聲嗽。”可見南戲大約在宣和之後即由溫州的藝人創立,到宋光宗朝已流傳到都城臨安(今杭州),盛行於浙閩一帶。在1268年(鹹淳四年),更有太學生黃可道創作的《王煥》戲文,盛行於都下。到南宋末年,南戲已擴充套件到江西南豐等處,元劉壎《水雲村稿》卷四《詞人吳用章傳》說:“至鹹淳(1265~1275),永嘉戲曲出,潑少年化之,而後淫哇盛,正音歇。”可知當時戲文頗受民眾的歡迎,但文人士大夫把它排斥在“正音”之外。
宋代城市繁榮,經濟發展,市民階層興起,勾欄瓦舍遍佈,為眾多民間伎藝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宋室自南渡之後,定都臨安,宗室勳戚、文武百官紛紛南遷。溫州是南宋除杭州以外最繁華富庶的商業都市,宋高宗在南渡之初,為避金兵,曾浮海逃至溫州,以“州治為行宮”(《溫州府志》),甚至把太廟也遷來溫州(《宋史》)。北方士紳平民,紛紛隨之來到溫州,溫州人口在短期內驟增一半。城市消費人口與日俱增,進一步推動了溫州商業經濟的發展。同是,諸色藝人也紛至沓來,各種民間伎藝雲集於此,相互影響,也相互促進。一種新的藝術樣式——南曲戲文,就在這樣的土壤中孕育、萌發。
南戲是中國的百戲之祖。“百戲之祖”並非崑曲,崑曲源於崑山腔,只是南戲四大聲腔之一,並不能代表弋陽腔,海鹽腔和餘姚腔。南戲的產生時間,實際上早於北曲雜劇。明代祝允明在《猥談》中說:“南戲出於宣和(1129~1125)之後,南渡(1127)之際,謂之溫州雜劇。予見舊牒,其時有趙閎夫榜禁,頗述名目,如《趙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趙閎夫是宋光宗趙惇的同宗堂兄弟,他發榜文禁止南戲演出,說明當時南戲的影響已經較大了。徐渭《南詞敘錄》則說:“南戲始於宋光宗朝(1190~1195),永嘉人所作《趙貞女》、《王魁》二種實首之。……或雲:宣和間已濫觴,其盛行則自南渡。號永嘉雜劇,又曰鶻伶聲嗽。”可見南戲大約在宣和之後即由溫州的藝人創立,到宋光宗朝已流傳到都城臨安(今杭州),盛行於浙閩一帶。在1268年(鹹淳四年),更有太學生黃可道創作的《王煥》戲文,盛行於都下。到南宋末年,南戲已擴充套件到江西南豐等處,元劉壎《水雲村稿》卷四《詞人吳用章傳》說:“至鹹淳(1265~1275),永嘉戲曲出,潑少年化之,而後淫哇盛,正音歇。”可知當時戲文頗受民眾的歡迎,但文人士大夫把它排斥在“正音”之外。
宋代城市繁榮,經濟發展,市民階層興起,勾欄瓦舍遍佈,為眾多民間伎藝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宋室自南渡之後,定都臨安,宗室勳戚、文武百官紛紛南遷。溫州是南宋除杭州以外最繁華富庶的商業都市,宋高宗在南渡之初,為避金兵,曾浮海逃至溫州,以“州治為行宮”(《溫州府志》),甚至把太廟也遷來溫州(《宋史》)。北方士紳平民,紛紛隨之來到溫州,溫州人口在短期內驟增一半。城市消費人口與日俱增,進一步推動了溫州商業經濟的發展。同是,諸色藝人也紛至沓來,各種民間伎藝雲集於此,相互影響,也相互促進。一種新的藝術樣式——南曲戲文,就在這樣的土壤中孕育、萌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