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太常吸貓

    《太平廣記》引《乾鐉子》中的一個故事,講的是劍南東川節度鮮于叔明喜歡食用臭蟲,也稱蟠蟲。每天散朝後,都要讓家中的僕人蒐集上三五升蟲子,將它們浸泡在溫水中去掉其體內的臭氣,然後拿酥油和調料熬煎熟了,用來卷著餅吃,據說味道其實不錯。雖然不知道這則故事的真假,但是除去臭味不談,應該和現在吃炸蜘蛛、炸蠍子的感覺差不多。 清代的《隨息居飲食譜》記載有一種名叫青腐乳的食物,也稱作臭腐乳,是用豆腐乾加入皂礬等配料發酵陳制而成,據說能夠治療腸胃問題。

    清代《燕市貨聲》中記載有不少當時的市井吆喝之句,十分具有生活氣息。其中就有:“醬糖蒜哪醬豆腐、臭豆腐”一句,可見當時臭豆腐是和醃菜醬料一起在鋪子裡售賣的。這裡提到得臭豆腐多半更是軟軟的腐乳而非比較硬的臭乾子。

    《藥性切用》則提到,臭豆腐有降濁寬腸的功效。不過,書中也提到,臭豆腐雖然比普通豆腐好吃,但是市集上售賣的往往夾雜有鍛石不利健康,所以不能多吃。

    因為臭豆腐的氣味不太討喜,所以在清末的小說中也有用臭豆腐罵人的情況。《舊京瑣記》中也提到類似之事。說是當時京城內有刻薄之人,將來京的考生稱為:“浩然子”。聽起來還不錯,其實是指考試的號舍像瓜一樣,考生坐在裡面就像瓜瓤,是“號瓤子”的諧音。又管考試落地的舉子叫做“豆芽菜”,是因為豆芽菜是水發而出,不是在地上種出來的,取“不中”的諧音。不僅如此,刻薄還體現在地域攻擊上,因為紹興產腐乳,又喜歡食用臭豆腐,直接稱浙紹人為“臭豆腐”,可以說是十分嘴欠了。(圖片源自網路,侵刪)

  • 2 # 馬糖醋

    所謂“臭”,其實是發酵食品的標誌。中國至少在漢朝,已經記載了豆類的發酵產品。發酵食品對人體的好處,可以自己百度。

    所謂“臭”,是蛋白質降解過程的標誌。臭食物,具備了小分子化,益於吸收等優點。

    所謂“臭”,對於開胃,促進食慾有好處。所以“聞著臭,吃著香”。

    古代的“臭”食物包括植物,豆類,動物都有。酸豇豆其實也是“臭”食品之一,只是不太“臭”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太陽為什麼燃燒不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