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字難於結密而無間,小字難於寬綽而有餘”這句話出自唐代楷書四大家之一的歐陽詢《三十六法》。意思是:寫大字、小字要注重結構的疏密。(大字宜緊密,小字宜寬疏。大字密,密處不使透風,要密中有密;小字疏,疏處可以走馬,要疏中見疏。) 以“密”、“疏”二字來形容點畫的分佈狀態並作為字的結構的基本法則,是古代書家在實踐中摸索總結出來的一條寶貴經驗。王羲之曾說過:“大字促之貴小,小字寬之貴大,自然寬狹得所,不失其宜。”唐代徐浩也說:“小促令大,大蹙令小,疏肥令密,密瘦令疏,斯其大經矣。”先賢看中結構的疏密關係,全在於書法審美的需要。大字結構“密”的效果,源於點畫的密集構置和點畫豐滿、輕腴的形態。因這樣的特點而產生了茂密渾圓之氣,茂密之餘神采躍然紙上。小字結構“疏”的效果,源於點畫布白的空闊和書寫點畫的簡捷筆法。簡捷的用筆,寬綽的布白,給人一種舒展、空曠、簡靜、清晰、小中見大的審美感受。處理字的結構的疏密關係,首先要深刻理解其含義。應該說,無論字之大小,疏密之法盡在字中。疏與密雖是技巧的兩種手段,在審美意義上則是一種體格與境界。密是氣凝,疏是氣暢。把握好疏密之法,並非易事。倘若處理有失,密則導致形臃氣滯,疏則導致形散氣洩。宋代姜夔《續書譜》雲:“書以疏為風神,密為老氣,……必須下筆勁淨,疏密停勻為佳。當疏不疏,反成寒乞;當密不密,必至凋疏。”明代文徵明也談到:“大字貴結密,不結密則懶散無精神。”因此,運用疏密二法,當在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去“活”用。
“大字難於結密而無間,小字難於寬綽而有餘”這句話出自唐代楷書四大家之一的歐陽詢《三十六法》。意思是:寫大字、小字要注重結構的疏密。(大字宜緊密,小字宜寬疏。大字密,密處不使透風,要密中有密;小字疏,疏處可以走馬,要疏中見疏。) 以“密”、“疏”二字來形容點畫的分佈狀態並作為字的結構的基本法則,是古代書家在實踐中摸索總結出來的一條寶貴經驗。王羲之曾說過:“大字促之貴小,小字寬之貴大,自然寬狹得所,不失其宜。”唐代徐浩也說:“小促令大,大蹙令小,疏肥令密,密瘦令疏,斯其大經矣。”先賢看中結構的疏密關係,全在於書法審美的需要。大字結構“密”的效果,源於點畫的密集構置和點畫豐滿、輕腴的形態。因這樣的特點而產生了茂密渾圓之氣,茂密之餘神采躍然紙上。小字結構“疏”的效果,源於點畫布白的空闊和書寫點畫的簡捷筆法。簡捷的用筆,寬綽的布白,給人一種舒展、空曠、簡靜、清晰、小中見大的審美感受。處理字的結構的疏密關係,首先要深刻理解其含義。應該說,無論字之大小,疏密之法盡在字中。疏與密雖是技巧的兩種手段,在審美意義上則是一種體格與境界。密是氣凝,疏是氣暢。把握好疏密之法,並非易事。倘若處理有失,密則導致形臃氣滯,疏則導致形散氣洩。宋代姜夔《續書譜》雲:“書以疏為風神,密為老氣,……必須下筆勁淨,疏密停勻為佳。當疏不疏,反成寒乞;當密不密,必至凋疏。”明代文徵明也談到:“大字貴結密,不結密則懶散無精神。”因此,運用疏密二法,當在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去“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