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et”一詞通常被譯為網際網路絡或者國際網際網路。“inter”是“相互”、“互動”、“交織”的意思,“net”是網路的意思。兩者合為一,字面上的意思是網路間的網路,或指網路的集合體。
網際網路絡是資訊社會的主要標誌。它起源於美國,經歷了從軍事運用到全面商業化的發展歷程。
現在的網際網路的前身是阿帕網(ARPANet)。“ARPA”是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即隸屬美國國防部的“高階研究計劃署”。其核心機構是IPTO,即“資訊科技處理處”,是專門研究資訊網路的機構。
1960年代中期,擔任IPTO處長的鮑勃•泰勒聘請麻省理工學院林肯實驗室的拉里•羅伯茨教授主持計算機網路的研究。
1969年底,建成了ARPANet,即“阿帕網”。最初的ARPANet只有4個節點,分別建立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斯坦福研究院、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猶他大學。
1970年,主持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網路工作的S•克羅剋制定了一個主機對主機的通訊協議,即“網路控制協議”(NCP,Network Control Protocol)。1974年,斯坦福大學的文頓•瑟夫(Vinton G. Cerf)主持制定了“傳輸控制協議”(TCP,Transport Control Protocol),並在不久後又提出了“網路間協議”(IP,Internet Protocol)。這兩者的結合就是今天仍在使用的TCP/IP協議,從而使網路互通為一體。
1982 年,美國國防部宣佈採用 TCP/IP 協議作為電腦通訊標準,並於1983年1月1日,永久停止使用NCP。
到1980 年代中期,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接替軍方管理阿帕網。1986年,國家科學基金會建立了國家科學基金會網(NSFNET),網際網路基本上由軍事轉向民用。這是網際網路發展史的一次飛躍。
在網際網路民用化的過程中,一系列實用功能加快了網路的流行。1989年,歐洲核物理實驗室(CREN)的軟體工程師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提出了有關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WWW)的設想,即透過一種超文字的方式提供資訊查詢服務,同時將網際網路上各種主機的資訊有機聯絡起來,網際網路上的資源可以在一個網頁裡比較直觀地表示出來,而且資源之間可以在網頁上相互連結。1990年12月,他開發出了世界上第一個網頁瀏覽器;1991年8月,蒂姆•伯納斯-李建立的第一個網站(也是世界上第一個網站)http://info.cern.ch/上網。
全球資訊網的出現,為網際網路實現廣域網功能奠定了基礎,同時也使網際網路成為一種傳播媒介奠定了基礎。《數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龐帝教授認為,1989年是Internet歷史上劃時代的分水嶺。
網路瀏覽器的開發和WWW 伺服器的增長,掀起了因特網應用的新高潮。原本只是技術人員專利的網際網路技術平民化了。這使網路作為一種傳播媒介得到廣泛運用。
時至今日,網路已成為社會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據中國網際網路資訊中心公佈的數字,截至2013年6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5.91億,網際網路普及率為44.1%;農村網民規模為1.65億;手機網民規模達4.64億;網民人均每週上網時長達到21.7 個小時。
“Internet”一詞通常被譯為網際網路絡或者國際網際網路。“inter”是“相互”、“互動”、“交織”的意思,“net”是網路的意思。兩者合為一,字面上的意思是網路間的網路,或指網路的集合體。
網際網路絡是資訊社會的主要標誌。它起源於美國,經歷了從軍事運用到全面商業化的發展歷程。
現在的網際網路的前身是阿帕網(ARPANet)。“ARPA”是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即隸屬美國國防部的“高階研究計劃署”。其核心機構是IPTO,即“資訊科技處理處”,是專門研究資訊網路的機構。
1960年代中期,擔任IPTO處長的鮑勃•泰勒聘請麻省理工學院林肯實驗室的拉里•羅伯茨教授主持計算機網路的研究。
1969年底,建成了ARPANet,即“阿帕網”。最初的ARPANet只有4個節點,分別建立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斯坦福研究院、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猶他大學。
1970年,主持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網路工作的S•克羅剋制定了一個主機對主機的通訊協議,即“網路控制協議”(NCP,Network Control Protocol)。1974年,斯坦福大學的文頓•瑟夫(Vinton G. Cerf)主持制定了“傳輸控制協議”(TCP,Transport Control Protocol),並在不久後又提出了“網路間協議”(IP,Internet Protocol)。這兩者的結合就是今天仍在使用的TCP/IP協議,從而使網路互通為一體。
1982 年,美國國防部宣佈採用 TCP/IP 協議作為電腦通訊標準,並於1983年1月1日,永久停止使用NCP。
到1980 年代中期,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接替軍方管理阿帕網。1986年,國家科學基金會建立了國家科學基金會網(NSFNET),網際網路基本上由軍事轉向民用。這是網際網路發展史的一次飛躍。
在網際網路民用化的過程中,一系列實用功能加快了網路的流行。1989年,歐洲核物理實驗室(CREN)的軟體工程師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提出了有關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WWW)的設想,即透過一種超文字的方式提供資訊查詢服務,同時將網際網路上各種主機的資訊有機聯絡起來,網際網路上的資源可以在一個網頁裡比較直觀地表示出來,而且資源之間可以在網頁上相互連結。1990年12月,他開發出了世界上第一個網頁瀏覽器;1991年8月,蒂姆•伯納斯-李建立的第一個網站(也是世界上第一個網站)http://info.cern.ch/上網。
全球資訊網的出現,為網際網路實現廣域網功能奠定了基礎,同時也使網際網路成為一種傳播媒介奠定了基礎。《數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龐帝教授認為,1989年是Internet歷史上劃時代的分水嶺。
網路瀏覽器的開發和WWW 伺服器的增長,掀起了因特網應用的新高潮。原本只是技術人員專利的網際網路技術平民化了。這使網路作為一種傳播媒介得到廣泛運用。
時至今日,網路已成為社會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據中國網際網路資訊中心公佈的數字,截至2013年6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5.91億,網際網路普及率為44.1%;農村網民規模為1.65億;手機網民規模達4.64億;網民人均每週上網時長達到21.7 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