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怡電影

    龐大的消耗戰:

    1.蘇軍一個月產一萬臺坦克,德軍幾個月才一萬輛,特別是先進的坦克產量更低。

    2.蘇軍的坦克皮實,容易維修,德軍的都是尖端科技,報廢了很難修復,失去一輛就失去了。

    3.德軍後期的軍工廠被盟國連續轟炸,產能下降較多。鋼鐵廠幾乎不能正常運轉。

    4.石油基地被佔,缺乏燃料。

  • 2 # maxskill

    德華人按照造汽車思路造裝甲武器,理論上很強,但遇到泥濘的惡劣環境就趴窩不少。而且德國缺乏鎢,穿甲彈使用上用一枚少一枚。在裝甲防護上缺乏經驗和能力,只能用死重量去提高防護能力,代價就是行駛速度慢行程短。在如何用傾斜角來提高跳彈,以及減少窩彈區等至今仍是德國弱項(現在靠英國喬巴姆撐一下,不然就是裸奔)。在中後期隨著蘇軍空軍能力的提高,德軍已失去了奔襲能力,在衝撞陣地戰中,面對海浪般的T-34、IS2、SU-85、SU-100,沒有勝算。而且好不容易把軍隊集中起來,就會遭卡秋莎爆揍。在100公里防禦地面上會先後遇到地雷區、反坦克塹壕區、反坦克炮陣地、坦克叢集、大口徑榴彈覆著區,這當中還會有來自天空強擊機伊爾2的問候。稍微休整一下,蘇軍又會增加幾百輛坦克,幾百門大炮。

    蘇軍則按照造拖拉機的模式造坦克,很多部件通用。柴油燃點高,馬力大,而且利用特殊角度使鑄造炮塔獲得較高的防護能力。隨著口徑加大,伴隨的突擊炮、自行火炮增多,蘇軍才真正變成了機械化軍隊,衝擊力和運動能力變得十分強大。即使如此,蘇軍仍強調防禦,在武器設計上、陣地設計上都會有特別要求。如後期著名的D30帶三個腳架,180度打擊,就是這種進攻帶防禦的體現。因為在蘇軍防禦陣地設定時,會佈置倒打的反坦克火力,原以為已衝破火力線的德軍高興不了幾秒,火力依然猛烈。

  • 3 # 戰略論

    從整個東線的德軍裝甲部隊的使用來看,造成德軍裝甲部隊實力不斷下降,甚至到後期已經失去了優勢的原因,最主要的就是對裝甲部隊的過度使用和坦克產量的不足問題,其中以第一條最為關鍵。

    經過了1941年的那場長達半年多的大規模攻勢作戰以及隨後幾個月的冬季防禦作戰,德軍裝甲部隊的損失已經非常嚴重,德國的坦克工業無法在短期內補充前線的損失,這造成了直到德軍在1942年發起“夏季攻勢”時,仍有超過三分之二的裝甲師未得到休整,也就是說僅就從裝甲部隊的實力而言,德軍在1942年發起攻勢顯得相當勉強。不過對德軍有利的是,蘇軍的裝甲部隊比德軍更弱,還未能從1941年的巨大損失中恢復過來,所以德軍在1942年的前期仍舊能夠在裝甲作戰中佔據優勢。

    蘇聯的重工業在遷往大後方後迅速恢復了生產力,在蘇聯當局的努力下,1942年的軍工產量相比於上一年增加了86%,這是一個巨大的成就,蘇聯在這一年生產了247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而德國只生產了4800輛,這意味著蘇軍不僅可以滿足前線的坦克消耗,還能在後方組建大量的新銳裝甲部隊,作為預備隊投入到關鍵的戰場上,而德軍即便是維持現有裝甲師的坦克損耗就非常吃力了,根本無從新建之說。長遠來看,如此發展下去,蘇軍的裝甲部隊必然最終要超過德軍裝甲部隊。

    事實上德軍的裝甲部隊很少能夠撤回後方進行休整,除非是遭到重大打擊而失去了戰鬥力不得不撤離前線進行重建,這主要是由於東線的戰線過於寬廣,大大超過了德軍步兵師的防禦能力,基本上蘇軍只要集中力量選擇一處突破總會成功,這樣就不得不需要德軍裝甲部隊進行反擊以封閉缺口,許多德軍裝甲師在無休止的防禦中消耗殆盡,無法投入到關鍵的戰場上,這在戰略上是毫無意義的浪費資源。東線的作戰就基於最基本的作戰原則,即節省兵力以集中最大的力量投入戰略決戰中,根本的措施就是縮短防線,儘可能選擇有利於防守的地帶進行防禦,尤其要放棄那些不利防守的突出部,從而使一部分裝甲師可以撤回後方休整,作為戰略預備隊隨時投入到某一關鍵的戰役上。

    在整個1942年德軍裝甲兵的實力實在不斷的下降的,1943年德軍開始加大對裝甲兵的投入力度,加上新型坦克的投產讓德軍裝甲兵重新奪回武器上的質量優勢,德軍裝甲兵在1944年一度恢復了強大的實力,但是被盟軍在西線的登陸威脅而抵消了,德軍不得不將10個快速部隊部署在西線,無法投入東線作戰,東線德軍裝甲兵仍舊處於明顯的劣勢,他們再沒有發起過任何戰略上的反攻或者進攻,基本上是在各處的救援中等戰術性行動中消耗了。整個戰爭中,德軍裝甲兵沒有得到任何的喘息時間,一直處於激烈的作戰中,沒能組建成一支強大的戰略預備隊,以在決定性的戰場上投入決定性的裝甲兵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預算6K求推薦攢機方案,主要是可以玩《全境封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