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場遇見愛情的旅行

    2004年至2010年,郭敬明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且成立上海最世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旗下擁有五本雜誌,簽約近百位文字和漫畫作者,每年出版近80本書,除了出版 影視 遊戲,音樂劇也在他繪製的商業版圖裡。有人說郭敬明一個人帶動了青春文學這個產業。

    繼《小時代》系列電影后郭敬明要拍《爵跡》系列電影,眾人認為以後電影會成為郭敬明公司最主要的經濟支撐時,

    郭敬明說:“不算主要支撐,因為我們傳統出版還佔很大的體量但是他算是比較新增的一塊業務起來的速度比較快的一塊業務。”

    在拍電影期間的,很多人質疑郭敬明公司的雜誌和出版銷量是下降的,郭敬明卻說:“其實不是我們的銷量下降,而是整個市場都是這樣,所有雜誌銷量都在下降,我們還算下降的少的。所以我覺得你很難用一個人的力量或者一個公司的力量去對抗整個科技文明的潮流。但是我很喜歡一句話就是說講故事的人永遠不死,我覺得不管未來你是在紙上看書還是在電子商務上看書。甚至是你直接腦電波接受故事都可以,但是你永遠是需要內容的。”

    面對重新考慮公司構架的問題,郭敬明表現很自信。

    “其實間間最世文化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純的出版公司,它更多的已經轉變為一個IP的運營平臺。我們的IP最初始的階段,都是文學作品,但其實這是金字塔的最上面一層,它的體量是非常小的,真正的大體量是全部在地基的下面,那你只有不斷地深度地去挖掘,一層一層地往下做,那即使你的水流到下面的時候會積蓄很大的能量。所以我們做電影 做周邊開發 做遊戲 做音樂劇,做很多很多的東西其實也是讓一個IP產生更多更多的價值。”這是郭敬明對自身行業的一種先進思想認知。

    所謂最世文化,做到什麼地步或者做到什麼程度才算最好呢?

    郭敬明因此表示,他希望儘可能的去嘗試更多的領域,把它打造成一個文化孵化的平臺。可以把一個故事一個文化複製到很多很多的領域去,讓這個IP產生更大的價值。

    有人說最世文化的品牌就是郭敬明,而他說這個是有一定問題的,他覺得當它創立的非常好的時候把它運轉的特別好,比如說這個公司已經存在十年20年,它已經成為一個很好的商業品牌的時候,其實它就不一定是郭敬明瞭。因為郭敬明不可能活100歲200歲,但是一個公司可以活100年200年。

    對於自己的公司,郭敬明抱有很大的期望,他不確定公司做多久但會盡自己最大可能去創造它,不管是不是他在經營,可能比如說自己年紀大了或者說身體累了,或者自己想退休了,但是他一定是希望有一個更好的人去繼續讓它可以更好的存在。

    未來的事情其實很難去判斷,所以基本上做好眼前的每一份工作就好了。

    每個人都對自己的人生有所規劃,腳踏實地才是最重要的。

  • 2 # 一個表叔

    郭敬明並不是從作家變成商人,而是一開始就把這兩種身份結合得很好。

    郭敬明儘管飽受非議,比如抄襲/拜金/庸俗/緋聞等等,但僅從郭自己的自我認識和定位來說,很了不起。

    人類群星閃耀,無數時間無謂的流淌,才能產生幾個巨星。郭敬明一開始就認識到自己的寫作才華,永遠都沒辦法達到這個領域的最頂端。這是天分,很多人就是無法接受這樣的命運。不論郭怎麼努力,他就只能做個暢銷書作家,青春文學,受眾只有十幾歲的少男少女。

    所以郭很好地認識到了自己的比較優勢,然後專注於這個才華,安心地把這個才華變為商業,變現,專注於賺這部分受眾的錢。

    娛樂圈和郭敬明比較像的,比如任泉。他們早早就認識到,自己的才華是什麼水平,在這個行業只能做到什麼成就,然後迅速找到適合自己的新事業。這就是本事。

    相比較之下,郭敬明的伴侶韓寒同志,寫小說寫部落格當賽車手,直到轉行拍電影才真正的找到了賺錢的模式。成長反而不如他一直瞧不起的郭敬明。

    當然,你也可以批評小四低俗/沒有責任感。但只要一個人不傷天害理,我們沒有道德綁架別人要別人去承擔更多責任的權力。

  • 3 # 布一手記

    謝謝悟空邀請,我能坦誠我沒看過郭敬明寫的書,也沒看過他拍的小時代嗎,這能暴露我是個連青春尾巴都抓不住的人嗎。不管他是從一個作家變成一個商人,還是從開始就是作家和商人的身份相結合,至少他轉型成功了,他找到了他的市場,還蠻受正青春一代喜愛。這是一個多文化快餐時代,有時不能單單拿硬性的營養標準去要求,達不達標,能不能吃去衡量,就比如,除了日常正兒八經的家常菜、也會去享受下高階餐廳、偶爾時不時肯德基、點點外賣、嚐嚐土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懷孕生子的文章下面接男(女)寶,有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