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484460375653

    古代勞動人民紙史發展過程,大概分了以下幾個階段: 1,原始即紙的蒙芽階段(大約在戰國或西漢),表現形式有二; 1)飄絮法而得的類紙----大約戰國或西漢時的養蠶人,把蠶繭在水中抽絲後,剩餘的敗絲殘留於蓖上,拿蓖離開水,在蓖席上的敗絲粘為絲棉,這就是"飄絮法"而得的類紙.為何不稱紙呢?答:動物纖維故. 2)水撈說---在"飄絮法"之後,秦或西漢時,這從<詩經.陳風>"東門之地,可以漚麻"`"東門之地,可以苧麻".再還有古長安世代相傳的民謠"倉頡字,雷公碗,灃出紙,水飄簾".簡言之,紙是灃河發大水時,從河裡撈出的.特點是後者,河中漚麻,漚就是脫膠鹼化,後被水力擊打成漿,漿浮在門簾上,水落曬乾物.可稱縐形紙,答:植物纖維,合紙的定義.但是,共同特點,都不是人造的.我們明確指出,這些客觀事物,為以後人造紙創造了極佳客觀物質條件. 2,人造一簾一紙階段(在西漢至東漢公元105年前),即,一個簾子只能撈一張紙叫一簾一紙.這從有第一張到蔡倫前,也要經幾代人,只能造少`慢`差費粗糙的雛形紙,雖不能寫字,但和第一階段最大改進---已是人造紙. 3,人造一簾多紙階段(從一簾一紙到蔡倫紙問世後).用一個紙簾和簾架,可造千萬張可供書寫的紙,這叫.一簾多紙.但是,也有人說,一簾多紙可能還要晚,理由是三國紙尚未普及,晚在晉`隋,這種看法不能說沒道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頻呼叫電話請謹慎接聽”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