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醒醒老師
-
2 # 矜持假象890
在各個行業中被細化延伸,不同場景中需要不同的識別技術,實現方式也非常多樣,目前主要是藍芽、NFC、二維碼和WIFI。而隨著WiFi網路的普及和5G網路的全面到來,以WIFI為識別方式,必將成為主流。第壹近場以WiFi指紋進行場景識別,以手機為流量入口,以AI為核心技術。為線下商家場景提供從“識別定位”到“手機上開個店”,一整套智慧場景識別快應用服務,目前為全國領先的智慧化近場服務提供商。
題主這個問題問的特別好,“什麼是近場識別?”
其實近場識別學術上稱作“近場通訊”,這是一個通訊領域的課題,是對一類技術的統稱,現在應用在生活中的場景卻很普及,題主能夠發現並提出問題,說明有著過人的觀察力。
近場通訊源自射頻識別技術,是在其上利用新技術發展起來的通訊標準,所以想要弄清楚什麼是近場通訊必須看搞清楚射頻識別。下面是一個發展時間表:
射頻,簡單的講就是我們常說的無線電。我們都知道雷達是利用無線電的反射去探測空中的物體,雷達從1842年奧地利物理學家多普勒提出利用多普勒效應的多普勒式雷達開始,之道近百年後的二戰才進入大發展時期。雷達的出現可以及早的發現空中出現的飛機,就像下圖:
這是一張虛構的假想圖,假設一架位於亞歐大陸南部的雷達,能夠探測近半個地球的範圍(實際上要探測這麼大範圍需要N部雷達和超強的功率)
雷達能夠探測到它所照射範圍內的全部飛行器,問題來了,哪一架是自己人?哪一架又是需要防禦的敵機呢?這就是二戰中面臨的問題。
這個時候給飛機裝個“車牌”不就好了嗎,問題是怎麼讓雷達看到。最簡單的就是飛機主動發回一個無線電訊號。
如此,我們便能知道誰是誰了,其中的細節就不深究了,感興趣的話請查詢“飛行應答器”的相關資料,這種以無線電為載體的通訊識別就稱為射頻識別,英文標識RFID。
有一點要注意,射頻識別與無線電通話表面上類似,都是無線電載波傳輸,都是“你來我往”的交流,但是射頻識別有一個自動迴應的特徵,這也是近場通訊的一個特點。
後來在飛利浦和索尼共同研製開發下,基於RFID及互連技術實現了短距高頻的無線電傳輸,在13.56MHz頻率運行於20釐米距離內傳輸速度能達到106 Kbit及更高。這就是我們近年來常常在手機發佈會上聽到的“NFC”技術,英文: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翻譯過來也就是題主要問的近場通訊。
這種通訊方式其實類似於上面飛機與雷達的通訊,只不過應用的幾十釐米到幾毫米的狹小空間內,最常見的一個例子就是公交卡。
完成刷卡扣費的主要流程如下所示,實際則複雜的多,受限於線圈所能帶來的微量電量,晶片每次工作的時間只能維持幾百微秒到幾十毫秒,一次完整的工作中主機與卡片之間需要往復通訊幾十個來回,但加到一塊總的時間很短,通常在不到一秒內完成。
同樣的技術也出現在我們常見的門禁卡上。門禁卡擁有更緊湊的線圈,因此體積更加的小巧。
當然還有有源的裝置,相對於無源,它們可以做到更遠的通訊距離,持續的電量意味著晶片可以進行更長時間的工作,因此有著更好的加密效果。
而現在大部分手機也都內建了nfc晶片,結合系統軟體,甚至可以代替門禁卡公交卡等眾多的裝置,從一定的程度來講,這也是有源的裝置。
nfc技術不單單是無線電近距離通訊,其中還有涉及到資訊保安的加解密,多裝置衝突的演算法,容錯技術等等,是一個繁雜的技術體系及標準。總之簡單的理解就是基於無線電,裝置能夠自動完成響應的一種通訊方式。
發展到現在,近場通訊已經不僅僅是NFC的代名詞了,尤其是在物聯網的推動下,更快更好方案層出不窮,比如基於藍芽的解決方案,特別是BLE低功耗藍芽裝置。首先是藍芽技術已經很成熟,易於改造,其次是能夠輕鬆實現十數米的通訊,但是缺點也是有的,那就是不能有牆體等遮蔽物,另外安全性不如NFC。
另外就是WiFi方案。如今手機都帶有wifi,並且wifi原有的標準具有很高的容錯糾錯方案,所有的裝置都是能夠相容的wifi晶片,普通wifi網路的覆蓋範圍輕鬆達到百米級。很多“智慧社群”都是採用這種方案,一方面不需要向用戶發放裝置,另一方面wifi短時間能夠傳輸數千倍的資料,並且可以一對多或者多對一,靈活易用。
生活中還有很多地方應用到了近場通訊,包括電子支付、身份認證、票務、資料交換、防偽、廣告等方方面面,只有我們多觀察,多分析就會發現他們,並且感受到帶給我們的便利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