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i裸奔的地雷i
-
2 # 馬齋雜談
唐代科舉有常舉和制舉兩類。常舉每年舉行,於進士科外,復置秀才、明經、明法、明字、明算等多種。學館的生徒可以直接報考,不在學的自行向州、縣報考,合格後再由州縣送中央參加考試,應試者以進士、明經兩科為最多。考試的內容,進士著重於詩賦和時務策,明經則著重於儒家經典的記誦。主持考試的,開元二十四年(736)以前一直是吏部考工員外郎;以後歸禮部掌管,也有臨時由皇帝委派中書舍人等清要官主持的。武則天當政時,還親自主持考試。考試及格者稱為“及第”。錄取數進士科約為應試者的1-2%,明經科為1-2/10。因為考生投送履歷表,叫做“投狀”,所以進士第一名稱“狀頭”或“狀元”。武則天還增設武舉,由兵部主持。
制舉由皇帝臨時立定名目,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文辭清麗科、博學通藝科、武足安邊科、軍謀越眾科、才高未達沉跡下僚科等百十餘種。士人和官吏都可以參加考試。考中以後,原是官吏的立即升遷;原來不是官吏的,也立即由吏部給予官職。但制舉出身當時並不被視為正途,而看成是“雜色”。應考者主要集中在明經和進士兩科。明經科主要考試儒家經義,比較容易;進士科主要考詩賦和政論,難度很大,而且又是做高官的主要途徑,因之最受重視。常舉初由吏部主持,後由禮部主持。制舉是為了蒐羅非常人才而臨時設定的考試,不常舉行。一般士人和官吏都可應考,錄取者優予官職或提升。科舉制有利於庶族地主參政,進一步擴大了封建統治的經階級基礎。
-
3 # 小宋史趣
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來說薦舉,薦舉制度由來已久,最早出現在西漢時期,時稱察舉制。由王公大臣和各地方官舉薦人才,再由皇帝親自出題考核。到唐朝時,朝廷進一步擴大了舉薦人的範圍,地方長官及其下屬司馬、長史還有朝廷派往各地的的特使都有權利舉薦人才,使得唐朝人才輩出,多數文人志士都能透過此等途徑走上仕途。
第二說說唐朝的科舉制度,科舉制度創建於隋朝,發揚於唐朝,唐朝科舉在隋朝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
首先,唐朝不在要求出身,即使出身非貴族,也不妨礙最後成為權利階級的上層。
其次,在唐朝科舉及第後並不能直接當官,還要經過吏部的一系列考察,不再僅僅只看文學上的學問造詣,更看重士人的德才兼備。
再有,武則天時期,開創了糊名制,把考生的名字籍貫等資訊封住,以防主考官作弊,保證了科舉制度的客觀性和公正性。
另外,唐玄宗時期,轉進士科為主要考試科目,詩賦開始成為主要考試內容,選拔了不少文人騷客。
最後來說一下制舉,制舉其實也是科舉的一種形式,只不過科舉幾乎年年都舉行,而制舉不定時,而選取的人才也大都為專業人才。皇帝會根據朝廷的需要不定時開制舉,為朝廷選拔補充各方面缺少的人才,不侷限於文試,每次開科所錄取都為專業性的人才。
同時,如果參加了科舉及第之後,因為還要等待吏部的考核不能立即就職,這時候也可以參加制舉,由於制舉是由皇帝親自出題選拔,所以一旦透過制舉,可以立馬授予官職。不少期望升值的官員也都會透過這一途徑來得到升遷的機會。
正是由於唐朝多方位的人才選拔制度,才造就了大唐的盛世江山。
回覆列表
科舉制始創於隋朝,至唐朝進一步發展、完善,成為選拔官僚的主要方法。唐朝的科舉分常舉和制舉兩種。常舉每年舉行考試,科目主要是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秀才等。常舉的應考者有兩個來源,一為生徒,二為鄉貢。應考者主要集中在明經和進士兩科。明經科主要考試儒家經義,比較容易;進士科主要考詩賦和政論,難度很大,而且又是做高官的主要途徑,因之最受重視。常舉初由吏部主持,後由禮部主持。制舉是為了蒐羅非常人才而臨時設定的考試,不常舉行。一般士人和官吏都可應考,錄取者優予官職或提升。科舉制有利於庶族地主參政,進一步擴大了封建統治的經階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