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和迴避其實只是面對未發生或已發生的事件時所產生的某種狀態,只要及時、正確地進行引導和調整,是可以得以解決的。若是把它當成一種人格來看待,很可能就會認為這是無法改變的。這兩種不同的看法就會使人產生區別對待,心態上就會完全不同。
比如你的伴侶對你要求很高,你又達不到,你會對此胡思亂想,會顧慮你們是不是彼此不夠適合,會想著對方會不會哪天就離開你了,你以後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等等,這樣的雜念會充斥在腦子裡,甚至根本驅趕不走。於是這種不確定會讓人先產生焦慮,焦慮過後會在某些念頭中去尋找可能性,並且會開始鑽牛角尖,一個問題想不通或多個問題想不通。
這種不確定會變得開始自我懷疑,對自己、自己做的事等等都開始不確定。這說明焦慮起作用了,佔據了你大量的時間,而我們的生活裡總是有一些必須要去做的事情,焦慮會使人對各種事情都無法專注,它就是來使你分心的,讓你很多事情都做得馬馬虎虎,並且靜不下心來。
解決問題的能力很弱的人,會發現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會出現問題,並且越積累越多。
比如意願和責任撞車的時候,很多人會做出偏好意願的選擇,於是責任就被暫時擱置了,這種狀況一累積,就會使這種迴避或是不予理會的狀態融合到人們的態度、做事的方式上,從而形成慣性,也就是下意識,慢慢地遇到不想做的事,或者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想都不想了一定“盡最大的努力”讓它們遠離自己。
其實有上面這些前提做引導,我們就會了解到其實焦慮和迴避是人們生活中很常見的狀態,並非無法更正,但是若沒有得到及時關注,不只是婚姻方面,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會使自己變得很被動,很無助。婚姻中的角色也只是我們多種身份之一,並不是全部。
簡單地說把焦慮的時間用專注來取而代之,做好眼下的每一件事,不去想太多,可能會對自己不確定性的預判減少幾分,專注做事,至少你確定了自己能做好一些事情,然後很多狀況會得以改善。其實關於迴避也是如此,迴避的產生更多是來源於事情已經定性了,但是你發現自己無能為力,所以導致你不想再去面對這些問題、壓力等等。但是正確看待困難,才會使人產生想要解決問題的意願,也只有這樣,才能把一個個難題處理掉,而非置之不理。
焦慮和迴避其實只是面對未發生或已發生的事件時所產生的某種狀態,只要及時、正確地進行引導和調整,是可以得以解決的。若是把它當成一種人格來看待,很可能就會認為這是無法改變的。這兩種不同的看法就會使人產生區別對待,心態上就會完全不同。
焦慮,我們都知道焦慮是來自對未來的不確定。比如你的伴侶對你要求很高,你又達不到,你會對此胡思亂想,會顧慮你們是不是彼此不夠適合,會想著對方會不會哪天就離開你了,你以後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等等,這樣的雜念會充斥在腦子裡,甚至根本驅趕不走。於是這種不確定會讓人先產生焦慮,焦慮過後會在某些念頭中去尋找可能性,並且會開始鑽牛角尖,一個問題想不通或多個問題想不通。
這種不確定會變得開始自我懷疑,對自己、自己做的事等等都開始不確定。這說明焦慮起作用了,佔據了你大量的時間,而我們的生活裡總是有一些必須要去做的事情,焦慮會使人對各種事情都無法專注,它就是來使你分心的,讓你很多事情都做得馬馬虎虎,並且靜不下心來。
迴避,則是下意識對很多問題都選擇不予理會或可以逃避。解決問題的能力很弱的人,會發現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會出現問題,並且越積累越多。
比如意願和責任撞車的時候,很多人會做出偏好意願的選擇,於是責任就被暫時擱置了,這種狀況一累積,就會使這種迴避或是不予理會的狀態融合到人們的態度、做事的方式上,從而形成慣性,也就是下意識,慢慢地遇到不想做的事,或者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想都不想了一定“盡最大的努力”讓它們遠離自己。
其實有上面這些前提做引導,我們就會了解到其實焦慮和迴避是人們生活中很常見的狀態,並非無法更正,但是若沒有得到及時關注,不只是婚姻方面,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會使自己變得很被動,很無助。婚姻中的角色也只是我們多種身份之一,並不是全部。
簡單地說把焦慮的時間用專注來取而代之,做好眼下的每一件事,不去想太多,可能會對自己不確定性的預判減少幾分,專注做事,至少你確定了自己能做好一些事情,然後很多狀況會得以改善。其實關於迴避也是如此,迴避的產生更多是來源於事情已經定性了,但是你發現自己無能為力,所以導致你不想再去面對這些問題、壓力等等。但是正確看待困難,才會使人產生想要解決問題的意願,也只有這樣,才能把一個個難題處理掉,而非置之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