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戰略論
-
2 #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521
斯大林格勒戰役已經使德國大失元氣,沒有很好的團結全部兵力德國的兵力已經不足,義大利的倒戈促使德國孤軍奮戰,失敗是早晚的事,從希特勒不將義大利地區兵力拉回防守就可以看出嚴重缺乏石油的德國無力迴天了。別說德國能反敗為勝。兩百萬兵力的損失已經讓德國軍事軍心動搖了。本來德國最多人口才4000萬又帶民族屠殺,人口銳減,不能在佔領區招兵買馬柏林被圍,就已經難有起色了。德國不像中國國大有戰略縱深,可以首都被滅還能繼續作戰。這就是國小的弊端。進攻有餘,防守不足。
德國當然有取勝的可能,假使能採取正確的戰略指揮,發揮德軍機動作戰的優勢,還是有勝利的機會的。凡是說德國進攻蘇聯必敗的,基本都是“事後諸葛亮”,蘇聯絕對不可能一定能取得勝利,反過來德國也不一定會必然失敗!
1942年德軍在東線最大的弱點便是德軍的兵力已經不足以繼續實施如同1941年那樣寬廣戰線上同時發起強大的突擊,一來是戰線漫長稀釋德軍本就不足的步兵部隊,二來德軍在1942年關鍵性的裝甲部隊實力並沒有恢復,反而有所削弱,其近20個裝甲師和裝甲步兵師中只有一半能達到正常的編制。所以1942年德軍只能選擇戰略防禦或者有限目標的進攻。
戰略防禦的選擇,這一觀點由南方集團軍群司令龍德施泰特元帥率先提出,他指出德軍實力難以守住現有的漫長防線,而有限的進攻並不能短時間內徹底的打敗蘇聯,所以他主張進行長距離的撤退,至少撤至第聶伯河一線依託有利地形和拉直後縮小的戰線來提高德軍的防禦能力,最好是撤至波蘭一線,以徹底解放德軍後勤補給的困境和極大的縮短德軍的防守正面。
龍德施泰特的戰略意圖非常具有典型的德軍參謀總部軍官的長遠性的考略思考。即從根本上來解決德軍所面臨的最大的兩個難題:後勤補給和兵力不足。把這些難題都甩給蘇聯,然後再削弱蘇軍實力後,尋求有利戰機再度對蘇軍發起反擊,打德軍擅長的機動作戰。無疑就最後的結果來看,這是當時德軍最好也是最正確的戰略選擇!
反過來我們來看1942年德軍的夏季攻勢,德軍對高加索的攻勢初期勢如破竹,可在之後先慢慢陷入停頓,直到最後變成相持。而希特勒為了保證高加索地區的德軍A集團軍群的補給線和側翼安全,又不得不維持斯大林格勒地區的攻勢,事實上德軍短期內並不需要攻佔斯大林格勒,完全可以建立一條野戰防線和後方配置裝甲部隊的屏障來保護A集團軍群的北翼。
可是正是由於高加索地區攻勢的停頓,使得德軍在這裡的進攻將變為長期進攻,所以長遠來看,德軍要重新發起高加索的攻勢,則必須在該方向上的A集團軍群做強大增援,而這些部隊必然也只能從斯大林格勒方向上抽調,所以希特勒才決心先拿下斯大林格勒,這樣德軍便可以依託伏爾加河的有利地形來增加自己的防禦,節省出這裡的德軍主力,最後再轉向高加索地區。
本身這些考慮並無錯誤之處,可是它最大的錯誤就是這些戰略意圖同德軍的現有進攻實力嚴重不匹配。德軍不可能也沒有實力向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兩個方向同時做過遠的深入,此舉造成的嚴重後果是,德軍的戰略預備隊消耗殆盡,而對於斯大林格勒防線的B集團軍群北側數百英里長的側翼卻只能降低戰鬥力很弱的義大利、羅馬尼亞等聯軍部隊來掩護,結果蘇軍恰恰從這裡對德軍進行了猛烈的突擊,包圍殲滅了德軍的第6集團軍,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即使是蘇軍在包圍德軍第6集團軍後,德軍也依舊擁有勝利的可能,那就是利用第6集團軍吸引蘇軍主力於其附近,然後德軍集中強大的裝甲部隊和步兵部隊發起反突擊被蘇軍進行反包圍,畢竟這種機動的野戰是德軍擅長的,也可以取得比進攻蘇軍防禦陣地更大的戰果。這也是希特勒的考慮,可是完成如此規模的進攻絕不是曼施坦因指揮的實力不足的頓河集團軍群可以做到的,這個任務必須交給頓河集團軍群和A集團軍群共同來完成,也就是說A集團軍群要在第6集團軍被圍後立刻從高加索地區撤出,在有利地形上建立防線後,抽出主力來用於斯大林格勒的反攻上。
任何一個指揮官應該清楚的認識到,一旦斯大林格勒方向上德軍失敗,那麼高加索地區的德軍後方將有被切斷的威脅,所以也必然要選擇撤退,所以此時對於德軍考慮的已經不是高加索的油田了,而是德軍能否取得南翼防線的完整,挫敗蘇軍的進攻,保住德軍的戰略主動權。
所以無論德軍在1942年採取最正確的戰略防禦還是繼續其夏季攻勢,都是有可能取得勝利的,只要不要犯希特勒這種不顧自己實力不足而堅持大而全的攻勢,1942年的東線戰場將還是德軍的天下,畢竟此時蘇軍無論是高階將領的指揮水平和蘇軍的整體實力並不能和德軍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