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國史記聞

    國史君(國史通論)認為,即便周世宗柴榮不死,他也未必能夠收復燕雲十六州,理由如下:

    第一、後周與契丹國力相去甚遠

    耶律阿保機建立遼國的時候唐朝剛剛滅亡,即此時的中原地區已經進入並且將持續近百年的割據勢力混戰期,而契丹正是抓住這個機遇統一了契丹八部,成為北方草原上的霸主。論地盤、論武力都可以與五代十國中任何一個國家爭衡。並且人家統一了之後一直都是國運上升期,而五代中任何一個朝代都是在沒來得及穩定的時候就已經亡國了。

    第二、周世宗北伐雖然順利,但未與契丹主力作戰

    下面這段話出自《舊五代史》:

    至乾寧軍,偽寧州刺史王洪以城降。至瓦橋關,偽守將姚內斌以城降。鄚州刺史劉楚信以州來降。瀛州刺史高彥暉以本城歸順。關南平,凡得州三、縣十七、戶一萬八千三百六十。 是役也,王師數萬,不亡一矢,邊界城邑皆望風而下。

    看到了嗎,周世宗北伐獲取的關南三州十七縣都是原來後晉的土地,乃是漢人聚居的地方,並且這些地方基本上都是望風投降。也就是說,後周部隊不僅沒有與契丹主力作戰,甚至基本上沒有大戰就收復了燕雲十六州中的三個。柴榮在準備親征第四州——幽州的時候駕崩了,要知道幽州才是最險要並且被契丹部隊重兵把守的關隘。後周尚未收復第四州,我們也不能妄下定論說柴榮能收復全部十六州。

    柴榮與契丹曾經間接作戰,便是在親征北漢之時,顯德元年(公元954年)柴榮曾率軍與由一萬契丹騎兵和三萬多北漢將士結成了聯軍作戰,並取得了勝利。但是當時柴榮面對的仍然不是契丹主力。

    第三、可以與後世北伐遼國做對比

    北宋太祖趙匡胤、太宗趙光義的軍事能力也許無法與柴榮相比,但是宋朝建立之後基本上完成了中原地區的統一,國力大增。而趙匡胤多次討伐小小的北漢都未能成功,趙光義在付出巨大代價之後消滅了北漢,並且企圖乘勝進一步收復燕雲十六州,高粱河慘敗之後他又發動了雍熙北伐。北伐初期也非常順利,下面這段話出自《宋史》:

    曹彬與契丹兵戰固安南,克其城。潘美與契丹兵遇,追至寰州,刺史趙彥辛以城降。曹彬克涿州。潘美圍朔州,其節度副使趙希贊以城降。潘美師至應州,其節度副使艾正、觀察判官宋雄以城降。田重進攻飛狐,其守將呂行德等舉城降。進圍靈丘,其守將穆超以城降。潘美克雲州。重進至蔚州,耿紹忠以城降。

    北宋部隊收復這麼多土地,比當年周世宗北伐要順利得多吧,但是僅僅十幾天之後,當北宋部隊與契丹主力正面作戰之時便慘敗於岐溝關,此後北宋再也不敢輕易北伐了。

    所以,周世宗北伐前期的勝利並不能代表他就能收復燕雲十六州,畢竟當時的後周腹背受敵且綜合實力有待提升。如果柴榮擁有趙光義的天下,那他與契丹爭衡的結果就未可知了。

  • 2 # 這些歷史要讀

    柴榮肯定會死的,題目應該說是:如果柴榮晚些死,能否收復幽雲十六州?

    個人在想,估計很多人都會覺得,如果歷史再多給柴榮一些時間就好了。柴榮的確是一代明君,如果他不是英年早逝,他很有機會能一統天下,繼而北上擊敗遼國收復燕雲故地。當然,如果他晚十來年死,自然也就沒趙匡胤什麼事了。

    但問題就在於,趙匡胤的能力其實絲毫不亞於柴榮,甚至可以說還要勝於柴榮。大家別忘了,柴榮在位年間,對外的很多戰功,其實很大一部分本身就是趙匡胤的功勞。畢竟趙匡胤他自己就是文武相全的,可以說是歷史上武功最好的皇帝。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趙匡胤可是和秦始皇、漢武帝和唐太宗並稱的盛世明君,他不僅結束了五代十國的亂世,還開創了文化無比燦爛的宋朝。

    很多人因為宋朝的富而不強,就歸罪於趙匡胤,進而惋惜柴榮的天不假年。

    但綜合能力還不如趙匡胤的柴榮,難道活得更久,就真的能一統了天下?即便真的能一統天下,也不見得柴榮就能比趙匡胤更有成就。要知道,我們詬病的“杯酒釋兵權”這策,其實在當時可是一招兵不血刃就能結束五代十國以來武人亂政局面的好策。可是趙匡胤在總結自身和過去歷史經驗,想出來的最合適的辦法。而柴榮是沒有這方面考慮的,沒準柴榮最後開創的統一王朝,很可能還是一個軍鎮割據的局面......

    因此,趙匡胤這麼做,雖然對宋朝的軍事造成了影響,但卻更好的維護了國家的統一。這在當時來說無疑是一向明知的舉措。

    至於宋朝收復不了燕雲故地,其實不是趙匡胤的責任,而是趙二的無能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你多金的老公經常打你,你會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