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七鬥

    回答問題前,先來欣賞一下睢景臣《哨遍·高祖還鄉》裡的一段描寫:你身須姓劉,你妻須姓呂,把你兩家兒根腳從頭數:你本身做亭長耽幾杯酒,你丈人教村學讀幾卷書。曾在俺莊東住,也曾與我喂牛切草,拽壩扶鋤。

    春採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麥無重數。換田契強秤了麻三稈,還酒債偷量了豆幾斛,有甚糊突處。明標著冊歷,見放著文書。

    少我的錢差發內旋撥還,欠我的粟稅糧中私準除。只通劉三誰肯把你揪扯住,白甚麼改了姓、更了名、喚做漢高祖。

    這段描寫詼諧風趣,雖然有點誇張,但大致情況基本屬實,那就是你劉三原本不過是個“喂牛切草,拽壩扶鋤”的農民罷了,怎麼就忽然變成了“漢高祖”了呢?

    無疑,這是借了鄉野老媼之口吻,來貶諷劉邦,可博讀者一笑。但笑過之後,卻也不能不讓人深思,“這劉三如何就成為漢高祖了呢”?

    那麼就回到本問題上來吧,劉邦能當皇帝是因為運氣嗎?

    顯然,縱觀劉邦從起事到成王,走“運”的時候不在少數,能輕鬆拿下咸陽就是靠運氣,鴻門宴上能全身而退,也有走運的成分,但要說劉邦成王就是靠走了狗屎運,那就是個笑話。

    竊以為,劉邦成事,除了“運氣”,還要靠三氣,那就是“心氣”,“脾氣”,,“人氣”。

    先說“心氣”,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

    當時,心氣高的人有三,陳勝,項羽,劉邦。

    陳勝心高,喊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項羽和劉邦在看到始皇的車馬儀仗,也都說了一句心比天高的話,項羽說的是“他日將取而代之”!劉邦則說“大丈夫當如是”!

    這三位都是心氣高的主,也都做出了一番大事業。

    所以,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必須要有心氣!有心氣的人,也必定會有所作為!只有不甘平庸,才能不碌碌無為,虛度光陰。

    再來說“脾氣”,脾氣就是性格,現在大家都認可了“性格決定命運”的說法,這也是經過檢驗的真理。

    就拿劉邦和項羽相比,他們兩個就各有各的脾氣性格,韓信曾對項羽進行了客觀評價,“項王喑惡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歸結起來就八個字,“匹夫之勇,婦人之仁。”

    而劉邦卻與其恰恰相反。

    東漢名將馬援對高祖的評價是“無可無不可”。

    毛澤東評價:劉邦是在封建時代被歷史學家稱為‘豁達大度,從諫如流’的英雄人物。

    單說其“無可無不可”,初進秦宮,劉邦是想享受享受的,但樊噲一句話,劉邦就收手了!

    原本他也瞧不起韓信,可蕭何一句話,他就能沐浴,築壇,恭恭敬敬地拜韓信為大將。

    這一點上,劉邦就不同於項羽的匹夫之勇,剛愎自用。

    最能體現二人脾氣的是,一次項羽欲和劉邦單挑,項羽說,與其這樣打來打去生靈塗炭,不如咱倆單挑定勝負,你有種嗎?劉邦笑答,我與你只智鬥,不武鬥也!

    從這也可以看出,項羽就一莽夫,而劉邦卻是個“好脾氣”。

    最後談談“人氣”。

    這個就讓劉邦自己說吧,“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張良)。

    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

    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劉邦說的實事求是,沒有人氣,他也一事無成。

    縱上分析,劉邦之所以成就帝業,皆因其有四氣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囯公職人員管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