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白也bye
-
2 # 樂學讀書會
法中國人不傻,咱們也沒那麼聰明。馬奇諾防線是防止德國直接入侵法國,所以基本上德法接壤的土地上都修築了。至於法國跟比利時接壤的那一塊,法國沒有修,為什麼不修?有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修這麼長的堡壘是要花錢的,能不修的地方那就不修,要節省成本。
第二,某種程度上,它就是希望德國從那裡入侵。如果漫長的國境線要是都修了堡壘,那是不是所有國境線都得放一樣的兵力防守?哪來的這麼多兵力。與其這樣那不如在德法線修築防線,只需要減少的兵力防守,逼德國從比利時入侵,法軍是不是就能在這一段重點佈防了?而且德國得先打下比利時,那反正是別國的領土,總比直接打進自己家好吧?
第三,比利時這裡是低地區域,從低往高衝,那肯定是法軍佔優吧。
所以法軍傻麼?一點也不傻。只不過失敗了所以被有些人認為很傻。失敗的原因不是馬奇諾,一方面是因為德軍速度太快,閃電戰不是吹的,快到法國沒來得及徐徐佈防。另外一戰法國損失太大了,主要戰場就在法國境內,法國青壯軍人幾乎快打沒了,要不然它至於修馬奇諾防著德國麼?
-
3 # 古今通史
曾被譽為“法國長城”的馬奇諾防線與中國的長城殊途同歸,隨著時代的不斷推進,最終淪為旅遊勝地,但二者卻又有著截然不同的“風評”,萬里長城成為華夏民族中華兒女勤勞勇敢、奮發自強、不屈不撓抵禦外辱的精神標誌物,而馬奇諾防線則徹底淪為一個笑話。
網路中有這樣一種言論,即:“長城無用論”,其實對歷史稍有了解的朋友都知道,這是一種胡扯的說法,遠的不說,如果沒有長城,皇太極用得著繞路漠南蒙古從喜峰口入侵中原腹地麼?山海關也是長城的一部分,如果沒有長城,就當地駐軍那幾萬部隊,沒有任何憑藉的話,能頂住後金、大清騎兵麼?
當然,長城並不能解決封建社會的一切問題,諸如腐化墮落問題,人民疾苦問題,也無法“保佑”一個封建政權千秋萬代屹立不倒,但戰略上講,在古代戰爭中,抵禦外族方面,長城一線的功用不可或缺,長城的作用已經發揮了,把一切罪責都甩給長城,這是不公正的,歸根結底還都是人的問題。
馬奇諾防線也是一樣,其本身並不可笑,也不短視,但堅固的堡壘必須輔以正確的戰略戰術,否則它的作用將淪為雞肋。
馬奇諾防線本身是失敗的產物,這要從它的“出生”講起:
一戰時期法國也還是沉醉於世界強國的美夢之中,傲慢的態度仿似病毒般傳播,軍隊當然也沒有幸免的理由。
步兵在火炮、機槍的猛烈打擊下,本應以最快的速度接近對方戰線前沿並嘗試突破,而法軍則認為這樣的舉動有失優雅,跑步衝鋒的建議無疑是對法軍最大的侮辱。
法國的反射弧超長,天知道繞了地球多少圈,在幾十萬個“教訓”倒地被收割生命以後,法國才後知後覺感覺好像哪裡不對,哪裡不對呢?
1917年,美軍參戰,1918年雙11,德國戰敗宣佈投降,戰後的法國終於還是醒悟過來,以這種節奏進攻無異找死,如果想保持優雅,還是龜殼戰術比較好,既優雅又安全。
以上雖有一定調侃的成分,但毫無疑問,法國的戰略和其軍事思想是相吻合的。
法國雖在一戰中獲勝,但是付出的代價也極其慘重,這不是收復領土和戰爭賠款所能彌補的。
當時法國居安思危的情結比戰敗的德國還重,表面無比光鮮,但內裡殘破不堪的法國在一戰中死亡人口約140萬,因傷致殘人群高達150萬,大量工業基礎設施被摧毀、近6萬公里的鐵路、公路被破壞、不大的國土上竟然有2萬家企業倒閉,債務額高達340億金法郎。
戰後的一切都陷入低迷,這其中也包括人口在內,其總人口還不足德國的2/3,法國本身的軍力就不如德國,人口和工業製造能力的下降,給了法國帶來了巨大的危機感,因為他們知道,如果沒有英國、俄國、義大利,尤其是最後加入戰爭的美國的幫助,法國的敗亡命運幾乎是被註定的。
歷史總是具有非凡的教育意義,以往德國的幾次入侵都必須經過法國的東北部地區,而這裡恰恰是法國近代工業最重要的命脈所在,比如不可或缺的鐵礦資源,北方地區出產的鐵礦石佔總比的95%,戰爭資源的密集意味著戰爭工業的密集,因為這有效節省了長途運輸費用和時間。
法國面臨兩個問題,毗鄰的德國當然掌握這個關鍵資訊,只要軍力方面沒有問題,德國隨時有能力把這些工業優勢轉換為自己的資源,而對法國來說,一旦戰時失去這些寶貴的資源,一切都將無以為繼,對德國來說是1+1=2,對法國來說則是一切歸零。
所以,出於法國的短板,無論是戰略戰術方面,還是有效保護資源方面,馬奇諾防線的建立,都很有必要,但可惜的是---馬奇諾防線的堅固程度雖毋庸置疑,別提馬奇諾防線了,就是它的延長線都讓希特勒忌憚不已,這在作戰過程中顯露無遺,但可惜的是,傾向於絕對防禦思想的法國政客最終佔據了上風,一戰協約國總司令福煦的意見也不被接受,所以馬奇諾防線的戰略作用也大打折扣,把戰爭主動權完全交給了希特勒。
法國並不傻,甚至他們自己也沒怎麼期待能在馬奇諾防線發生大戰,因為他們要走一戰老路。
他的計劃是首先建立堅不可摧的馬奇諾防線保護接壤邊境安全,然後防線向北延展開來直至荷蘭、比利時,再加上英法聯軍做機動支援,可保萬無一失,因為一戰就是這種橋段打的,最終取得了勝利。
還是那句話,戰爭主動權。希特勒無論如何都不會攻打馬奇諾防線,但他同樣也不會陷於其他陣地戰,重蹈一戰覆轍,德國選擇鑽小樹林,通過阿登高地的森林直線插入法國,馳援荷蘭的英法聯軍自然沒有想到,因為在他們的印象中,德國的機械化部隊不足以克服阿登森林的山路。
僅僅十幾天後,法國就被切了蛋糕,一方是敦刻爾克大撤退,一方則是法國投降,併發布命令讓駐紮在馬奇諾防線的部隊繳械,參觀了馬奇諾防線的德中國人歎為觀止,防線內擁有戰鬥、生活所需的一切設施和資源,甚至還包括娛樂專案,可惜的是它在戰場上卻沒有發揮任何積極作用,不過這也是德軍之福吧。
-
4 # 博物館的狐狸
不要太小瞧法中國人,也不要小瞧馬奇諾防線。馬奇諾防線的存在(而且是西邊漏洞的存在),至少在三個方面具有很大的戰略意義,對法國是有好處的。
第一,正因為馬奇諾防線的存在,所以法中國人很明確地能識別出德國的戰略進攻方向。德中國人不會正面進攻馬其諾防線,不管是德中國人還是法中國人、英中國人,幾乎都是公認的道理。所以,英法兩國戰爭計劃的制訂,完全是針對德國從右翼進攻來考慮的,即所謂一戰“史蒂芬計劃”的重演。
如此一來,法國和英國的戰略佈局就會變得更簡單,調動部隊和裝備就能更有針對性和預見性。
第二,由於德國必然會從荷蘭、比利時方向進攻,那麼英國的參戰就不可避免。英國一直存在長期的外交政策,只要任何國家從地面攻入低地國家(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英國都會認為自身遭到威脅,必然會宣戰。英國參加一戰的理由正是如此,當初德國為了減少對手還刻意繞開了荷蘭。雖然二戰爆發時,英國參戰理由是德國入侵波蘭,但法國在戰前的一切戰略謀劃,肯定是積極推動德國向荷蘭、比利時進攻,而不是繞開。所以,馬奇諾防線是很好的戰略牌。
第三,馬奇諾防線的防禦成本其實很低。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宣傳馬奇諾防線造價高昂,但實際上混凝土永久工事的建設成本,是遠低於裝甲部隊建設成本的。這條防線造價達50億法郎,但實際上是分成10多年來付出的。相比之下,法國“黎塞留”號戰列艦造價超過12億法郎。一個馬奇諾防線只相當於四艘戰列艦的價格,但戰略價值卻是四艘戰列艦無法媲美的。
需要強調的是,不僅是法國建造了馬奇諾防線,德國也相對地建立了類似的齊格菲防線,規模和費用基本相當。所以,法國建造馬奇諾防線並沒有什麼值得指責的,關鍵是法國陸軍和空軍的建設思想落後,在戰術上完全被德軍壓倒。
在法國戰役爆發時,英法聯軍擁有3300多輛坦克,德國只有2400多輛坦克,雙方兵力也都是300多萬。但是德國巧妙地從阿登山區進行偷襲,從盟軍西部戰線和馬奇諾防線之間穿過,直接包抄了盟軍西部集團的後路。英法聯軍對戰略方向完全判斷錯誤,將自己的主力丟進了德國的包圍圈,這種失誤不是馬奇諾防線的責任。這些都顯示出了英國和法國在戰略和戰術上的不足。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德國和法國都沒有將主力放在馬奇諾防線上,但是德國軍隊在西線獲得突破後,也在馬奇諾防線正面發起了進攻,作為對西線進攻的呼應。由於法國軍隊在馬奇諾防線部署的兵力不足,很多部隊被調往西線救火,所以堅固無比的馬奇諾防線,在德軍正面進攻下,也是被很快突破的。(陶慕劍)
-
5 # 前進者A
二戰前法國修築馬奇諾防線是正確的,因為當時的法國是不會想到德國會那麼快橫掃歐洲,並通過比利時進攻法國的。
要知道,法國儘管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但歷史上也是飽受戰爭蹂躪的,尤其是德國對法國的威脅更是實實在在。普法戰爭法國失敗後,法國不僅賠償德國50億法郎,而且割讓了阿爾薩斯全省和洛林的一部分,同時引發了法國大資產階級革命,建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法蘭西第二帝國宣告滅亡。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甚至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為皇帝,成立了德意志帝國,完成德意志統一,取代了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這對法國來說是難以容忍的恥辱。第一次世界大戰法國軍隊更是傷亡巨大,還讓德國差點打到巴黎,歷史教訓非常深刻。
也許有網友會問:二戰前軍事技術革命難道對法國統治階層沒有絲毫影響嗎?有!當時的戴高樂等軍官在這方面還是作了很多工作的,法國政府也曾計劃投資組建4個機械化師。但總的來講,法國新鮮的招數也是不多。主要原因是上世紀20年代末波及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把法國拖得半死不活,加上法國很大程度上是注重金融,全世界放貸,金融業已經滲透法國的方方面面,對社會影響很大,而對工業革命帶來的製造業發展則有所忽視,無法跟上時代發展。體現到國防建設,也是缺乏主動精神,被動應對佔上風,修建馬奇諾防線防禦德國就是典型一例。
-
6 # 歷史庶吉士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守仁君如果說馬奇諾防線修建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德軍繞開呢?
馬奇諾防線橫貫法德邊境,重點保護了法國的阿爾薩斯—洛林工業區以及法德接壤的大片平原。當然,法中國人是想修一條長城完全杜絕德國的入侵的,但是比利時不允許法國在他背後修軍事基地,畢竟法國其實也不是什麼好鳥,在歐洲大陸,法德兩國半斤八兩,誰都幹過見不得人的事。
德中國人不傻,如果我要打你,肯定不會往你槍口上撞,法中國人也不傻,他知道德國絕對不會撞他的槍口,所以馬奇諾防線的作用一是縮短戰線,迫使德國從有限的地區發起進攻。二是作為戰略返攻的基地。
那麼法中國人想讓德中國人從哪打呢。看圖,馬奇諾防線法比邊境是沒有修的,法國的目的就是讓德軍走一戰的路線,從比利時進攻法國。
總結一下,馬奇諾防線的修建根本就不是為了和德軍打塹壕戰。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告訴德國此路不通。萬一真的發生戰爭,也能迫使德軍不得不從比利時方向進攻,這樣既能緩解法國的壓力,也能拉英國下水。
-
7 # 庭州行者
然而,當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後,德中國人用實際行動告訴法中國人:想幹掉你,有一萬種方法。在德國的閃電攻勢之下,Continental第一強國法蘭西抵抗了不到六個星期,便放棄了掙扎,北部領土,包括首都巴黎,都落入了納粹德國的手中,其餘百分之六十的南部領土上,建立了以貝當將軍為首的維希政權,受到希特勒的支配,法國獨立國家的地位名存實亡。
實際上,德軍當時並沒有將主力用於進攻馬奇諾防線,而是繞過馬奇諾防線,進入法國和比利時邊境的阿登山區,直接繞過了馬奇諾防線。這令法中國人措手不及,德國的裝甲部隊在法國境內如入無人之境,頃刻之間便碾壓到了巴黎。那麼,法中國人為什麼想不到德國會繞過馬奇諾防線呢?法國的將軍,政治家,真的是傻子嗎?
德國的確派兵進攻荷蘭,比利時,北部的英法聯軍按照計劃前往迎戰。然而,這並不是德國的主力部隊,而僅僅是佯攻。德國主力在克萊斯特的指揮下越過阿登山區,突入法國境內。阿登山區位於法比邊境,地勢險要,法中國人想不到德國會這麼進攻,同時因為比利時政府的不同意,法國再此並沒有部署,這就使得德軍的進攻異常順利。在突入法國境內後,由於法軍主力都在馬奇諾防線,所以德軍一路向南,直搗巴黎,一路順帶將北部的英法聯軍團團包圍,這便有了敦刻爾克大撤退。
所以,說法中國人對馬奇諾防線以外的地區準備不足,是不恰當的,只能說,法軍從戰鬥理念到戰鬥能力,完全落後於時代。馬奇諾防線從本質上講,是一戰之後“火力-防禦”思想指導下的產物。該思想的核心在於,建立穩固的陣地,並且在陣地上配備大量的火力,與對手進行消耗戰。這種思想源於一戰中凡爾登戰役的勝利,並且在戰後令法軍執著於此,奉為皋臬。隨著軍事工業的發展,法國國內中生代將領,以戴高樂將軍為首,開始對這種理念提出質疑,他們主張建立裝甲部隊,提高軍隊的機械化程度,但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當德軍的機械化部隊肆意馳騁在法蘭西的領土上之時,法國連像樣的抵抗都組織不起來,足以說明,法國的戰敗,已經不是馬奇諾防線的問題,不再是準備不足的問題,而是從理念到裝備全方位落後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講,法蘭西輸得並不冤枉。
-
8 # 史之策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要需要了解下馬奇諾防線——馬奇諾防線建造於1928年到1940年之間,是法國為了抵禦德國進攻,在東北部建造的要塞、堡壘結合式防線。
到了1929年底,馬奇諾出任法國陸軍部長後大力推動東北邊境防線建設,並在次年獲得了國會的鉅額撥款。馬奇諾防線在原本堡壘的基礎上開工建設,1936年,馬奇諾防線宣告完成。
建成之後的馬奇諾防線長達390千米,縱深10~20千米,工事包括鐵絲網、反坦克設施、機槍和火炮等,由混凝土、裝甲加固,地下部分則包括指揮室、倉庫和其他生活保障區域,工事之間由通道連線,通有電車。
但是令大家沒想到的是,一個固若金湯的防線,竟然被德國繞後擊潰了。難道法國在設計這道防線時,就沒想到德軍可能繞過防線的問題嗎?
1937年,法國國防部長達拉第決定繼續完善邊境防線,從馬奇諾防線北端繼續沿著法國、比利時邊境建造防禦工事,一直延伸到北部海邊,讓整個法國處於防線保護下。
這樣一來,德國無處可繞。事實證明他的做法是對的,1940年德軍主力確實從比利時進攻,直奔達拉第防線而去。
可惜,雖然有所準備,達拉第防線還是沒擋住德軍。其中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
首先,有效的防線造價昂貴。達拉第防線本來準備設計成馬奇諾2.0,更加堅固。但是因為資金而不足,建造緩慢,規模縮水。
另外,無論是馬奇諾防線還是達拉第防線結構都很複雜,造價昂貴,工期很長。
而且從達拉第防線1937年開工,到1940年遭到德軍襲擊,這中間不過三年,根本還沒有建造完成,因此導致了德國繞過馬奇諾防線從北部輕易突入法國。
另外,法國與比利時邊境區域多山地森林,法國認為德國大規模機械部隊難以進入,所以,法國政府並沒有對達拉第防線進行像馬奇諾防線一樣的投入。這也導致了達拉第防線比較脆弱。
事實上,法國的失敗最根本原因在於指導戰爭的思想有問題。
法國太依賴當時的邊境防線,一旦失去防線,法國戰鬥力就會大打折扣。當時法國保守派的完全防禦思想佔上風,被法中國人廣為接受。
對於要塞來講,一旦被繞開,它的防禦作用就不存在了。1940年德國剛一撕開法國北部達拉第防線,法國就失去希望投降,總共才抵抗了一個月多。
從上世紀70年代起,馬奇諾防線就徹底喪失了軍事作用,被改造成了農業基地和景點。馬奇諾防線也成為了看似有用,其實無用的代名詞。
-
9 # 真正鱷魚不哭
法中國人也知道啊!
一戰時,德中國人搞施利芬計劃,就是取道比利時繞過德法邊境,打擊法國側後方,差一點就打進巴黎!吃過這麼大的虧,怎麼可能還不長記性?
馬其諾防線的指導思想不是我們想像的靜態禦敵於國門之外,而是極致的塹壕戰戰略。法中國人希望用少量兵力堵住德法邊界,主力部署在法國比利時邊界,一旦德國入侵比利時,法軍就迅速進入佈防。通過連續防線消耗德軍銳氣,遲滯德軍進攻,然後彙集英法聯軍主力進行決定性反攻。法中國人本想先期進入比利時佈防,把比利時也塹壕化,但是比利時人可不願意給法國當肉盾,把自己的國土變成戰場,英中國人也不希望法國影響力太大,於是這事就沒了下文。
法國戰役開打時,德軍首先攻入荷蘭比利時,法軍立即按照預案北上應對,不料德軍裝甲部隊主力穿越比法邊境的阿登山區,打了法中國人措手不及。他們沒估計到機械化部隊的推進速度遠大於傳統步騎兵,於是在古德里安的狂飆突進中被打崩了。
這是整體戰略思想落後釀成的慘劇,不是戰術失誤!其實法國也注意到德國裝甲師在大放異彩,也開始組建自己的裝甲師,但這不是一朝一夕可成。法中國人之前沒有組織研究實踐,倉促之下當然不能如臂使指。
我們也不要笑法中國人保守,我軍還不是曾經迷信老一套防禦戰略,直到海灣戰爭第三次浪潮,多少將領捫心自問,如果挨炸的是我們怎麼辦?
軍事戰略調整本來就有一定賭博性質,當年美帝迷信麻雀中距彈,讓F4取消了航炮,結果被米格機吊打——不僅是米格21,還有我們的殲5(米格17)。
-
10 # 和平精英寶寶佳
其實雷諾和戴高樂等人都反對耗費巨資修建馬奇諾防線,他們認為這些錢還不如用在飛機大炮裝甲車方面。而且英法的軍官也已經料到德軍不會正面硬扛,而是繞到法國北部。法國計劃從比利時方向再修一道防線,和馬奇諾防線連起來。當時法、比防線的阿登高地崎嶇難走,並不適合德國裝甲部隊通過,因此這也成了法國防守最薄弱的地方。天算不如人算,1940年5月德國發動進攻,先讓英法聯軍支援荷蘭,然後再趁虛直入,並很快將英法聯軍逼至敦刻爾克。
馬奇諾防線現在已經成了中看不中用的“繡花枕頭”
馬奇諾防線的修建主要還是當時法國元帥霞飛極力支援,他是在1916年的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中取得勝利而奠定了歷史地位,上海的霞飛路(現在的淮海中路,1915年至1943年曾命名霞飛路)就是以他命名。
有點諷刺的是,修建馬奇諾防線的一個理由就是節省國防人員開支。為法國爭取2~3周的緩衝時間,構築法國反擊作戰的據點,迫使德軍繞道比利時或瑞士,從而避免法國本土遭到入侵。法中國人對於馬奇諾防線寄予厚望,其為了抵禦空中轟炸、大口徑火炮攻擊,而搭配了各種火炮、壕溝、堡壘、醫院、工廠等軍事生活設施,在較大的工事中設定設計了有軌電車。
德軍從阿登高地進入法國後,在1940年6月14日便攻下了巴黎。而在1944年6月,盟軍反攻的時候,同樣繞開了德軍把守的馬奇諾防線。二戰結束後,尤其是法國進行核武器計劃後,馬奇諾防線的地位就更加尷尬了,逐步被棄用,某些工事甚至被改成紅酒酒窖、農場,甚至迪斯科舞廳……
回覆列表
不是沒想到,恰恰相反,馬奇諾防線的作用之一就是讓人繞開它,只不過德軍的戰術遠在法軍之上
馬奇諾防線是一戰之後法國為防止德軍入侵而在東北部邊境修建的一道長達數百里的超級防禦工事,鋼筋混凝土建造,極為堅固,內部擁有各式大炮、壕溝、堡壘、廚房、發電站、醫院、工廠等等,通道四通八達,較大的工事中還有有軌電車通道,可以成為世界軍事史上的奇蹟。
但是,法軍上下對這條防線也有清醒的認識,並沒有把寶都壓在這條防線上,靠它將德軍拒在國門之外明顯是不現實的。
馬奇諾在法國的軍事構想裡是重要的一環,簡單來說,有七點作用:
為什麼法中國人的設想落空了法中國人不怕德中國人繞道,他們確定德軍將在這道銅牆鐵壁前付出血的代價,戰爭將進入相持階段。馬奇諾之後就是法國重要的工業區--阿爾薩斯和洛林,物資運送方便,軍隊集結也比德國更有優勢,依靠馬奇諾防線,他們有信心把德國的血流乾。法軍此時的戰略思想還停留在一戰階段。
如果德軍繞道比利時,可以讓英國參戰,依靠英法比聯軍與德軍決戰,為憑空拉來兩個強力盟友,又拒敵於國門之外。
另外,比利時處於馬奇諾防線德軍一邊,一旦開戰,相當於逼著比利時站在自己這邊,在國際上,自己也是積極對抗侵略者的姿態,國際形勢有利於法國。
但是德軍技高一籌,早早識破了法軍的戰略構想,將計就計,他們不止要攻滅法國,還要一舉消滅英國遠征軍。
德軍首先通過戰術欺騙,以B集團軍群為餌,誘使英法聯軍40多萬人前出比利時平原。而主力A集團軍群則從法比邊境的阿登山口突入,強渡馬斯河,接下來的十餘天內,橫貫整個法國,一直進攻到英吉利海峽,將英法聯軍包圍。雖說接下來的敦刻爾克大撤退中,撤走了九萬多法軍,但是這些都是法軍的精銳部隊,而且損失了全部的重灌備,而這時的法國門戶大開,甚至還來不及完成2次動員。
這事也不能全怪法軍沒有準備,阿登山區道路崎嶇,交通不便,裝甲部隊很難通過。而且法軍和比利時軍在此均部署了數量不少的軍隊。但是德軍在名將古德里安親自指揮下,以輕型坦克開道,大量空軍掩護,閃電突破比利時軍隊防線。
法軍不是沒有察覺,也完全有機會把德軍裝甲部隊鎖死在山區,阿登地區道路狹窄,古德里安的隊伍綿延150公里,如果法軍死命反撲,德國最精銳的裝甲部隊可能就要葬送在阿登了;但法軍判斷德軍此舉只是佯攻,所以只派了一個騎兵師前來助陣,結果被打的落花流水。德軍甚至比計劃中還要早一天衝出山區,渡過馬斯河。
馬奇諾防線就好像一個堅硬的烏龜殼,英法聯軍就是烏龜,德軍砸不爛它,就引誘它伸長脖子,然後悄悄的從阿登伸出一把刀,一刀剁掉它的頭,之後再順著脖子挖出裡面的肉,這時候殼再硬也沒有用了。
看地圖,馬奇諾防線已經被遠遠繞開,巴黎也無險可守,很快法國政府就被迫流亡了。
換句話說,馬奇諾防線其實已經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德軍確實沒有攻破這裡,起到了很好的防衛作用,但是後面的行動頻頻失誤,才導致了二戰中法國的速敗。
現在,馬奇諾防線已經徹底失去了軍事意義,大部分設施已經改為民用了,其中很多堡壘都用來種蘑菇了,說不定你在法國吃到的奶油蘑菇湯就是在馬奇諾防線種出來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