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公子無忌shy

    岳飛在被趙構賜死時,臨死前曾向趙構上書,只寫了八個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而這句“非卿不忠,非朕不明”,可以看做是對上面八個字的回覆吧,趙構想表達的意思,其實更多的是自己的無奈和迫不得已。這是前半句,後半句是“你的公道在這裡,朕的天下也在這裡”,也存在為趙構洗白的成分,更多是表達一種在他的角度,不得不殺岳飛的意思。

    岳飛是堅決的主戰派,從趙構稱帝開始,南宋朝廷就有了喋喋不休的主戰、主和的爭鬥,岳飛也經常上書給趙構要求主戰,甚至還經常用辭職威脅,這樣的下屬也真是讓趙構操碎了心啊,這時候趙構還是比較器重岳飛的,所以回覆岳飛說,戰和這種大事,是朝廷大臣拿主意的,你作為邊防重將,守好邊境,不要操心這些事情了。

    岳飛的忠、趙構的明

    雖然說,岳飛做了很多犯忌諱的事,那麼他對趙構忠心嗎?我認為他是忠心的,只不過岳飛這個人有點小心眼,老想的啥事安裝他的想法來,就是我們常說的格局不太大。但是這無法否認岳飛的軍事才能和他對趙宋的忠心,他無數次把趙構從叛軍中解救出來,而從沒有逼迫趙構給他超越本身的權勢,可見岳飛的忠心,無愧於他背上的“盡忠”二字,擔任他老出現的尥蹶子也顯示了他的剛直和純正,沒有花花腸子,他就是這麼掏心掏肺,把君父與臣子演繹到了骨子裡。

  • 2 # 秦三鳳璧

    我理解他的意思,這是趙構在岳飛靈位前說的一句話:“非卿勿忠,非朕勿明”,這是他心裡話,可能說時是眼中含淚,悲痛萬分,這說明正是趙構是為岳飛平反幕後策劃者。

    “非卿勿忠”這實際上在告慰岳飛“我知道你是忠於我們大宋的”這也就肯定了岳飛,這也是撤底為岳飛平反的基礎。那“非朕勿明”呢!啥意思?這趙構是在對岳飛說“嶽元帥呀!你的想法太冒險啦!不是我糊塗,你的直搗黃龍迎二聖的建議是不太可能實現的,弄得不好我宋就要亡國啊”這就是趙構對岳飛說話的原意。趙構的說法對不對?我認為是對的。在世界上有三次戰爭證明趙構沒錯。那三次大戰?一,拿破崙兵敗俄羅斯。二,希特勒兵敗莫斯科。三,中國的抗美援朝。

    首先看一看地理位置,第一第二這二次戰爭基本上都發生在莫斯科附近。橫掃歐洲的拿破崙已打進了俄羅斯,結果來了一場寒流,把拿破崙的軍隊都凍僵凍死,拿破崙大敗,統一歐洲的夢想破滅。第二次戰爭希特勒的閃電戰一下掃到了莫斯科,這時的蘇聯已危在旦夕,斯大林紅場閱兵以求穩定軍心、人心,法西斯勝利在握,可是同樣來了次寒流,德軍的汽車都發動不起來,德軍凍死餓死不知其數,而且炮彈打不出,只能捱打。而蘇聯調動西伯利亞的軍隊用雪撬滑行十日趕到莫斯科,蘇軍全面發攻,蘇聯的炮彈都能發射,德軍全軍覆沒,希特勒從此走向滅亡。莫斯科的地理位置大約北緯55度。而這黃龍在那兒呢,是在哈爾濱五國城,是北緯45度,也許有人會說這黃龍是比莫斯科低了10度嗎!好再看另一場戰爭,這場戰爭發生在北韓,北韓比哈爾濱低20度的緯度,大約和中國的北京緯度差不多。

    中國的抗美援朝是在彭德懷元帥帶領下和麥克阿瑟統領的聯合國進行的一場戰爭。雙方出動的軍隊人數大體相仿,志願軍從鴨綠江一直打到三八線,可以說志願軍大獲全勝。但從統計數字看卻令人大跌眼睛,就是志願軍的非戰爭傷亡超過戰爭傷亡,也就是凍死、餓死和在醫院受感染而死的超過半數。

    一個畫面一群北韓大媽頭頂剛收到的綿衣送到戰場上,可一看這些戰士都凍死了。

    另一個資料是打到三八線時彭德懷向毛主席發電報說:“主席啊!我們不能再向南打了,再打過去我們的給養肯定要不行了”,主席回答:“好!不過你要頂住,不然的話我們和談要被動了”,這樣中美軍隊就在“上甘嶺”進行反覆爭奪,戰爭極其慘烈。

    如果你有興趣的話自己動手量一量從鴨綠江到三八線多少距離,再看一看從長城到哈爾濱多少距離?從長城到哈爾濱的直線距離是鴨綠江到三八線的直線距離二點四倍,難道彭大元帥說假話不成?這點距離給養不行了那二點四倍的距離能行嗎?哈爾濱比北韓緯度高了二十度,更寒冷,最近一個報道在哈爾濱北邊一個縣城人們把一盆水潑向天空掉下的是一盆冰珠。

    戰爭不是喊口號,這是聚全國之力的一場大搏鬥,如嶽元帥和金朝拼搏的話我看那金兀朮也無須和他打,他只要把他的臣民移到蒙古去,讓你們去迎二聖吧!其結果只有一個我想你們該知道了是什麼?

  • 3 # 河東來

    趙構的意思,岳飛當然是“忠臣”,但他是一個“戰爭狂人”,自己也知道這個情況,但又駕馭不了,只能選擇犧牲岳飛了。

    設想一下,岳飛在朱仙鎮,要十二道金牌才能召喚回來,在皇權至上的封建社會,這是多麼不可思議的事情,明明一道金牌就可以完成的事情,直到下命令十二次,一個帝王才能夠完成對一個將軍的排程,帝王心中,一般產生“尾大不掉”的感概才是常態。

    俗話說得好,“伴君如伴虎”,但此時的趙構的內心,則是“伴臣如伴虎”,而且這個“臣”為了戰爭的需要,甚至可以達到犧牲“君”也在所不惜,戰爭到底的地步。

    歷史上有一個著名的細節,就是岳飛超常規的要求趙構冊立太子的問題,岳飛為什麼對此憂心忡忡,是因為岳飛害怕與金國全面戰爭的情況下,無法保證趙構的安全,為避免群龍無首的情況發生,只要有儲君即可,其實岳飛的建議是並無私心的,只不過趙構雖然明白,卻不敢拿自己的生命冒險,畢竟趙構曾經被完顏宗弼追殺了大半個中國,後來建立南宋可以說是苟延殘喘,長出了一口氣。

    所以為什麼趙構金牌要下十二道,是因為他深知岳飛的秉性,一道是肯定不行的,基本是一道金牌發出不久,馬上又發第二道,主要是怕命令不及時,自己會被岳飛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被動的拖下水。

    如果只是戰爭策略的問題,岳飛可以收到第一道金牌就回到趙構身邊進行開會磋商,或者進行苦諫,但為什麼岳飛沒有回去,因為他知道回去了可能就再也沒有機會“北伐中原”了。

    這個情況,與清王朝與日本的甲午戰爭有些類似,如果清王朝孤注一擲,憑藉龐大的體量,拖也可以把日本拖死,就像後來的抗日戰爭一樣。

    但在這個過程中,滿人的清王朝能否維持,還有兩說,所以慈禧太后發出“寧喪國賊,勿喪家奴”的指令,慌忙進行議和。

    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情況也是與之類似,不然侵略者又不是傻子,能夠佔領你,瓜分你,會良心發現,心慈手軟嗎?

    當時的情況是,金國滅不了南宋,南宋也沒有完勝金國的實力,勉強發生戰爭,只能是慘勝,博取險勝的機會而已,南宋王朝能否保全,趙構能否生存,都是未知之數。

    如果岳飛有足夠的戰略自信和實力,可以完勝金國,相信他不會去動員趙構立儲,也不會十二道金牌才把他召回來,說明他心裡也有猶豫,也沒有完全必勝的把握,才選擇返回的南宋,而趙構一待他回京,就匆忙的將其下獄,由於他確實也是“盡忠報國”的典範,又堅決不改變“北伐”的立場,趙構及得力爪牙秦檜只好選擇了“莫須有”的罪名將他殺害。

    這應該是趙構說這句話的心路歷程。

  • 4 # 北宋書生耶律蕭

    雖然趙構是皇帝,但其實他是個可憐人,他的所有決定都是和他的過往經歷密切相關的。

    首先他是宮女之子,他和母親韋氏在宮裡一直備受冷落,宋徽宗三十多個兒子、三十多個女兒,皇后貴妃之子都顧不過來,哪有時間理一個宮女之子,韋氏在趙構出使金營前一直是“婉容”的品級,連妃都算不上,地位非常低,可以想象母子二人在北宋末年阿諛奉承之風盛行的宮廷內院免不了遭人冷眼,一年半載也見不到徽宗一面,因此趙構的童年是比較暗淡的,絕對算不上開心,他與徽宗皇帝和大哥欽宗的關係也是比較疏遠的,即便對徽宗有怨氣也是有可能的。

    其次,他的皇位是撿來的。趙構的皇位是怎麼來的?是張邦昌主動送給他的,當時北宋滅亡後,金人扶持張邦昌當傀儡皇帝,張邦昌膽子小,幾個月之後就把皇位送給了趙構。這樣的繼位方式可以說名不正言不順,在天下人眼裡大宋皇帝是宋欽宗,他大哥才是正統,所以後來苗劉兵變時叛軍衝趙構大喊:“他日若淵聖歸來,帝何以自處!”意思就是如果以後宋欽宗回來了,你該怎麼辦?叛軍就以這個理由逼迫他退位,他當時也只能暫時退位,後來張浚韓世忠等人平息了叛亂,他才重新恢復皇權。

    第三,宋軍的羸弱他一直看在眼裡,飽受其苦。從小時候開始,他就耳聞目睹了宋軍的各種慘敗,20萬軍隊伐遼被耶律大石打的幾乎全軍覆沒,金軍南下一夜間黃河岸邊十幾萬守軍望風而逃,他繼位後完顏兀朮僅率領5000鐵騎就能縱橫江南無人能擋,打出旗號就是要活捉他,他也只能一路難逃(當時岳飛還只是底層小將),最後沒辦法甚至駕船出海,當皇帝當到這份上,你說他對軍隊得有多失望?

    第四,在南逃途中,趙構唯一的兒子趙旉跟著他經受女真追捕、禁軍叛亂等多場劫難,最後竟被活活嚇死,當時只有兩歲,可以想象那段顛沛流離的生活是何等的悲慘和無助。這也是趙構的一塊心病。

    綜上所述,大家覺得趙構這個皇帝當的快樂嗎?他是不是一個可憐人呢?

    言歸正傳,說回岳飛。其實岳飛正是趙構一手提拔起來的,而且起初對岳飛無比信任,後來為什麼又要殺岳飛?主要有這麼幾個原因:

    1,岳飛和趙構不是一條心。

    這也是眾所周知的原因,岳飛整天呼喊“迎回徽欽二帝”,卻不想如果這倆人回來了,趙構能去哪?前邊說過趙構的正統性是遠不及他哥的,一旦他哥回來,從法理上說他就應該退位讓賢,即便趙構是聖人不在乎皇位,他也要為自己的生命安全考慮吧,古代一個廢太子都很難得善終,何況是一個廢黜的皇帝呢,一旦退位,能有好下場嗎?

    而且站在趙構的個人情感層面想,岳飛你是我一手提拔起來的,我給你加官進爵,年紀輕輕就封你節度使,結果你不為我的事情操心,卻整天為宋欽宗著想,也太讓人寒心了。

    2,岳飛言行失當。

    宋高宗一開始打算把劉光世的五萬人給岳飛統轄,後來想到岳家軍一家獨大,又打消了這個主意,岳飛上書像趙構索要這五萬人,趙構只能派張浚去找岳飛解釋,岳飛得知皇帝食言後居然辭官回家以示抗議,當時宋金兩國還在交戰,高宗沒辦法只能再讓人去請岳飛出山。敢拿辭職要挾皇帝,你說趙構能不生氣嗎?

    再者,岳飛居然向趙構提議立儲,岳飛明知道趙構唯一的兒子死了,只能無奈培養養子,還去戳趙構的心窩子,也實在是太不識趣了。而且武將不干涉立儲事宜,這是歷朝歷代的底線。

    3,岳飛功高蓋主,岳家軍一家獨大。

    岳飛和趙構不是一條心,君臣二人各想各的,岳家軍有十幾萬之眾,是南宋當時最龐大的軍事集團,你說趙構能安心嗎?之前說過了,趙構親身經歷過苗劉兵變被逼退位的事情,他顯然不想再經歷一次了,岳飛有沒有反心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岳飛具備了謀反的物質條件,這是最嚇人的,皇帝不會容許你有這種可能性。

    所以,“非卿不忠,非朕不明”這幾個字還是挺準確的,岳飛確實沒有謀反,而趙構的所作所為也的確是事出有因的。

  • 5 # 越躍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滿江紅》的出現就,註定岳飛會有一個悲慘的結局。前有南唐後主李煜,李煜寫完《虞美人》。宋太宗知道後用毒酒毒殺的李煜,只要出現危襲到皇權言論皇帝下手毫不猶豫。

    妄議立太子,君臣嫌隙

    歷朝歷代外臣妄議太子廢立,都是皇家大忌。

    而岳飛在1137年直接請立太子,告訴宋高宗你應該安排繼承人,現在是宋金二國交戰萬一你掛了,我們群龍無首失去主心骨,你只有安排了繼承人,就算你出現意外我們還可以跟著你安排的繼承人繼續鬧革命。要命的是宋高宗唯一的兒子又在一次兵變中喪命,

    岳飛性格秉正認為正確的事就應該積極完成,如果遇見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他可能實現夢想。可惜岳飛遇見的是偏安一隅的宋高宗,結果死於“莫須有”。

  • 6 # 揚生解史

    歷史上趙構並沒有說過“非卿不忠,非朕不明”的話,這是後人安排趙構說的話。不過,這句話並沒有說錯,它把岳飛被殺害的主要原因說了出來,一是因為岳飛的“忠”,二是因為趙構的“明”。

    即使妻子全家降金,一開始秦檜仍堅決抗金,但在靖康之恥中被金人所俘後,秦檜投降變節,返回南宋當奸細。

    北宋未年,秦檜之妻王氏的很多親戚,包括岳父王仲山等,都已降金當敗類。但秦檜不合汙同流,公元1126年,秦檜上奏,認為對南犯的金軍不宜顯示出太怯懦的態度,從而使自己的力量削弱。朝廷曾任他為幹當公事,隸屬河北割地使張邦昌。秦檜認為此職專為割地求和,有違自己的主張,三上奏摺請求辭去此事。

    十一月,金兵包圍京師汴京。堅持要北宋割地,不然就攻破汴京,宋欽宗在延和殿召百官商議對策,範宗尹等七十人同意割地,秦檜等三十六人不同意。

    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金兵攻破汴京,擄走徽、欽二帝、趙氏皇族、妃嬪、大臣等三千多人,秦檜也在被擄之列。

    到達北方後,孫傅等人都守節不屈,唯獨秦檜屈服於金人的威逼利誘,開始見風轉舵、搖尾乞憐。他向粘罕表忠,願意勸南宋朝廷降金,於是粘罕賜給他錢萬貫、絹萬匹,讓他返回南宋當奸細。

    南宋中興四將只是趙構議和的棋子

    宋高宗(趙構)即位後,一直被金兵追殺。建炎四年,韓世忠率8000人圍堵金兀朮10萬大軍,經黃天蕩之戰,大挫金軍士氣,使其不敢貿然渡長江。高宗才遷都臨安。他統治期間,迫於形勢以岳飛、韓世忠、張俊、劉光世等中興四將抗金,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

    紹興二年(1132年),高宗遷都杭州,南宋朝廷初步在東南站穩了腳跟。此時趙構已決心讓南宋偏居一隅了,如果北伐成功,他害怕迎回欽宗後自己必須退位。又擔心岳飛等將領功大勢重、尾大不掉,於是下令各路宋軍班師。

    紹興十一年(1141年),趙構解除岳飛、韓世忠等大將的兵權,向金表示堅決議和的決心。不久,他與秦檜製造岳飛父子謀反冤案,以“莫須有”的罪名加以殺害,遂同金朝簽定了屈辱投降的紹興和議,向金稱臣納貢,以換取金承認自己在淮河、大散關以南地區的統治權。

    中興四將為什麼只有岳飛被害?

    1、岳飛是中興四將中戰功最顯赫者,成為金人的眼中釘。

    岳飛可以“挽弓三百斤,弩八石,能左右射”。他嚴於治軍、善於治軍,故“岳家軍”戰鬥力強,“皆可以一當百”,金人也讚歎:“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在第四次北伐中,岳家軍前哨的五百背嵬鐵騎抵達朱仙鎮,雙方僅一次交鋒,金軍即全軍奔潰。兀朮最後只剩下一條路,放棄開封府,準備渡河北遁。此時,金人利用內奸秦檜,一天之內接連發十二道用金字牌遞發的班師詔,要求岳飛撤軍,同時金人把處理岳飛做為議和的條件。

    2、秦檜做為金人的奸細,忠實執行主子要求處死岳飛的命令。

    趙構為什麼說:“非卿不忠,非朕不明”?

    1、與金議和是趙構的治國思路,他不想統一北方迎回欽宗。

    2、南宋時,政府正規軍的編制基本被打散了。岳飛的岳家軍(不是宋家軍)只效忠於岳飛,岳家軍佔了南宋一半的兵力,在民眾中聲望極高。趙構此時已惶惶成驚弓之鳥,他對岳飛顧慮重重。

    3、紹興七年(1137年)八月八日,南宋軍隊原隸屬劉光世所部的統制官酈瓊、王世忠、靳賽等發動叛亂。這加重了趙構對岳飛的猜忌。

    4、岳飛堅決主戰、反對議和,沒有一點回旋餘地。

    金人同意議和條件:年貢銀25萬兩,絹25萬匹;割唐、鄧、商、秦四州;殺死抗金主帥岳飛。

    從以上可看出,在趙構決定議和的前提下,岳飛被害已不可避免。所以,後人幫趙構說出了他的心聲“非卿不忠,非朕不明。”

    紹興十一年(1142年)十二月末除夕夜,趙構和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岳飛與其子岳雲。

  • 7 # 探索歷史奇聞

    趙構為何靈前自語始末

    首先來看下岳飛,在我看來岳飛的死,是必然性的,為何?

    他在世時,兵權過於巨大,巨大到趙構以及滿朝文武都巴不得他死的地步,哪怕趙構知道岳飛不會不忠,但就是寢食難安,唯有讓他死在面前,他才能睡一次踏實覺。

    因為,在趙構之前,前有宋太宗趙匡胤、以及其它些皇帝都是因兵權導致落幕,他趙構更不想有什麼前車之鑑,哪怕一絲的機會,他都不願意給。

    就形同,前方有隻老虎,老虎言“我不會吃你”,你只需要將這圍欄開啟即可,然而,你敢去賭嗎?你拿什麼去賭?你賭得起嗎?

    岳飛到底兵權至如何能讓趙構“非卿不忠,非朕不明”?

    岳飛死之前的兵權總數在南宋時期達到了任何朝代的巔峰,如果非要劃分,那就是佔總額的三分之二,什麼概念?你想象一下唐朝的節度使可理解一二,兵,不外乎數量,然而岳飛卻擁有軍、政、財的大權。

    南宋時期,朝廷可是沒有任何力量遏制軍隊的軍費,當時的岳飛能“自營”,你作為皇帝,你能睡得下覺?兵不是你的,帶兵的人也不是你,文臣在朝廷還“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清”,即使想說,敢說嗎?

    他的死,當以一句“功高震主”,說的就是岳飛;而對於趙構來講,秦檜死時有句話說對了,那就是:“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即便不似曹操,也似了,這就是自古無情莫帝王。

  • 8 # 老威觀史

    岳飛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戰爭天才,也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傑出的武將,在他的北伐戰爭中,曾經數次擊敗金軍主力,也一度打到了離北宋京城開封只有20多公里的朱仙鎮,眼看北伐即將成功,卻被宋高宗的12道金牌給召了回去,自此北伐之功,功虧一簣。2年後,他遭遇了宋高宗和秦檜的聯手陷害,最終命喪風波亭。

    對於一位本來可以光復宋朝河山的大將,為何會被皇帝殺害?其實究其原因,無非是以下幾點:

    一是提出了皇帝最為敏感但不能提的話題

    宋高宗早年南下的時候因為被金軍追擊,受了驚嚇,雖然還是三十歲左右的壯年,但長期沒有生育。1137年的時候,宋高宗得到訊息,他的父親在金國去世,這個訊息極大地刺激了宋高宗的神經,使他下定決心要進行北伐。

    於是當時宋高宗就把全國五分之三的兵馬交給了岳飛節制,要他出兵北伐。對於皇帝如此的信任,岳飛當時非常感動,有些“士為知己者死”的情緒。在一次和宋高宗談話的時候,他向宋高宗提出了要宋高宗早立太子的建議,其實這只是一個建議,希望立下太子之後能夠穩定人心。但是在宋高宗看來是另一回事,畢竟當時宋高宗年齡並不大,他認為自己還有希望。同時這個話題也刺痛了宋高宗的神經,他唯一的兒子前不久因為一次意外去世,這讓他非常傷心,由此君臣之間產生了嫌隙。

    二是賭氣辭職

    宋高宗曾經給過岳飛一道聖旨,給了他節制張浚部眾的權力。但是給過之後在身邊文臣的建議下又有些後悔了。因為宋朝向來都是實行以文抑武的政策,一位武將權力太大,就有造反的可能。宋高宗聽多了也認為是如此,便又下了一道密旨給張浚,意思就是如果岳飛要節制你,你看著辦,其實可以不受岳飛的節制。而張浚和岳飛本身就有矛盾,等到岳飛要去節制張浚的部隊的時候張浚推三阻四,就是不讓岳飛節制,結果岳飛一氣之下就辭職不幹了,回到了廬山。這件事情在宋高宗看來是不忠的表現,而在岳飛看來是想通過辭職這種極端的行為喚起皇帝的覺悟,但皇帝不會這樣想。

    ▲岳飛“還我河山”的口號,也曾經在抗戰中激勵過無數中華兒女

    三是宋高宗其實只想偏安東南,不想進取中原

    如果是宋太祖趙匡胤,他絕對有能力光復中原,因為趙匡胤本身就是一位一流的軍事家。但是換了宋高宗,本身沒有多少軍事能力的人來說,光復中原其實是不可能的。因為要光復中原就必須給武將很大的權力,而給了武將很大的權力,他就怕武將會造反。如果是宋太祖趙匡胤的話,他能壓得住擁有重兵的武將,而宋高宗則壓不住。

    他之所以讓岳飛北伐無非就是要鞏固他的半壁江山,但並不想讓岳飛去光復中原,直搗黃龍,如此以來岳飛的權力就太大,他就確實壓不住了。不過換句話說,如果宋高宗手下的大將真的叛變,他也確實是壓不住的。

    ▲宋高宗只能算二流皇帝,“駕馭”不了岳飛

    從他遷都臨安,而不是將首都放在建康(南京)就能看出他的心思。

    當岳飛要打下開封,北伐要勝利的時候,也不難理解為什麼他要召回岳飛了。

    四是一旦北伐成功宋高宗地位尷尬

    當時雖然宋徽宗已死,但是宋欽宗還在,如果岳飛北伐成功,則可以迎回宋欽宗,宋欽宗是合法的皇帝,那麼宋高宗的低位就會非常地尷尬了。到時候如果有人以宋欽宗為理由要他退位又當如何呢?為了自己皇帝的地位,宋高宗不得不除掉一心想光復中原的岳飛了。

    而金朝則非常懼怕岳飛,便在議和條件中以殺掉岳飛為議和的條件,這點宋高宗接受了。

    綜合以上來說,岳飛之死其實並不是岳飛個人的原因,其實是整個宋朝的體制原因,殺掉岳飛有利的只是宋高宗和金朝,但不利的是整個國家和民族。千年以來我們在面對這種功勞極大,能力極強的出色的個人的時候總避免不了悲劇,岳飛就是其中之一,其實要反省的是觀念上的問題了。

    題目所說的“非卿不忠,非朕不明”其實是電視劇裡面的臺詞,事實上宋高宗應該是沒有說過的,也沒有任何歷史記錄證明宋高宗如此說過。

  • 9 # 娛樂加餐

    先上結論:一千多年之後,我們再來看岳飛的這個悲劇,其實不是哪個人的悲劇,也不是奸臣和良臣,不是昏君和忠臣之間的衝突。他是一個有才華的個人跟整個僵化的、僵硬的、僵死的政治結構之間的悲劇。

    為什麼呢?讀史書讀得深一點的人可能是這樣的一個印象,因為高宗怕岳飛直搗黃龍府,迎二聖還朝。那倆皇帝回來了,他怎樣辦啊?他就得脫袍讓位。所以他就發12道金牌催岳飛班師,即使是朱仙鎮大捷、郾城大捷也不要了。所以才自毀長城把岳飛殺掉,以保住自己的皇位。

    但是隨著我們研究這段史料程度的不斷加深,就發現根本不是這麼回事,岳飛為什麼必須死?其實是理解傳統權力社會的一把鑰匙,今天我們就試著解一解。

    雖然這是在祖宗的太廟裡貢著的一個皇家祕密,但是在靖康之亂的時候基本上外界也都知道了。然而在這兩宋交接的時候,卻發生了三起有違祖制的皇帝殺大臣事件。

    第一起是殺張邦昌事件。殺張邦昌是怎麼回事呢?說起來定性張邦昌是賣國賊,老頭真的很冤。金人在靖康之亂佔領開封后說趙家人沒資格當皇帝了,這丞相老頭不錯,你來!給老頭摁那兒當皇帝。張邦昌哭啊,因為他是受過傳統儒家文化教育的,這種事對他來說是有悖綱常倫理的。說以老頭天天死活都不肯進正殿,並把所有的府庫都封了。意思是我無心覬覦大位,我還以臣子的身份替您看管著。等金人一走,張邦昌趕緊抱著玉璽就去找趙構說:還是您來,這活我肯定不幹。

    但是趙構為什麼要殺這個沒有什麼錯處,只是“被”皇帝的張邦昌呢?道理很簡單,因為皇統嘛。如果不殺張邦昌,那趙構的皇位怎麼來的?金朝人打敗了大宋,然後把位置傳給了張邦昌,國家由姓宋改為姓張,張邦昌再傳位給你,你等於是一個偽朝的後代,那怎麼行呢?只有把張邦昌殺掉,趙構就有了復國的合法地位,南宋在政治上的合法性才成立。趙構不承認是從張邦昌手裡拿到的政權,所以張邦昌必須死。

    第二起是殺太學生陳東和一個普通的百姓歐陽澈。這兩個人上書言事,但那個話實在說得太難聽,已經嚴重危及到趙構的統治地位了。他們說趙構就不該當皇帝,欽宗皇帝沒死,只是北狩,人還活著,趙構你憑什麼當皇帝?法理上沒有依據啊,即使你做大殿,也不能改元(就是年號),你可以替欽宗當家作主,但是年號還得用欽宗的,表明當朝還是欽宗皇帝的,什麼時候迎二聖還朝了,還得欽宗繼續當皇帝。這就把趙構徹底惹火了,覺得這麼危難的時候你還在這兒搗亂,然後把這個陳東和歐陽澈殺掉了。

    可是殺掉陳東和歐陽澈之後,趙構立即就開始做文章。各種場合表態自己真後悔啊、不該殺啊,又是寫信,又是給人做各種政治暗示。

    當時南宋對面的偽齊政權,就是劉豫後來又形成了一個偽王朝,就把陳東和歐陽澈的牌位貢在那兒,意思是說:現在宋家的皇帝不對頭,陳東和歐陽澈說的沒錯,他的皇統就是不正,不僅不正還很虛偽,他怎麼能殺上書言事者呢?

    你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得出來,在宋代當時的社會風氣中,殺大臣士大夫和上書言事者,是一種在道德上非常站不住腳的行為。

    於問題就來了,高宗為什麼要殺岳飛?岳飛功勳如此卓著,在任何具體的錯處上又讓人逮不著把柄。最後不也是以“莫須有”定的罪嗎?那為什麼還要殺?這是一個疑點。

    皇上才不怕他哥

    第二個疑點就更有意思了,大家都在說高宗趙構就怕迎“二聖”還 朝,我們越讀史書就越覺得這個說法扯淡。因為迎“二聖”還朝這個說法不是別人提的,恰恰是高宗趙構他自己提出的。

    岳飛也不是愣頭青,真的想把“二聖”迎回來把高宗給替了嗎?他沒那麼傻。岳飛在有一次出兵的時候,給高宗趙構上的奏表裡面就特地寫了這麼一筆叫“迎天眷還朝”,原來都說迎“二聖”,是他特地改了一個詞叫天眷,什麼意思啊?就是我只是把皇上的親戚給接回來。“天”是趙構,“眷”是二聖,這說明岳飛是有這個政治腦筋的。

    其實金人曾主動提出過要把宋欽宗還給宋人。為此趙構也已經指定開封府替淵聖皇帝造宮殿。距離迎回欽宗最近的一次是高宗跟金國談判,迎回自己的親生母親韋太后。當時徽宗已死,欽宗趙桓就跪在地下攀住韋太后的車角說:請您給我弟弟帶個話,我回去就想當一個太乙宮的宮主,他無敢望也。什麼意思?就是我回來後出家去當道士,別的事我絕對不敢想,只要讓我回去就好。後來韋太后也把這個話帶給了趙構。所以,迎回“二聖”這件事情當時並不是一個絕對不能提的政治禁忌。而岳飛知道這事還會繞著走,這說明他內心非常清醒。

    我們更往深一點想,就算欽宗回來了,是不是就對高宗趙構構成了地位上的威脅呢?

    手裡沒有軍隊和朝臣的人事任免權的欽宗又能怎樣?典型例子是元末,朱元璋打敗張士誠,整個吳國已經聲勢鼎盛。當時朱元璋尊的還是小明王韓林兒的國號。他就派廖永忠去把小明王接到南京來當皇帝。走到瓜步時韓林兒就被人直接給弄死了。當你手裡沒有軍隊的時候,光有點名分有什麼用啊?

    金人退走以後宋徽宗就回來了。回來之後怎麼辦?宋欽宗說奉養太上皇在隆德宮。其實跟坐牢沒什麼區別。宋徽宗還跟宋欽宗鬥心眼,說你看咱們爺倆都在汴梁待著不合適,這樣我到洛陽幫你招兵去,萬一金人再打過來,咱們爺倆分處兩地,這樣安全係數高啊。宋欽宗說別廢話了,我還不知道你跑洛陽去幹什麼?你要知道宋徽宗給宋欽宗上表稱欽宗為皇帝陛下,署名是什麼?老拙。就是我這個又老又笨拙的老人,我想替你盡點心力。宋欽宗說您接著在隆德宮裡待著吧。

    那年十月十日,宋徽宗過生日。宋欽宗作為兒子去給老爹祝壽。哎呀,宋徽宗高興得不得了。老人家顫巍巍地倒了一杯酒給宋欽宗,說咱爺倆喝一杯。宋欽宗一看這杯酒他心裡就疑惑,心說我知道你這酒裡有什麼。心裡想著接還是不接,接又疑慮不接又不忍,這時候他後面一個隨從就踩了踩他腳跟示意他別喝,於是他就真的沒喝。老爹過生日給他敬酒,口稱陛下,他都不肯喝,最後是宋徽宗是號泣而走。

    所以一個已經失去了權威的皇帝,欽宗就算是回到趙構身邊,真能對他的皇位構成威脅嗎?難道宋高宗趙構不明白嗎?那為什麼他還是要堅持殺掉岳飛呢?

    但岳飛真的有這麼神嗎?你真的仔細去爬梳史料會發現,描寫朱仙鎮大捷寫得最天花亂墜的一本書叫《金陀萃編》,這本書誰寫的?岳飛的孫子岳珂。其實在當時的官修史書里根本就沒有把這個勝利看得多重要,甚至在官修史書當中都沒有提到朱仙鎮這幾個字。當然官修史書也不一定對,因為秦檜和兒子秦熺兩人天天跑到宮裡去改寫官修史料,所以也不可信。

    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岳家軍當時是步軍,如果再深入敵後,不在中州自己的主場作戰,真的直搗黃龍府和會寧府,步兵怎麼打得過人家騎兵,這是一個問題。要知道會寧府在今天的黑龍江省阿城市啊。

    南宋與金的疆域圖

    第二,當時宋朝的國力已經不支援這一場戰爭了。北宋是很富強 的,最富的時候是宋神宗時代,一年收入大概是6000多萬貫,可是到兩宋交替兵荒馬亂的時候,中央政府的稅收已經只有1000萬貫。一直到12世紀的中期南宋政府歲入才恢復到6000萬貫的水平。可是你知道當時岳飛一年的軍費要多少?光這一支軍隊一年就要700萬貫,所以皇帝基本上是在家裡掃倉庫給他。

    宋高宗是一個非常勤儉的皇帝,營造宮室沒有想象的那麼壯麗豪華,據說他宮殿的主殿經常換牌子,幹什麼用就換一個什麼名字,因為沒有那麼多宮殿。為什麼?打仗得籌軍費啊。

    可問題來了,為什麼不能讓將帥自籌呢?很多王朝往往到後期兵荒馬亂的時候都是將帥自籌軍費。清代晚期曾國藩就是這樣。宋高宗這一點算盤是打得明白的。不能讓你們自籌啊,你自籌我這兒是鬆快了,將來你們全割據了。

    宋太祖定國家制度的時候就把行政權、司法權和財政權分開了。管財政的地方官叫轉運使,直接對中央負責。如果地方官又管老百姓,又管判案子,還管財政稅收,就又變成了節度使,就可能造反。所以宋高宗非常清楚,即使是勒緊褲腰帶掃倉庫,我也得供軍費,要讓所有的老百姓和軍卒知道這支軍隊不是岳飛養活的,是我養活的哦。

    所以在當時財政那麼艱困的情況下,能不能支援岳飛直搗黃龍府,也是一個問題。

    從後代史家的描述中你會看到一個清晰的脈絡。比如說離那個時代非常近的朱熹,有一次有一個學生就問他,如果宋高宗趁那個時候國勢稍張,是不是能成功呢?朱熹的答案說將驕兵惰,未可知也。意思是就岳飛那些將領當時的戰鬥力真的是不一定啊。後來的史學家,如趙翼、錢大昕和胡適都認為當時談和,跟金兵保持以淮河大散關為界,劃界而治,是最有利最理性的一個選擇。所以岳飛的作用其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樣神,這在史學界幾乎已經是一個定論了。

    朱熹

    三番品: 性格和命運猜忌很可怕,後果很嚴重。

    既然知道打不贏,那高宗趙構最主要的敵人是誰呢?恰恰不是徽欽二帝,也不是金兀朮,而就是他岳飛本人。因為你那麼能打仗,還掌握了全國幾乎5/7的兵馬,最後你要是還打贏了,你不當皇帝誰當皇帝?

    當然我們現在都覺得岳飛是忠臣啊,那背上刺了字的。高宗也寫了四個字“精忠岳飛”賜給他嘛。臨死的時候有人勸他反他都不反。他怎麼會是高宗最大的敵人?高宗也這麼想過,有一次高宗說,這個岳飛還是個忠臣啊。秦檜就在旁邊說,對,岳飛是忠臣,我們太祖皇帝趙匡胤當年不也是後周的忠臣嗎?

    換句話講,就算你岳飛不反,你掌握了全國5/7的兵馬,將來如果你又拿下了故地,甚至迎回來了徽欽二帝的屍骨,如果你是這麼一個聲名赫赫的人,你不反,你手下的弟兄都會讓你反。宋太祖趙匡胤就是這樣 得來的大宋王朝啊,他沒想反,走到陳橋驛的地方喝醉酒,部下就給他黃袍加身了。為什麼?兄弟們跟著你受苦,我們也想噹噹公爵侯爵啊,我們也想封疆裂土啊。所以到時候不反都由不得你。

    理解岳飛的悲劇我們不能光看這一小段歷史,你要看整個宋代的歷史。歷史上有一句話叫北宋缺將,南宋缺相。北宋是名相很多,名將就一個狄青,南宋恰恰相反,名將多,但沒有好的丞相。

    宋仁宗時代是一個非常燦爛的時代。宋仁宗是個老好人,所以有人說他是百無一能,啥也不會幹,就會當皇帝。為什麼?因為他性格柔弱、容民納諫、聽臣子的話,臣子跟他說問題的時候把吐沫星子噴到了他臉上,他都不生氣,就這麼一老頭。

    宋仁宗時候的大將狄青徵西夏大勝,然後平叛也勝了。最後當到樞密副使,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副部長。狄青沒當樞密副使之前,所有士大夫看這小夥都覺得特好,能打勝仗,聽黨指揮,又帥,又有名氣,真棒!可是狄青到了東京汴梁當了官,就全是壞事了。

    有一天,狄青家夜裡搞祭祖活動,燒點蠟燭,他家人忘了提前給開封府打報告。開封的衙役們一看說這家裡怎麼有火光啊?

    第二天這個話一傳就變味了:昨天狄青家裡夜有怪光。然後士大夫們就說,那個篡唐的梁太祖朱溫當皇帝之前家裡就晝夜有怪光,這狄青想幹什麼啊?

    後來歐陽修害狄青,一封表接著一封表地上給仁宗,起初仁宗還留中不發。後來文彥博又去找仁宗說:這個狄青你得把他拿走。仁宗還說狄青是個忠臣啊。文彥博說的話跟秦檜說的話一模一樣,說太祖皇帝當年也是忠臣。

    狄青被這些文臣攆走之前,去找文彥博說:我啥也沒幹,你們幹嘛要害我?文彥博也只是冷冷幾個字:“唯猜忌爾。”

    老天啊,猜疑在過去的權力世界是一個多麼可怕的東西啊。

    有一本歷史書叫《說郛》,裡面講的一段話:猜忌天下之亂源也, 主疑臣則誅,臣疑主則反,主疑臣而不誅則臣疑而反,臣疑主而不反則主必誅之。意思是如果皇帝猜疑你,你不反,那皇帝也會認為都猜疑了為什麼還不反呢,先殺了算了。

    手握重兵的生存之道

    這其實跟歐陽修和文彥博趕走狄青,以及後來秦檜迫害岳飛是出於同一個理由。所以歷史學家研究岳飛的時候就發現一個特別怪的現象,岳飛當年被殺的時候,士大夫階層沒有替他說話的。直到後來宋孝宗登基要北伐重新抗金的時,才給岳飛恢復了名位,那時岳飛已經成為一個政治符號了,和對岳飛本身的評價已經沒有關係了。

    這說明,在當時士大夫之間是有共識的,像這樣的驕兵悍將,我不管你在戰場上立了多少功勞,殺掉對於權力來說是最最安全的。

    這其實還沒有破解到問題的最根本。你看南宋有四大名將吧,劉光世自己不會打仗,早早地就把部隊交出去了,我不幹了行吧。張俊幫著高宗趙構害岳飛,所以後來得以善終,但是最後也是被罷官。最有趣的是韓世忠,韓世忠這個人他本來是個浪子型的人物,雖然打仗也很能 打,但是他比岳飛就多一個心眼。他天天找高宗皇帝來要金銀財寶,要土地田宅。這是古時候武將跟皇帝玩兒心眼慣用的一個手法,意思是我這人就貪圖這點享樂,沒想你的位子。這韓世忠也矇混過關,但即使矇混過關,韓世忠也是天天閉門不出,過去老部下說過年了想給老長官拜年,韓世忠根本就閉門不納,硬是靠像王八一樣縮起腦袋活著才躲過這一禍。

    再說岳飛,那實在是個好人。不近女色,不愛財,深得名望,還能寫點詞,形象很好,士大夫階層也喜歡他。為什麼仍然一定要殺,而不是僅僅剝奪他的兵權呢?

    倔強是要付出代價的

    很多當代的歷史學家在分析岳飛為什麼必須死的時候往往在強調岳飛的性格。岳飛這個人性格確實有點問題——特別倔。這種倔在別人眼裡看叫風骨,但在皇上看來那就叫跋扈。下面具體講幾個例子。

    剛開始趙構覺得岳飛這小夥子太能幹了,親自把岳飛從很低階的武官提拔上來,提拔成節度使的時候,岳飛還不到30歲。簡直可以說是趙構的首選“好基友”,愉快的度過了前期的蜜月期。可是岳飛後來逢人就講,整個宋朝就兩個人30歲不到封節度使的,一個是太祖,一個是我。這話哪能講呢,可他就私下瞎講。

    岳飛跟宋高宗第一次翻臉是在紹興七年。南宋四大名將之一的劉光世想回家養老,他的那支軍隊就要交給朝廷。朝廷總要找個人來接管吧,於是開始趙構就把這個軍隊就交給了岳飛,岳飛還就興高采烈的收了,這樣的話岳飛就擁有了天下七分之五的兵力。可是趙構回去一 想,這麼多兵全交給他,他哪天造反,我一點轍都沒有。所以高宗很快就反悔了。而岳飛這邊高興啊,天天在那兒謀劃我擁有了這麼多軍隊,我應該怎麼收復故土,還我河山。

    趙構反悔之後就從新做了一個決定,劉光世的軍隊誰也不給,直屬中央。岳飛就不高興了,還想著往回要,要來要去要不到,於是一甩手不幹了,直接回廬山。就到廬山閒住,管你朝廷怎麼喊我都不回去。趙構就給他寫了無數封激情四溢的信,一封一封送往廬山,岳飛硬是不答理。這讓趙構很沒面子,就叫來了岳飛兩個老部下,一個叫李若 虛,一個叫王貴,說你們倆到廬山去請,請不下來,斬你二人。這倆老部將就跑到廬山去見岳飛。岳飛剛開始還是很強硬,李若虛最後跟他說了一句話:你真的以為能跟朝廷翻臉嗎?這一句話說完,岳飛大汗淋漓,立刻下山了。

    下山之後向高宗承認錯誤,寫認錯書,說皇上你別生氣了。高宗說我沒生氣,我生啥氣,太祖皇帝有一句話叫“亂吾法者,唯有劍爾”。言下之意我要真生你氣就弄死你。這是兩個人第一次翻臉。

    武將別管家務事,岳飛卻操心立太子

    另外一次翻臉也是岳飛的性格問題。他老替皇上操心立太子的事。趙構在揚州逃跑躲避金兵的時候,據說受到驚嚇,落下了陽痿之症,所以沒有後代。後來他在宮裡養了宋太祖的兩個七世 孫,一個叫趙伯琮,一個叫趙伯玖,作為備選的接班人,但很長時間也沒有冊立太子。

    而岳飛就說你應該立那個趙伯琮為太子。自己在船艙寫好了奏章,然後跑到那兒跟皇帝念。結果唸的時候就發現高宗就冷冷地看他,突然一陣冷風颳來把那個奏章刮到地上,岳飛哆哆嗦嗦大汗淋漓。他也知道這事做得太過分了。最後高宗跟他說,這種事哪是你這種掌兵權在外的武將該管的。如果你是文臣可能還是愛護國家,你一員武將說這話是啥意思?

    要知道立太子這件事情,在封建王朝的時候是天大的事情。用現在的事情做比喻就好比炒期貨,你這個時候說立趙伯琮當太子,他當上皇帝之後,你就有擁立之功。所以過去在誰當太子這個問題上是宮禁當中最嚴肅、最碰不得的一個話題。

    所以你看岳飛性格確實有問題,可是岳飛的性格問題真的又能導致他被殺嗎?我覺得還不至於。因為宋代畢竟是一個對士大夫很好的一個的政權,為什麼還是要殺呢,把軍權剝奪不就可以了嗎?這就又得說到宋代的政治。

    知味回甘: 失去彈性的宋代政治

    宋代政治在北宋仁宗時就完成了士大夫階層的覺醒。剛開始的時候,宋太宗也像唐太宗一樣,一看這麼多舉子來應試,他就感覺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都為我所用。可是到了宋代仁宗朝再往後,就有了一個清晰的概念叫“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這個時候士大夫的力量就開始成為朝廷上的主導力量,但同時又暴露出了中中國人的一個缺陷,就是士大夫凡事基於意氣,認死理,搞黨 爭。最典型的就是王安石變法,兩派士大夫那真是有你沒我。咱倆不談是非,咱倆就談派系,你只要不是我這邊的你幹什麼都錯。王安石變法失敗後,司馬光上臺第一天就把所有的新法盡廢。當時王安石在南京說有些法明顯是有功效的,為什麼也要廢掉呢?這已經不是什麼具體的政策之爭了。

    王安石變法之後,宋朝翻過來掉過去就是搞黨爭,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所以整個宋代的政治就是一個失去了彈性的政治。

    那麼到了高宗趙構和岳飛的那個時候,這個彈性變得非常脆弱。當時朝廷上只有兩派,一派主和,一派主戰。主和派一定是漢奸嗎?不一定,就是圍繞在秦檜路線周圍的那一群士大夫。至於主戰派是不是一定全是抗金名將,全是謀國的板蕩之臣呢?也不一定。

    比如後來甲午戰爭時,如翁同龢這種主戰派,那才叫誤國文人。真正在前線主持戰事的李鴻章這種人,都被罵成投降派、主和派。所以在中國古代政治當中,真正敢跳出來說我主和的人,不僅要有政治智慧,而且要有道德擔當。

    這個擔當往往連坐掌自家江山的皇帝本人都沒有。比如明代的崇禎皇帝,其實到最後也想跟後金談判,剛派人私下去談,結果風聲就漏掉了,他就只好把這個人殺掉。皇帝也不敢當主和派。

    回到岳飛。既然國家的大計已定,我們要跟金國談和,沒有第三條道路可走,那就要讓主戰派閉嘴。只有殺岳飛,其他人就都老實了。當時韓世忠已經開始閉門思過了,殺他沒有用。主和還是不能成為國家的大政方針。“爭國是”成為當時宋代政治缺乏彈性的一個最終結果。所以岳飛只能死。這跟你自己有沒有野心,跟趙構是不是怕你,其實已經沒有什麼關係了。

    一千多年之後,我們再來看岳飛的這個悲劇,其實不是哪個人的悲劇,也不是奸臣和良臣,不是昏君和忠臣之間的衝突。他是一個有才華的個人跟整個僵化的、僵硬的、僵死的政治結構之間的悲劇。

  • 10 # 史不知味

    這句話的意思已經說的很直白,不是你岳飛不忠,也不是我趙構不明白你的忠心,更不是我趙構愚蠢。

    可是,趙構仍然要殺了岳飛。

    因為“非卿不忠,非朕不明”之後,還有半句是“你的公道在這,朕的天下也在這”,給你公道,我趙構的天下可能會丟。

    所以,公道和天下之間,趙構毫無懸念地選擇了天下。

    雖然這只是電視劇《精忠岳飛》中的一句臺詞,歷史上的趙構也沒有說過這樣的話,可是,歷史上的趙構絕對有過這樣感慨萬分的心境。

    岳飛之所以明明很忠心,卻仍然難逃一死的原因,也正是因為趙構這個人太精明瞭。

    趙構一出場,便在歷史舞臺上給人留下了一個“精明”的形象。

    金軍打過來,宋徽宗趙佶被嚇得昏死過去,醒過來後迫不及待地“甩鍋”,禪位給了兒子宋欽宗趙桓。

    靖康元年正月,金軍打到了汴京城外,然後停了下來,派人入城告訴宋欽宗,喂,宋朝皇帝,你想議和的話,派你們宋朝的宰臣、親王去咱們的軍營中商議。

    宋朝這邊也很乾脆,直接決定將太原、中山、河間三鎮割讓給金國,然後讓宰臣過去金軍營中交割,再派親王過去客客氣氣地送金軍過黃河,宋欽宗派了哪個親王呢?是趙構這個倒黴蛋。

    趙構不想去,可不得不去,所以還是去了。

    趙構到了金軍營中之後,金軍統帥斡離不突然決定扣留他十天半個月的,他心裡慌了,可是他卻裝出了一副“意氣閒暇”的樣子,該吃吃,該喝喝,該睡睡,反正金人也不會對在這時候殺了自己。

    金軍一看他竟然一副無所謂的樣子,後來又碰到宋朝京畿宣撫司都統制姚平仲夜襲金軍,張邦昌嚇得痛哭流涕了,趙構還是沒什麼反應,金人納悶了,難道這是個冒牌親王?

    於是,金軍便指名道姓地讓宋朝這邊換人,你們派了個冒牌貨過來,換你們的肅王趙樞過來!

    這麼一來,趙樞頂替趙構成了人質,趙構得以脫身。

    當時金人一向看扁宋人,認為宋人見了他們理應驚懼,所以趙構這才反其道而行之,你們想讓我怕,我偏偏不怕!

    可見,趙構的出場有趣之中又透著精明,往後的趙構自然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那麼,趙構既然這麼是一個精明的人,為什麼岳飛明明忠於宋朝,一心一意想為宋朝“收拾山河”,收復中原,趙構卻反而一定要讓岳飛死呢?

    這得怪金人不厚道了,金人俘虜了宋徽宗和宋欽宗,讓趙構撿了一個便宜當了皇帝,可是金人偏偏又好吃好喝地留著徽宗和欽宗,這讓趙構這個“便宜皇帝”心裡不踏實,總怕徽宗和欽宗哪天會突然跑回來和他搶皇位。

    雖然說徽、欽回宋朝了,他們也已經沒有了和趙構爭奪皇位的實力,可是他們要真回來了的話,趙構的處境到底也會尷尬不少。

    也許還會有人轉投欽宗,說不好還會迎來一場政變,可別忘了,他在當皇帝的第三年便遭到了一場政變,被人從皇位上趕了下去。他後來雖然又在眾人的擁護下復位,可這次經歷給他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心理陰影。

    所以,趙構心裡自然不願意徽、欽二宗還朝。

    更要命的是,當時南宋這邊突然炒熱了一個政治口號——“迎二聖”!

    所謂的“二聖”說的就是宋徽宗和宋欽宗,趙構哪能讓他們回來呀?所以,為了不讓徽欽還朝,最好的辦法便是不讓岳飛繼續往北打。

    雖然岳飛也不一定打得過金軍,可凡事也有一個萬一呀!

    為了避免這個“萬一”的發生,為了皇位不會受到任何威脅,趙構只能阻止岳飛繼續和金軍打了。

    可是,岳飛不聽,怎麼辦?殺了。

    除了不想讓“二聖”回朝之外,趙構之所以殺岳飛,實際上趙構最想的恐怕還是和金軍“重修於好”。

    換句話說,趙構已經被金軍打怕了。

    趙構自己曾作為人質被金軍扣留,後來想盡一切辦法讓金軍換了個人質,也就是肅王趙樞,趙樞後來回來了嗎?沒有,趙樞這個倒黴蛋直接被拖去金國了,趙構對此可謂是心有餘悸,想想都覺得後怕。

    此外,宋徽宗和宋欽宗這兩個倒黴蛋也在金軍打到汴梁之後被擄去了金國,如果他趙構繼續和金國打的話,萬一打不過金國,金國反倒打到了臨安,將趙構一起擄去金國怎麼辦?在趙構看來,這個“萬一”發生的機率可比岳飛打趴金國的那個“萬一”大多了。

    所以,趙構不能冒險,也不敢冒險,好好地在臨安當自己的皇帝不好嗎?

    可是,岳飛偏偏一天天嚷嚷著要“收拾舊山河,朝天闕”,趙構也納悶了,朕在哪哪便是天闕,你還去哪朝什麼天闕?

    趙構不讓岳飛打,岳飛不聽,趙構喊了一次又一次,真讓岳飛“直抵黃龍府”了,那金人不得和趙構不死不休呀?

    所以,趙構不會冒著徹底惹怒金人的危險讓岳飛繼續打,同時,為了不讓這種危險情況將來繼續發生,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岳飛徹底消失,用岳飛的消失去警告所有人,朕,趙構,不許你們往北打了!

    趙構精明,他早已經想明白了所有的關竅之所在,可他雖然精明,卻不意味著他又這個膽魄。

    所以,岳飛唯有一死。

  • 11 # 歷來現實

    這句話是在《精忠岳飛》電視劇中一句臺詞,是編劇的創作,不是出自史書。

    但不能佩服編劇的豐富的想象力和敏銳的洞察力,這八個字不僅是趙構和岳飛君臣關係的縮寫,也是千百年中國歷史皇帝誅殺大臣的客觀概括。

    從秦王和白起,劉邦和韓信到趙構和岳飛,哪個不是"非卿不忠,非朕不明"?你是忠臣沒錯,朕也不是昏君,正因為朕不是昏君,才要取你項上肉頭,不然朕晚上睡不著,朕的失眠症好不了。

    這皇上把人頭當成是藥引了。

    趙構是個明察秋毫的皇帝,不然那岳飛就不會死。

    趙構明察到什麼了?

    1、 寫什麼【滿江紅】。

    帶兵的就是皇帝的狗,殺人工具,或者說是個戰爭機器人。只須老老實實、服從命令就是。可是岳飛偏偏是文武雙全,又能帶兵打仗,還會寫詩作詞。而且作品都是精品、絕品,不是那種打油詩。你想,歷史上哪一個大將會寫詩作詞?就是皇帝作詞也做不了這麼好。而且那首【滿江紅】氣勢如虹,氣吞山河,霸氣十足。歷史上帶兵打仗的從來不吟詩作賦,更不想寫戰爭場面,也寫不好戰爭場面。都是那些對打仗狗屁不通的皇帝或者那酸秀才喜歡寫戰爭場面。你岳飛一介武夫卻舞文弄墨。不務正業。

    作者哪裡是什麼大將,分明就是一個霸氣十足的王者、呼之欲出的趙匡胤、一個五百年出不了的真龍天子,叫人不寒而慄。

    一、喊什麼口號。

    將軍就是聽命於朝廷的,可是岳飛有點不安分,把"迎二聖還朝,恢復舊河山"掛在嘴邊,當成是自己的政治口號。好像全中國就你愛國,就你懂政治。這樣的口號要是中央提出的還行,你一個臣子喊什麼口號,顯得你比趙構還能。似乎就是告訴天下百姓,我岳飛要迎二聖,要恢復舊河山,皇上不願意。

    二、稱什麼"岳家軍"。

    翻遍中國歷史,哪一個帶兵打仗的把自己的軍隊叫什麼"x家軍"(戚繼光稱戚家軍那是明代的事。而且形勢也不一樣。)軍隊是皇上的財產,什麼時候過戶給你岳飛了?

    都照你這樣,韓世忠的軍隊就成了"韓家軍",張俊的軍隊就成了"張家軍",這不是造反嗎?

    叫岳家軍肯定不是自己的主意,但一個聰明的謙遜的將軍聽到以後一定會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夾著尾巴做人。可是你岳飛一沒有覺得難為情,而沒有收斂,反而趾高氣揚,你的覺悟哪裡去了?

    三、提什麼接班人。

    本來岳飛跟趙構的君臣關係還湊合,在岳飛攻城略地提出要直搗金兀朮老巢的時候,趙構是無條件支援的。

    趙構對岳飛說,只要是打仗的事,儘管提出來,朕給你解決後顧之憂。那就是有什麼私事,也儘管告訴朕。岳飛每次班師回朝,趙構都設工作宴款待。趙構知道岳飛愛喝酒,就吩咐把五十年窖藏的茅臺開啟兩瓶。酒過三巡,岳飛就有點慷慨激昂了,他對趙構提起了接班人的事,趙構也喝了不少,一聽就震怒了,岳飛,你太放肆了。朕的接班人自然有朕操心,或者是丞相們操心,你一個武將敢在我跟前提接班人,你是笑我趙構無子,還是看我趙構無能不會選接班人?你不想姓岳了,想改姓曹吧?把我當漢獻帝了吧?

    沒過多久,岳飛在駐地再一次向趙構上書,陳述接班人的必要性。如果說岳飛第一次提接班人問題是喝高了,第二次提就是存心故意,處心積慮了,在趙構看來這就是一個危險的訊號,看起來岳飛是翅膀長硬了,野心勃勃了,磨刀霍霍了,危險迫在眉睫了。

    可是赤膽忠心的岳飛顧不了那麼多,也沒有長那麼多心眼,不懂什麼韜光養晦,不會"勉從虎穴暫棲身"。

    趙構看岳飛一而再再而三插手朝政,覺得不能在等閒視之,於是就找秦檜喊來,商量這事。嫉賢妒能的秦檜肯定不會為岳飛說好話,也不敢這樣做,誰也不會引火燒身。所以,岳飛就悲劇了。

    岳飛悲劇後,趙構走到岳飛靈位前。說了一段推心置腹的話:岳飛,朕告訴你,皇帝是世界上最危險的職業,朕要提高百倍警惕才能保住江山,把一切扼殺在萌芽裡,未雨綢繆。寧可錯殺一千、不能放過一個,自古以來君王都是這樣做的。朕知道你是忠臣,知道對不住你,今生不能彌補了,來生做我臣子再說。

    來生?如果有來生,岳飛還會做趙構的臣子嗎?

  • 12 # 唐寶楨

    這句話趙構是說他也不是不明白事理,他也明白岳飛是冤屈的。可為什麼要這麼做呢,自己也是騎虎難下。半壁江山已經穩固,不需要岳飛這樣的主戰派。他也想讓岳飛交出兵權再來一次祖先的“杯酒釋兵權”可是岳飛是萬難動搖的。趙構這一生看到了太多的武將叛亂,讓自己不信任的武將掌握軍權使得他如坐針氈如芒在背。或許殺害賢良會落得千古罵名,但是和自己的皇位比較起來都顯得蒼白無力。

    好不容易九死一生才當上皇帝,再也不願意打仗更不願意收回失地迎回二帝。這一切又怎麼能夠明白告訴岳飛呢,加之當時宋金兩國勢均力敵誰也滅不了誰議和的時機成熟。殺害岳飛又是議和的條件之一,這一切趙構都明白都清楚但還是這麼做了或許就是帝王之術吧!

    趙構和岳飛君臣其實是走到了絕境,兩個人都不明白對方的心思或者是揣著明白裝糊塗。矛盾不可調和那麼有一方必然要犧牲,趙構是皇帝不會犧牲,犧牲的只能是岳飛了。對岳飛高尚的人格內心深處的家國情懷,收回失地迎回二帝的決心也是既感且佩的。但是他們不是同路人,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他們又是“知己”!

  • 13 # 辛沙

    按封建社會的倫理制度,趙構是完全沒有資格繼承皇位的。他之所以能繼承皇位,完全是偶然,他是在東京危急時被當時皇帝宋欽宗派到東南一帶召集勤王軍隊,在東京淪陷時成為唯一漏網的王子,才被推到皇位上的。如果要問歷史上哪個皇帝最沒安全感,他老兄絕對算得上一號。

    偏偏岳飛等人成天高喊直搗黃龍,迎回二帝,這可是直戳他心窩子的話啊。迎回二帝,就是迎回他的父兄,他能反對嗎?當然不能,不但不能,還要喊得比誰都響,才能凝聚人心,確保帝位。但真的迎回二帝,他老兄怎麼辦?皇帝做不成倒是小事,小命能不能保住,都是大問題,這個苦,誰能解?岳飛死就死在這一點上,他根本就無法洞察趙構的苦衷,不但高喊迎二帝的口號,而且還有真行動。尤其是,不單是岳飛一人,很多手握重兵的將領也是動不動就拿趙構帝位的合法性說事,要到北方去向二帝請旨呢。趙構連這個都不能公開反對,你說這個皇帝,當的難不難?

    能夠洞察到趙構心理的,只有秦檜一人,他設計陷害岳飛,趙構自然心領神會,君臣二人,配合默契,處死了岳飛及其手下那幫桀驁不馴的將領,除掉心腹大患,又敲山震虎,警告那些動不動就要“向二帝請旨”的將領,一舉多得,穩定了帝位。

    歷史上人們不敢把岳飛被害的元兇歸到趙構身上,因為他是皇帝,他的子孫也是皇帝,誰敢造次?秦檜只能承擔所有罪名了。

  • 14 # 於無聲處

    宋高宗趙構對岳飛是不是被冤枉、有沒有才幹、對自己有沒有威脅,是心知肚明的。他之所以在岳飛靈前說這番意思晦澀剋制的話,是因為面對宋朝強大文官集團制約,皇帝本身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強大與能夠乾綱獨斷———對於岳飛的死,趙構的感覺矛盾而無奈,有一種深深的無力感。

    1

    事實上,趙構本來對岳飛很信任,打算把南宋五分之三的軍隊都交給他掌管,統一負責北伐事宜。岳飛對皇帝的知遇之恩感激涕零。君臣二人多次單獨密談,商議北伐對策。

    但宰相張浚和樞密副使秦檜一聽到這個安排,馬上就跳了出來,及時提醒高宗:

    “武將專權是國家的大忌。防範武將是大宋的傳統和祖宗家法。岳飛如果北伐成功,必將功高蓋主、尾大不掉,到時候想處置也沒有辦法了。”

    在這兩位文官大臣的反覆勸誡下,宋高宗猶豫了。把淮西地區的兵權交給岳飛的聖旨本來都已經發出去了,硬是又加緊發了一道新聖旨告訴岳飛事情暫緩,等張浚來跟你具體協商。

    張浚阻止岳飛掌兵的目標很明確:就是把兵權攥在自己手裡。他見到岳飛後,好像讓岳飛統領淮西軍的聖旨從來沒有發出過一樣,裝模作樣地徵求岳飛的意見:

    “淮西這支部隊很服氣王德,現在準備任命他擔任總管,酈瓊擔任副總管,再讓呂祉以都督府參謀的名義統領。你以為如何?”

    王德和酈瓊都是淮西軍內部的武將,而呂祉則是外調過來的文官,是張浚的親信。他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告訴岳飛以前的安排不算數了,以後得由我來接管淮西軍。

    按照張浚的想法,岳飛應該很識相的說:“一切聽從宰相大人安排。”

    那麼事情就結束了。

    但這只是張浚的一廂情願。他用這種方式來跟岳飛談話是比較無恥的,想把朝令夕改的責任推掉,讓岳飛跟他一起裝著不知道有曾經讓岳飛掌管淮西軍這件事,然後順水推舟的把兵權搞到自己手裡,屬於“既想當婊子又要立牌坊”的思路。

    這種談話套路其實我們非常熟悉、在官僚系統裡面,上級對下級耍無賴是常用的。

    2

    但岳飛是武將,並不太懂這些套路——即使懂得也未必會這樣賣乖。他聽得出來朝廷不想讓他掌管淮西兵權了,但張浚並沒有直接說,所以就只從字面上實事求是的回答張浚的問題:

    “王德和酈瓊素來不相上下、互不服氣,這種安排必導致二虎相爭。呂祉雖是通才,畢竟是書生,不習軍旅,恐怕難服眾。”

    張浚又問:

    “張俊(武將,跟談話的這個宰相張浚不是一個人,也沒有親戚關係,注意區別)怎麼樣?”

    岳飛回答:

    “張俊原來是我的老領導。我本不敢說三道四。但為國家利益考慮,恐怕他性子太暴躁,缺少謀略,尤其酈瓊會不服。”

    張浚這時候臉色已經很難看了,又提了幾個不靠譜的名字,岳飛都一一指出這些人很難統領淮西軍。

    張浚終於忍不住了,說出了一句相當傷人的話:

    “我就知道非你來不可。”

    岳飛也忍不住了,憤慨地說:

    “你正兒八經地問我意見,我都是據實回答。難道我是為了圖謀這支部隊嗎?”

    雙方把話說到這個份上,已經全然沒了迴旋餘地。

    岳飛也是幼稚,這之後立即上了一道奏章主動請求辭職。然後居然未等皇帝批覆,就把軍中事務委託給助手張憲代管,自己撩挑子回到廬山,給母親掃墓守孝去了。老實說,這麼做確實不太理智,有授人以柄指責他要挾皇帝之嫌。

    3

    果然,張浚一回去就上書彈劾:

    “岳飛處心積慮,一心想兼併別人的部隊。此次辭職,真實意圖是要挾皇帝。”

    這種不負責任的彈劾,具有極為可怕的殺傷力,給皇帝和岳飛之間的信任關係留下了很深很尖銳的伏筆,岳飛事實上立即陷入險惡的政治旋渦中。

    張浚最後仍然堅持派自己的親信呂祉去統領淮西軍隊。結果不出岳飛所料。

    呂祉是個典型的紙上談兵的文官,沒有戰爭經驗,平時吹起來天文地理、排兵佈陣無一不通,彷彿軍事專家。真到了統兵的位置上,卻連最基本的治軍方法都不懂,王德和酈瓊這兩個武將的內鬥他根本控制不了。

    朝廷本來打算派人來調查處理,但呂祉卻認為派人來沒用,還應該派軍隊入駐。這個訊息洩露出來以後,酈瓊等武將認為是呂祉要搞軍事鎮壓,於是立即發動兵變,把呂祉抓起來殺掉,帶領四萬多人向金國投降。張浚自己也因此被撤職回家。

    經過岳飛鬧辭職和淮西兵變這兩個事件,高宗對武將失去了信任。在此之前,他還一度信心滿滿的說:“漢高祖打天下的時候,諸將帶兵多達幾十萬,高祖並沒有疑神疑鬼的,所以他才能成功。”正是出於這樣的想法,他一開始才主動提出要把兵權集中到岳飛手裡,打算全力支援北伐。

    4

    當時金兵並沒有佔據中國北方的決心,主要還是以搶一把就走為主要目標。他們深入江南地區搶掠了很多金銀財寶,同時又屢次被岳飛為代表的新興軍事力量擊敗。

    這種情況下大力北伐,金兵並沒有決心非要長期堅守,可能會很快放棄中原,帶著搶來的財寶退回到燕雲十六州。那麼整個中國的歷史就要徹底改寫了。

    但是,正是由於張浚和秦檜這種文官集團的領袖人物,在國家民族大義與文官集團的私利之間,選擇了以集團私利為重,害怕岳飛功勞太大威脅到文官集團的權力,按照傳統的政治鬥爭思路,堅決挑撥破壞武將與皇帝之間的關係,取得了“成功”。

    5

    對於這段歷史,有人認為宋高宗害怕金國送回徽欽二宗影響他的皇位,才是高宗停止北伐殺害岳飛的根本原因。這樣的分析並不符合歷史事實。

    在岳飛北伐之前,宋徽宗就已經死了。

    金國專門派人來通報了的。岳飛給高宗寫的北伐奏章裡面明確說的是要“迎還太上皇帝、寧德皇后梓宮。”

    也就是把宋徽宗和寧德皇后的棺材抬回來安葬,不是活人。

    而且岳飛的奏摺裡面只說要把徽宗的棺材抬回來,卻沒有提到當時仍活著的欽宗,說明岳飛在政治上並不傻,考慮到了高宗的擔心,甚至有可能跟高宗達成過默契,不把欽宗接回來。

    “你的奏摺我看了,寫的很好。有這樣的臣下,我還有什麼可擔憂的?以後軍事決策一律由你決定,我不從中干預。只叮囑你一點,管好手下的將領不要濫殺無辜就可以了。(覽奏,事理明甚。有臣如此,顧復何憂?進止之機,朕不中制。惟敕諸將廣佈寬恩,無或輕殺,拂朕至意)”

    從高宗的表現來看,他對於北伐曾有過一定積極性,讓岳飛掌握全國兵馬就是他在聽說父親徽宗的死訊主動作出的決定。後來對岳飛韓世忠等武將的猜忌,是以張浚和秦檜等文官們反覆告誡、提醒、挑撥的結果。

    6

    最終,在秦檜的密謀和誣告下,為了討好金國,岳飛被解除兵權,下獄百般毒打,以莫須有的罪名在風波亭處死。

    我們回想一下之前范仲淹、蔡確等人跟皇帝死扛,堅決不準皇帝殺士大夫文人的勇氣,就更能發現文官集團的無恥——他們所維護的是隻有文官集團才能享有的特權,至於岳飛這種武將,則顯然不在保護之列,殺了就殺了吧。

    所以說,岳飛之死,核心不是皇帝的猜忌,核心是兩宋腐敗的文官集團一貫防範、打擊統兵武將。

    皇帝猜忌,他們就趁機整武將;皇帝不猜忌,他們就挑撥離間一直到猜忌為止,然後繼續整武將。這就是所謂的,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其實這一切宋高宗趙構心中有數,但宋朝的皇帝權力沒有漢朝唐朝明朝的皇帝權力大。不管高宗怎麼想,但張浚、秦檜他們的猜忌掣肘實在太大了,他們就是不支援岳飛北伐、他們就是要文臣武將不同同心協力,皇帝實際上就是說了什麼,其實也做不到數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曹操被稱為奸雄的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