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教學課堂

    作為家長,首先要對自己的孩子有一個清醒的認知,不要被老師的認知帶偏。

    在理性分析和認識孩子問題的情況下,想辦法幫助孩子改正缺點,解決問題。《禮記》有云:“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母親對孩子的教育需要從一件件小事,一個個細節慢慢做起,這樣,才能塑造出好的苗子。

    我們對老師提出的意見要正確理性地對待,不要對孩子一棍子打死,但也不要忽視一些原則性的問題。

    面對老師給家長反饋的意見時,我們不要急於給老師下定義貼標籤:“老師不喜歡我的孩子”“老師偏心”“老師是不是對我們家長有什麼意見啊”等等。

    不要一味偏信老師對孩子的分析是正確的,對孩子過早下定論。如果父母偏信老師的一些不一定客觀的評價,這會在後來的教養過程中出現親子矛盾。

    但是,也不能一味地認為老師對孩子有偏見,而忽視了老師反映的問題,錯過了糾正孩子錯誤的重要時機,讓孩子成為問題孩子。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育者的個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財富,是一種能激發每個受教育者檢點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

    作為孩子最重要的教育者的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細緻耐心教導孩子,方能引導孩子學會檢點、反省和控制自己的能力。

    家長們在面對老師反映孩子的問題時,只要能保持良好心態,理性分析孩子情況,及時抓住教育契機,和學校保持高度的契合,形成家校合力。

    那麼,孩子只會變得越來越好,我們家長的心情也會越來越舒暢。

  • 2 # 浮塵微草

    面對老師的批評,家長不應該“長孩子之氣”而“滅老師威風”。原因如下:

    1.老師絕對不會無緣無故地批評孩子。

    2.既為批評,前提就是孩子有過錯行為。

    3.有錯就得受批挨罰,這也是擔當的體現。

    4.被批評才能對所犯錯誤認識到位,反省深刻。

    5.有錯未挨批,不是孩子逮了小便宜;很可能以後“貳過”,走同樣的彎路,這是吃大虧!

    6.孩子覺得委屈可能是老師批評得“分寸”不當。老師批評難免生氣,生氣可能會“過火”。設身處地,自己批評孩子,行為可能更“激”!

    7.嚴重些,老師批評“帶罵”,孩子覺得受辱,完全可以理解為那是老師“恨孩子不成鋼”,出發點是為了孩子好。家長要理解,更要教育孩子也學會理解。

    8.孩子覺得批評“不公”,一定是因為老師批評得是物件不止一個。老師是個體,面對的是全體,最大的難處就是“一碗水端平”。家長要懂得老師的苦衷,更要教育孩子有包容之心,寬以待人。

    9. 孩子完全“佔理”,肯定是老師“誤會”了孩子。家長在安撫孩子、消解其情緒的同時,可以這樣想:讓孩子受些挫折,遇些不公待遇,也是一種心智的修煉,這種情況,在未來社會中,會更多!

    當然,家長也不宜“和老師同一鼻孔出氣”。在學校孩子已受了老師的批評,回到家再接著挨父母的數落,誰受得了?

    更不能簡單粗暴,不問青紅皂白,一頓臭訓,兩扇耳光,幾隻拳腳。這不是教育,而是對孩子的傷害!影響得不光是孩子夲身,還有孩子對其後代的教育方式。如此,子子孫孫無窮害,奉勸剋制!慎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一拳超人》中的琦玉小隊?有沒有實力抗衡英雄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