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行說電影

    要合理地解釋這個問題,基點只能放在人類迄今對生命,特別是智慧生命存在條件的認識和對天文學研究的結論之上,而不能靠神話、傳說或幻想。 由於人類居住在地球上,太陽又是哺育生命成長的根本動力,所以尋找智慧生命的問題就歸結為尋找類似太陽這樣的恆星和圍繞這種恆星運轉的類似地球這樣的行星存在的可能性。又因為我們對河外星系瞭解得太少,連究竟有多少個河外星系都不清楚。為了慎重起見,科學家們把目光集中到了太陽系所在的銀河系身上。

    如果恆星太大,壽命就會比較短;如果恆星太小,則在其行星上很難形成生態圈。恆星表面溫度太高,穩定性就差;表面溫度太低,又難以給行星提供足夠能量。只有質量在1.4到0.33個太陽質量,表面溫度適中的恆星,即太陽型恆星系統才可能孕育生命。銀河系中這類恆星大約佔四分之一左右。

    如果一顆恆星是太陽型的,它還得滿足其他條件才能充當生命的搖籃。首先,在銀河系中,大約有60%的太陽型恆星是與其他恆星成雙成對出現的,即所謂雙星系統。只有當太陽型恆星與小恆星或另一顆太陽型恆星,而不是與巨恆星相伴對,才有一定可能性出現生態圈。考慮到這一因素,太陽型恆星中擁有生態圈的又只佔三分之二。

    其次,孕育生命的前提之一是恆星系統中必須含有碳、氧、氮、硫這樣一些“生命元素”,而含有這樣豐富元素的只能是處在銀河系外圍,而且是經歷過數億次超新星爆發後形成的所謂第二代星族I 恆星。在具備有用的生態圈的太陽型恆星中,只有10%是第二代的星族I 恆星,這很少數太陽型恆星才有可能擁有地球型行星繞之轉動。

    第三,如果恆星的條件滿足了上述要求,甚至一個恆星和太陽的物理化學狀況一模一樣,也只有二分之一的機率存在一顆依偎著它的行星。

    第四,有了一顆行星,還必須質量足夠大(0.4倍地球質量以上)才能維繫一個穩定的大氣層;行星軌道的偏心率又必須足夠小才能使一年的氣溫變動保持在較小範圍保證生命承受得住;行星上不能沒有陸地也不能陸地太少以使生命有進化之大地,行星年齡要有四五十億年以使生命有進化的時間……等等。

    這樣一個套一個先決條件排下來,銀河系中符合這些要求的恆星系統不足全部恆星的1%,那麼銀河系中擁有智慧生命的行星大約在3.9億到10億個。

    但是,哲學家們對這種估算提出了一個致命的問題:上述根據太陽—地球—生命—人類的推理均建立在人類中心主義的邏輯前提之下,難道人類是智慧生命的唯一形式? 以完全不同的化學元素和完全不同的生理結構組成的“生命”和有自我意識能力的物種難道就不存在? 科學家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多數是否定的,但也有少數人保留進一步探討的權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秋收快開始了,目前市場上秋季肥卻還未啟動,與以往相比,現在尿素,化肥行情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