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如切如磨
-
2 # 龍久於池
1、徐晃被顏良打敗和五子良將的說法不在一個體系裡。
徐晃在白馬坡被顏良輕鬆擊敗,只打了二十回合的樣的。這是《三國演義》的內容,而《三國演義》有劉備設五虎上將的內容,沒有曹操設五子良將的內容。
2、吃敗仗並不必然失去評優的資格。常勝將軍是很少的,再說常勝並不是永無失敗。勝敗是兵家常事,名將看的是綜合業績或關鍵時刻。曹操有赤壁之敗,依然是傑出軍事家。張遼還被曹操俘虜過呢,但威震逍遙津,其大名讓江南小兒止啼。徐晃吃過多次敗仗,但襄陽之戰,徐晃率新兵擊退風頭正勁的關羽,解樊城之圍,其用兵令曹操讚歎。
3、輸給顏良並不可恥。小說裡顏良是河北名將,武藝超強。他輕鬆斬殺數名曹將,徐晃戰二十回合全身而退已經不錯了。關羽一招刺顏良於馬下,憑的是馬快,乘的是顏良鬆懈之機。公平對決,關羽未必能贏。
-
3 # 偷偷笑5
名將良將都是指指揮才能,不是指個人武力。一個人武力再高,但打仗沒人會和你單挑。你提的問題暴露出你只瞭解小說演義,不懂歷史。史上顏良徐晃根本沒單挑過,無法評價強弱,但徐晃一生征戰無數,勝多敗少,尤其是樊城之戰,帶領幾萬新兵,邊訓練邊打仗,一舉擊敗勢頭正盛的關羽大軍,連曹操都頻頻稱奇,當然無愧於良將。
-
4 # 王醫5
古代和當今一樣,一個人從軍先當戰士,武功也好,才財志也好,建功立業也好是慢慢成長而進步的!在當時顏良,文丑是成熟的武功好的大將,也在巔峰期!徐晃等人年輕,沒有成熟,敗在顏良手是正常,後來徐晃戰勝關,就是徐晃武功在巔峰期,而關羽老了,徐的武藝跟關學了不少!看徐和關一見面,“感謝你對我的教誨!”
問題稍微有點不倫不類。五子良將來自《三國志》,顏良戰敗徐晃來自《三國演義》,怎麼能一概而論?
陳壽作《三國志》,將魏將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合在一起作傳,並有評語“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於是才有了五子良將的說法。重點突出的是這五位能征善戰的將兵之能,而並非著重於他們的武勇。
《三國演義》顏良作為袁紹手下第一猛將,出場就非同凡響。陣前搦戰,先秒殺呂布舊將宋憲、魏續,徐晃出馬挑戰,二十回合敗歸本陣。於是曹營諸將慄然,再沒人敢去挑戰。這才請了關公出馬,搞死了顏良。這裡劇情的發展和鋪墊是為了突出顏良個人的武勇,更為了突出能輕易搞死顏良的關二爺的神勇無敵。所以演義的側重點是個人武力,說白了就算徐晃被打敗也是武力值差一點,跟他是不是良將沒有必然聯絡。
徐晃的軍事才能是非常突出的。早期跟隨曹操東征西討,常常提出正確的建議,領軍作戰既勇猛還很有頭腦,是曹操手下非常得力的將領之一。他的代表作就是大戰威震華夏的關羽,解樊城之圍。當時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連曹操都被震動甚至想著遷都以避其鋒芒。後關羽進圍樊城,曹仁危在旦夕,徐晃臨危受命救援樊城。可給徐晃計程車卒都是新兵蛋子,根本沒有能力直接和士氣正盛的關羽軍正面交鋒。於是徐晃並不急於求戰,邊固守待援,邊加緊訓練士卒。
關羽前部屯兵郾城,以為掎角之勢。徐晃就挖長塹假裝表示要切斷他們的後路,長期對他們進行圍困。關羽前部於是大恐,主動燒營撤走。徐晃得以清楚掉後顧之憂,正式推到前線和關羽軍決戰。此時孫權要出兵攻擊關羽後方的訊息傳來,徐晃軍士氣大振,關羽軍人心惶惶。
徐晃趁勢主動出擊,以聲東擊西之計,集中主力攻打關羽屯在四冢的偏師,關羽被逼親自領軍救援。徐晃激勵士卒,一場混戰之下正面打敗關羽。關羽撤退回大營,徐晃窮追不捨,跟在敗軍身後一舉攻入關羽大營,由內而外突襲,大破關羽的主力大營。關羽敗逃而後被東吳擒殺,樊城之圍遂解。
這一戰真正打出了徐晃的威名。他用兵謹慎,又能審時度勢,激勵士卒,勇往直前。帶著一群新兵擊敗了不可一世的關羽。曹操對他也是不吝溢美之詞,誇他是孫武、司馬穰苴一樣的名將。徐晃除了指揮作戰,治兵領軍也很有一套。他的部下軍營整肅,將士們軍容整齊,駐陣不動。曹操因此誇徐晃治兵有周亞夫之風。
綜上所述,完全可以看出徐晃就是實打實的一名優秀的將領。良將之稱恰如其分。良將從來都不等於猛將,個人武勇只是其一,領軍作戰、指揮戰鬥的能力才是一個良將最應該具備的專業才能。顏良打敗徐晃,徐晃就不能稱良將了嗎?簡直是笑話。白起、韓信、孫武等等這些名將,又有哪一個是以武力著稱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