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歲月靜好144661839
-
2 # 陳道農
孩子一出生,我們知道孩子無論做什麼都不是有意為之,所以我們是全然接納的,並沒有排斥什麼,然後會一點一點示範、引導。隨著孩子接觸的人多了,跟誰都可以觀察、模仿(所以我定義教育是影響,學習是模仿),模仿物件的多元化必然會有家長不舒服的言行出現。這時候要冷靜分析,家長是因為不舒服而想糾正呢還是因為不正確而要糾正?是前者,需要進步的是自己,是後者那就進入糾偏的話題了,以我的經驗基本沒人認為是前者,因為否定別人總比否定自己要舒服的多。但不論是糾正自己還是他人,接納總是必要的。首先是因為愛,愛自己愛孩子就會表現出接納。其次是隻有接納,人才會客觀全面的瞭解認識問題,而認知是解決問題的基礎,去陌生的地方旅遊還需要做攻略呢,何況是教育這樣的頭等大事?這裡最關鍵的幾個點是:愛無力、沒有覺察自省、情緒失控、認知能力低下。這些問題導致家庭教育的基礎很差。解決了這些才能夠運用各種教育手段、工具。但遺憾的是,大部分家長都在尋求“高招”以達到讓孩子“聽話”的目的。這種時候還是沒招比較好。
-
3 # 月日土木S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也是一個家庭的希望,是父母的心頭肉、掌中寶,孩子的一言一行、冷暖飢飽牽動著每一個父母的心,對於孩子的一切行為,家長究竟是有條件還是無條件通通接納呢?我看這要具體行為具體分析:
首先,對於孩子正常的、健康的、文明的、正能量的一切好行為,比如按時起床、幫助別人、勤儉節約等好行為,作為家長都要鼓勵,讓其作為,要無條件通通接納,只有這樣,孩子的身心、體質才能健康成長與發展,才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世界觀,才能為國家輸送合格的人才。
其次,對於孩子的不良行為,比如打罵別人、亂扔垃圾、跟人打架等不良行為,作為家長決不能掉以輕心,要堅決原則性地制止,決不能姑息,決不能妥協,更不能無條件地接納,而要促其改正,變為好的行為才能接納。孩子還處於成長髮育期,可塑性強,也容易受到不良作為的影響而仿之,作為家長要耐心批評教育,促使其改正,只有這樣,我們的孩子才會少走彎路,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總之,對於孩子的好行為,家長要鼓勵、要接納,對於不好的行為,要讓其改正才能接納。
-
4 # 你的好心情會感染到我
這裡有幾個區域要說,1至8個月必須是無條件接納,這期間父母必須是失敗者,孩子必須是勝利者,9至15個月要有些誘導試玩遊戲,而這個時候父母的很多自我意識不能強加,以誘導為主,16至24個月時要有一些對抗性作為,這種對抗是建立在平等,沒有壓迫性,26至38個月左右要有規矩性疏導,使之規矩是重要性,對於孩子,我始終不喜歡用條件這一詞,如你不這樣我就那樣,等等一些條件下的誘惑和條件下的恐嚇,條件下威逼,所有的事情都不可教條,尤其在育人方面,循序漸進,以理服人,不要總以為他是孩子,就應該什麼樣,首先他是人,有很多時候小孩是有大人的心。
回覆列表
正確的行為都接納,不正確的行為糾正以後也接納,孩子主要是靠父母教育的,不管有條件還是無條件都得接納,繼而改錯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