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Callme不韋
-
2 # 北地遊俠
有一定道理,因為漢自始至終都保持著對周邊的絕對優勢,即便在東漢末年國家四分五裂諸侯割據的時候,也還在保持著對周邊外族軍事上的優勢。比如幽州公孫瓚對鮮卑、烏桓等北方遊牧民的壓制;董卓領兵大破匈奴,平定幽、並、涼三州鮮卑羌人聯合叛亂;孫權剿撫山越;曹操遠征烏桓;諸葛亮征討南蠻等。漢朝主要滅亡的原因是禍起蕭牆,而不是蕭牆之外。
縱觀中國各朝代歷史,都在一個怪圈裡走不出來:
立國之初,兵力強盛,國主雄才大略,勵精圖治,社會一片欣欣向榮,政治一片清明,國力蒸蒸日上;之後國主平庸,社會矛盾激烈,政治腐敗,國力一年不如一年;最後國主昏聵,國力衰弱至極,而又兵戈四起,直至被新朝擊潰,改朝換代。
這個怪圈極好的詮釋了“國恆以弱滅”這句話。
至於“漢獨以強亡”的解釋,個人觀點是從對外政策上說起。
第一、縱覽漢朝405年曆史,漢朝也沒有跑出這個怪圈,無論是西漢末年的王莽篡漢還是東漢末年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都說明漢朝也沒有跑出這個怪圈;
第二、漢朝和其他朝代最大的不同就是對外:
大漢王朝歷經405年,共29帝,從始至終,無論興衰,都一直保持著在東亞,在當時的整個世界的霸權地位,即使是在風燭殘年的時候,對外依舊是威風凜凜,擋者披靡。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話不是產生的漢武盛世,而是西漢末年將領陳湯公元前36年的話語,44年後西漢滅亡。
東漢末年神威將軍馬超鎮西涼,羌人畏之若神;白馬將軍公孫瓚,令烏桓人但見騎白馬的漢軍,調頭便跑;公孫度威鎮遼東,士燮則恩撫交趾;曹操更是滅烏桓,歸降南匈奴……
看完兩漢末年先輩的強勢,再想想其他朝代末年的悲哀,更不要說慈禧老孃們的“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兩漢即便是末年,對外也充滿了強勢,怪不得我們民族以“漢”為名,兩漢即使滅亡,對外也儲存著大國的尊嚴!
第三、大漢國土的完整:
漢朝之外的中國各朝各代,甚至是世界五大帝國,其版圖都是早中期最大,後期迅速衰弱,最弱的就是清末的割地賠款!
獨有大漢不同,獨有大漢跳出了這一鐵律,兩漢對外從來就沒有弱過,漢朝結束於內部糾紛,只有對內的時候才有強弱!即使到了三國時期,魏蜀吳也都征服了各自不服的異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