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鑫財經
-
2 # 仁義禮智投
證明不了,資訊不透明一直是p2p最為詬病的問題之一。p2p投資,最主要的風險就是信用風險,而信用風險的衡量,是一件非常專業,非常複雜的工作。作為個體投資人,根本沒有能力去鑑定借款人的信貸資質。
很多p2p的電子合同裡,都以保護隱私為名給借款人資訊打碼,這樣就更增加了識別難度,連實際有沒有這個借款人,你都不能保證,更別說什麼風險識別了。這種情況,很可能就是平臺自己把錢挪作它用了,一般好聽一點稱之為“自融”。投資者有什麼辦法防範麼?沒有,因為雙方的資訊量,完全不對等。
中國的p2p始於2007年,2010年開始快速發展,興盛於2013年,被譽為p2p興起之年,但僅僅過來3年,2016年開始,p2p平臺不斷倒閉跑路,到今年,2018年,簡直是p2p的連環雷爆之年。為什麼?因為開始幾乎放任的野蠻生長,使得監管方式和手段遠遠落後於它的風險擴充套件。
現在要去p2p接入銀行存管,但是隻有銀行存管模式,是遠遠不夠的。中國正規的基金、理財、信託,都是採取更高階的銀行託管模式。兩者有什麼差別?存管模式下,銀行只負責記錄,你賬戶的資金進出,其他是不管的。而託管,銀行不但要負責資金的安全,還要肩負起監督資產管理人的責任。
舉個簡單的例子,你為什麼會相信基金公司,不會騙你?你怎麼相信他們不會捲款跑路,不會虛報投資方向和收益?他們說拿你錢買低風險債券,結果拿錢炒股了,怎麼辦?他們說虧了10%,其實是賺了20%,怎麼破?然而,這一切你都不用擔心,因為是不可能的。他們沒辦法捲款跑路,因為錢都在託管行,他們根本接觸不到。他們沒辦法隱瞞投資方向,因為每一筆資金的使用,都要透過託管行的稽核;他們沒辦法虛報收益,因為基金的賬務估值,每天都要跟託管行核對,雙方核對一致後才能釋出。託管行的存在,就是要使資訊公開透明,保護投資利益。
p2p因為本身的問題,不願意接受託管行的監管。現在小微貸款的條件這麼寬鬆,還需要從p2p借款的企業和個人,可以想象他們的信用程度,有多麼糟糕;還款逾期的機率有多大!而銀行方面,也不願意接手p2p這塊燙手的山藥,因為信貸資訊的稽核,非常麻煩,託管行付出的成本與風險收益,不成比例。所以,工行去年的資產託管規模15.5萬億,其中沒有一分是p2p。為什麼?因為風險控制,是保障銀行生存的第一生命線,在這一行要想存活下去,首先要明白,哪些錢不能賺!
回覆列表
現在像你這麼謹慎,懂得要了解平臺投向的投資者太少了,很多人都是閉著眼就投,哪管它投什麼,有多大風險。
但你這個問題卻點出了一個p2p領域很尷尬的問題,如何瞭解和監督投資資金是否按照標稱的去投資運作。
其實我一直很好奇,p2p平臺是如何運作的,到底投資什麼能讓人相信利率高出市場融資水平,又能保證資金安全的,真的有這麼好的專案,大企業和銀行為什麼不介入,反而是這些名不見經傳的平臺積極參與,為什麼真正有錢的人(資產過百萬千萬)不去投,而資產幾萬幾十萬的普通人(好吧也許不是普通人,比我有錢)投的不亦樂乎?
我想在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或者說現象就是資金運作不透明,不會也不敢公開投資專案,說好聽點這是商業機密,怕公開了以後大家都去投,說不好聽的就是“心裡有鬼”啊,現在資訊這麼發達,你公佈一個事情,沒多久就給你扒個底掉,到底收益有多大,風險有多大就公佈於眾了,想隱瞞也隱瞞不了,輿論壓力太大。
所以,就連螞蟻金服、恆生電子、中投保這樣大家都很認可的優質企業投資的網金社,也是不敢公佈太多資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