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子年齡的別稱如下:
一、赤子:初生的嬰兒。孔穎達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小孩子生出來是紅色的,所以叫赤子。)
二、襁褓:亦作“襁保”、“強葆”,本意是指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
三、齠齔:兒童換齒。即指七八歲的兒童。
四、垂髫:指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古時童子未冠者頭髮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兒童。
五、幼學:10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鄭玄注:“名曰幼,時始可學也。”後因稱十歲為“幼學之年”。
六、束髮:男子15歲。古代男孩成童時束髮為髻,因以為成童的代稱。
七、弱冠:男子20歲。《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故用以指男子20歲左右的年齡。
八、而立:30歲。《論語·為政》:“三十而立。”後因稱30歲為“而立”之年。
九、不惑:40歲。《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後用作40歲的代稱。
十、知命:50歲。《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謂到50歲才懂得天命。後人因以“知命”為五十歲的代稱。
十一、耳順:60歲。《論語·為政》:“六十而耳順。”後以“耳順”為60歲的代稱。
十二、古稀:70歲。杜甫《曲江》:“,人生七十古來稀。”後因用“古稀”為七十歲的代稱。
十三、耋:70-80歲。毛傳:“耋,老也。八十曰耋。”《左傳·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勞,賜一級,無下拜。”
十四、耄:80-90歲。《禮記·曲禮上》:“八十、九十曰耄。”
十五、期頤:100歲。《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後因稱百歲為“期頤”。
古代男子年齡的別稱如下:
一、赤子:初生的嬰兒。孔穎達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小孩子生出來是紅色的,所以叫赤子。)
二、襁褓:亦作“襁保”、“強葆”,本意是指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
三、齠齔:兒童換齒。即指七八歲的兒童。
四、垂髫:指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古時童子未冠者頭髮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兒童。
五、幼學:10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鄭玄注:“名曰幼,時始可學也。”後因稱十歲為“幼學之年”。
六、束髮:男子15歲。古代男孩成童時束髮為髻,因以為成童的代稱。
七、弱冠:男子20歲。《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故用以指男子20歲左右的年齡。
八、而立:30歲。《論語·為政》:“三十而立。”後因稱30歲為“而立”之年。
九、不惑:40歲。《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後用作40歲的代稱。
十、知命:50歲。《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謂到50歲才懂得天命。後人因以“知命”為五十歲的代稱。
十一、耳順:60歲。《論語·為政》:“六十而耳順。”後以“耳順”為60歲的代稱。
十二、古稀:70歲。杜甫《曲江》:“,人生七十古來稀。”後因用“古稀”為七十歲的代稱。
十三、耋:70-80歲。毛傳:“耋,老也。八十曰耋。”《左傳·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勞,賜一級,無下拜。”
十四、耄:80-90歲。《禮記·曲禮上》:“八十、九十曰耄。”
十五、期頤:100歲。《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後因稱百歲為“期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