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夢九霄

    諸葛亮很厲害其實說的是他的處理內政和外交方面,軍事能力稍微差點,但是不是說諸葛亮軍事能力就不行,打仗上諸葛亮其實也不是十打九輸,因為諸葛亮最長參與的軍事行動就是北伐,那是他以攻代守的軍事策略,諸葛亮的能力其實比較中肯的評價就是陳壽的那句“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

    一、反差太大對諸葛亮的誤解

    諸葛亮這個人因為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簡直就是三國時代智慧的化身,那裡是什麼人分明就是神呀,但是隨著現在人們拋卻《三國演義》之後看到的其他史料記載,還原了一個真實的諸葛亮,大家一看不是這麼回事呀。

    什麼借東風,空城計,草船借箭,火燒赤壁博望坡.....等等等等,和諸葛亮沒什麼關係呀,好不容易打了個北伐,六次還沒成功,覺得諸葛亮打仗就是十打九輸,實在不行。

    其實諸葛亮治理國家能力雖然強,但是軍事能力也不是特別弱,三國那百八十號謀士武將裡諸葛亮的軍事能力絕對也是中上的,這就好像一個人考試說我語文不行,數學好,實際上那是謙虛,滿分都是一百分,你數學九十九,語文九十五,肯定語文比數學稍微不行了點。

    二、諸葛亮的軍事評價其實很高

    魏國在三國後期有個名將,叫張郃,那是劉備都憚之的主兒,但是張郃這個人對蜀國的看法卻是“自諸葛亮皆憚之”,結果因為司馬懿的錯誤指揮,讓諸葛亮設下埋伏,受傷不治白白送了姓名。

    裴松之說諸葛亮“用兵也,止如山,進退如風,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人心不優......”

    說的就是諸葛亮的軍事才能被廣泛認可,被詬病的諸葛亮打不過司馬懿,那也是有些過於美化司馬懿了,要知道死諸葛嚇跑活仲達那是事實,不是演義,司馬懿要是真厲害,追著吊打諸葛亮呀,還跑什麼。

    就連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就是那個當了晉朝開國皇帝的傢伙都說“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他爺爺都夠厲害了,還是這麼佩服諸葛亮,證明諸葛亮的軍事能力還是有兩把刷子的。

    三、諸葛亮其實沒有打過幾年仗

    諸葛亮一生輔佐劉備父子27年,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治理蜀國內政和處理外交上面,沒有多少時間在打仗,搞的大家因為一個北伐就以為諸葛亮一直在打仗,還打的不行一樣。

    諸葛亮從荊州過去匯合劉備打益州不過半年時間,征戰南中攻心為上,前後也就半年,打仗的時間真正的也就幾個月,至於北伐八年時間,五次出擊,一次防禦,按這個演算法諸葛亮真正帶兵時間太有限了,好像算個十打九輸也沒錯。

    但實際上三國時代北伐哪那麼簡單,大家都關注諸葛亮北伐了,其實孫權大大小小北伐也有11次也沒幹掉曹魏呀,魏國還有三次伐蜀,總的說來就是三國互有勝負,一時半會局勢不變的情況下,誰還真的奈何不了誰。

    但是蜀國諸葛亮就一個州,魏國可是有八個州,司馬懿動不動就號稱有30萬大軍,真實數目估計比這還多,諸葛亮也就十萬大軍,這指望諸葛亮戰戰必勝其實也不現實,畢竟北伐失敗原因有很多,諸葛亮只佔了一部分。

    總結:諸葛亮是很厲害,但諸葛亮的厲害更多的表現在了內政治理和自己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上了,軍事能力比內政能力差了點,但放在三國時代也是中上水平,尤其以蜀國的國力以攻代守,讓魏國一直防守狀態進行戰備,硬要說十打九輸其實有點過了,一個人的能力畢竟應該多維度去看才更加合理真實。

  • 2 # 禪悟淨慧

    諸葛亮是《三國演義》被羅貫中神化的人物,自茅廬定三分天下開始,為劉氏江山謀劃了一輩子,他熟兵法,會八卦,懂奇門,通陰陽,學識與智慧集一身的一代名相。

    那麼為什麼十戰九輸呢?這麼一位優秀的高階參謀長,料事如神的專家,怎麼就這麼點背呢?

    我想有如下幾點問題!

    一。力量上的對比,蜀國可以說是最弱小的。曹魏兵馬百萬,戰將近千員,可謂人才濟濟兵強馬壯,真正的霸主。東吳戰將和蜀國相比平平,但是東吳乃江南富庶之地,國力雄厚,是蜀國不能比擬的。

    二。不是將才,諸葛亮準確的說不具備將才的能力。你看他出謀劃策,排兵佈陣可以,實地實戰經驗不足。戰敗的原因還有用人上的過失,比如《失街亭》。還有一個最大的錯誤就是《華容道》,既然你能掐會算,為何讓關羽去守華容道呢!這也許是人算不如天算!

    三。人民反對戰爭,雖然小說裡說劉備得西蜀後,愛民如子軍民關係如何融洽。但是事實上老百姓早就厭煩了戰爭帶來的痛苦,恨透了軍閥混戰,沒有得到老百姓真心的支援。

    四。正統在曹魏,劉備自詡大汗皇叔蠱惑民心,爭取天人的同情。在當時來說老百姓認可的還先朝故都,即曹魏是正統政令。因為是古人所接受的文化和思想所決定的,表面上服從蜀國的統治,其內心是向背的。

    五。強硬的對手,曹操司馬懿,對諸葛亮一整套的謀略基本瞭解的差不多少了。比如《空城計》難道真的是司馬懿怕有詐嗎?我想司馬懿不會那麼蠢,作為三軍統帥難道就那麼顧及嗎?不是這麼回事。

    司馬懿和諸葛亮在玩貓捉老鼠的遊戲,為什麼呢?因為司馬懿要是抓住了諸葛亮,除掉了蜀國,他還有利用的價值嗎?曹丕早就廢了他了,司馬懿知道厲害關係。所以呢不急著弄死諸葛亮,拿著玩,司馬懿厲害吧。

    綜合來說諸葛亮這個人物,是我喜歡的軍事家,忠臣良相的代表人物。十戰九輸他已經盡心盡力了,諸葛亮千古奇才,英雄本色,永遠值得敬仰。

  • 3 # 歌舞三國

    誰告訴你諸葛亮打仗,“十打九輸”,且不說《演義》中的諸葛亮,那太神了,就以《三國志》的諸葛亮來陳述吧!首先諸葛亮在前期就沒有什麼機會參與打仗,直到劉備仙逝。

    劉備佔領荊南之時,任命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讓他督統零陵、桂陽、長沙三郡,徵收調運賦稅,以充實軍用物資儲備。建安十六年(212),劉備率軍入川,所帶的主要謀士是龐統,諸葛亮則留在荊州。也許為用其所長,或者另有考慮,劉備更多地讓諸葛亮負責後勤事務。

    什麼火燒新野,那是劉備的傑作

    真正有機會親自指揮戰爭是劉備死了之後,為了完成劉備的遺願,才有機會率軍平南和北伐。

    打孟獲那簡直是小菜一碟,打了放,放了打,最後把人打服。

    無論如何蜀、魏實力懸殊,以一州之地五次北伐,屢屢無功而返,自己最終也病逝五丈原。

    諸葛亮每次投入一線的兵力僅數萬,很難像魏、吳那般能幾路並進。不僅如此,蜀軍補給也大成問題。孫子曾說:大凡興兵作戰,必須有輕車千輛、重車千部,全副武裝的士兵十萬,並能向千里之外運送糧食,由此帶來的軍務開支每天要消耗千金,這般準備之後,十萬大軍才可走上戰場。

    可以說,諸葛亮多次因糧草不繼退兵,根本的癥結不在運輸,而是國力難以承受戰爭的巨大耗費。從一定程度上講,蜀漢北伐既缺“天時”,又無“地利”,也沒有足夠的“人和”保證。

    而且對手是司馬懿,後來晉的奠基者,就看準了蜀漢這薄弱環節,死守不硬碰。把蜀軍拖垮的。

    司馬懿總以守為攻、以逸待勞。按魏國的兵力,並非不可來一次對決,但他不圖一時之快。司馬懿料定糧草供給是蜀軍的軟肋,堅壁據守正是高明的耗敵之舉。看似消極的防守,由於立足不敗,從而以時間換空間,恰恰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巧妙應對。

  • 4 # 讀書觀影話江湖

    捋一捋,諸葛亮一共參與過哪些戰爭:1,初出茅廬,遇曹操大舉進犯荊州,不得已轉移,火燒新野;撤到江夏。不管怎樣這是逃跑,可以算一敗;

    2,赤壁之戰,有人說這是周瑜指揮的,和諸葛亮沒關係,但至少他參與了吧,大敗曹操了吧?這應該算一勝;

    3、入主川中,諸葛亮攜趙雲張飛從荊州出發,同劉備順利會師,攻下成都,這是一勝;

    4、漢中之戰,打到曹操無心戀戰,撤出漢中,有人說那是劉備和法正的功勞,姑且算吧,結果贏了吧,應該算一勝;

    5、夷陵之戰,從川中馳援劉備,會師白帝城,收拾殘局,要計較,那就算一敗吧;

    6、南征孟獲,平定南蠻,七擒七縱,姑且算一勝吧;

    7、六出祁山,每一次都是無功而返。那就算六敗吧。

    這樣算下來,諸葛亮一共參與十二戰,勝利的有四戰,那十戰九敗是怎麼來的呢?

    如果說諸葛亮親自指揮的,算起來還不滿十戰,九輸就更無從談起了。

    黑別人也要黑的有水平一些,不要張口就來,閉著眼睛瞎說。

  • 5 # 白志雅

    這個你可能把三國演義和三國正史搞混了。

    在三國演義裡,諸葛亮那是神一樣的存在,最少還是個半仙。以無敵的姿態展現給世人,這是作者有意為之。

    但是,在正史當中,記得是正史,諸葛亮不是軍事家,他對軍事基本都是紙上談兵的狀態。

    但是,必須承認,諸葛亮是一個謀略家,政治家,更是一個超級合格的大管家!

    三國演義本來就是抬高文士 ,串改歷史的小說,既然是小說,給主角一個金手指,或是什麼外掛系統都可以,不是軍事家,強行加上軍事天賦點,不是他的戰績,強行搬運給諸葛亮都OK。

    在正史當中,諸葛亮一直都是處理內政的高手,做後勤,做補給,做行政管理,處理錯綜複雜的地方事物,諸葛亮都是一把好手。說白了,如果是和平時期,諸葛亮可以把蜀漢經營的不錯,但是在戰爭時期,對於戰場上的事物,他就是束手無策。

    在劉備活著的時候,所有戰事都是劉備主抓,而政務事項,開始也不是諸葛亮做的,諸葛亮的提拔過程,你看一下正史就可以知道,都是一點點提拔起來最後到了丞相這個職位,他起點還真不高。

    打天下的時候,劉備哥三個才是核心主力,大戰役都是這哥三個打的,打下來了地盤,諸葛亮等一干政務高手操持地方政務,保障後方穩定,保障糧草補給,保障兵源支撐,都愛諸葛亮這一個群體完成的。

    特別是進入蜀地之後,蜀地錯綜複雜的關係,實在是讓大部分人很頭疼,但是諸葛亮卻可以各種平衡,沒有造成後方打亂,這就是諸葛亮最大的本事。

    但是,在軍事上,他真的不行,劉關張三人去世之後,蜀漢徹底完蛋,在三國演義裡邊才表現出來各種戰敗,給出來的解釋就是蜀中無大將這麼個藉口。

    但凡諸葛亮在軍事上有一點點軍事戰略的意識,也不至於形成無將可用的境地。

    將才的培養,階梯性儲備將才,這可是古代兵書都有明確說法的。他為什麼不按照兵書執行?

    至於司馬懿說諸葛亮多厲害,這個就是政治藉口了,司馬家對於曹家的價值,就是抵禦外敵,外敵都沒有了,曹家人就會對司馬家清理了。對於司馬家來講,在自己家族羽翼未豐的時候,留著蜀漢,就等於保住自己家族的性命,在家族性命和自己家族偉大的野心面前,吹捧一下諸葛亮,難道不是一個最有價效比的選擇嗎?

    在司馬家族眼中,長期消耗曹家勢力,然後藉機剷除一些強大的對手,這為自己家族為了登頂可以說是掃清了障礙,留下一個最弱雞的蜀漢,那就是自己什麼時候想滅而已。

    這就好比,你有幾個對手,包括你的老闆也是你的對手。你利用局勢,借用老闆的資源和人才,跟一堆強硬的對手PK廝殺,而你自己保留實力,最後,只留下一個弱雞對手,你可以隨時幹掉的,就那麼一直吊著老闆,默默佈局,等時機成熟了,把老闆幹掉,順便把弱雞也幹掉,於是自己就可以登頂了。事實也證明了,司馬家的戰略佈局是成功的,而蜀漢這個弱雞,也在司馬家掌握了足夠的主動權之後,幾招就幹趴下了。

    這就是政治,讓你弱雞活著就是為了讓自己更好的生存和發展,當不需要你這個弱雞了,那麼就隨手捏死。在你還有價值的時候,留著你,甚至保著你這個弱雞,更甚至吹捧你的神武都可以,這些都是形勢所逼,等沒有人逼了,弱雞就可以幹掉了,留著礙眼!

  • 6 # 牧野鑑史

    三國演義,塑造了幾個偉大的角色,武聖關雲長,奸雄曹孟德,還有,最為後人稱頌的智聖,寫出過涕人淚下的出師表的諸葛亮,孔明先生。但是,我們細看諸葛亮的戰績,卻可以說是勝少負多,這又是為何呢?

    對於這個說法,在劉備健在,諸葛亮作為軍師輔佐的時期嗎,諸葛亮的整體戰績確實是不錯的,隆中對之後,也有火燒新野這樣出奇制勝的戰役,讓人印象深刻,戰績可以說是十分讓人滿意。

    說起他十大九輸,那可就主要是指的他在劉禪即位後,他一人主導朝政,自此成為獨當一面的丞相之後,率兵多次北伐的歷史。

    但是,即使對於這段歷史,要就此評價諸葛亮十打九輸也是不十分公正的,因為這其中存在著許多問題,都是導致失利的原因,所以其實並不是諸葛亮的只會存在著很大問題。

    首先,蜀國是進攻的一方。客場作戰,糧草要從後方運輸,本身就存在著許多隱患。

    與諸葛亮對抗的主要是司馬懿,但是前期的司馬懿也是以失利為主,諸葛亮的戰績下降主要是在後期,這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司馬懿採取固守策略,導致蜀國久攻不下,有時候就只能採取撤軍。

    除此之外,蜀國與魏國本身的國力差距也是一個問題。與蜀國相比,魏國本身身處北方地勢遼闊,在征服了北方少數民族之後,獲得了穩定的生產空間,再加之曹魏推行的屯田制,整個魏國的生產狀況,人口狀況可以說是遠勝蜀國,也因此,很多時候蜀國的失利,並不是諸葛亮指揮的問題,有時候只是簡單的兵力和人口差距。

    最後,很重要的一點,諸葛亮雖然在北伐過程中出現了許多次失敗,可是縱然失敗,在撤退的過程中,諸葛亮也總是能儘量的避其鋒芒,保證自身的損失儘量減到最少,也正是因此,可以說是十足的體現了諸葛亮的指揮智慧。

    正如人人都知道的,著名的空城計,就是十足的體現了諸葛亮在撤退過程中的智慧,正是靠著這些指揮的良策,諸葛亮得以儲存實力,避免遭遇比較大的損失。也正是因此,人口稀少,地域較小的蜀國也才能積蓄力量,發動一次又一次的北伐。

    所以說,雖然諸葛亮有著許多失敗,可是如果簡單的說他指揮能力差,也是十分不公的。

  • 7 # 江水趣談

    看《三國演義》,你會覺得諸葛亮是妖人;看《三國志》,你會覺得諸葛亮是個凡人。《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神機妙算,出神入化,只需輕輕掐一掐蘭花指,對手怎麼想的,怎麼排兵佈陣的,在哪兒埋伏,從哪裡撤退,都推算的分毫不差,堪比《三國演義》總導演。

    我發現諸葛亮極善於打撤退戰,確實說明他是個謹慎之人。

    新野撤退戰,先是火攻然後放水,讓曹仁十萬兵馬全軍覆沒長阪坡之戰,在曹操追上劉備的時候令關羽接應從容退去草船借箭,在曹軍戰船出動前攜帶十萬支箭從容退去借東風,在丁奉徐盛逼近之前從容退去。

    甘露寺,在蔣欽周泰逼近之前從容退去。

    火燒連營,在陸遜逼近白帝城的時候用石兵八陣差點讓陸遜送命。

    六出祁山,第一次撤退保住了大軍主力,第二次撤退斬了王雙,第三次防守反擊,第四次撤退引誘司馬懿張郃破敵軍營。

    第五次撤退射殺曹魏數一數二的名將張郃,第六次撤退一具屍體還能嚇跑活著的司馬懿。雖然以上都是演義裡諸葛亮的光輝的戰績,不過正史裡諸葛亮作為軍師中郎將,也是殿後的高手,不得不說確實有本事

    赤壁之戰,曹操被周瑜打的大敗,如喪家之犬一般落荒而逃,這時候劉備見曹操主力被消滅了,就想趁機分一杯羹,他心想:“打正面戰場咱不行,搞敵後咱還是可以搞搞的。”於是,劉備叫來了諸葛亮,問軍師咋搞,諸葛亮計議已定,對劉備說:“把弟兄們都叫過來吧,看俺手段!”,眾位將領陸續到場了。

    諸葛亮先對趙雲說:“子龍可帶三千軍馬,預先埋伏在烏林小路,今夜四更,曹操必然從此經過。等曹操軍馬過去一半,你中間放起火來,曹操必然驚慌,你趁機殺他一半即可。”趙雲疑惑道:“烏林有兩條路,一條到荊州,一條到南郡,曹操走哪一條路?”諸葛亮自信說:“必走荊州這條路。”

    諸葛亮也忒託大了,且不說趙雲只帶了區區三千兵馬,曹操的敗軍少說還有萬兒八千的,三千人就敢堵截一萬人馬,諸葛亮真有這個把握嗎?再說,“等曹操兵馬過去一半,從中間放火”,你就不怕曹操發現中間遭到襲擊之後,命令隊伍頭尾合圍,把趙雲圍住廝殺,啥時把蜀軍消滅乾淨了啥時再走嗎?

    趙雲疑慮重重地走了,諸葛亮又叫來了張飛,對張飛說:“曹操必從北彝陵退敗,明天下雨過後,曹軍肯定燒火做飯,你看見煙起來了,就衝將過去!”不怕一萬,就怕萬一,你孔明這麼厲害,預測天氣比衛星雲圖還準。

    萬一明天不下雨呢,萬一曹操不做飯吃,隨便吃點乾糧喝口水,對付一頓就繼續趕路了呢,這翼德仁兄不就撲了個空了嗎!張飛屁顛屁顛走了之後,諸葛亮叫來了關羽,讓他去守華容道。劉備疑慮道:“二弟是極為重情重義之人,曹操對他有過恩情。

    萬一二弟磨不開面子放了曹操可咋整?不如換一個人去吧?”你猜諸葛亮怎麼回答的:亮夜觀乾象,操賊未合身亡。留這人情,教雲長做了,亦是美事。意思是曹操命不該死,我派關羽去純粹是讓他還了人情債。啥?這不是瞎扯淡?瞎忽悠人嘛?既然知道曹操命不該死,還瞎折騰幹啥,不如回家摟老婆孩子,或者打打麻將呢!

  • 8 # 色國丞相

    作為沒有軍事涵養的普通人,想要理智客觀地去評價一個軍事家的能力,其實是很難的。我們能看懂的,只有戰爭最後的勝負結果。但只從結果來推斷軍事家的能力,其結果一定是不夠公正的。就好比如,假如有一個足球教練帶著中國隊和巴西隊打10次結果輸了9次但基本只輸1球,那我們能唯結果論地說這個教練很菜嗎?

    顯然是不能的。

    但是,我們普通人真的只能看結果。因為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只有結果是最客觀、最明瞭、最直接、最沒有爭議的。但是,我們應該在看結果的基礎上稍稍加一點變化:

    勝局,看擴大勝果的能力;

    敗局,看穩住不崩的能力。

    前者在這個話題裡就不多說了,後者是很容易被人忽視的一種重要能力,也是諸葛亮最擅長的。有趣的是,三國時期好像恰好就是缺擁有戰必勝攻必克的戰神系統帥,卻又好幾個總能穩住不崩的穩定系統帥。

    諸葛亮就是典型的穩定系統帥,和他同時期的對手也大多如此。諸葛亮御兵,以弱旅伐強國,除了第一次因錯用馬謖之外,沒有潰敗過。即便是那一次,失利後仍然能做到徐徐而退,拔三郡人以歸,可以說是穩到極致。

    看看同期的另一個一流統帥曹操(應該不會有人反駁這一點吧?),他吃敗仗的次數少嗎?而且每一次的敗像都還挺難看的。但是,這並不妨礙他作為三國時期一流統帥的事實。正正因為曹操擁有能穩住最後的底線沒有崩並且最終能反敗為勝的能力,才讓他一次次在逆境中逢生,終而統一半個中國的。

    所以,諸葛亮為什麼打的勝仗不多敗仗也不是說沒有,但依然能被後來的頂級軍事家們推崇,除了他個人魅力的加成之外,我想,諸葛亮本身是一個不錯的一流統帥這一點,應該是毋庸置疑的。

  • 9 # 小鴻哥

    我認為諸葛亮打仗並非十打九輸。諸葛亮一生中參加指揮的戰役有:入蜀之戰、徵南中、五次北伐。整體來說諸葛亮是勝多敗少。諸葛亮在歷朝歷代都是公認的軍事家。下面詳述一下諸葛亮所指揮的歷次戰爭

    入蜀之戰:

    公元213年劉備率軍進攻雒城,召諸葛亮、張飛、趙雲入蜀分定諸郡縣。一開始諸葛亮張飛趙雲進攻巴郡,然後三人兵分三路。張飛率軍進攻巴西郡,巴西功曹龔諶投降。諸葛亮率軍進攻廣漢郡德陽縣,劉璋部下司馬張裔大敗回成都。華陽國志:璋帳下司馬蜀郡張裔距亮,敗於陌下,裔退還。趙雲則率軍進攻成都南邊江陽郡、犍為郡。公元214年諸葛亮率軍跟劉備大軍會合共圍成成。此次戰役史料記載少,詳情不知。

    徵南中:

    公元225年春諸葛亮率軍南征攻打越嶲郡夷王高定元,李恢率軍攻打建寧郡雍闓、馬忠率軍攻打牂牁郡朱褒。高定元以堡壘拒守,諸葛亮等得其集劑人馬再征討,目的就是為了一舉平定。高定元部下殺掉雍闓,孟獲取代雍闓。諸葛亮一舉斬殺高定元,馬忠亦攻破牂牁,李恢路戰敗被圍。華陽國志:亮既斬定元,而馬忠破牂柯,李恢敗於南中。李恢被圍是由於人馬太少,李恢騙過南人趁其防守放鬆一舉擊敗南人並跟諸葛亮遙相呼應。三國志:南人信之,故圍守怠緩。於是恢出擊,大破之,追奔逐北,南至槃江,東接牂牁,與亮聲勢相連。諸葛亮渡過瀘進軍益州郡,俘虜孟獲。七虜七赦孟猛當然是誇大其詞,但也反應諸葛亮用兵歷害才會有這樣的誇詞。春天率軍南中,秋天就平定。三國志: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諸葛亮在徵南中前就已經謀劃很久,說明諸葛亮打的是有準備的仗。對比東吳平山越人前後花了四十年,難道東吳缺少名將嗎?

    第一次北伐:

    (漢中西北紅色部分即隴右)

    諸葛亮攻祁山時隴西郡太守遊楚在面對蜀漢大軍的進攻時對部下講:我為國家守郡,義在必死。你們可以拿著我的人頭投降蜀漢。吏民感動的流淚,願意守城。遊楚再講:國家援軍到了,我們堅守大家都有功勞。如果國家援救不到,你們再投降。南安郡的吏民帶著蜀軍來攻隴西郡。諸葛亮派馬謖去街亭就是為了擋住張郃為大軍攻取隴西郡贏得時間。魏國此時派張郃從洛陽率步騎五萬人支援隴西郡,涼州刺史徐邈派軍攻打南安郡。因為關中曹真杜襲部、隴右郭淮部、涼州徐邈部,力量只能防守而不足以援救隴西郡。蜀漢軍前來攻城時遊楚對蜀漢軍講能擋住援軍一個月以上,不用打隴西郡就會投降。三國志裴注:使東兵不上,一月之中,則隴西吏人不攻自服。

    馬謖的戰敗是在隴西太守遊楚說那段話的半個月後。馬謖的失敗咎在於沒有聽從諸葛亮的安排,當然諸葛亮也有用人失誤的責任。三國志裴:後十餘日,諸軍上隴,諸葛亮破走。

    第二次北伐:

    公元228年冬天諸葛亮再次率軍數萬攻打陳倉。很多人拿諸葛亮攻陳倉二十天都沒拿下來評定其軍事才能。而且此戰的主要對手是曹真。三國志: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就是說諸葛亮率軍除了圍陳倉還有分軍隊擋住曹真。何況諸葛亮本來就沒有想過要拿下陳倉。支援東吳之戰的證據:

    第一:諸葛亮圍攻陳倉二十餘日,糧盡退軍。諸葛亮北伐會只帶一個月糧草。第一次北伐才打完不久,還未修整好。就連張郃都知道蜀漢糧草不多。魏明帝召張郃去援救陳倉問張郃:你趕到時陳倉會不會丟了。張郃回:不會的,我認為諸葛亮剩下不到十日糧草。估計我還沒到諸葛亮就退軍了。說明張郃知道諸葛亮的目的,但還是要去救援。

    第二:諸葛亮給他哥哥的信中講:使賊人不得盡力向東。不正是吸引分散曹魏的注意力。不正是表明是支援東吳之戰。

    第三:早在公元228年正月時司馬懿就嚮明帝提出訓練水軍伐吳的計劃,石亭之戰大敗後魏軍也想一雪前恥。司馬懿在荊州治水軍想順江而下伐吳,調張郃督關中諸軍到荊州。三國志:司馬宣王治水軍於荊州,欲順沔入江伐吳,詔郃督關中諸軍往受節度。荊州方向一下子增加五萬步騎,壓力不小。有人講張郃是去支援石亭之戰的,這是不對的。1石亭之戰是在徐州方向打的2曹休率的軍隊不少於東吳3石亭之戰是在七月開始,八月開戰,九月結束。時間上對不。張郃率軍到荊州(曹魏佔據荊州北部),因為冬天水淺,大船無法航行,張郃大軍還屯方城。石亭之戰九月都打完了。司馬懿的伐吳計劃因冬天江水淺才暫停計劃。而在此之前東吳應收到訊息並通知了蜀漢,諸葛亮率軍北伐。三國志:至荊州,會冬水淺,大船不得行,乃還屯方城。

    諸葛亮糧盡退軍時,魏將王雙率軍追擊反被斬殺。每次諸葛亮退軍,追擊的魏軍都沒有討到便宜。這叫進退自如。

    第三次北伐:

    公元229年諸葛亮派陳式率軍攻打武都、陰平兩郡。魏國雍州刺史郭淮率軍準備救援兩郡攻打蜀漢將陳式。諸葛亮進軍至建威,郭淮不戰而退。我認為諸葛亮是想圍城打援,郭淮沒有上當。此次北伐還是勝利的,必竟佔據了兩郡土地。

    第四次北伐:

    據晉書司馬懿繼續追擊到祁山,滷城。司馬懿率軍攻打滷城,攻破諸葛亮設定在滷城外的重圍。而據漢晉春秋司馬懿要追擊,張郃不同意。司馬懿還是去追擊,到了又不敢戰。魏將皆言司馬懿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五月時派張郃攻南圍,司馬懿親率軍攻打諸葛亮。此戰司馬懿是大敗。漢晉春秋: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漢晉春秋的記錄跟晉書相反。而三國志的零星記錄諸葛亮也並沒有敗。三國志:魏大將軍司馬宣王攻亮,張郃攻平,平堅守不動,郃不能克。晉書講因諸葛亮設定的重圍讓司馬懿攻破而退回漢中。晉書:帝攻拔其圍,亮宵遁。而三國志的記錄是因為天降大雨而糧草供應不上,李嚴請求諸葛亮退軍。晉書又講因諸葛亮退軍,司馬懿率軍追擊俘斬萬人。公元228年諸葛亮以街亭之敗請求自貶,如果諸葛亮真的損失萬人為何不請求自貶?而據三國志和魏略的記載的是派張郃去追擊,張郃是不同意的。張郃率魏軍追擊在木門中伏,中箭後傷重而死。資治通鑑並不採用晉書的記錄,而是採用漢晉春秋、三國志魏略的記錄。三國志: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郃交戰,射殺郃。魏略曰:亮軍退,司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郃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髮,矢中郃髀。

    第五次北伐:

    晉書講因諸葛亮攻不下陽遂於是暫駐五丈原。據三國志的記錄是相持百日。而三國志、漢晉春秋、魏略的記錄是諸葛亮數次挑戰,司馬懿堅守不出。司馬懿數次上表請戰。據晉書、漢晉春秋諸葛亮對姜維講司馬懿本來就不想打,之所以請戰不過是給諸將一個交待而已。軍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司馬懿真有把握擊敗我們,那會向千里之外的魏主請戰。當時諸葛亮還送了女人衣服給司馬懿。這時司馬懿的弟弟孚寫信詢問西線戰事,司馬懿回信: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這不過是貶低諸葛亮,抬高自己。如果真的破之必矣就不用堅守不出了。也就魏國實力強人馬錢糧都多過蜀漢,不然司馬懿的龜縮之策早就敗了。

    吳人張儼論寫一篇文章論亮與司馬懿其中寫道: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國,其戰士人民,蓋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貢贄大吳,抗對北敵,至使耕戰有伍,刑法整齊,提步卒數萬,長驅祁山,慨然有飲馬河、洛之志。仲達據天下十倍之地,仗兼併之眾,據牢城,擁精銳,無禽敵之意,務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來自去。就是說魏國實力遠勝於蜀漢,司馬懿不敢諸葛亮交戰。不求有功,但求無過。讓諸葛亮來去自如,司馬懿只能看著。

    陳壽認為諸葛亮北伐不成有三個原因。第一或值人傑:就是說曹真、司馬懿、張郃、郭淮、杜襲等都是當世人傑。杜襲可以很少人知道,他當時做曹真和司馬懿的軍師。公元215年時督漢中軍事,公元219年鎮守關中。據三國志曹操非常欣賞他,常跟曹操獨自聊到半夜。三國志:襲嘗獨見,至於夜半。第二加眾寡不侔:就是說魏國的軍隊遠多於蜀漢,將領也是要比蜀漢多。國力也是遠勝於蜀漢。第三攻守異體:蜀漢做為實力小的一方又是主動進攻的一方。蜀漢的成本要遠高於魏國。加上蜀漢客城作戰,魏國主場作戰。攻守的代價相差三倍。三國志裴注:夫守戰之力,力役參倍。

    諸葛亮的北伐也確實拖延了魏國休養生息的時間。三國志:方今二虜合從,謀危宗廟,十萬之軍,東西奔赴,邊境無一日之娛,農夫廢業,民有飢色。況今天下彫弊,民無儋石之儲,國無終年之畜,外有強敵,六軍暴邊,內興土功,州郡騷動,若有寇警,則臣懼版築之士不能投命虜庭矣。東晉的桓溫,南宋的岳飛。都是贊同諸葛亮隆中對的北伐策略。桓溫從荊州北上一舉攻破許昌洛陽,要求遷都東晉置之不理。在北上大亂時桓溫多次上表要求北伐,東晉皆不答。岳飛上書高宗要恢復中原首先要收復襄陽六郡(襄陽、江陵等)。宋史:飛奏:襄陽等六郡為恢復中原基本,今當先取六郡,以除心膂之病。收復後多次上書北伐,高宗制而不許。等到真的北伐,又以十二道金牌召回。桓溫岳飛的將略就差嗎?還不是因為內無明君賢相支援。唐朝的李靖率軍在公元629年大破突厥,公元630年再次大破突厥並俘虜郆利可汗。自古征伐遊牧民族,未有如此迅速者,唯大唐李靖耳。李靖在跟唐太宗的問對中多次提到諸葛亮的軍事思想方略。諸葛亮留下軍令、兵要、兵法、將苑等關於治軍行軍打仗的軍事思想。

  • 10 # 月夜讀春秋

    劉備夷陵之戰慘敗後,病逝於白帝城,軍政大權掌握在了丞相諸葛亮的手裡。諸葛亮沒有忘記劉備的遺志,繼續北伐中原光復漢室。然而諸葛亮六出祁山,從戰役上來講,卻“十打九輸”,這是為何呢?

    古代打仗講究天時地利人和,那我們可以從這三方面來探討諸葛亮北伐失敗的根源。

    一、缺乏地力

    唐 李白 《蜀道難》詩:“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諸葛亮發兵北伐時走蜀道,軍隊只能單人而行,這就大大的影響了出兵速度,到了雨季之時,山體塌落,蜀道堵塞,無法行軍,因此諸葛亮出兵北伐還得挑時候。北伐打仗時,因為蜀道交通的不給力,北伐大軍的糧草資重和兵源補給十分困難,諸葛亮就是因為第三、第四、第五次出祁山北伐時蜀道堵塞,糧草無法補給給北伐大軍而失敗。

    二、缺乏人和

    劉備雖然託孤與諸葛亮,但後主劉禪並不完全信任諸葛亮,蜀漢政權內部也並非鐵板一塊。諸葛亮率軍北伐魏國,取得節節勝利之時,後主劉禪聽信讒言,認為諸葛亮手握軍權,有自立謀反之心,於是派人急招諸葛亮班師回朝,諸葛亮本就忠君,不願牴觸後主劉禪的召令,無奈班師回朝,就這樣斷送了此次北伐的大好前程。蜀國內部不和,也是北伐失敗的主要原因。

    三、缺乏天時

    諸葛亮與司馬懿對戰於五丈原,諸葛亮預感到自己時日無多,欲點七星燈續命。就在自己在大營做法點七星燈之時,魏延突然闖入踢翻了七星燈,諸葛亮續命失敗,不久後病逝,可謂大業未成身先死,蜀漢完全失去了北定中原的機會,可見蜀漢缺乏天命。

    綜上所述,諸葛亮北伐中原其實多有勝仗,但都是無奈撤軍。或許這就是漢室氣數已盡,蜀國沒有天命的垂青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吃手到底要不要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