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世界人文通史
-
2 # 飛行者埃裡克
關於大東溝海戰,主要的問題有幾個方面,隊形問題,速射炮問題,還有就是炮彈裡的沙子。
首先就是縱隊還是橫隊的問題。北洋除了兩條鐵甲艦,剩下的船都只有2000+的小船,從火力配置上說,主要火力都是首尾炮臺+左右各一個耳臺的配置。也就是說,從重火力的角度講即使改成縱隊交戰,火力不會有任何變化,反而受彈面積更大了,而定鎮二艦更會損失兩門305。所以,北洋以橫隊接戰是在正確不過的選擇了。
說到速射炮,上面說過,北洋的船噸位小,炮位少,而且由於炮彈裝填問題,210的火炮即便換成了管退炮,射速上也不會有太大的改善。剩下的6吋和4.7吋炮攏共20門出頭,就算全換了也不會有什麼質的改變。要知道以日軍典型的吉野號為例,分別有6吋炮4門,4.7吋炮8門。而三景艦,除了那個倒黴的迦納炮,也有10-11門的4.7吋速射炮。也就是僅僅是兩條船就能在速射炮上壓死北洋。所以說,速射炮換不換也不影響結果。有說法是北洋的命中率比日軍高,姑且當真吧。但也僅僅是“率”而已。因為火力投送能力太差,實際命中數還是非常少的,所以一條日本船也沒有打沉就不奇怪了。即使真的把後面四條老船搞沉了又能怎麼樣,這樣只會花更多的時間,搞不好,小日本一豁出去,八大遠都得賠在當場。
現在有一些人認為只要定鎮二艦還在,北洋就有翻盤的可能,因為小日本打不穿它們。其實這都是自己意淫罷了,第一,定鎮的鐵甲其實也只有14吋厚,並達不到當時主流的18-20吋。也就是當時裝巡水平。第二,這種厚度的裝甲能抗4.7,6甚至8吋的火炮。但是日軍陣中除了三門迦納炮,10吋級別的架退炮也有不少。即便打不穿主裝甲帶,還打不穿首尾嗎?第三,也是最要命,當年已經有魚雷和魚雷艇了。只要剝光了護衛艦隻,你覺得就憑那四門主炮和兩門150克虜伯(非速射),擋得住魚雷艇?更不要說,定鎮二艦的航速已經很坑爹了。
至於炮彈裡的沙子,其實值得好好嘮嘮。有沙子是肯定,但不一定是有問題的。
火炮系統的三要素什麼?觀瞄系統,火炮和炮彈。炮彈的三要素是什麼?引信,裝藥和彈體。
一樣樣拆開看的話,在北洋成軍的時候,觀瞄系統連測距功能都沒有,也沒有穩定系統,火炮沒有速射功能,放到炮彈上講,可靠的觸發引信是沒有的(到了甲午的時候都沒有,小日本也沒有),高爆炸藥也是沒有的。
結果就是從火炮上講,就是射程近,命中率低,投射量少。從炮彈上講就是殺傷力低,破壞力小。要知道,火藥之所以叫火藥而不是炸藥,就是因為它的爆速是很低的。當年的彈體強度也不怎麼樣。所以都做的的很厚,一發十二吋的炮彈也就幾斤的裝藥。裝多了彈體太脆,還沒有打穿對手自己就碎了。裝少了,搞不好都炸不開彈體。加上沒有合格的引信,引爆主要靠裝藥本身的敏感度。所以,指望爆炸殺傷是極不靠譜的,誰都沒有把希望寄託在這玩意兒上。
綜合以上技術因素。當時主要的戰術就是依靠大口徑炮在對方水線上開洞,讓對方進水。當年北洋那一票2000+的小船都扛個8吋級別的火炮就是這種戰術思想的產物。同樣,穹甲巡洋艦和皮帶裝甲艦也是一樣。只要不進水,一切都好說。要炸燬一艘戰艦,1880年代是不可想象的!
最後又回到炮彈摻沙子這件事上。既然往炮彈裡填火藥不能增加炮彈的殺傷,反而可能因為早炸降低威力,那就填點別的。德國老想到就是沙子。沙子會在擊中目標被壓縮變形,導致炮彈的重心發生變化,要是命中非裝甲部位打到敵艦內部就會翻滾亂飛,而不是一炮兩個眼,增加殺傷破壞。就像三八大蓋在近距離命中一樣。這一招在當年的大國海軍裡很長用。只不過到了甲午年間隨著火炮技術的發展被淘汰了罷了。
北洋的失敗是註定的,全方位的,再則麼絞盡腦汁也翻不了盤的的
很對文章都認為大東溝海戰是小日本先撤退的,所以北洋不能算完敗,甚至可以說只是“稍落下風”。我真是不知道怎麼形容這些人好,自欺欺人到這個地步。北洋不要說沉了好多船,剩下的也大多傷痕累累。小日本之所以撤退,主要是因為一船未沉!這玩意兒不管是寫總結還是回去宣傳,和沉個一艘兩艘哪怕是葛城這樣的老船,也是完全沒有可比性的。反正已經取得決定性勝利了,何必在冒險打夜戰呢!之前的戰果大多數都是靠速射炮在稍遠距離蒙概率取得的。之後要想幹沉定鎮,炮戰幾乎沒希望(三景艦已經完蛋一艘了)。只有貼上去放魚雷。這年頭的魚雷極不靠譜,搞不好就得挨一發305。小日本得船大多都是3-4000噸的脆皮。挨一發在炮位上最多點個蠟燭。打穿鍋爐房可就要了老命了。要是帶點魚雷艇的送了也就送了。幸運的日軍沒有帶魚雷艇出戰!換句話說,如果不是最求一個完勝的結果,黃海一戰,北洋艦隊完全有可能全軍覆沒。
-
3 # 快訊陝南
中國在黃海的所有戰鬥都失敗了:1。與北洋海軍相比,日本海軍具有發展落後的巨大優勢。它的採購和施工時間相對比較晚。第一艘主要的“Yoshino”船建造於1893年,而中國的“定遠”號則在1886年服役。北洋艦艇的購買,加上長期缺乏資金,暫時並沒有增加新的船隻,即使是原來的艦艇也因無法有效地維持而迅速老化,而北洋海軍在世界海軍技術正在跨越式發展的時候停止。到1894年,北洋海軍在裝備方面已遠遠落後於世界的趨勢,無法與日本新開發的軍艦進行比較。2。北洋艦隊缺少爆炸性炸彈或發射炸彈。北洋水師建成後,清政府停止向海外購買武器,國內武器庫受到技術問題的限制,只能生產滿是土壤和沙子的穿甲炸彈。這種炮彈雖然能有效地穿透艦艇裝甲,但對艦載火炮和其他武器裝備的威脅不大。 3,北洋水師的最高統帥丁汝昌這位北洋水師的提督卻身世陸軍,既沒有留過洋也沒有接受過業餘的水師方面的教育,與丁汝昌相比日本聯合艦隊總司令伊東佑亨明顯在戰鬥指揮方面有著很大的優勢,這一點在海戰中也得以體現。
-
4 # 文儒風
黃海海戰的戰術問題,我有一點不同的意見,因為在覆盤的時候,我們不能站在一個太高的位置上,必須考慮到事件發生時的具體情況來分析;所謂戰略因為正確才勝利,戰術因為勝利才正確,所以對於這次海戰的分析,我的意見可以分為如下幾點:
一、北洋水師所採取的一字陣型是錯誤的選擇嗎?
答案是否定的。如果黃海海戰是精心設計過的伏擊戰,那麼確實存在更好的選擇,但是對於遭遇戰來說,北洋水師所採取的一字陣型不存在任何問題,是當時他們能夠選擇的陣型中最不差的。
回顧一下距離甲午海戰最近的幾場真槍實彈的海上交鋒,分別是1866年的利薩海戰和1805年的特拉法爾加海戰,而這兩次海戰中,勝利一方採取的是什麼陣型與戰術呢?(1.)1866年的利薩海戰中,實力居弱一方的奧匈海軍以人字陣橫切義大利單縱列後擊潰義大利海軍。
我們必須記住一點:在戰爭之中,任何一位神志清醒且理智的軍官都只會在能夠實現的戰術中選擇那個能夠發揮己方優勢,且經歷過考驗的成熟戰術;如果雙方的基本條件和優勢不一樣,那就不存在對於雙方來說都是最佳的戰術。
二.北洋水師的混合艦隊編組,是限制了高速艇的活動,導致戰鬥失敗的原因嗎?
答案:同樣是否定的。
在第一點裡我說了,北洋水師採取了以一字陣型接敵的中線突破戰術,其核心要點就是以裝甲最厚,火力最猛的兩條鐵甲艦,鎮遠與定遠號為進攻的矛頭,高速衝過低命中區,然後在近身發揮重炮火力和撞角的船首對敵戰術。實際上,選擇這種戰術也是因為北洋水師的船隻大多都是老船,火力配置以船首為主,側弦火力有限,所以才選擇了能夠發揮最大火力戰術,兩者的因果關係是很明顯的。
可能大家會有疑問,覺得以鎮遠定遠的速度,如何算得上“高速”?如果真的要高速,為何不以艦隊中速度最快的艦隻為基準?這不正是說明了北洋艦隊的編組有很大的問題嗎?!
在這裡我舉一個例子,二戰時讓德軍一路勢如破竹的閃電戰,其進攻矛頭是什麼?是坦克,那麼問題就出來了,坦克跑得有汽車快嗎?沒有。汽車跑得有摩托車快嗎?沒有。那麼為什麼閃電戰不是讓摩托車在最前面,衝著敵軍陣地開過去,卡車緊隨其後,然後讓坦克跟在後面呢?
對於中線突破戰術來說,實現目的最基礎、也是最核心的要求是什麼?是突破!如果不能幹淨利落的把敵方主力艦隊的陣型一切為二,僅僅只是幾艘快速艦艇進入敵方陣列(或者另一種可能,高速艦艇遊擊於主力編隊之外),有任何意義嗎?完全是沒有的。
進一步的說,在沒有統一火控系統、以低射速的架退炮為主要武器的1895年;如果兩隻艦隊不近距離接觸,而是遊走在雙方的火力覆蓋範圍之外,那麼除非他們的火炮彈藥與官兵精力無限,否則是絕對不可能給對方造成什麼真正的傷害的。舉例佐證:1898年的馬尼拉灣海戰中,擁有標杆測距儀的美國海軍以2000米的交戰距離對陣西班牙海軍,戰役開始時西班牙艦隊大部分艦隻尚且停靠在馬尼拉灣中,大部分來不及生火(也即是說美國海軍是在打固定靶);在這種優勢的情況下,美國海軍的命中率也不過在2%~3%左右。
也就是說,對於北洋水師的戰術而言,讓全部艦以鎮遠、定遠為核心,切入日軍戰列,充分發揮己方兩條核心主力艦的火力與裝甲優勢才是最有希望獲勝的戰術,如果不能切入,那麼面對專門加強過側弦火力的日軍,只會死得更快更慘。這場戰役的關鍵在於鎮遠、定遠,因為其他艦隻做得再好也不可能實現戰役的關鍵步驟——裝甲厚度和火炮口徑就決定了這一點。
三、北洋艦隊的指揮有問題嗎?
有問題,也影響到了戰局,但是並沒有達到左右勝負的程度。
戰鬥開始前,丁汝昌的命令是:“各小隊須協同行動;始終以艦首向敵;諸艦務於可能之範圍內,隨同旗艦運動之。”
理論上來說,對於這場中線突破戰術來說,有這一條命令就足夠了。
回憶一下納爾遜指揮的特拉法爾加海戰,納爾遜在掛出“各艦各自為戰”的命令後,便指揮座艦HMS Victory身先士卒,第一個切入法西艦隊戰列中,隨後納爾遜被擊中戰死,但這影響到了戰局嗎?沒有。
我們必須認清楚一點:在沒有火控系統,主炮採用架退炮,主要指揮手段靠旗語的1895年,一戰二戰時戰列艦編隊的齊射戰術是不可能實現的。進一步的說,既然採取了中線突破戰術,在通訊手段有限,戰場形勢又複雜的海面上,其他艦船能夠緊跟旗艦運動便足夠了,不應該指望還能精妙地操縱艦隊運動,實現艦隻的無間配合。
因為納爾遜的中線突破戰術說穿了只有三個步驟:
(1)跟著旗艦衝進去;
(2)各自瞄準距離最近的敵艦;
(3)Fight to Death.
對於日本艦隊來說,鎮遠定遠兩艦的305毫米炮是無解的,任何一艘吃上一發都只有兩種可能:重傷退出戰鬥或者沉沒;而對於鎮遠定遠兩艦來說,日軍除了在設計上畸形(小船裝大炮)的三景艦,幾乎沒有什麼值得擔心的敵人。佐證:根據統計,鎮遠定遠整場戰鬥中各中彈220、159發,但均無致命損傷。
這也是北洋水師採取中線突破戰術的底氣所在。
雖然站在事後的角度來看,如果丁汝昌能夠實時地帶領艦隊轉向,接下來的戰局發展確實可能就會有所不同。但是實事求是的說,沒有什麼戰術是完美無缺的,不考慮極端的運氣因素的話(例如鎮遠定遠連發連中或者日軍的三景艦連發連中),中線突破戰術的劣勢就在於指揮不方便,但是這種不方便並不是影響整場戰役勝負的關鍵因素。
北洋海軍為何失敗了?
(1)日軍預料到了他們會採用中線突破戰術,所以沒有繼續進行單縱列戰列線戰術,反而利用整體航速優勢進行了反向迂迴,導致北洋整個戰術意圖落空,而丁汝昌沒能及時反應過來,帶領艦隊做出轉向。
(2)最關鍵的原因在於,北洋水師戰鬥意志不強,整體戰備水平也不高(彈藥不足);故在致遠沉沒後,濟遠、廣甲的逃跑讓北洋水師部分指揮官很快喪失戰鬥意志,也摧毀了北洋海軍繼續戰鬥的精神,導致雙方逐步脫離戰鬥。
最後的最後,黃海海戰實際上清軍並不是輸在裝備上,剛好相反的是,黃海海戰證明了裝甲艦的可靠性,各國海軍的主力艦發展史足以證明這一點:如果高航速與速射炮真的是取勝的關鍵,那麼為什麼各國海軍在接下來幾十年裡推出的主力艦仍然都是重甲巨炮的戰列艦? -
5 # 萬川集海2
很簡單大家都是鐵甲艦,都有裝甲防護,黑火藥聲音響但是威力不夠,穿甲彈聽起來名字很威風,但是和現在的穿甲彈完全根本不是一回事就是一個鐵疙瘩,除非碰巧擊中彈藥庫,否則只是打個洞,定遠主炮也擊中了鬆島的彈藥庫引起了爆炸造成了聯合艦隊在形式大好的情況下率先退出戰場,但是隻能說我們運氣太差,它就是沒沉!
至於日本祕密研製出了基於苦味酸的下瀨火藥,少量試用的第一個物件就是北洋艦隊,它爆炸後不僅會形成普通黑火藥炮彈爆炸時那樣的衝擊波和炮彈碎片還會伴隨中心溫度高達上千度的大火,對鋼鐵都能點燃,這種火藥爆炸形成的火焰會像汽油著火一般四散流動,即使在水中都能持續燃燒一段時間。併發的有毒的黃色煙霧,給船員以極大殺傷。我們損失慘重也就不難理解了。這還是少量試用的結果,後來真正成熟大規模生產後再加上伊集院信管讓不可一世的毛子遠東艦隊頃刻覆滅。
日本在短短時間內,輕鬆擊敗大清是自明治維新以來的臥薪嚐膽,全國上下一起努力的結果,科技的代差再加上軍隊的訓練指揮差距已經不是大清某個細節做的再好些或者某個將領再英勇些就能打贏的,只是可惜了那些英勇無畏的海軍將士!
-
6 # 千騎營卍首席司號員
甲午海戰北洋水師沒有擊沉一艘日本軍艦其中有相當部分偶然因素,但偶然中有必然,從大的方面講,清廷的腐敗和效率低下,老佛爺吉祥和頤和園的畫舫,這些都是北洋水師傾覆的原因。
不談政府的腐敗無能,不談李鴻章的外交失策,不談天津製造局的炮彈質量差強人意,不談自用的劣質煤,不談平均10歲艦齡的裝置老化,不談1887年後北洋未添一艦被日艦噸位大幅反超,不談放棄主動攻擊生命線的海戰策略,不談情報洩露,就只按實際海戰發生時的狀況,日艦在海戰中未被擊沉大概有三個原因。
其一,日艦機動性更好,日艦裝備晚於北洋水師,航速比北洋水師船快;
其二,北洋水師訓練水平差,因多年海軍經費不足,自然訓練會少;
其三,北洋水師船的炮彈配備數量不足,我從某文中曾看到說鎮遠、定遠艦巨炮配備的炮彈只有兩枚!再說,北洋水師所配備的炮彈分兩種,一種是爆炸彈,一種是內填沙子的擊沉彈,靠擊穿船艦進水後沉沒艦船。相比之下,日艦炮彈系開花爆炸彈,且速射性強於北洋水師。還有就是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受傷後,整個艦隊無人指揮,各自為戰,當然會影響軍心。
再說,北洋水師原本就沒有死戰之心,決策層也無決戰的準備。軍隊的戰鬥力不僅來自裝備水平,更來自戰鬥精神!
-
7 # 百世經綸一頁書12138
日本海軍在發展上與北洋海軍相比有很大的後發優勢,其購造時間較晚,頭號主力“吉野”艦建成於1893年,而中國的“定遠”號則是在1886年服役。北洋軍艦購置在先,加上常年缺乏經費,未增添新艦暫且不說,就連原有的軍艦也因得不到有效的保養而迅速老化,而北洋海軍止步的那幾年,正值世界海軍技術突飛猛進之際,到了1894年,北洋海軍在裝備上已是遠遠落後於世界潮流,完全不能和日本的新銳軍艦相比,最主要表現在航速和火炮。
1、日本海軍大量使用中口徑管退速射炮,而北洋海軍主要使用老式架退炮,射速相差數倍,日本軍艦火炮口徑雖處於劣勢,但火力投送能力遠強於北洋海軍。要知道射擊移動目標,射速對命中率的影響很大,設計間隔過長導致每一發射擊都要重新瞄準,降低了命中率。
2,北洋艦隊缺少爆破彈,也就是開花彈。清政府在北洋水師建成之後就不再從海外進購軍械,而國內的兵工廠受制於技術問題,只能生產非爆破的穿甲彈,這種炮彈雖然可以有效地擊穿軍艦的裝甲,但是對軍艦上的火炮等武器裝置無法構成太大的威脅。
-
8 # 老農民123
1894年清朝同日本進行了一場震驚世界的中日甲午戰爭,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黃海大戰。堪稱中國近代史上最慘烈的海戰,當時擁有亞洲第一海軍實力的清朝北洋水師被小日本艦隊打得慘敗,此戰讓後世感慨萬千,不僅對日本侵略軍十分痛恨,對清廷也十分憤怒。因為當時北洋水師的整體實力強於日本,而且是在中國的海域戰鬥,那麼清軍為何慘敗呢?其中原因眾多,但清軍主要因5條原因失敗,其中後兩條真讓人臉紅!忘記歷史,就等於背叛,今天咱們就回顧一下這次戰爭,看看清朝失敗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先看一下甲午戰爭之前中日實力對比。我們知道,中國在19世紀中前期還是世界超級大國,至少表面上是。因為在1840年鴉片戰爭之前,清朝的GDP還在世界上排第一位(也有統計說是第二位),但鴉片戰爭之後,中國的大門被開啟,清朝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落後,於是中中國人終於睜眼看世界,開始奮發圖強,追趕西方世界,標誌是1861年清政府實行的洋務運動。這是經濟上、科技上清朝向西方的靠攏。之後,在軍事上清朝又建立了強大的北洋水師,根據1888年的《美國海軍年鑑》的排名,中國的海軍實力僅次於英國、法國、俄羅斯、德國、西班牙、奧斯曼土耳其、義大利、美國,位居世界第九,是當時的亞洲第一!
再看日本,當中國在向西方學習的時候,日本也沒有閒著。他們與1868年實行明治維新。注意,是1868年,比中國的洋務運動要晚7年。但日本通過明治維新直接脫亞入歐,進入資本主義社會,進行工業革命,所以它的發展要比中國快,這你得承認。中國是在封建社會基礎上的改革,人家是直接甩開封建社會,跨了一個檔次。可以說中日在19世紀中後期幾乎同時開始向西方學習,開始走向世界,不過日本走得更快更徹底。
日本一旦嚐到發展資本主義的好處,便一發不可收拾,國力猛增,於是便不自量力起來,以為可以當亞洲老大了,所以就把目光投向中國。為什麼會投向中國?因為中國地大物博,近千萬平方公里土地,而小日本才37萬平方公里土地,發展空間太小。到1888年,日本產業革命出現高潮,急需對外進行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也就是說,日本生產了許多商品,急需賣出去,不賣出去,等於賠錢,但它作為一個島國,國內本身就資源匱乏、市場狹小,所以就看中了中國。而且日本軍國主義勢力大增,它不僅想往中國賣產品賺錢,還想進一步痴心妄想吞掉中國,再以中國為跳板,最後征服整個世界,成為世界霸主。所以他們就出臺了一項計劃:
第一步是攻佔臺灣,第二步是吞併北韓,第三步是進軍滿蒙,第四步是滅亡中國,第五步是征服亞洲,第六步是稱霸世界。這六部曲簡直狂妄之極。而甲午中日戰爭就是日本實現世界霸主的一個重要環節。中國當然要阻止日本的這個計劃,所以中日必有一戰。只是清政府向來軟弱,採取守勢,不會主動挑戰日本,所以日本必然先挑戰中國。
日本儘管發展的快,但是畢竟彈丸之地,實力還沒法跟中國比。當時清朝人口4億,軍隊95萬,日本人口不到1億,兵力只有29萬;中國的北洋水師亞洲第一,整體軍力比日本要強大得多。於是,清廷北洋水師的創辦人李鴻章就絲毫不懼日本海軍,你來就來把,咱們幹一場,決一雌雄!
1894年9月15日上午,清朝北洋水師護送4000餘名援軍到北韓去,9月17日返航,在鴨綠江口大東溝(今遼寧省東港市)遭遇預謀已久的日軍艦隊的阻截,雙方開火,中國近代史上最激烈的一次海戰由此爆發,此戰也是近代世界海戰史上最大規模的海戰之一。當時北洋艦隊有主力軍艦12艘,附屬艦8艘,水師提督丁汝昌任總指揮;日本聯合艦隊則有主力軍艦12艘,雙方兵力大體相當。
要說這是一場勢均力敵的較量,鹿死誰手,很難預料。不過做為《孫子兵法》的國度,中中國人還是講究策略的,即不會亂打,必須要排兵佈陣,而且要先發制人。所以,此戰率先開炮的是北洋水師,我們要在士氣上先壓倒對方再說。中午12點20分,北洋水師在行進中由雙縱陣改為橫陣,旗艦定遠號位於中央,其餘各艦在其左、右依次展開,艦隊呈楔形梯隊。丁汝昌還發出命令:“各小隊須協同行動;始終以艦首向敵;諸艦務於可能之範圍內,隨同旗艦運動之。”
12時50分,雙方艦隊相距5300米時,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艦向日艦打響第一炮!十秒鐘後,鎮遠艦向敵艦發出第二炮;緊接著,北洋艦隊各艦一齊發炮向敵猛轟。直到三分鐘後,日本旗艦鬆島艦才開始發炮還擊。戰爭開局似乎我們佔了絕對先機。
但是,北洋水師儘管先下手,卻並沒有佔到什麼便宜,因為12時53分,日本聯合艦隊旗艦鬆島艦發出第一炮便擊中我們的定遠艦!而定遠艦是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坐鎮的旗艦!軍艦上的訊號旗被炮火所毀,在飛橋上督戰的丁汝昌中炮,身負重傷!中方立馬陷於被動戰局!此時,雙方軍艦開始進入火拼狀態,剎那間,怒濤滾滾的海上百炮齊放,硝煙瀰漫,炮聲隆隆,可謂驚心動魄
-
9 # 比兔子跑得還快
快別提這些事情了,太丟臉了
總結原因如下:
慈禧自私自利,明明國勢日頹,卻仍要自己享受,不圖振作,一副我死之後,哪怕洪水滔天的架勢。因此,海軍投入不足,軍艦落伍,以致對戰之時,火炮射程不足,不能命中敵艦。
李鴻章,這個老官僚,對海軍也是不懂。自己私產上億,也沒有在艦隊投入足夠的金錢,所用之人水平也不夠。
至於北洋艦隊諸指揮官,水平不足,訓練不夠,平時耀武揚威的,一上戰場,原形畢露,尿溼褲子。因此,要戰略沒戰略,要戰術沒戰術,怎麼打得中敵艦?
慈禧、李鴻章,這些人是我中國最差的一代人。快別提多丟人了。唉!垃圾!
-
10 # 手機使用者51173538775
說白了北洋水師就不是準備打仗的,打仗最核心的是兵和班排連。兵發揮不了作用一切都是零。一個瞄準手瞄不準,炮能打得準。深一點北洋水師就是瞎搞,炮彈為什麼不能在國內生產,為什麼不進口生產炮彈的生產線。
回覆列表
定遠艦是定遠級鐵甲艦的一號艦,也是北洋水師的旗艦(指揮艦),而鎮遠艦是定遠級鐵甲艦的二號艦。
清政府的北洋水師就是憑藉這2艘超級鉅艦,一躍成為了“名不副實”的遠東第一艦隊、世界第七艦隊。
北洋艦隊的總體實力雖然不強,但定遠艦、鎮遠艦卻是實實在在的巨無霸。在甲午戰爭中,清軍損失慘重,唯獨定遠艦、鎮遠艦不是被日方擊沉的。
在甲午戰爭中,日軍雖然也受到重創,但是沒有沉沒一艦,原因很複雜,既與清朝的指揮失誤有關,也與清朝的彈丸有關。
第一、北洋艦隊指揮失誤
第二、北洋艦隊的硬體不足
第三、北洋艦隊士氣低落
在開戰之前,北洋艦隊就問題頻發,比如軍隊貪腐、士氣低下等問題,根本沒有做好與日本開戰的準備。直到日軍炮轟了運兵船之後,清廷才下令讓北洋艦隊北上與日軍決戰。這期間,清廷舉棋不定,文武不和,對這場戰爭沒有充分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