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橘芽媽媽

    我一直親自帶寶寶,在寶寶一歲半的時候就短暫離開寶寶。從一開始的一天,慢慢過渡到兩天,到一個禮拜,現在五歲,最長離開時間是一個月。

    每一次離開寶寶,我提前兩個星期慢慢給她做心理準備,每天跟她說說,媽媽要去哪裡哪裡辦理什麼事情,多久之後媽媽就回來,媽媽不在的時候誰照顧她,跟誰一起玩。最主要的是,承諾寶寶回來的時間,無論如何都得做到。

    因為打好了預防針,寶寶雖然會想媽媽,但是並不會感到傷心。每天打電話的時候,影片裡看到媽媽都會哭,那是思念的哭。不影片的時候都玩得很好。因為她心裡知道,媽媽到時間了,一定會出現!

    五歲離開一個月,完全沒有壓力,她過得很好,也能很平靜地跟媽媽影片聊天。

    所以關鍵是,以前做好心理鋪墊,以及兌現承諾。

  • 2 # 夏米粒咪米

    做媽媽的都有那樣的感受,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在準備出門上班那一刻。孩子總想跟媽媽一起,不讓媽媽去上班。

    但又迫不得已,再不走就要上班遲到了。只能聽著孩子的哭聲,依依不捨地離開。

    雖然,過後爺爺奶奶哄哄後,她又會玩自己的玩具,忘記了剛才的哭泣。

    孩子還小,但我們也應該讓孩子知道。媽媽離開家門,出去上班的原因。

    所以,我們平時要耐心告訴孩子,媽媽離開家門是要上班賺錢。寶寶的奶粉,玩具,尿不溼都不是白來的。

    都要靠雙手,辛勤勞動賺來的,也樣才能有資本哺養孩子。

    雖然一開始孩子還沒有這個意識到這種母親平凡中的偉大。

    但只要跟孩子溝通,孩子總會明白媽媽的用心。

     

    雖說,天下最無私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愛。但父母也要耐心地向孩子解釋?

    因此,為了喚起孩子對父母的理解,我們必須耐心對待孩子的不理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番茄汁有什麼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