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小瓜蟲病 又稱白點病。 [症狀] 觀賞魚因小瓜蟲寄生而發病的病例較為普遍。魚體感染初期,胸、背、尾鰭和體表面板均有白點狀分佈,此時病魚照常覓食活動,幾天後白點佈滿全身,魚體失去活動能力,常呈呆滯狀,浮於水面,遊動遲鈍,食慾不振,體質消瘦,面板伴有出血點,有時左右擺動,並在水族箱壁、水草、砂石旁側身迅速遊動蹭癢,游泳逐漸失去平衡。病程一般5~10天。傳染速度極快,若治療不及時,短時間內可造成大批死亡。
二 痘瘡病 又名淋巴囊腫病毒症。 [症狀] 發病初期,病魚的面板表面出現許多白色小斑點,覆蓋著二層白色粘液、隨著病情的發展,這些白色斑點的數目逐漸增多,區域擴大,患病部位的表皮逐漸增厚,有時厚度可達1~5毫米,形成石蠟狀的“增生物”,表面組織由柔軟變成軟骨狀的結締紐織。這些“增生物”增長到一定程度後,會自動脫落,接著又在原位置重新出現新的“增生物”。這些“增生物”如果佔了魚體表面積的大部分,就會嚴重地影響魚的正常生長,使魚體消瘦,遊動遲緩,甚至死亡。若“增生物”不多,對魚影響不大;一般在春季,水溫15℃左右時出現病例。由於此病流行不廣,甚少發生,危害不大,故未引起重視。
三 膚黴病 又稱水黴病、白毛病,為觀賞魚最常見疾病之一。 [[症狀] 當撈捕、運輸觀賞魚時,稍為不慎,使魚體面板受傷,或寄生蟲侵襲破壞面板,黴菌的孢子侵入傷口,吸取養料,迅速萌發,菌絲一端向內深入肌肉,一端向外生長,形成棉絮狀菌絲。黴菌剛寄生時,肉眼不易發現;待肉眼見到時,菌絲已從魚體傷口侵入,由外向內生長。菌絲與傷口的細胞組織纏繞粘附,使組織壞死。由於棉絮狀的菌絲日漸增多,魚體負擔過重,使游泳失常,食慾減退,日漸瘦弱,導致死亡。 早春金魚經過一個冬季的休眠或半休眠狀態,體質下降許多,抵抗力極差,既容易得病,得病後也難以治療。建議你在5月份左右再買當年魚較少得病。
一 小瓜蟲病 又稱白點病。 [症狀] 觀賞魚因小瓜蟲寄生而發病的病例較為普遍。魚體感染初期,胸、背、尾鰭和體表面板均有白點狀分佈,此時病魚照常覓食活動,幾天後白點佈滿全身,魚體失去活動能力,常呈呆滯狀,浮於水面,遊動遲鈍,食慾不振,體質消瘦,面板伴有出血點,有時左右擺動,並在水族箱壁、水草、砂石旁側身迅速遊動蹭癢,游泳逐漸失去平衡。病程一般5~10天。傳染速度極快,若治療不及時,短時間內可造成大批死亡。
二 痘瘡病 又名淋巴囊腫病毒症。 [症狀] 發病初期,病魚的面板表面出現許多白色小斑點,覆蓋著二層白色粘液、隨著病情的發展,這些白色斑點的數目逐漸增多,區域擴大,患病部位的表皮逐漸增厚,有時厚度可達1~5毫米,形成石蠟狀的“增生物”,表面組織由柔軟變成軟骨狀的結締紐織。這些“增生物”增長到一定程度後,會自動脫落,接著又在原位置重新出現新的“增生物”。這些“增生物”如果佔了魚體表面積的大部分,就會嚴重地影響魚的正常生長,使魚體消瘦,遊動遲緩,甚至死亡。若“增生物”不多,對魚影響不大;一般在春季,水溫15℃左右時出現病例。由於此病流行不廣,甚少發生,危害不大,故未引起重視。
三 膚黴病 又稱水黴病、白毛病,為觀賞魚最常見疾病之一。 [[症狀] 當撈捕、運輸觀賞魚時,稍為不慎,使魚體面板受傷,或寄生蟲侵襲破壞面板,黴菌的孢子侵入傷口,吸取養料,迅速萌發,菌絲一端向內深入肌肉,一端向外生長,形成棉絮狀菌絲。黴菌剛寄生時,肉眼不易發現;待肉眼見到時,菌絲已從魚體傷口侵入,由外向內生長。菌絲與傷口的細胞組織纏繞粘附,使組織壞死。由於棉絮狀的菌絲日漸增多,魚體負擔過重,使游泳失常,食慾減退,日漸瘦弱,導致死亡。 早春金魚經過一個冬季的休眠或半休眠狀態,體質下降許多,抵抗力極差,既容易得病,得病後也難以治療。建議你在5月份左右再買當年魚較少得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