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努力生活的大聰

    范仲淹的性格有孝親、仁民、直諫、儉廉、惜才等。

    范仲淹人文性格之形成與涵養,涵攝了個人自身和與之相應的社會文化現象的多重因素。

  • 2 # 在水一方174621683

    范仲淹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進士及第, 授廣德軍司理參軍,迎母歸養,改回本名,歷遷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共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採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

    慶曆三年(1043年),出任參知政事,發起“慶曆新政”。新政受挫後,貶出京城,歷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扶疾上任,逝世於途中,時年六十四。追贈兵部尚書、楚國公,諡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

    他一生政績卓著,曉暢軍事,文學成就突出。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范仲淹的性格有孝親、仁民、直諫、儉廉、惜才等。

    范仲淹人文性格之形成與涵養,涵攝了個人自身和與之相應的社會文化現象的多重因素。范仲淹“文武兼備”、“智謀過人”,無淪在朝主政、出帥戍邊,均系國之安危、時之重望於一身。他對某些軍事制度和戰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線邊防穩固了相當長時期。范仲淹不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還是一位卓越的文學家和教育家。作為宋學開山、士林領袖,他開風氣之先,文章論議,必本儒宗仁義;並以其人格魅力言傳身教,一生孜孜於傳道授業,悉心培養和薦拔人才;乃至晚年“田園未立”,居無定所,臨終《遺表》一言不及私事。

    他倡導的“先憂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為儒家思想中的進取精神樹立了一個新的標杆,是中華文明史上閃灼異彩的精神財富。千載迄今,各地有關范仲淹的遺蹟始終受到人們的保護和紀念。

  • 3 # 使用者7090210231964

    范仲淹是從士人角度講不管個人處境如何,都要憂國憂民,以國家人民利益為重,這可以說是中國史上對士人承擔社會責任的首次明確闡述,是士人高揚主體精神的充分表現,是宋代知識分子積極參政、勇擔責任的典型體現。

    這也標誌著士人徹底從政治、經學附庸中解放出來,找回了個體的人生尊嚴和價值,可以看做是對孔孟儒學的超越和發展。錢穆先生認為“宋代士大夫矯厲尚風節,既自希文啟之”,將范仲淹看做是開啟宋學的先驅人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爭議判罰不斷!疆遼戰後留下3爭議CBA裁判報告會如何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