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並沒有掛燈籠的習俗。
端午節的習俗有吃粽子,賽龍舟,沐蘭湯,放風箏,掛艾草菖蒲和掛葫蘆等習慣。
因此接近的應該是掛艾草菖蒲和葫蘆等。
掛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卻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 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誌》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掛葫蘆
在古代先民們認為五月為“惡月”或“毒月”。五月的南方天氣已十分炎熱,雨水大量增多,山洪暴發突然而無妨。人們為了求生,便利用自然界中的葫蘆綁在身上,險中求生,這時葫蘆被稱為“腰舟”。
由於葫蘆的特殊功能,能在危急時刻救人性命,人們便對葫蘆產生了崇拜。後來演變成端午節家家戶戶門上掛葫蘆的習俗。在北方即是家裡沒有葫蘆,便用剪紙剪一個葫蘆貼在大門上。
葫蘆有“福祿”之意,有收集福氣的作用。葫蘆本為藤本植物,藤蔓綿延則寓意萬代綿長。由於葫蘆的形狀與太極陰陽極為貼近,可以收納不吉之氣,易進不易出,因此在端午節,民間有用葫蘆去病化煞的習慣,可將桃木八卦葫蘆掛在家中或戴在身上,能起到避邪驅瘟、帶來好運的作用。
北京人喜歡葫蘆,因為葫蘆是“福祿”的諧音。紅色毛邊紙剪成葫蘆,裡面收進“五毒”圖案,稱為“葫蘆花”,自農曆四月末就有小販在街上叫賣了。葫蘆花據說能闢“五毒”,五月一日貼出,五月五日午時摘下扔掉,稱為“扔災”。
端午節並沒有掛燈籠的習俗。
端午節的習俗有吃粽子,賽龍舟,沐蘭湯,放風箏,掛艾草菖蒲和掛葫蘆等習慣。
因此接近的應該是掛艾草菖蒲和葫蘆等。
掛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卻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 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誌》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掛葫蘆
在古代先民們認為五月為“惡月”或“毒月”。五月的南方天氣已十分炎熱,雨水大量增多,山洪暴發突然而無妨。人們為了求生,便利用自然界中的葫蘆綁在身上,險中求生,這時葫蘆被稱為“腰舟”。
由於葫蘆的特殊功能,能在危急時刻救人性命,人們便對葫蘆產生了崇拜。後來演變成端午節家家戶戶門上掛葫蘆的習俗。在北方即是家裡沒有葫蘆,便用剪紙剪一個葫蘆貼在大門上。
葫蘆有“福祿”之意,有收集福氣的作用。葫蘆本為藤本植物,藤蔓綿延則寓意萬代綿長。由於葫蘆的形狀與太極陰陽極為貼近,可以收納不吉之氣,易進不易出,因此在端午節,民間有用葫蘆去病化煞的習慣,可將桃木八卦葫蘆掛在家中或戴在身上,能起到避邪驅瘟、帶來好運的作用。
北京人喜歡葫蘆,因為葫蘆是“福祿”的諧音。紅色毛邊紙剪成葫蘆,裡面收進“五毒”圖案,稱為“葫蘆花”,自農曆四月末就有小販在街上叫賣了。葫蘆花據說能闢“五毒”,五月一日貼出,五月五日午時摘下扔掉,稱為“扔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