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659800814593

    畢加索的藝術生涯幾乎貫穿其一生,作品風格豐富多樣,後人用“畢加索永遠是年輕的”的說法形容畢加索多變的藝術形式。

    1937年初,畢加索接受了西班牙共和國的委託,為巴黎世界博覽會的西班牙館創作一幅裝飾壁畫。構思期間,1937年4月26日,發生了德國空軍轟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鎮格爾尼卡的事件。德軍三個小時的轟炸,炸死炸傷了很多平民百姓,使格爾尼卡化為平地。

    德軍的這一罪行激起了國際輿論的譴責。畢加索義憤填膺,決定就以這一事件作為壁畫創作的題材,以表達自己對戰爭罪犯的抗議和對這次事件中死去的人的哀悼。於是《格爾尼卡》就此誕生了。

    擴充套件資料:

    畢加索的超現實主義:

    很快,畢加索步入了他生命中最神秘的“超現實主義”探索,當撕裂的造型(《格爾尼卡》)、深邃和兇殘(《女主角》)代替了以往的憂鬱或是怪誕的時候,畢加索的生活也陷入了一個個的旋渦。他開始以放蕩不羈的個人形象展現在公眾面前。

    女人們在這個狂暴、貪婪的男人身上渴望著分享他的藝術靈感與名氣,但她們得到的卻只是虛無而殘酷的現實;相對感情而言,畢加索更看重她們的身體,為了使她們在使他娛興之餘成為他聽話的創作工具(《哭泣的女人》、《自我陶醉的女人》),他甚至使用了許多令人瞠目的低階手段。

    1927年 邂逅年僅17歲的瑪麗·德蕾莎·沃爾持,成為畢加索的模特。並生下女兒馬姬;1929年 與雕塑家貢薩列斯一起創作雕塑和鐵線結構。作以女人頭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起亞KX CROSS與寶駿510哪個車的發動機好?哪個油耗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