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emegg11453

    左手微握,右手握在左手上,上臂和下臂成120~110度角,肩膀角度為45度,然後保持住,彎腰略低頭,彎腰形成110度就是作“揖禮”據考證大約起源於周代以前,算起來怎麼也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了。其基本姿勢為雙手抱拳前舉。到了姜太公輔佐武王革命成功,揖禮開始大行於天下。據《周禮》記載,根據雙方的地位和關係,作揖有土揖、時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土揖是拱手前伸而稍向下;時揖是拱手向前平伸;天揖是拱手前伸而稍上舉;特揖是一個一個地作揖;旅揖是按等級分別作揖;旁三揖是對眾人一次作揖三下。此外,還有長揖,即拱手高舉,自上而下向人行禮。向人作揖 雖然恭敬,但有時則又能表示倨傲,《漢書·高帝紀》就有“酈生不拜,長揖”的描述,顯示出狂徒酈生對劉邦這位無賴皇帝心裡不是很服氣。 古人作揖的方法有許多種。《周禮》《夏官司土》寫道:“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大概所謂“特揖”是一個一個地作揖;“旅揖”是按等級分別作揖;“旁三揖”是對許多人籠統地作揖三下。《周禮》《秋官司儀》又寫道:“土揖庶姓,時揖異姓,天揖同姓。”這裡所謂“土揖”是手前伸而稍向下;“時揖”是手向前平伸;“天揖”是手前伸而稍上舉。這些作揖的方法仍然不免要區分許多等級,儘可以不去管它。我們只要吸取最簡便的作揖方法就行了。 從許多種作揖的方法中,要找出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舉手。宋代陸游的《老學庵筆記》說:“古所謂揖,但舉手而已。”清代的閻若璩,在《論語》《述而》的註釋中說:“古之揖,今之拱手。”這兩人的解說可以認為基本一致。如果我們吸取這種作揖的方法,去代替握手,再加上大家常見的點頭或輕微的鞠躬,那末,這在一般的場合下,應該是行得通的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朋友對我奶奶很不尊重,該分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