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紅色的音樂

    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孔子認為:人之初,性本善做人格言:1、不學禮,無以立。 2、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4、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5、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6、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孟子則主張人之行善,沒有定律。在於人自身的修煉1、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3、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7、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8、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9、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10、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荀子認為人性本來就是惡的,也就是荀子性惡論人都有“飢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的本性,“人性”就是“目好色, 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裡好愉佚”。如果順著“好利”的本性發展,就會產生爭奪;放縱人的本性,就必定會危害社會,致使天下大亂。所以,“人之性惡”。荀子又說,“故必將有師法之化, 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4〕可見, 人之性惡又是可以透過人為的辦法將之變成“善”的,因此必須進行教育,用禮義對一般百姓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教化,使之向善、從善、為善,進行賞罰分明的治理。韓非也認為,人生來就“好利避害”〔5〕, 人與人之間總是“用計算之心以相待”〔6〕,“利”乃人們行為的實際動力,“故賞罰可用”〔7〕。荀子說,“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使天下皆出於治,合於善也。”〔8 〕可見荀子理想的國家管理模式是“禮義之治”,“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慾,給人以求”〔9〕,管理者要制定禮義,提供必要的規章制度,以調節人們的慾望,以禮義教育人民,建立法制以治理國家,推行刑罰以限制百姓,使社會達到安定而有秩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原電池符號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