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敵泡泡茶壺
-
2 # KoKo影視
整個"驢得水"事件使張一曼產生了對人性的失望和純真美好的幻滅,最後引得自己精神崩潰自殺身亡。
在眾人說服銅匠進行拍照無果後,不得已"一曼"只能用"性"作為讓銅匠同意拍照的"等價交換"的"商品"。這是對他人願望的成全,同時也是對自己和裴魁山的折磨。
在1942年這個特殊的年代,照相機是一個新奇且恐怖的東西,普遍觀念下鄉村裡的人們認為照相只有在人生快走向盡頭,才會拍上一張照片,以至於讓許多的人認為在年輕時拍照就相當於提前迎來死亡,這一錯誤的觀念。"一曼"之所以遠離城市來到鄉村,一是為了協助孫校長完成農村教學實驗,二是為了自己——逃離城市中複雜的人性關係。在電影中其他角色有提到過對於張一曼這個人物在城市裡的介紹的標籤諸如:汙點,放蕩。但真正的"一曼"正如裴魁山對其表白時所說的那樣,一個極其單純的充滿浪漫幻想的同時對自己又很殘忍的人(隨意的性行為,在心理學上是一種自虐行為)
Koko ,為電影發聲
一位致力於講解優質電影的電影短評人
-
3 # 是否59519470
我說一下我的觀點,希望不要被噴,看完這部電影,我覺得張一曼就是一個浪。張一曼的生活作風問題在電影到處都能看到,張一曼來小學教書就是因為生活作風問題,想找一個沒有人知道她過去的地方。跟裴魁山,銅匠都發生關係,在他們之前,張一曼不知道睡了多少男的,這種作風,不要說一個女的,就是男的,都會被罵的。站在銅匠的角度考慮問題,如果你深愛一個女人,這個女人還主動跟你發生關係,不要說一個封建時代,一個男的,就是現在,也會讓男的覺得這是要跟我結婚一輩子的人。後來張一曼處於好心讓銅匠離開自己,雖然不是處於本心侮辱銅匠,甚至罵銅匠是一個牲口,但銅匠不知道啊,你想你被一個自己心愛的人罵牲口是一個什麼樣的體驗,愛之深恨之切,銅匠由愛生恨,報復張一曼的心情想必也能體會了。這還好是民國,人們比較保守,銅匠老實,放在開放的現在,分分鐘被男的家暴,銅匠也只是讓人減掉她的頭髮。而裴魁山,還追求他,我只能說你的心也忒大了吧,就算真娶回家,也是被綠的命。我看了很多人說張一曼是一個追求自由追求愛,真是侮辱了這個好詞,男的尋花問柳你怎麼不說他追求自由呢?男的朝三暮四你怎麼不說他追求愛呢?我覺得一個評論一個人是應該設身處地,我如果是他,或者是身邊的人,我怎麼評價他,而不要用這些大字眼的詞,或者僅僅他跟我都是男的,或都是女的,或是一個國家的人,一個地區的人,從而偏護或貶低被評論人。
-
4 # 手機攝影藝術
絕望。
對人性的絕望。
對現實的絕望。
一般來講,一個人只有在絕望的時候,才會走向絕路。
一個人,內心完全冰涼的時候,才會想到告別世界。
一個人,只有完全看不到出路的情況下,才會採取自戕。
張一曼,恰恰就是處在這樣一種狀態。
本來被校長收留,心懷感激,準備全身心來奉獻這個學校。
人長得漂亮,又喜歡自由,在情感方面是有點放縱自己的主觀世界,但這一切都不影響她,快樂而充滿希望地生活在這個相對安靜、偏僻的地方。
但她想得太簡單了。
她沒有想到裴魁山反目後,會那麼醜陋。
她沒有想到孫校長會變得那麼懦弱、可悲。
她沒有想到特派員,以及他代表的國民政府,是那麼黑暗,而不可救藥,毫無改變的可能性。
當然,她也沒想到,一向正直、勇敢的周鐵男,竟然一聲槍響打回了豬狗人生的原型。
她也沒有想到,自己以追求自由著稱的美麗的身子,會隨隨便地被特派員的隨從玷汙。
而這一切,最突出的體現,就是裴魁山和醜惡銅匠對她的報復。
是導演讓她自殺的。
她的死,可以讓整部戲的悲愴感達到極致。
是編劇讓她死的,可以讓故事遇到一個最徹底最無望的轉折。
是演員自己精湛演技,將這個人物的失落,意外,悲憤,痛苦,恥辱,都飾演得淋漓盡致,最後,走到了失常、瘋狂,心如死灰的境地。
她的自殺,是女性悲劇的必然。
也是女性悲劇的警醒。
她的死,是為了更多女性的活,和好好的活。
這才是這個人物、這部電影的價值所在。
魯迅說,悲劇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張一曼就是《驢得水》從喜劇到悲劇轉變的核心人物。
-
5 # 蘭闍藝文
《驢得水》通過一個“吃空餉”的故事,把一群看上去滿懷抱負、充滿理想的人的假面撕裂給大家看。這部以喜劇包裝的電影,太多人看到了黑色幽默和人性的幽暗角落。張一曼這個人物設定,不要說民國,就說是今天,也有她超前的部分。
在男權文化佔統治地位的世界裡,她有驕傲和自我放逐的一面。但在她又是古道熱腸的,甘於犧牲的。很多人說她天真爛漫,追求自由,也有人說她行為放蕩,不負責任。她只是把情和性分得太清楚了。她肯為了大局去“睡服”鐵匠,也願意在謊言被戳破時替大家著想,可是大家看她的眼神依然是“蕩婦”。也許她錯就錯在言語太高調,用粗俗的話語表達赤裸裸的慾望。而在任何社會,女性的慾望是不適合當眾表達的,哪怕你內心再清白,為人再正直也不行。
有人問,為什麼那麼能抗事,那麼看起來了無牽掛的張一曼會選擇自殺?很多人說是因為被羞辱,被剪了頭髮,這些事對天真又世故,懂得變通的她其實也不算事,她原本可以吞下這些委屈再“重新做人”的。
張一曼選擇自殺,更大的可能是出於清醒,而不是走投無路。她的自殺,是在看透了周圍人的虛張聲勢、假仁假義的絕望,是對未來不抱希望的幻滅,是一種生命的虛無之感刺痛了她。也許像張一曼這種女性,骨子裡就是虛無的,只是還帶著一點天真,一點點幻想去生活。一旦現實的醜陋和不堪毫不留情地向她砸過來,她就果然地去擁抱虛無了。面對沒有意義的人生,她還是太認真了點。
-
6 # 鄒思聰
在電影的背景裡,那是一個新舊交替,衝突,矛盾的年代。一個生活在這種年代裡的人,往往面對的最大的問題,就是“禮崩樂壞”,原有的一切價值、秩序、道德、對錯的評判標準,都受到質疑,甚至是完全失效了。
但是這不意味著這些規則,秩序,在很多地方就不復存在,因為人類社會在新舊交替時,總會有所謂的“遺老遺少”存在,他們遵守舊制度,舊秩序,舊價值,這些東西會成為他們根深蒂固的一種東西,面對這些的崩潰,他們會不顧一切的反對,極端的對抗。
而張一曼是一個新舊交替的典型產物,她接受的新東西,實際上她自己並沒有很堅強的,完善的,自洽的價值觀,因而可以面對很多舊制度的時候,可以堅決的回擊。她對新事物的接受來自於一種直覺的,天然的,感性的,親近的認識,她是單純的,認為就應該如此的。
比如說她喜歡做愛,喜歡和陌生的男人做愛,不受那些出不出軌,勾不勾引人這樣的規訓,是因為她根本就沒受過這種規訓。一旦她被指責,被蕩婦羞辱之後,由於沒有新價值的完整體系,她沒辦法說服自己,反擊他人。
而她身邊的人,多半是舊制度的維護者,無論是校長,知識分子,教師,農民,還是官員,都是舊價值的一部分。除了那個小女孩以外。在這種情況下,她如果不自殺,就只有另一種選擇,就是完整的塑造她的新價值的人格,然而時代不允許她,沒給她這個機會,所以她只能自殺。
-
7 # 四哥瞎侃
魯迅說過一句話,“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撕毀給人看。”
想必其他人,張一曼是這部電影裡最純粹的人。
她喜歡性,但是她不喜歡談戀愛。
所以她想跟誰睡就跟誰睡。如果沒有所謂的道德兩個字的約束,我相信很多人都會這樣,或者說,許多人甚至不如張一曼。
張一曼不喜歡一個人就會直接告訴他。不會曖昧,不會欲拒還迎。
而現在的女生,就不一樣了。
不喜歡你,但是我要吊著你。萬一我沒有男朋友了怎麼辦?必須給自己留個後手。
喜歡你,但是我要矜持,萬一我太主動了不珍惜我怎麼辦?必須讓男生先開口。
被表白,但是我要考慮,萬一還有比你更帥更有錢的喜歡我怎麼辦?必須讓自己選擇最好的。
電影的最後,那些為了夢想來到鄉村教學的人早就變了,只有張一曼沒有。
只有張一曼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而現實再也回不去。
-
8 # 舞文弄史的蓋茨比
張一曼是來自上海灘的美女,多才多藝,思想解放。她來到山溝裡當一名教員,為的是追求理想,更為了追求自由。
她可以在那樣惡劣的環境下獨自美麗,穿畫的精緻,生活的燦爛。在男人堆裡,她覺得自己可以活的像那個性別那樣自由獨立。
張一曼在野花叢中,輕聲曼歌的畫面,那幾個男人入迷了,連她自己都說,如果我在上海,還有劉璇什麼事兒。
可是,她就來自上海,她並不想回去那個所有人都認為自由單單她覺得不自由的上海灘,她喜歡這裡,而且認為這裡也喜歡她。
確實,這裡的男人,對張一曼很寬容,包括對她關於性的態度都很寬容,這裡似乎確實是張一曼追求男女平等這個根本自由的小小天堂。
可是,她終究是女人,哪怕是這個野蠻荒蕪的山溝學堂裡唯一的女人,必要時也是被犧牲的物件。
而且,她再強大,也是女人。愛美的天性,相比於她對自由平等的大膽追求來說,微不足道的一個天性,成為壓倒她的致命一擊。
當銅匠發瘋似地報復這個和他上過床的女人時,為了學堂,張一曼想以男性的剛毅予以回擊,甚至覺得她那頭秀髮可以用來羞辱那個像牲口的銅匠。
她回想著這個小小天堂的過往美麗,閉著眼不看那些她鄙視的曾給她平等和自由假象的男人們。
但她睜開眼看到她鏡子裡斑禿的腦袋時,還是徹底瘋了,退回到了女人的驚恐,像受驚了的小女人鑽到桌子底下聲嘶力竭地哭泣,最終完全成了一個瘋女人!
瘋是瘋了,也在這個狀態下完全退化成了影片之初完全不可想象在她身上會出現的那種女人的所有弱點,幾乎是為了美不顧一切的弱點。
所以,她在撿到一把男人用的槍時,用自殺的方式成全了一個身為女人的悲慘結局。
-
9 # zjmzjm07
《驢得水》
好像是喜劇的樣子:
影片一開始,驢棚走水,拿著笤帚打的周鐵男一馬當先,張一曼把火挑地上,可惜是草地,自己置身火堆不聽勸。裴魁山一個勁得往火裡填土,渾然不顧張一曼也在裡面。校長扛著棉被一句,大喝一句:都聽我指揮!
於是驢棚最後變成熊熊大火,煙消雲散……
最後趕來的孫佳,用少得可憐的卻要供五個人用的水去救火,最終在眾人的阻攔下放棄……
開頭很好得詮釋了兩個成語:抱薪救火,杯水車薪。
然後銅匠來了,修好了電鈴(?)。看到了上個月的電報,得,驢得水老師的事情要暴露了。
……
為了不劇透,更多內容請去電影院瞭解。
這個劇確實壓抑,講真,演員演得太用力了,全然沒有想過,觀眾能不能承受這樣力道的衝擊,只是想把對社會對人性,無盡的諷刺演繹淋漓。
這樣的演員是敬業的,這樣的電影應該支援。
這本該是個笑話,可很多人都看哭了,或者心裡哭了。
這是一個悲劇。
更可悲的是,這是一個真實存在的悲劇。
這種悲劇不是一個人的悲劇,是所有人的悲劇,裡面的每一個人都是悲劇。
-
10 # 小杜同學丨賢於
校長,為了做好農村教育,為了改變中國農民的“貧,愚,弱,私”,初衷是好的。在銅匠幫忙後,還送了幾本書,說有教無類,結果最終也毀在這個有教無類上。當然,歸根結底,整個事件得校長背大鍋,可一個理想主義者,能想出一個這樣的法子維持學校執行,亦是無奈之舉。
裴魁山,典型的酸書生,從他講復活奇蹟的事情來看,確實懂很多,確實有一定教學本領。他內心是愛張一曼的,所以才會在受到睡服帶來的打擊後,把負面人性完全釋放出來!既然一個驢(銅匠)都能拿三萬,那要我做什麼,我只要撈錢!他代表了最純粹的私心,就像穿在身上那件貂皮衣服一樣,明目張膽。就算讓人討厭,噁心,依然不揭下來。睡服前,他對張一曼說說,我喜歡你,嚇到了張一曼,她回,我以後不招你了。他看著她背影,看著空中飄散著的雪花一樣的蒜皮雨,微笑說:晚了。這個畫面塑造的非常棒,一股書生氣伴著純真到傻氣的浪漫,迎面而來。睡服後,他衝德高望重的校長喊,誰讓你說這個!讓你說錢怎麼分!和夥伴周鐵男大叫:“別用你的道德標準綁架我的利益!”他代表的是,私。
周鐵男,一言不合大打出手,實在不像有什麼知識分子的脾氣。鐵男,辛幼安寫給陳亮《賀新郎》之詞中說,男兒到死心如鐵。這句看似蠻契合他的,敢說敢做,勇往直前,路見不平仗義相助。可草莽終究是草莽,熱血也絕非是勇氣。勇往直前是虛的,為朋友兩肋插刀也是虛的,一聲槍響,這些虛假的勇敢仗義,都被打死了。到死心如鐵,才是鐵男。周鐵男,最多算是被鍍了一層鐵,本質還是個軟弱的文人。越是大喊,要是表現自己的力量,就越說明自己的羸弱。於是,他的虛假勇氣被摧毀後,變得溫順,甚至比普通人更加溫順。有人說,看到他跪下那一段,難受到要死,恨不得他直接被那一槍打死了。呵,哪有那麼簡單,既然是毀滅,當然先摧毀這種美好的精神,美好的寄託,美好的本質!如果這種精神不能被消滅,最後才只能無奈試圖消滅擁有這種精神的肉體。不然世界上為什麼需要那麼多的酷刑?他代表的是,愚。這個愚體現在很多地方,盲目做事是其一,言辭莽撞是其二,無知妄為是其三。
孫佳,校長的女兒,這是一個最美好的角色。她代表了一切的真善美,愛護對一頭驢,也平等對待貧苦無知的銅匠。她反對虛假,想要揭發一切,認為人要為自己的過去負責,要承擔責任。可她畢竟是一個孩子,一個孩子的力量,畢竟有限。於是想救火被眾人阻止了,想揭發,被老父的一跪又阻止了,想逃走,被惡勢力威脅而不得不妥協。最偉大的事情就是教了銅匠這個好學生,可這個好學生好的過分了,最後讓所有人都栽了進去。她代表的是,弱。一切美好的事物在初生之際都是弱小的,弱小到任何災難都可能使其毀滅。還好,她象徵的希望雖然弱小,但至少堅韌。最後去延安投奔大哥,說明就算人可以出淤泥而不染,可淤泥終究不是美好事物最合適的生存環境。注意,去的是延安,嗯,這應該是這片子能通過稽核的原因吧。
銅匠,一個本來愚昧無知的手藝人,通過學習想擺脫自己命運,但骨子裡還是一個愚昧的人。首先,他雖然愚昧,但還是有賴以生存的一技之長的,周鐵男氣的破口大罵卻也無可奈何的響鈴,到他這裡變成了,簡單,能修。他本來平淡的活著就是一種最大的幸福。錯不該,張一曼讓他體驗到了很多新的花樣,知道了嘴脣是可以親的;錯不該,洗了一夜的澡,做過一個乾淨的人;錯不該,體驗了一下知識分子的生活;錯不該,認真學習了知識卻沒把知識真正轉化為自身素質。這是一個最可憐可悲的人物,也是一個最可恨的人物。銅匠代表的是貧。精神上貧瘠,物質上貧困。他略有所得就更加渴望更美好的未來,更好的發展,這就是精神貧瘠到極致(或者說好聽的,單純到極致)的表現,抓住一點點希望就瘋狂攀爬。
特派員和他的持槍部下,代表的是最純最本質的惡,銅匠算是新生的惡。特派員軟硬兼施,手段眾多,財帛惑之,死生迫之,諸多門道,信手拈來。貪汙腐敗不必說,臉上面具揭不完,裝腔作勢可,惡語威脅可,最後硬勸校長不成又擺出笑臉。正是,仁義道德講盡,姦淫擄掠做絕。除了影射當時的中華國民政府,應該還另有所指吧。
最後,說這個沉重到極點,也尷尬到極點的人物,張一曼。有人說她放蕩,有人說她性觀念超前。大多數人還都是讚美了她的,畢竟她死了。熱血沸騰的周鐵男沒死,想出冒領工資的點子的校長沒死,書生意氣的裴魁山沒死,就她死了。對死者大家總會給予更多的理解和原諒,畢竟死者為大。為什麼一定要讓她死?為什麼一共四個老師就得讓那一個女老師死,在門口一槍把周鐵男崩了不好嗎?哪怕電影就正好在那裡結束!不能,他們不能死,有不能死的理由。她必須死,有該死的理由。
說放蕩,說性觀念超前,抱歉,你們都跑偏了。張一曼代表的不是這些奇怪的東西,是自由。注意她的臺詞就知道,我要在上海,有周璇什麼事?唱完歌她這樣說,看似是自誇,不遜色上海的明星。其實她的開心不僅僅是這個,更多的是,在這裡比在上海更自由的快樂。裴魁山深情告白前,問她未來的事情,併為她出謀劃策,她說不想想這些事情。他和她說不要太隨便,她說,現在終於沒人管我了,你就別管我了……
她之前被各種限制,被世俗各種指點,現在在一個近乎與世隔絕的地方,幾乎做到了自己想要的絕對自由,所以她不在乎300法幣的工資,也可以把大蒜的皮當做雪花飄舞。可愛,不做作,她是一個自由的精靈。可近乎與世隔絕,並非真正與世隔絕的桃源。於是先銅匠媳婦上門,又一次感受世俗的惡意,她很平淡,但是笑容變得僵硬,勉強。再到扇自己耳光,她連程式化的僵硬笑容也擠不出了。接著,剪頭髮,她最驕傲,最美麗的一部分,她所有對自由的嚮往也幾乎破滅,她只能想想犧牲自己追求的自由換來的未來的希望來安慰自己。幻想未來是可以微笑的,但是笑中有了淚花。
最後,她瘋了。她真的瘋了嗎?沒有,就算想要的自由最終還是不被任何人理解,支離破碎,她畢竟也是經歷過類似的事情的,不至於讓一個老師瘋了。什麼時候她真的瘋了呢,校長交給她那個任務的時候。什麼任務?什麼也沒看見,什麼也沒聽見,不做完校服不出門。
回覆列表
個人認為當初受到羞辱,剃髮的時候,她都沒有選擇離開避難,說明她對這個地方有多留戀。
她來校之前的故事和剃髮過程的回憶也表明她無處容身,學校是她的家。
一曼是可以為學校付出一切的人,錢對她更無所謂,她尋找的是能容身的歸宿。但很可惜,曾經相濡以沫,懷揣夢想的親人們在她身上捅了一刀又一刀,校長親手剃髮,魁山的辱罵,遭到強姦時鐵男的懦弱,想必其他人也沒辦法再面對一曼了。
當全世界都拋棄你時,卻是不用留戀了,無容身之所,死亡是最好的歸宿。
再補充一句,校長是最大殺手,別說他被迫,也別說由校長親手會更好,你不殺伯樂,伯樂卻因你而死,所以希望每個人都別好心去做“劊子手”。
但結局中的槍聲及張一曼撿槍的細節,還是讓很多人對於張一曼的結局有些猜測,作為張一曼的性格而言,極有可能選擇自殺,然而在電影的一幕還是有張一曼和幾位老師穿著自己做的衣裳與劇情似乎有些反差,或許當初沒有撒謊的話,結局會是這樣美好,在結局中張一曼的一聲槍聲還是有著警示的效果。
在生活中,有很多選擇,但是記得三思而後行,可能一步錯步步錯,撒了一個謊,要繼續撒很多謊來圓。